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案例:家人饭后闲聊,女儿的爷爷说了他任教时的一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p><p> 当时,学校统一订制校服,父母们统一没有意见,几乎所有的人都如期缴费。只有一个在校的老师,她拒绝给孙女买校服,理由是没必要。她说孙女有衣服穿,而且质量比校服好。</p><p> 过了几天,班上开始量身材、记录尺寸。所有的孩子都做了登记,唯独那个老师的孙女没有登记。后来班上发校服,逐个点名领取,唯独那个老师的孙女没有领取。</p><p> 爷爷说:“当时那个女孩把头埋进衣襟里,蔫蔫的站着,样子十分可怜。”爷爷还说,“之前那个女孩的成绩一直很好,从此却一落千丈。”他揣测,“这和她没有校服有直接关系,自尊心受到了伤害。”</p><p><br></p> <p>点评:女孩着装特殊,让同学们对她有看法,尽管同学们没有恶意,可在女孩的心里,却觉得很尴尬。</p><p> 在这种心境下,她对自己的评价就不好,疑心重重,总是认为同学们对她有看法。甚至稍有一个质疑或嘲笑的眼神,都能让她无地自容,自尊受损。这不是矫情,人的自尊心就是这么脆弱。</p><p> 不仅如此,经历自尊受损的感受,日后还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体现在行为上,孩子比较害羞,自卑,爱讨好。</p><p> 董进宇博士在《培育优秀子女的规律》一书中说过:“人的自尊心就像人的脊梁柱,一个人要活得有尊严,就必须抬头挺胸。”</p> <p> 电影故事: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就是典型的讨好者。</p><p> 松子一家五口人,她有爸爸妈妈,弟弟妹妹。作为家里的老大,松子常年得不到父爱,因为松子的妹妹体弱多病,父亲把所有的爱都给了妹妹。常年得不到父爱的松子,一直很自卑,偶然一次,松子发现扮鬼脸可以让父亲笑,她便不时地这样逗父亲。</p><p> 松子的童年一直都在努力的讨好父亲,她渴望被关注、被呵护。可悲的是她一次次的讨好行为被一次次的强化,渐渐融入了她的骨髓,她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可怜之人。父亲去世后,她依附于男人和爱情,纵然被男人蹂躏、摧残、背叛,她仍爱得执着,满不在乎。</p><p> 松子的一生毫无尊严,从未被真正的爱过,她在墙上写下一句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是松子父亲的偏袒、忽视和冷淡是他亲手造就了松子悲哀的一生。</p> <p> 点评:其实,松子的父亲并不是不爱松子,他只是把爱给了体弱多病的妹妹。自尊心就是这么脆弱,不经意的行为就能让人的自尊受损,给心里蒙上暗色。</p><p> 不只是松子的父亲,生活中还有很多被我们忽略掉的举动,其实无形中已经伤害了孩子。比如忽视孩子的感受,否定孩子的情绪,总是认为他们在无理取闹,不相信孩子,遇到有人告状,宁可相信别人,也不相信孩子,或者不问缘由地质问指责孩子,拿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批评孩子是坏孩子,不让大人省心,骂孩子像傻子,笨手笨脚。</p><p> 这些批评刺痛着孩子,打压着孩子的自尊。我们明明深爱着孩子,却又忍不住的语出伤人。我们依仗父母的权威,光明正大地棒打着孩子的自尊,并毫无愧疚之感。然而我们以为“为孩子好”,在孩子的心里却成了血淋淋的伤害。</p><p> 当下孩子或许还小,对我们的恶语伤害,不会做出反抗。可是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他自尊收到的伤害,不会莫名消失。它会像一颗种子,随着孩子的身体一起成长,最后让孩子长成一个心理不健康的病人。</p><p>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很多抑郁症群体,正是童年缺乏关注和尊重的低自尊人。自尊水平的高低,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不要以为孩子小,说几句骂两声无伤大雅,孩子三岁就有自我意识,懂得自尊了。</p><p>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快乐的人,那么就给他足够的尊重吧,让他在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足够多的自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