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场镇四则(作者:杨祖新)

《山城文苑》《影色》编辑部

<p>【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场镇四则(作者:杨祖新)</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鞍子岭村地名故事】麻林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麻林湾位于斯家场镇鞍子岭村19组地带,因为这一地带山竹资源丰富,漫山遍野都是山竹,故而,这里从古自今传承着一个民间传统手工艺——火纸制造业。清朝康熙年间,这块小小的区域内,就有张姓两弟兄各自开办一家纸坊。现在的麻林湾地带,很早以前也不叫麻林湾,这里居住的几户人家多数姓张,叫做张家湾。此地由张家湾更名为麻林湾,有一个古老的传说。</p><p> 相传,公元1673年11月,吴三桂诛杀了云南巡抚,随即发布讨伐满清檄文,自封为,以“兴明讨虏”为口号,起兵反清。吴三桂起兵之后去收复长沙的路途,一路上烧杀掳掠,可谓无恶不作。起义的队伍经过张家湾地带时,见到民房就点火烧毁,当地老百姓慌不择路,四处躲避,大都藏身在山里成片的山竹之中,起义兵又开始烧山,将一片片山地的竹林烧成了灰烬,大多数百姓还是没有逃出死亡的命运。 唯有开办纸坊张姓兄弟两大家逃出了这场劫难。</p><p> 开办纸坊的张姓两兄弟之所以能够逃出这场劫难,是因为提前有了防备。在吴三桂起义军抵达麻林湾的先一天,张姓纸坊派人送货到王家桥的龙王井地带,送货人还没有达到龙王井,只见龙王井一片火海,送货人站在高处,亲眼见到了起义军烧杀掳掠的场景。送货人不敢怠慢,急急忙忙往回赶。赶回纸坊以后,他将去龙王井看到的情况原原本本给张姓兄弟作了汇报。张姓兄弟觉得大事不妙,便迅速汇集两大家的全体人员,带上值钱的家什,躲避到了一座山的山湾内一片相对独立的山竹林之中。果真,没过几个时辰,张家湾火光四起,哭喊声一片。侥幸的是,这片无情的火,没有漫延到张姓两大家藏身的竹林,他们躲过了这场灾难。</p><p> 张姓两大家在竹林里度过了一个夜晚,第二天早上,见外面恢复了平静,两兄弟中的老大才从竹林里面出来观望。确认起义军已经离开了此地,才让大家都出来透气。大家爬上一个山顶,看到山下所有住房和纸坊全都被烧毁,看到四处都是同乡人的尸体,一个个都满脸泪水。老大指着他们刚刚从那里走出来的山竹林,对大家说:是这个山湾里的这片麻林(当初,他们都把山竹称为麻竹)救了我们张姓两大家,我们要永远记住“麻林湾”这个地方,我们要永远记住“麻林湾”这个名字。</p><p> 从此,张家湾这个地名便不复存在,麻林湾这个地名便应用而生,并且一直沿用到现在。</p><p> 如今的麻林湾,仍然生长着漫山遍野的山竹,方圆1公里左右的范围内,居住着15户人家。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仍然开有几家纸坊。因为这里农田灌溉缺水,政府在这里修建了一座库容80万立方的大型水库,并且命名为“麻林湾水库”,灌溉面积可达千亩以上。这里的老百姓旱涝保收,过着安定祥和的日子。当地政府还将计划在这里建一个“火纸”制造原生态文化保护区,引导村民发展火纸生产,让古老的民族工艺得到传承。</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赶子幽村地名故事】森世林</p><p><br></p><p> 在斯家场镇赶子幽村5组地带,有一个叫做森世林的地方,这一方区域,约0.5平方公里,这里空气清新,景色诱人,松林一片,四季常绿,居住着好几户孙姓人家。这个地方,其实不是叫做“森世林”,而是叫做“孙指林”。</p><p> 相传在清朝末期的时候,当地有一个小有名气的文人,姓孙,因为有些文采,人们习惯性地称呼他为孙文人。孙文人性格孤僻,性情古怪,所言所行均与众不同。说他古怪,一点儿也不过分。</p><p> 第一怪,孙文人的手指甲从来不剪,蓄了几十年,每个手指的指甲都为一尺二寸长。