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揭秘:开国大典为何下午3点举行?

福星高照

<p>来源:综合自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新华网等</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10月1日,这是一个永远为中国人民所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北京30万军民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开国大典。</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0月1日下午3时,大地欢声雷动,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按动电钮,在《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节奏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徐徐升上新中国的天空,向世界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围绕开国大典发生了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走进历史,了解中华民族永远难忘的篇章。</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开国大典为何在下午3点举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开国大典选择在1949年10月1日的下午3点举行,是聂荣臻最先向中央军委提出的建议。下午举行,为的就是要防备蒋介石孤注一掷,空袭开国大典。</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时,刚刚解放的北京社会治安情况相当复杂,国民党留下了2万多特务分子和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宪兵第19团也分散潜伏下来,各种破坏活动层出不穷。西南、华南还有不少地方为国民党军队占领,制空权则完全掌控在国民党空军手中。逃亡广州的国民党政府不甘心失败,多次派飞机轰炸北京、上海等地。</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5月4日,国民党空军从青岛出动6架B-24型轰炸机,飞到南苑上空,扔下30枚炸弹,毁伤飞机4架,炸毁房屋196间,死伤24人。惨痛的教训,使得北京防空问题越发凸显。开国大典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宾、贵宾都集中在天安门城楼,数十万军民集中在广场,这是敌人破坏、攻击的最好时机,防范工作必须万无一失。</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考虑到国民党用于轰炸的飞机是美制B-24轰炸机。这种飞机的时速是488公里,最大航程为3380公里。轰炸机的起飞地点是浙江舟山群岛,和北京航距1230公里。如果上午起飞,B-24轰炸机可以在3个小时左右抵达北京,执行完轰炸任务之后,还可以安全返回。但如果下午起飞,轰炸任务虽还可以执行,但夜航能力相当差的B-24可就别想飞回去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此,经过缜密计算,决定于下午3点举行开国大典。</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天,共17架飞机参加开国大典:9架P-51战斗机,2架蚊式战斗机,3架C-46运输机,1架L-5型通讯联络机和2架PT-19初级教练机。当受阅机群从天空飞过时,其中4架还挂着实弹,这是世界阅兵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情,原因是受阅飞机还在担负战斗值班任务,挂实弹是迫不得已的选择。</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成立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编队飞过天安门广场上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典礼时间绝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0月1日下午举行开国大典,这个消息之前一直是绝密。直到典礼开始前当天早上10点,才由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向全世界发出公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全部转播今天下午3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喜讯立即传遍全国!</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时,离下午大典正式开始的时间,只剩5个小时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历史照片中的开国大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参加开国大典的飞行方队飞过天安门上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开国大典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部队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天安门前接受检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华北军区司令员兼京津卫戍司令员、阅兵总指挥聂荣臻向朱德总司令报告受阅部队准备就绪</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朱德总司令正在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方阵通过天安门广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天安门城楼的西侧城台,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播音员丁一岚、齐越充满激情地进行现场广播</span></p> <p>延伸阅读</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开国大典6小时</span></p><p> 作者:于江</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55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们集合在天安门城楼后边的空地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率领大家踏上了通往天安门城楼的台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突然发现毛泽东的代表证丢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天安门城楼与紫禁城端门之间有一块空地,上面站立着数棵历经沧桑的古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49年10月1日下午2时55分,一支车队从中南海东门开出,来到这块空地上。他们是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各位副主席和各位委员们。他们是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后,在中南海勤政殿门口上车出发的。从勤政殿到这块空地只花了5分钟时间。</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时,已经探雷完毕,一项重要的安全保卫任务刚好结束。</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喜悦写在脸上。