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场镇篇】四方碑(作者:艾立新)

《山城文苑》《影色》编辑部

<p>【松滋市地名故事。斯家场镇篇】</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四方碑</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艾立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在小堰垱村,“四方碑”的名字老幼皆知,因为这块石碑当时就立于现在的“幸福水库”南侧约400米处的地方(小堰垱村3组),村民们祖祖辈辈出行往返都得打此经过。久而久之,那块宽约60公分,高约150公分的方石碑不仅仅成了这里的地标,而且,这里的地名也衍变成了“四方碑”。</p><p> 其实,这块大石碑并非是地名的标示牌,而是一块功德碑,立碑于清代中期嘉庆年间。当时,这里是一条连接湖广川蜀的骡马古道,南来北往的官差百姓,车马脚力,都要经过这条崎岖狭窄的道路。虽然这条道路很重要,却因为远离州县,疏于维修,路况极差。一到雨季泥烂路滑,给行人脚力带来极大不便。</p><p> 俗话说,天高皇帝远,京城朝廷哪会顾得这个数千里之外的蔽野穷乡。好在当地有一些好做善事的乡绅,自发商议集资修路,号召乡民们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常说,修桥铺路,积德积善。这一善举得到了乡民们的广泛响应,就连常年往返于此道的他乡商贾贩卒也闻讯解囊襄助。于是,和众人之力,历经数十日,终于修成了一条宽敞平整的大路。为了感谢和彰显捐资人的功德善举,乡民们就在路旁一棵古樟树下立下一块“功德碑”。这块碑不仅记载了捐资人的姓名和银两数目,同时也载录了修路始末由来。此碑比一般碑身不同,其宽厚几乎一样,整块碑就像一块四方形石柱,人们就形象地把它称之为“四方碑”。</p><p> 抑或是有百年古樟树的衬托,这块碑使得这里显得格外肃穆,也给居住在古树旁的熊姓农家带来了好运。至晚清时期,这里由于民风淳朴,通途无阻,熊氏家族得以繁衍兴旺。族宗虽无官宦富贾,却不乏书香子弟。昼耕夜诵,家风传承。至熊氏德香兄弟时,两房分枝散叶,各率一房子孙。长兄崇文,立私塾授人子弟;胞弟重农,精于耕种之道,兄弟俩相得益彰。其后人延续至今,各有所成。</p><p> 可惜,数百年的古樟树与这块功德碑最终还是被人为祸及。先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大办钢铁”时,那棵树围数米的古樟树于被强行砍伐,付之一炬。后来,修建“幸福水库”时,四方古碑又被推到,被人们抬到水库堤坝工地上当着夯土的“石硪”,最后竟然不知去向。</p><p> 数百年过去了,虽然时过境迁,“四方碑”已不复存在,但“四方碑”的地名能延续到现在,足以说明人们并没有忘记它曾经的存在与历史。</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座谈采访现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