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一、喀喇沁部溯源</p><p><br></p><p> 喀喇沁是蒙古历史上著名的部落。他们的先祖是游牧于中亚草原的乌古思人,即被大食人称作“突厥蛮”人中的一支。乌古思人的首领乌古思生有六子,其六子又各有四子。因此,从乌古思诸子衍生出二十四个支系,合刺赤部即其中之一。后来,合剌赤部迁徙到了阿姆河以南地区,逐渐成为一个强大部族,与当地的其他一些游牧部落统称为饮察。再后来,库莫奚人的一支在曲出的率领下也迁徙到了阿姆河一带,亦“自号钦察”,并且曲出的后人还成了“察国主”。公元1221年,拖雷奉成吉思汗之命西征呼罗珊地区(在阿姆河以南,包括原苏联士库曼,伊朗和阿富汗北部地区)的马鲁(在今阿富汗西北,与原苏联交界处)时,曾把居住在哥疾宁的哈刺赤(即合刺赤)人强行征入蒙古军队,后来这些人又被带到蒙古地区。</p><p><br></p><p>二、元代的哈刺赤</p><p><br></p><p> 到了元代,哈刺赤军已达万人,由土土哈(曲出后人)统领。因土土哈家族“世为钦察国主”,所以,1286年,哈剌赤的精锐被编为元廷的怯薛部队(即皇帝的宿卫军)时被称为钦察亲卫军,土土哈为都指挥使。驻防在漠北地区的哈刺赤军队亦由土土哈家族管辖。与此同时,土土哈家族还世代掌管元朝皇室的马群。据《元史》记载,土土哈之父班都察“尝侍左右,掌上方马畜,岁时拥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因目其属曰哈刺赤。”这些哈剌赤</p><p>牧户分别隶属太仆寺下皇家牧场,在全国共有十四处,主要集中在大都、上都、玉你伯牙和折连怯呆儿一带。“马之群、或千百、或三五十,左股烙以官印,号大印子马。…牧人日哈刺赤,有千户、百户,父子相承任事”(千户、百户为官职)。可见,这些人无论是在朝廷为官者,还是在官牧场牧马者,都被叫做“哈剌赤”。</p><p><br></p><p> 土土哈祖孙三代在元朝历史上扮演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重要角色。1297年,土土哈死后,其子床木儿袭父职,因累建战功而深得皇帝宠爱,仁宗时被封为句容郡王。1322年,床木儿故去,其子燕铁木儿为答刺罕、太师、右丞相。1328年,燕铁木儿发动兵变,拥立文宗,把持朝政。在燕铁木儿死后,其子唐其势因不满伯颜专政,说“天下本我家天下”,谋乱伏诛。至此,哈刺赤部在元廷地位下降,权势衰微。</p> <p>三、北元时期的喀喇沁</p><p><br></p><p> 1368年元朝灭亡后,到15世纪30年代,元代的哈刺赤军和他们的家属以及哈剌赤牧户逐渐发展演变成为一个强大的部族,被称为“喀喇沁”,归于卫拉特部著名的脱欢太师。脱欢去世后,其子也先继太师位并任中枢省右丞相,控制汗廷大权,又于1453年登上蒙古大汗的宝座。不久也先被杀,喀喇沁部的孛来称太师,成为当时蒙古政治舞台上强有力的人物。他经常率领部众活动于河套、宁夏和甘肃的边外。</p><p><br></p><p> 李来太师去世后,喀喇沁部成为右翼蒙古永谢布部十营之一,由卫拉特部封建主亦不刺统领。达延汗时,永谢布因发动叛乱被击溃,唯喀喇沁一营完整地保留下来,在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济农</p><p>为其诸子分封领地时,其第四子巴雅思哈勒(即昆都伦汗)成了喀喇沁部的领主。巴雅思哈勒同左右翼蒙古各封建主均保持着良好的和睦关系,在全蒙古具有相当高的政治地位和军事实力。</p><p><br></p><p>四、喀喇沁部驻牧地的变迁</p><p><br></p><p> 喀喇沁部先祖的驻牧地是7世纪时乌古思人居住的中亚地区。后来,乌古思人中的一支合刺赤部迁徙到了阿姆河以南。13世纪初哈刺赤(即合刺赤)部被蒙古军征服,带到了蒙古草原,精锐被编入怯薛部队,大量的哈剌赤军则集中驻守在漠北地区的岭北行省和宁路之西的称海宣慰司境内。