下车后,即将诞生的新中国领导人一个个又说又笑,互相招呼着集合起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之后,他们沿着城楼西头的古砖道楼梯,豪迈地向天安门城楼走去。</span></p><p>在此之前,天安门西侧已经安装了一架摇摇晃晃的土电梯。</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但新中国的领导人没有乘电梯。他们要用自己的脚板登上天安门城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央人民政府主席、56岁的毛泽东自然走在这支队伍的最前面。此刻,这位叱咤风云的伟人在想些什么呢?“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也许,伟人想起了赶考不当李自成的诺言,也许想到了逝去的峥嵘岁月,也许脑际翻腾着更为汹涌博大的风云……比毛泽东大7岁的红司令朱德随后走向天安门城楼,之后是比朱德小12岁的刘少奇,与毛泽东同岁的宋庆龄以及其他领导人按顺序一一跟上。</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往天安门城楼的古砖道有整整一百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毛泽东由卫士搀扶着从容地走向城楼。他不时停下来,等候身后那些比他年迈、行动远不如他灵便的领导人。</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毛泽东与18年前在中央苏区的“开国大典”上一样穿着中山装,只不过那时是布衣,今天是黄呢子。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显得神采奕奕。</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跟随毛泽东的秘书叶子龙,细心地打量着身边努力登攀着的伟人。他突然吃了一惊:别在毛主席胸前的烫金红绸条不见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还得了!这红绸条可是登上天安门城楼的代表证,其重要性相当于“特别通行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独特的代表证是周恩来指示书法家钟灵设计的。专门给每位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政协代表发了一个,上面分别印有佩戴者的姓名。代表们都工工整整地将它别在胸前。毛泽东主席与其他六名副主席的代表证是“特制”的,红绸条与别的代表一样,但他们的姓名是用金粉印上去的。&nbsp;</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莫不是临时改变规定了?叶子龙回头一看、六位副主席的胸前都好端端地别着红绸条,别的代表也都佩戴着红绸条,只有毛主席胸前空空如也。</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叶子龙知道,今天这个重大场合有苏联老大哥的摄影师来拍照片,他们拍的照片还是彩色的。毛主席肯定是他们聚焦的核心人物,黄呢子中山装上没有别这个红绸条,一定是十分扎眼的。这不能不说是个缺憾。</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而且,这个缺憾不仅属于今天,它还会留给明天。秘书叶子龙当即掂出了此事的分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叶子龙于是立即噔噔噔下了楼梯,火速找到钟灵,要他以最快的速度制作一个代表证给毛主席戴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冷不丁冒出来的这桩事,是钟灵始料不及的。留给他的只有毛主席走完几十级台阶的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必须再“特制”一个专供主席使用的代表证出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钟灵接受这个十万火急的命令后,顾不得想什么,跳上一辆吉普车,指挥司机朝他中南海工作室急驰而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谁也闹不清毛主席把这个红绸条弄哪儿去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早上已到6时,天已透亮,毛泽东还趴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办公桌上工作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菊香书屋,位于中南海勤政殿与颐年堂之间,是一处前后三进,每进都是四合院的宅院。</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在不久前,他从香山公园搬来往在这里。他保持着多年来养成的习惯:通宵工作,上午睡觉。跟他时间长一些的卫士都知道他这个习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今天他吸着烟,不停地忙碌着,忘记了休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时,北京城内外的数十万群众正准备赶往天安门广场,去参加能够自己当家做主的共和国的诞生庆典。</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今天是个非同寻常的日子。</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来特别关心毛主席的休息情况。他自己一夜未睡,又到天安门检查了开国大典的准备情况,指出了毛主席画像及天安门背景布置等不妥之处。从天安门返回后,周恩来多次打电话给卫士值班室,询问主席休息了没有。当卫士长李银桥又一次回答主席还没有休息时,周恩来有些着急了:“你们要想办法催他休息嘛!下午2点还要开会,3点还要上天安门,你们要想办法动他早些休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周恩来对卫士用了命令的口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卫士长李银桥走进毛主席办公室。里面烟味呛人。显然,毛主席工作中吸了很多根烟。李银桥小声将周恩来的话报告毛主席,并劝他说:“主席,早点休息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是,毛主席等把所有文件全部批阅完毕,才离开案头。他没有马上睡觉,而是走到院子里,散了一会儿步,舒展了一会儿筋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在卫士们护侍下上床睡觉。睡前,他叮嘱卫士长李银桥:“下午1点钟叫我起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按嘱叫醒毛泽东,并准备好他参加开国大典要穿的黄呢子制服。卫士们知道,这件礼服的料子,当初是秘书叶子龙送来让毛主席过目的。毛泽东像往常那样,在床上看了近一个小时的书才起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吃过饭,下午2点整准时出现在勤政殿。此时,中央人民政府其他领导人朱德、刘少奇、周恩来、宋庆龄、张澜、李济深和其他委员都已集合在这里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勤政殿,就在这所已经赋予了全新含义的大殿里,在开国大典前夕的短暂时间内,新当选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很快开完了第一次全体会议。这充分体现了紧张、高效的办事作风。</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选的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和其他各位委员,在会上宣布就职。</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会上,周恩来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成为即将诞生的共和国政府的第一任政府首脑。这位走上东方大国首脑岗位的人物,年仅51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结束这次重要会议之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与各位副主席、委员们在勤政殿门口上车,赶往天安门城楼。