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旅游者说,因为德令哈,才知道了海子。</p><p> 旅游者说,因为海子,才知道了德令哈。</p><p>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的诗坛上掘起了一批新锐诗人,代表人物有海子、顾城、北岛、西川、舒婷,一个个如日中天,名震华夏文坛,为天下文艺青年膜拜!</p> <p class="ql-block"> 海子 昆仑玉石雕像</p> <p> 德令哈与海子,因为一个女性,就这样结下了不解之缘。</p><p> 天资过人的海子情路坎坷,初恋情人小武离开后,在西藏采风时偶遇一位称之为姐姐的诗人,大他十几岁。</p><p> 而这位“姐姐”的家乡,正是在青海的德令哈。</p> <p> 海子第一次去西藏旅游时遇见了她,因为文学的爱好,便一见钟情爱上了她,自视知音而不能自拔。但那时海子还没有功成名就,而且其貌不扬,这个诗人姐姐看不上海子。海子不断地给她写情诗,不分场合地给她献殷勤,但海子的深情并没有感动这位女诗人,却经常羞辱海子,导致了后来海子的悲剧发生。</p> <p class="ql-block"> 青藏铁路格尔木段</p> <p> 1988年7月25日,海子乘坐火车第二次去西藏的途中,途经青海海西州德令哈时写下的一首著名的《日记》。那时候的小城镇德令哈还是西部一个荒凉少人且不宜居住的小城,甚至连和风细雨都难得光顾一次,因为风的凛冽行人来去匆匆,遍地了无生气。如果不是歌手刀郎为追忆海子到此地采风,创作了那首《德令哈一夜》,估计很少有人会知道这个高原上海拔三千米的小城。</p> <p> </p><p><br></p><p> 日记</p><p>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p><p>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p><p>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p><p>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p><p>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p><p>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p><p>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p><p>德令哈┄┄今夜</p><p>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p><p>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p><p>我把石头还给石头</p><p>让胜利的胜利</p><p>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p><p>一切都在生长</p><p>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p><p>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p> <p class="ql-block"> 德令哈市一角</p> <p> 一个诗人与一个城市的故事,诗因城而生,城因诗而名。而如今,德令哈不再是那座荒凉的城,因为真正的德令哈,已被海子带走。</p> <p> 诗歌的作者海子,这个与我们同一个时代的人。他的思想、所处的时代、面对的社会现实都是我们所经历的。</p> <p class="ql-block"> 天祝马牙雪山 2020.5.2日</p> <p> 海子原名査海生,生于1964年3月24日,在安徽省怀宁县偏远的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在其时非同凡响,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而其诗作誉满天下。</p><p> </p><p><br></p><p><br></p> <p> 青藏公路</p> <p> 海子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写于1989年3月14日,面对春天的来临,他感到自己渺小、迷惘和缄默,并体会出死亡的降临。“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在这首诗中,每一位读者已经隐隐约约能感觉出海子对生命的绝望,或许是对死亡的向往悄然透在其中……如他自己所看到的天葬,在青海,西藏、内蒙的少数民族地区,死亡是灵魂升天转世的另一种途径。