元朝灭亡后,元代的哈剌赤军及其家属演变为15世纪以后的喀喇沁部。这时,他们仍然驻牧于岭北行省的称海地区,直到孛来太师去世以后,喀喇沁部被卫拉特部诺颜亦不剌迁入鄂尔多斯境内。到达延汗诸子时期,喀喇沁部又在巴雅思哈勒的率</p><p>领下由鄂尔多斯迁出驻牧于大同边外。此时,他的东邻是朵颜兀良哈部。到16世纪上半叶,左翼察哈尔部南下并控制了朵颜兀良哈人的北方诸部时,右翼的俺答汗和巴雅思哈勒汗也开始向南部兀良哈地区进入。为了免遭察哈尔部的征服,兀良哈首领恩克(亦称影克)率领南部兀良哈人“携带月伦太后宫帐举族投靠”了实力强大的俺答汗,俺答汗将恩克之部赐予其弟喀喇沁部首领巴雅思哈勒。于是,喀喇沁人便又来到了恩克所属的兀良哈人牧地了。到巴雅思哈勒及诸子时期,喀喇沁部的驻牧地从喜峰口、张家口、独石口边外,直到大沙窝的西南部和开平一带。</p><p><br></p> <p>五、“喀喇沁”一词的含义</p><p><br></p><p> 喀喇沁,又被称为“哈剌嗔”、“哈剌陈”、“哈剌庆”等。关于“喀喇沁”的词义,目前在学术界的解释有四种。</p><p><br></p><p> 第一种解释认为哈刺赤(即喀喇沁)是突厥语,意为“挨饿去吧!”。乌古思在攻占了亦思法杭(今伊朗依斯法市)后班师之时,有位妇女在途中生产。由于行军乏食,这位妇女没有奶,婴儿挨饿。她的丈夫去打了一只野鸡给她吃,他们因此掉队。乌古思大发雷霆,对他们说:“哈剌一阿赤”,意思是“挨饿去吧”。从此这个人的后裔就被称为哈剌赤即喀喇沁。</p><p><br></p><p> 第二种解释认为哈剌赤(即喀喇沁)是蒙古语,意为“酿黑马乳者”。《元史》载,班都察“掌上方马畜,岁时拥马乳以进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因目其属曰哈刺赤”。《句容郡王世绩碑》也记载,“世祖皇帝西征大理,南取宋,其种人以强勇见信,用掌畜牧之事,奉马以供玉食,马湩尚黑者,国人谓黑为哈剌,故别号其人哈剌赤”。当时亲自喝过宫廷黑马乳的徐霆在《黑鞑事略》一书中写道:“初到金帐,鞑主饮以马奶色清而味甜,与寻常色白而浊,味酸而膻者大不同,名日黑马奶,盖清则似</p><p>黑。……玉食之奉如此”。“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清则似黑”,道出了“哈刺”一词的真正含义。“哈剌赤”(即喀喇沁)就是清色马乳的制作者。</p><p><br></p><p> 第三种解释认为,喀喇沁意为“守护者”、“保卫者”、“哨兵”。据《世界征服者史》载,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之后,为“道路安全,骚乱止息,⋯⋯在大道上设置守卫哨卡,蒙古人称之为哈刺赤”。喀喇沁的先人便是蒙古北土边疆哨卡的守护者和巡逻者。</p><p><br></p><p> 第四种解释认为,喀喇沁意为平民、普通人。</p><p><br></p> <p> 土默特部</p><p><br></p><p>ー、土默特万户</p><p><br></p><p> 土默特是蒙古部落之一。土默特是蒙古语,表示“万的复数”,是数万之意。土默特的源流最早可追溯到13世纪初居住在贝加尔湖附近的秃马惕人。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的战争中,秃马惕人被蒙古大军所征服。窝阔台汗伐金时南迁到官山(即大青山,亦即土默川),到15世纪中叶发展成为势力较强的土默特部。达延汗继位后,为加强汗权,削弱异姓贵族的势力,确</p><p>立蒙古黄金家族的直接统治地位,重新划分了六个万户(兀鲁思),土默特万户成为右翼三万户之ー,位于“大同边外,大青山、昭君基、丰州滩”之地,由达延汗四子阿尔苏博罗特领有。达延汗死后,其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继承了汗位,土默特万户的最高统治权亦被巴尔斯博罗特次子阿勒坦夺取,阿勒坦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俺答汗。