</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也许,代表证红绸条是被毛主席忙丢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钟灵急匆匆赶回工作室后,屏声敛息,很快在一张红绸条上写下“毛泽东”三个仿宋字。接着,飞快地喷上金粉。他等不及墨迹风干,跑出屋子,跳上吉普车就往回赶。&nbsp;</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幸好,毛泽东还没登上天安门城楼。眼下,他已经走了一大半台阶,仍像刚才那样,走走停停,等着后边年长的领导人。要不是毛泽东边走边等,他没佩带代表证的这个缺憾怕是难以弥补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共和国的开国大典注定是要圆圆满满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于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开国大典纪录片中,留下了这样一个镜头:一位着军装的小伙子,突然来到叶子龙面前,交给叶子龙一个红绸条;叶子龙当即上前帮毛主席将红绸条别在左胸口袋上方。</span></p><p>这位着军装的小伙子就是钟灵。</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别好红绸条的毛泽东带着其他领导人继续向上登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百级台阶并不长。</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为了登上这一百级台阶,中国共产党经过了漫漫28年前仆后继的浴血奋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登上这一百级台阶,中华民族进行了长达一个多世纪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英勇斗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别着红绸条的新中国领导人一步一步走上去,他们深深懂得脚下每一级台阶的非凡意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天安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许多人以为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时间,就是1949年10月1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其实不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那么,毛泽东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究竟是哪一天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人作过统计,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次数总共是45次。他第一次登上天安门城楼的!时间是:1949年7月7日夜晚9时20分。</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一天是“七七事变”12周年纪念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为了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暨庆祝新政协筹备会成立,天安门作了精心的布置。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7盏大红宫灯,飘扬着20面鲜艳的红旗。城楼中央悬挂着毛泽东与朱德的巨幅画像。两位伟人画像之间,挂着一颗巨大的红星,光彩闪烁。</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7月的北平是多雨的季节。7日这天,北平城又是风又是雨。大雨哗哗地下个不停,仿佛一年之中要下的雨,都要集中在这一天全部倾泻完似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风雨没有阻挡住20万群众前来参加庆祝会的步伐。他们顶风冒雨汇集到天安门广场,参加这个意义重大的活动。他们分别来自北平市党、政、军各机关团体,中共中央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等65个单位以及各界市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天下午,纪念和庆祝活动在49响撼天动地的礼炮声中开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接着,奏响了《义勇军进行曲》。礼炮声和乐曲声盖过了风雨声。</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20万群众的热烈掌声中,通过成立了由董必武、薄一波、聂荣臻、彭真、叶剑英、李锡九、许德珩、吴晗、韩卓儒、肖明、李连山、张晓梅、钱端升、薛成业、许立群、古奇踪、杨伯箴、鲍国宝、刘一峰等人组成的会议主席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尔后全体起立,向抗战中死难的烈士默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接下来由主席团主席彭真发表讲话。之后,董必武、薄一波、叶剑英、李济深、沈钧儒、许德珩、吴晗、肖明等人,相继在天安门城楼上演讲。</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晚上9时20分,毛泽东与周恩来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于是,纪念和庆祝活动掀起了高潮。</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万群众情不自禁地高呼起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第一次听到人民这样称呼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民是多么朴实可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民是多么坚强伟大!</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早就断言,真正的伟力蕴藏于民众之中。</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37年7月7日深夜,侵华日军向宛平中国守军第二十九军开火,二十九军将士奋起还击,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爆发。芦沟桥反侵略的枪炮声,吹响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战斗号角。</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8月,毛泽东在为中共中央宣传部门写的一份宣传鼓动提纲中,就英明指出:“七月七日芦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国本部的开始。芦沟桥中国军队的抗战,是中国全国性抗战的开始。”</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在这份宣传鼓动提纲的末尾断言:“只要四亿五千万同胞一齐努力,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华民族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战的胜利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为之付出了漫长而巨大的牺牲。