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草原上的太阳》剧目简介

永远的嘉措

<p>导读:</p><p>1926年7月26日,在若尔盖一个叫阿米塘的小村落一名男婴呱呱坠地,谁也没曾想这会是一位“智者”的降临。这男婴在阿米塘的山水间吸吮着人间烟火成长,少年时期进入戒律森严的寺庙进行修行、磨砺,到了青年经各大寺庙佛法洗礼,饱读五明学、诗书、古籍,他成长为年轻有为的格西。在经历了文革动荡和社会变迁,这位看清世事的僧人一头扎进藏兽医和教育的领域,励志带领草原上蒙昧的人们走进开悟智慧的殿堂,这一做就是一生、就是一世。他就是“草原上的太阳”——罗让尼玛先生。</p><p>罗让尼玛——优秀中国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藏区教育先驱、藏兽医学开创者、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创始人。1958年开始摸索,1970年开始先后建立“红星公社五七学校”、“若尔盖县五七藏文学校”、“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总结出了科学合理,又适合国情民意的教学模式——尼玛办学模式。人们尊称他为“草原上的孔夫子”。在提升教育事业的同时,先生也在不断提升自己,1971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任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会员、“五省藏区”藏戏研究会理事、全国人大代表、全省人大代表、四川省科协常委等等,获得国家级、省级科技成果奖、先后多次受到国家省州县表彰。</p> <p>序《出家》</p><p>罗让尼玛先生应随各种祥瑞之兆,在铁布阿米唐村出生,承前世宏愿良缘,于六岁在郎木寺剃度出家。</p><p>达仓郎木格尔底寺,幼小的孩童眼光灵动,潜心得聆听着古老的咒语,在上师的指引下进入佛的世界,开启着未知的领域,从此与智慧相伴,抛却繁华、慈爱人世万千。&nbsp;</p> <p>第一章《求学》</p><p>1942年,罗让尼玛先生与同班的法友布岗巴成来、热荣巴贡却尼玛、俄桑巴罗让慈成一路化缘途径阿坝、甘孜到达德格竹庆寺及德格县。在宗萨青泽仁波切门下学习了诸多医学类及萨迦密法仪轨知识。后经林芝到达拉萨,并在哲蚌寺开始修学,先后拜嘉央益西、泽乾绕罗布、蒙古法师喜瓦勒等上师门下求学。在哲蚌寺郭芒院渐次细修了《因明大梳》、《七十要论》、《金珠》、《诸法精论》、《散疑论》等,后回到郎木寺继续学习了《般若论》、《中观论》及其他通识学问。</p><p>求学之路崎岖、坎坷,罗让尼玛和法友们背上简易的行囊,踏上求学的慢慢征途。经历大自然的考验和土匪的掠夺后,九死一生,终到达佛学的殿堂。</p><p>在甘孜德格卓青寺、西藏哲蚌寺、扎什伦布寺、郎木格尔底寺,一位青年朝气蓬勃,博览群书、乐此不疲。冲破重重应试和佛学辩论,成功晋升为格西。青年的额头似有了一道光在散发,这道光包裹着求知的灵魂。</p> <p>第二章《兽医》</p><p>1958年民主改革后,罗让尼玛先生投身民主改革的伟大事业,把服务广大人民群众视为自己幸福的来源,依从上级安排,从事兽医工作,服务牧区,潜心专研。为解决牲畜疾病,确保群众财产,罗让尼玛不惜用自己的身体来试验药性,无数次的实验、无数次的昏厥......凭着一腔热情和坚定的信念,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先生历经艰难险阻,攻刻一道道藏兽医医学难题,最终取得丰硕的成果,获得国家、省、州级科技成果奖。思维敏捷的他一步步完成对藏兽医事业的探索、研究、培训、传授,最后总结出系统的藏兽医医学技术、撰写著作,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科技成果。&nbsp;</p><p>1960年,罗让尼玛先生根据牧业发展需要,在兽防站创办藏兽医培训班,1970年改为“红星公社五·七学校”。&nbsp;</p><p>“草原有两个灵魂——人和牲畜,只要人爱惜它,人就能生存”,走出寺庙的青年如是想。万物皆有灵,相互依存同生共长。生命没有永远的逝去,只有不断的延续,草原上的人们要维系生存,必要加倍呵护依赖的生灵,在生死轮回中学会把握生命的能量,青年为此潜心专研,学习和教授人们如何生存。</p> <p>第三章《创建学校》</p><p>1971年,罗让尼玛先生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阴影下,先生遭遇各种不公正观点的阻挠,被批斗、被指责,在黑暗和光明中周旋。即使困难重重,先生依旧不忘初心,坚定追随党,毅然投身于党的伟大事业。</p><p>“红星公社五·七学校”、“若尔盖县五·七藏文学校”先后建立,获得格西学位的青年一直在奋斗的路上。从年轻才俊到双鬓斑白,从获得智慧到回赠社会,从身体修行到心灵开悟,从未舍弃对教育的探寻和提炼,所建学校如一道智慧之光点亮了蒙昧的土地。</p> <p>第四章《尼玛办学》</p><p>1981年7月10日,根据州政府文件,罗让尼玛先生在红星乡创办了“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将原“红星公社五·七学校”改办为“若尔盖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兼任两校校长。先生不懈的努力、开垦荒漠的毅然决然,感动着身边的人、感动着历届党委政府。在获得群众的理解、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先生如游回大海的鱼,在教育的领域发挥着无可估量的能量和才智。&nbsp;</p><p>古有“孔子学堂”,以儒家之思想影响和教育代代国人,一种思想既是灯塔、亦是启蒙和引领。“草原上的太阳”温暖着草原儿女,更是如灯塔般指引着后人的教育方向。当日积月累,思想的不断成熟和教育的实践,“尼玛办学”模式应运而生,集先贤的智慧为投入教育事业前仆后继的人们以“明灯”。“尼玛办学”为草原教育注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先贤的教育发展理念成为了即固定又可不断研发的课题摆在了后人面前。</p> <p>尾声《圆寂》&nbsp;</p><p>1990年,在病榻中的老人,走过的路、历经的风霜像刀刻般划出一道道皱纹刻在了脸上。胃癌的折磨让他变得消瘦,但他的心事依然在坚持地诉说着。依偎在先生身边的学生们默默含泪守望着这个即将离世的老人,似在告别又难割舍。老人轮廓分明的脸依然泰然自若,向爱徒们一个个交代着学校的后事,希望教育这把火炬在他们手中高高举起。5月18日,老人安详地盘腿而坐,怀着对教育事业未尽事宜的眷念、怀着对草原的无限深情,慢慢地闭上了他操劳了一生如炬的目光。</p><p>窗内,供起了一盏长明灯......</p><p>窗外,一轮太阳高高升起......</p> <p>2020.09.2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