</p><p><br></p><p> 俺答汗时期在其夫人钟金哈屯(三娘子)的协助下,以土默川为根据地,开始营建归化城(今呼和浩特)。他不仅控制了右翼三万户,而且还征服了青海及其西北的卫拉特蒙古,开辟了西藏和蒙古的交通,引进了藏传佛教的格鲁派(即喇嘛教),和明朝建立了和平贸易关系,被明朝封为顺义王。同时,俺答汗又迫使蒙古大汗封其为彻辰汗。总之,俺答汗时期土默特的势力已达到巅峰,成为与蒙古大汗势力旗鼓相当的大部落。</p><p><br></p><p>二、土默特人的东迁</p><p><br></p><p> 16世纪中叶,右翼蒙古土默特部俺答汗的势力迅速壮大,并积极向东扩大其领地。土默特的东部是朵颜兀良哈人的牧地。当左翼的察哈尔部南下控制了朱颜兀良哈人的北方诸部时,南部的兀良哈人便归附了右翼的俺答汗。俺答汗为了分管归附之朵颜兀良哈部,便将部分土默特人移居到南部兀良哈人的牧地。俺答汗及其长子辛爱黄台吉还按照蒙古各部族之间的传统方式和朵颜兀良哈部联姻。俺答汗将女儿嫁予兀良哈部者勒篾十世孙猛古歹之子为妻。辛爱黄台吉把女儿嫁予兀良哈部的炒蛮为妻。辛爱黄台吉也从兀良哈部娶了三位嬖只(妾)。明朝嘉靖中期,辛爱黄台吉因明廷拒绝其于大同开展互市的要求之后</p><p>便率领其所属土默特部众迁往蓟州边外和娶自朵颜卫的诸妻妾及其子女一起驻牧,繁行于满套儿地方(即兀爱营,今河北丰宁一带),并借助与明朝有着定期互市关系的兀良哈部和明朝进行互市。1581年(明万历九年),俺答汗去世,做为长子的辛爱黄台吉由朵颜卫妻帐回到土默特俺答汗驻牧地继承彻辰汗号和顺义王位。东部兀爱营的领地和属部由其子赶兔统领,这就是东土默特部的前身。</p><p><br></p><p>三、东土默特部与归化城土默特</p><p><br></p><p> ,自俺答汗始,至辛爱黄台吉迁到蓟州边外,有越来越多的土默特蒙古人东迁到满套儿地方和与他们有着姻亲关系的兀良哈人在一起驻牧。后来,他们逐渐从土默特万户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东土默特部,或称“喜峰口土默特”。此后,便称原来以归化城为中心驻牧的土默特为“归化城土默特”或“西土默特”。</p><p><br></p><p> 到了鄂木布楚琥尔(辛爱黄台吉之孙)时代,东土默特部在察哈尔林丹汗和明朝的两面夹击之下,迫于形势于1629年归附了后金皇太极。1629年末到1630年初,鄂木布楚琥尔率部由满套儿地方东迁到了锦、义边外原泰宁卫境地驻牧。</p><p> </p><p> 1635年,皇太极派员对东土默特部人口进行清查,设立了两个固山(旗),1636年被编成两个札萨克旗。鄂木布楚琥尔一旗为土默特右旗,地域在今北票、朝阳县境;善巴(者勒篾后裔、猛古歹之孙)一旗为土默特左旗,地域在今辽宁省阜新县和内蒙古库伦旗东南部。</p><p><br></p><p> 1637年,归化城土默特亦被编为左、右二旗,以古禄格为左翼都统,杭高为右翼都统。</p><p><br></p> <p><br></p><p> 喀喇沁万户</p><p><br></p><p>ー、喀喇沁万户的形成</p><p><br></p><p> 喀喇沁的先人是元代皇帝的怯薛军队及其家属,在15世纪初演变成为一个庞大的游牧部族一一喀喇沁部,在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16世纪初)归入蒙古中央六万户之一的永谢布万户。达延汗死后,中央六万户很快土崩瓦解。</p><p><br></p><p> 永谢布万户被分割成喀喇沁、阿速特和永谢布(此永谢布部由除喀喇沁和阿速特二部以外的八个鄂托克的残余成员组成,仍沿袭原万户名称)三个主要部分。喀喇沁部之主是达延汗第三子巴尔斯博罗特的第四子巴雅思哈勒,又称老把都,自取尊号“昆都伦汗”。阿速特和永谢布二部均奉喀喇沁首领为自己的汗,名义上属他管辖。