</p><p> </p><p> </p><p> 生命的寄托从物象走到诗化。</p><p> 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红色,生命的意义就是把灵魂和身体也烙在其中。他第一次去西藏就将藏人视为禁忌的两块尼玛石带回了家乡。而这两块石头,后来安放在海子的故居。</p><p> 一九八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刚进入二十五岁的一代诗人海子在山海关选择了卧轨……。一个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就这样走了,世人无法理解,唯有猜测相伴于天地之间!</p> <p> 他选了一个火车爬坡的路段。他死前好几天都没有吃东西。熟悉他的人都猜测他是准备三月二十四日生日这天上路的。带在身上的遗书简单写着,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遗作由骆一禾处理。他将由他的死可能带来的一切纷扰都尽量处理得绝不旁逸斜出,堵住所有妄议的嘴巴,和嫁祸于人的臆断,但他没有料到的是,在死后30余年,他仍活在人们巨大的争议中,亦活在无尽的怀念里。</p><p> 海子死亡之后,他遗书中交待的骆一禾作为诗歌知己和挚友,深受打击,在1989年5月31日,海子去世65天,他在整理海子诗稿时,因为脑血管突发性大面积出血死亡,年仅28岁,海子和骆一禾的死亡太过于仓促,对现代诗歌是一种极为沉重的打击。</p> <p> 在流经德令哈的巴音河畔 , 建成了海子诗歌陈列馆。海子的诗歌及造像刻在不同质地的巨石上,在陈列馆内迎接着慕名而来的各地游人 。庄重的馆门两侧 , 书写着诗人吉狄马加的一幅楹联 : “几个人尘世结缘 , 一首诗天堂花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德令哈之所以渐渐的有了名气,源于海子的这首诗。或许再加上刀郎的那首歌。就如唐人张继写的枫桥夜泊,让世人记住了姑苏城外寒山寺。</p><p class="ql-block"> 不同的是在德令哈还安放着海子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在微信朋友圈中看到女同学段满蓉去了茶卡盐湖游玩,点赞的同时想起了近年来青海旅游的一句话,青海湖看景,德令哈抒情。也想起了记忆中已经模糊了的格尔木之行。</p> <p class="ql-block"> 茶卡盐湖 二零二零年八月 </p><p class="ql-block"> 段满蓉微信图片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一九九四年九月底我去格尔木返回时路过了德令哈,进入城区在饭后很快就出来了,感觉上与西北的普通城镇并无二致,没有留下多少印象。那时也没听说过与海子有关的建筑。也不知道该地建市于何时。因为看起来根本不像一个城市。</p><p> 这次行程纯属偶然。跑货车的朋友从肃南的皇城送一车冻羊肉去青海,因长途路险要我随车同行。一来昼夜行车替换一下以保安全,再者沿途路况险恶且少数民族居多,那时的车匪路霸正盛,拦路抢劫也时有发生。周六下午装车后连夜从张掖向西翻越祁连山进入青海祁连县,沿青藏线直奔格尔木。</p><p> 心中祈盼唯有一路平安!至格尔木到也正常。卸下冻肉后车上还有两吨袋装水泥,因为逃避检疫下面装肉,覆盖的防雨布上面装着水泥。货主老马带来了一个人,要他领我们继续西行百多公里外昆仑山口的水电站,随不情愿也没办法,讲好运费后前往。离目的地不到十公里时,车辆半轴断了抛描,无奈之下挡过路车转运。这儿的海拔接近四千米,我们自己动手将两吨水泥装到车上,己经累得半死。且己经有了比较严重的高原反映。头胀痛的厉害,呼吸喘气困难,嘴唇发白全无血色。好在及时修好车辆,很快返回到格市。毕竟这里位于盆地中,海拨两千多点,当时也年轻,喝水休息一阵后便好了许多,初上高原便有了切身教训,领略到在高原的威严面前,人的渺小和无助。随即回返沿国道109进入305线,才有路过德令哈一面之缘。</p><p> 宽广的高原上一切都是那么美丽,每年的夏季更是游客们向往的圣地。全国各地的游人、朝圣者以各自的目的踏上了这片圣洁且又神秘的高原。</p> <p class="ql-block"> 五道梁宾馆</p><p class="ql-block"> 你可曾住过房间里烧着大铁炉的宾馆,那是相当的温暖。</p> <p><br></p><p> 青海湖、茶卡盐湖、三江源、可可西里、拉萨。一个个神秘美丽的旅游目的地,吸引着无数游人。这其中有不少我们的相识相知。还有让我们怀念的——从小学直到高中毕业的赵京燕同学。