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这就是我们的结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他所以能得出这一远见卓识的结论,是因为他深刻分析了当时国际国内的形势,深刻地认识到:“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侮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吼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抗战胜利之时,国民党却来抢夺人民赢得的胜利成果。于是,毛泽东代表人民作了著名的“桃子该由谁摘”的形象、精辟的论述: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他说,此桃子的所有权属于我蒋介石,我是地主,你们是农奴,我不准你们摘。我们在报上批驳了他。我们说,你没有挑过水,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天天浇水,最有权利摘的应该是我们。同志们,抗战胜利是人民流血牺牲得来的,抗战胜利应当是人民的胜利,抗战的果实应当归给人民。至于蒋介石呢,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彻底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是反法西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胜利,实在值得纪念,实在可庆可贺。</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然而,令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极其愤慨的是,1949年1月26日,南京中央社1月26日发表了这样一条电讯:“日本战犯前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26日由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举行复审后,于16时由石美瑜庭长宣判无罪。当时庭上空气紧张。冈村肃立聆判后,微露笑容。”&nbsp;</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冈村宁次,是日本侵略中国历史最久、罪恶最大的战犯之一,他的双手沾满了中国人民的鲜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让罪大恶极的侵略者最后得到的是“微笑”,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接受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共产党立即作出反应。l月28日,发表了《中共发言人关于命令国民党反动政府重新逮捕前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和逮捕国民党内战罪犯的谈话》:日本战犯前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大将,为日本侵华派遣军一切战争罪犯中的主要战争罪犯,今被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战犯军事法庭宣判无罪;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声明:这是不能容许的。中国人民在八年抗日战争中牺牲无数生命财产,幸而战胜,获此战犯,断不能容许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擅自宣判无罪……我们现在向南京反动政府的先生们提出严重警告:你们必须立即将冈村宁次重新逮捕监禁,不得违误中共发言人进而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认为你们现在的种种作为,是在企图以虚伪的和平谈判掩护你们重整战备,其中包括勾引日本反动派来华和你们一道屠杀中国人民一项阴谋在内;你们释放冈村宁次,就是为了这个目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民党反动政府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丑恶行径,只有一个解释:他们为了抢夺解放区军民天天浇水得来的“桃子”,已经以敌为友,不择手段;他们明目张胆地充当了历史的绊脚石。</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的立场是针锋相对:坚决夺回自己的胜利果实,坚决搬开一切敢于阻挡历史车轮的绊脚石。</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此,1949年7月7日,纪念“七七”抗战12周年并庆祝新政协筹备会成立,意义重大而深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万群众不约而同地高呼着。口号声此起彼伏。</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此时此刻,具有诗人气质的毛泽东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马上领着全体与会人员高呼:“中国人民万岁!”</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国人民团结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打倒帝国主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建设新中国!”</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惊雷般的口号声中,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接受大会献旗,朱德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接受大会献旗,沈钧儒代表新政协筹备会接受大会献旗。</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20万群众的热烈欢呼声中,毛泽东激情澎湃,挥起指点江山的巨臂,领着大家纵情高呼:“全国人民团结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打倒帝国主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打倒帝国主义的走狗中国反动派!”</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召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签订和平条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争取全世界的和平民主!”&nbsp;</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全国人民团结万岁!”</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风越刮越猛,雨越下越大,但天安门广场上的20万群众情绪越来越高昂。</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毛泽东领着崇敬爱戴他的人民,在风雨中连续喊了一个多小时的口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晚上10时30分,已经宣布散会了,但20万群众依然在瓢泼大雨中,在军乐的伴奏下,在秧歌的震天鼓点中,纵情高歌着,纵情欢呼着。</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个值得永载史册的情景:“*****”与“中国人民万岁”交相响起。</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是一扇风景独好的窗口:全中国乃至全世界,从中看到了中国人民立志建设新中国的巨大热情与力量。</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个雨夜告诉人们:新中国已经呼之欲出。</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