这样,到16世纪后半期,在喀喇沁部巴雅思哈勒汗的麾下,逐渐形成了强大的喀喇沁万户。</p><p><br></p><p>二、喀喇沁万户力量的壮大</p><p><br></p><p> 16世纪中叶,右翼的俺答汗和昆都伦汗向南部兀良哈地区进入。兀良哈首领恩克(亦称影克,为花当长孙革兰台之子)率领南部兀良哈人归附了俺答汗。分到喀喇沁台吉属下的兀良哈人有花当(者勒篾七世孙)的长孙革兰台九个儿子中的五个、三孙脱力的十ニ个儿子以及花当十六个结义兄弟的后裔,是朵颜兀良哈人的主力。分到东土默特部的兀良哈人包括花当长孙革兰台</p><p>的九个儿子中的四个、二孙革孛来及其子孙、四孙的第三个儿子板ト子孙。归附到喀喇沁和东土默特的兀良哈人亦通过与黄金家族联烟的形式使相互关系更加密切。后来,东土默特部从土默特万户中分离出来,也加入了喀喇沁万户。</p><p><br></p><p> 喀喇沁黄金家族与兀良哈首领、东土默特黄金家族与兀良哈首领之间的联合使喀喇沁万户的力量得到空前壮大,喀喇沁万户成为当时漠南蒙古一个庞大的兀鲁思。他们的活动地域大致如下:西边从今天的内蒙古正蓝旗,向南经河北省崇礼县东北部、沽源县,向东经赤城县东部黑河以东,北京市怀柔县北,延庆县东,河北省滦平县北部,经承德县南部和平泉县境,再东边经辽宁省凌源县、建昌县和喀左县,往北经过内蒙古敖汉旗西部、赤峰市市区北境,从此再向西经河北省围场县、内蒙古多伦县、再到正蓝旗境一带的广阔地区。</p><p><br></p><p>三、喀喇沁万户的执政者</p><p><br></p><p> 喀喇沁万户的执政者是喀喇沁黄金家族和兀良哈贵族。喀喇沁黄金家族,是达延汗的子孙,兀良哈贵族为者勒篾的后裔。喀喇沁万户最高统治者是喀喇沁汗与洪台吉(洪台吉是万户中仅次于汗的大头目,相当于副汗)。喀喇沁万户的第一任汗是巴雅思哈勒汗,即昆都伦汗;第二任汗是巴雅思哈勒的长孙白洪大,称白洪代汗;到17世纪30年代时,喀喇沁汗为白洪大长孙拉斯喀布。</p><p><br></p><p> 兀良哈诸塔布囊是喀喇沁万户统治阶层的组成部分,他们有自己的牧地,拥有人口众多的属民,形成各自的兀鲁思。在17世纪20~30年代,喀喇沁部的执政塔布囊中著名的有苏布地、万丹卫征、固鲁思奇布、色棱、马济、索诺木等;东土默特部的执政塔布囊中著名的有善巴和赓格尔等。</p><p><br></p><p>四、喀喇沁万户的结局</p><p><br></p><p> 林丹汗继位后,于1627年,率察哈尔部军队西征喀喇沁万户,在1628年的埃不哈河战役中,永谢布、阿速特二部战败,其部众溃散。喀喇沁与后金结盟打败林丹汗后归附了后金。东土默特亦于1629年归附了后金。天聪九年(1635)后金编审喀喇沁壮丁,定其归属。据《旧满洲档》记载</p><p>当时,喀喇沁万户的残余壮丁总共只有16000余人,其中朵颜兀良哈和东土默特壮丁</p><p>9000余,剩下的7000余壮丁也不全是喀喇沁黄金家族的属民。喀喇沁黄金家族所真正拥有的人口因大多在察哈尔的兼并过程中被杀而所剩无几。所以,后金将来归台吉与分散的部众和原来附属于察哈尔的那部分朵颜卫人一齐编人了八旗,分别与八旗旧蒙古合并,附于满洲八旗下,成为八旗蒙古。原喀喇沁属部朵颜兀良哈的塔布囊苏布地和东土默特的台吉鄂木布楚琥尔以及原属俺答汗和辛爱黄台吉的一部分朵颜兀良哈的塔布囊赓格尔、善巴因率部主动投附,后又有战功,便没有一概收入八旗而令其掌管原部属。据《钦定蒙古回部王公表传)记,当时,后金把他们的部众编成了四个旗,苏布地之子固鲁思奇布为喀喇沁右翼旗札萨克,苏布地从叔色棱为喀喇沁左翼旗札萨克,善巴和赓格尔为土默特左翼旗札萨克,鄂木布楚琥尔为土默特右翼旗札萨克。其中喀喇沁左翼旗就是现今的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的前身。</p> <p>參考資料:喀喇沁 《乌梁海部落史》</p><p>《喀左蒙古族史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