</p><p> 这位老同学在同班同学中间因年岁稍长,乐于助人,聪慧善良,为人正直大方,工作认真,在同学中有很强的号召力,被同学尊称为赵大姐或老赵。她也是一位少数民族,长期工作生活在天祝藏族自治县。或许是因为人生必须去一趟西藏的心结,或许是为了充实退休后的闲暇时光,家人、好友相约,做了充分的高原游攻略,也备好了高原反应防范药物后,于二零一五年八月处暑过后至白露前踏上了青藏自驾游的行程。</p><p> </p><p> 谁能料到!出发曾是一游客,回来己成故去人。痛哉!</p> <p class="ql-block"> 五台嶺上的省道。我们无忧无虑少年时的欢声笑语,留在了这片大山里。</p><p class="ql-block"> 攝影 河西舒天</p> <p> 得知发生不幸之后,同学们相继到兰垂首黄河之滨,痛念失去同学之悲情。我因家事未曾成行,夜难入寐,次日挥毫疾书,以表达追思。</p><p> 己未深秋憶学友</p><p> 远眺昆仑山,雲垂路艰险。</p><p> 秋深菊花黄,啼燕泪两行。</p><p> 高原不知白露至,</p><p> 落日残阳归路长。</p><p> </p><p><br></p><p> 忆校园书声琅琅,</p><p> 芳华历历,岁月悠悠。</p><p> 学同情骤,到了才知,</p><p> 一思一念皆是愁。</p><p> 敢问天路可回首?大河东流,</p><p> 思友韶华在,只有悲如舟。</p> <p> 虽然少了韵律,平仄不准,但心中是对英年早逝的学友不及言表的伤情。</p> <p class="ql-block"> 正如海子诗中所言,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四年八月同学聚会天堂寺</p><p class="ql-block"> 赵京燕大姐曾组织了这次活动</p><p class="ql-block"> 微信图片 凡凡</p> <p> 面对高原,一定要心存敬畏,特别是身体有基础病的各位旅友,不可强行往之。</p> <p class="ql-block"> 远处的祁连山 河西舒天</p><p class="ql-block"> 2020年5月6日</p> <p> 四季在时光中更替,秋日里也有惆怅闪现,众多的奢望,取舍由不得你我。赵京燕同学离开我们己整整五年了,音容笑貌常在。同学间每每提起唏嘘不已。唯愿你在天堂安好!</p> <p class="ql-block"> 二零一四年冬。部分在武威同学留影</p><p class="ql-block"> 攝影 河西舒天</p> <p> 距离海子写下那首诗,已经过去30余年。这段时期,小城快速发展,面貌焕然一新,早非海子那时所看到的荒凉。人们不再行色匆匆,可以从容的停留此地欣赏德令哈的风景。</p><p> 当然,这里的人们并没有忘记海子,为他修建了一所诗歌纪念馆,坐落在巴音河畔,每到夜晚,流光溢彩,很是漂亮。</p><p><br></p><p> 陌生的行人啊,如果你路经此地,请务必驻足片刻,感受一下小城的风光。相信你一定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 故地重游天堂寺返回路上</p><p class="ql-block"> 二零年五月 河西舒天</p> <p> “诗与远方”,就是海子留给我们的念想。诗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而远方则一定是德令哈。</p> <p class="ql-block"> 手机攝影 凡凡20-5-3</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德令哈,诗和远方,怀念的同学,远去了的青葱岁月,重逢时发自内心的喜悦,些许的无奈,沉重的活题。让海子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打开我们忧郁的心结,在心底默默朗读中面向未来,珍惜每一个日子。</p> <p> 从明天起</p><p> 做一个幸福的人</p> <p class="ql-block"> 当年的班花和校花们丰姿依然</p> <p> 该文初稿于二零二零年八月二十九日。因选用图片延迟至九月末。感谢为本文提供部分图片的凡凡、自勤等同学。部份资料取自海子诗选及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p> <p> </p><p><br></p><p>【作者简介】</p><p> 王忠,网络名称河西舒天,风轻云淡。家居河西,常在金城。好读书常健忘,喜书法少作品,有三高多顾忌。</p><p> 善饮。常把自己当李白,会须一饮三百杯。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酒和肥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