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将手指甲蓄成一尺二寸长,他说:一寸代表一月,一尺二寸长,就是月月长(zhang),月月长(chang)。</p><p> 第二怪,孙文人特别喜欢观天象,每年每月的农历十五日,不管是晴天还是阴天,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他都会独自一人站在当地一个山头的一块大青石上,呆呆地望着天空出神。很多乡民都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他,并且还有一些人背地里笑话他是一个痴呆人。特曾有人当面问他:你每月十五站在山头看些什么呢?他只是傻傻地一笑,以两个字作答:无知。</p><p> 有一天,当地一个和孙文人很谈得来的乡民邀请孙文人到他家里饮酒,饮酒之中,这位乡民设法让孙文人道出了自己每月十五观天象的缘由。孙文人对这位乡民说:我每月的十五夜晚站在山头看月亮,那叫做“守月花”,要一直守到皓月西下,方能入室就寝,否则就是心不诚。如果你有幸看到天门顿开,看到神仙闹社的盛大场面,那一刻,你就会见到一个白胡子的老神仙下凡,会满足你的三个愿望。或者是你会看到天空上开出一道金色的口子,月亮也会变成一个金光闪闪的金球,顿时金光四射,格外耀眼。这个景观显现的时间很短,几秒钟之内就会销声匿迹。这就叫做守到了“月花”。但不是每个人都会那么幸运,心诚的人、有福气的人才会看得到,心不诚。没有福气的人是根本看不到的。</p><p>孙文人讲述的过程中,这位乡民听得津津乐道。听过孙文人的讲述,乡民问道:看到你已经守了十几年了,守到过月花吗?孙文人不住地叹息着说:照说,我的心还是很诚的,也许是我没有这个福气吧,至今还没有守到月花。</p><p> 孙文人没有丝毫的气馁,每逢农历十五,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坚持守月花,只是当地的乡民们再也不是冷眼看他,而是暗暗为他祝福,希望他能够在某一天能够守到月花。</p><p> 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年,在夏季里一个农历十五的夜晚,乡村里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大都还在外面纳凉,突然从孙文人经常站立守月花的地方传来“啊,看到了,看到了”的呼喊声,很多好奇的人们都赶往孙文人守月花的地方,只见孙文人精神抖擞,手舞足蹈,时而唱之笑之,时而叫之跳之,那副格外兴奋的样子,让人看得有些害怕。有几个乡民问他是不是看到了金月亮,他也只顾忙活他自己的,懒得回答。一阵唱啊、跳啊过后,只见孙文人伸出他那双留着长长指甲的手,对着西方已经落下的月亮,做着一个捧起什么东西的样子,口中念念有词,随之又双手合一,默默祈祷,最后,他跪在那块大青石上,久久没有站立起来。夹在在人群里面也有孙文人的家人,他们见孙文人久久没有站起来,便上前把他拉起来,扶着他踉踉跄跄回到了家中。至于孙文人那天究竟是否守到了月花,至今也无人知晓。</p><p> 从此以后,每月的十五,再也没有人看到孙文人去那块大青石上守月花。没过几年,孙文人一病不起,不久便离开人世。办理孙文人丧事的时候,他的家人将他长长的指甲剪下后,齐齐整整地插在灵牌两边,以示对他的尊重。办完孙文人的丧事以后,他的家人将插有长指甲的灵牌在家中供了七七四十九天,然后将这个特别的灵牌移放在了孙文人经常守月花的那块大青石旁边。这个灵牌安放在此地三七二十一天后,也就是第二十二天,这块孙文人每月十五夜晚站立的大青石周围,奇迹般地出现一大片翠绿的松树林。灵牌和插在灵牌上的长指甲都不翼而飞。</p><p> 人们见到此番景观,无法想象。有人说,这也许就是孙文人守到月花以后所许的一个愿得以实现,也有人猜想,这也许是孙文人的手指甲变成了这一大片有生灵的松树,继续代替孙文人守月花。一个80多岁的老人听说这件事后,赶到现场观看,看后说:不管怎样,这个景观是因为孙文人而生,是孙文人的长指甲插在这里变成了一片树林,我们就把此地命名为“孙指林”吧。从此,这一方地域的名字就被人们叫作“孙指林”。隔了几辈人之后,大部分人对这个地名只知道其音,不知道其意,知道这个传说的人也越来越少,人们在书写这个地名的时候,大都写成了“森世林”,“森世林”这个地名便在文字中应用而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黄家岭村地名故事】黄家冲</p><p><br></p><p> 斯家场黄家岭村二组范围内,有一条长达4公里的山冲,名曰黄家冲。黄家冲呈南北方向,向南通往本镇姜家岭村的姜家岭,靠北方向的尾部又分成两条山冲,一条通往本镇旗林村的胡家坡,另一条通往本村的双路桥。</p><p> 提起“黄家冲”这个地名的来历,与“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有着紧密的关系。现在的湖北湖南两个省份,在元朝时期其实属于一个省,这个省的名字叫做“湖广省”。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损兵折将,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使湖广地带田园荒芜,百姓亡散,庐舍为墟,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湖广省,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p><p> 相传,在“江西填湖广”的大浪潮中,有江西李姓、谢姓、黄姓三个壮年男士携妻带子一同走进现在的黄家岭地带,准备在此地带寻找一方宝地后“插标占地”,在这个地带安家落户。当时的这个地带,山山相连,岭岭相扣,到处都是荒山野岭,树木成林,杂草丛生,方圆几十里没有人家,有的只是肥壮的野兽。三家人在这个地盘之内转来转去,分别确定了安家的位置。谢姓一家人定居在了现在青竹湾村的谢家冲,李姓一家人定居在了现在街河市镇禄马寺村地带。黄姓男士名叫黄志强,他的志向,正如他的名字。黄志强在现在的黄家冲区域内往往返返走了足足三整天,经过认真考虑,权衡利弊,麻利地砍到一颗大树,制作出几个标杆,插在了黄家冲地段,惬意在此安家落户。</p><p> 黄志强先是带领妻子和一双儿女搭建了一个简陋的草棚,暂时安居。而后,便开始在这条冲内砍伐木材,为建造一个像样的家做准备。因为他们来到这个地方以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砍伐木材,便把这条冲自命名为“砍木冲”。“砍木冲”这个地名,也一直沿用几十年。一年多光景之内,一栋住房终于建成,虽然只是土砌墙、草遮天的房子,但毕竟有了一个安乐的窝。他们开始在这里开荒造地,在这里养牛、养猪、养鸡,过着平凡安逸的日子。十几年过去,一双儿女都已长大成人,并且又添了两个小儿。黄志强开始考虑为儿女成家。儿女要成家,必须要有房子,即便是女儿,也要让她和我们在一起,不能让其出嫁。黄志强将自己的心愿讲给儿女听后,儿子和女儿非常赞同。在黄志强的带领下,全家人齐心合力,一年之间又分别为儿女各自建造出一栋住房。</p><p> 黄志强四处奔走,并且放出话来:已经建好了房子,只等合适的人选,我的儿子和女儿都要在砍木冲建家立业。在那个年代,能够有几间像样的房子,就是够气派的家庭了。黄志强放出风声以后,有好多到这里来提亲的人。不多久,黄志强的一双儿女都单独立家,各自撑起了一个门户,生儿育女,繁衍后代,其后代都是清一色的黄姓。</p><p> 久而久之,黄志强的后代越来越多,一条山冲内齐齐整整有了数十户人家。黄志强临闭眼的时候,仍然是笑容满面,他对着围在他身边的子孙们说:把“砍木冲”这个地名改了吧!改成“黄家冲”。黄家冲这个地名,便一直沿用到现在。</p><p> 而今的黄家冲,仍然是那么兴旺,一长条山冲里面居住有50多户人家,其中,黄姓人家就占有20多户。</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鸡笼观村.地名故事】鸡笼观</p><p><br></p><p> 斯家场镇鸡笼观村境内有一座山名为鸡笼山,鸡笼山位于斯家场镇的最北面,山脉呈东南至西北走向,山脉全长约500多米。此山是荆州松滋市和宜昌宜都市的界山,以山顶为界,山的南边是松滋市斯家场镇的鸡笼观村,山的北面是宜都市松木坪镇的地界。鸡笼山山顶主峰海拔高度400多米,山上奇峰异石,林茂草丰,竹翠藤蔓,生态万千,远远望去,气势浑厚,格外壮观。</p><p> 相传,有人曾经在这座山的顶端看见过一个金色的鸡笼,鸡笼里面还有一只金色的大母鸡和很多小金鸡,此山由此被当地的乡民称为“鸡笼山”。“鸡笼观”这个名字,其实指的是鸡笼山上一座道观的名字。说起“鸡笼观”,当地也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p><p> 清朝末民国初期间,当地有一个以慈善为怀的人,名叫文聚顺。文聚顺在清朝末期就开始在鸡笼山的山下办有一个大型的锅厂,因为锅厂的开办,锅厂所在地逐渐热闹起来,文聚顺又在锅厂所在地修建了一条小街道,开办了各式各样的小商店。能整出这么大的气候,在山区来说,文聚顺也算是一个大资本家了。久而久之,文聚顺的家产越来越大,经济实力越来越雄厚。他这个人,不是钻进钱眼里面就出不来的人,而是一个心地善良的慈善家。他做的第一件大善事,就是在鸡笼山山脚下修了一口大堰塘,因为这个堰塘选址在一方地形交高的的位置,人们取名为“台子堰”。台子堰的建成,解决了鸡笼山附近乡民吃水、种地浇灌的两个大难题,保了一方乡民的命脉。此外,文聚顺每逢节日总是给当地的贫困人家送米送油,让贫困家庭也能过一个快乐的节日。文聚顺的举止,深得人心,受到乡民的爱戴。当时的地方官员听说文聚顺乐于做好事做善事,无不主动前往此地巴结他,想从他这里得到实惠。文聚顺是个明智的人,他不是直接拒绝和当地官员的往来,而是建立起一定的关系以后,充分利用这层关系,为当地乡民做了很多好事。</p><p> 在文聚顺大量为山民做善事的同时,他个人的家庭也有一件难隐之事。文聚顺有一个大儿子已接近30岁,成婚7年还没有生儿育女,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文聚顺深信“善有善报”,继续着他的善举。也许是受到什么人的影响,文聚顺突发奇想,要在鸡笼山上修一座庙,求菩萨保佑当地一方民众的安宁。正当他萌发出这个想法的时候,鸡笼山北面宜都地带一个叫做刘西柏、一个叫郑文堂的两个商人,相约来到文聚顺的锅厂造访。接待两位商人的时候,当文聚顺提及到自己想在鸡笼山的山顶修建一座庙宇的事情以后,两个商人极为赞同,表示愿意联合修建,三人当即一拍即合,形成了在鸡笼山修建庙宇的决定。</p><p> 说干就干,民国初期,三人齐心合力,不到一年时间,一座大三间、两偏间的庙宇修建竣工。庙宇修建好以后,他们开始招募庙宇主持的过程中,引来了一位较为有名气的道士,这位道士很看好这座山和以及修建好的房子,便和文聚顺等三人商讨后,在修建好的房子大门上方挂上了“鸡笼观”三个大字牌匾,“鸡笼观”这个名字便由此而生。</p><p> 奇巧的是,“鸡笼观”挂牌不到一年时间,文聚顺的大儿子喜得贵子,文聚顺喜添孙子。从此以后,鸡笼山一带也风调雨顺,乡民生活安定、乐享安康。这样的奇事传播是迅速的,每逢朝拜日和节日,山南山北到鸡笼观来朝拜、来许愿还愿的人络绎不绝,香火不断。立下一个纪念牌,把三个修建“鸡笼观”的人名刻在了石碑上。</p><p> 文聚顺大施善举,帮贫济困、修桥补路,无不得到老百姓的爱戴。他对当地地主欺压和剥削老百姓的行为无比憎恨,曾经和当地几个地主打过一场官司,要求当地地主减轻乡民的负担,并且赢得了这场官司,也赢得了当地民众的厚爱。</p><p> 解放以后,鸡笼观这座道观一直保留,并且在解放初期时,这一方区域的地名也更名为鸡笼观。遗憾的是,鸡笼观这座道观,于1966年文化革命初期,被当做“四旧”摧毁。</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作者采访</p>

鸡笼

文人

文聚顺

黄志强

乡民

地名

黄家

麻林湾

张姓

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