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北 (一)西天梵境

黄丽荣

<p>  北海公园在人们心中最深的印象就是白塔,其实,北海道公园里有很多品位很高很好玩的地方,我也是逐渐知道的。</p><p> 今天咱们就看看北边的好看之处。</p> <p>  西天梵境,又名大西天,坐落于北海公园北岸,是北海公园最负盛名的景区之一。明代时为经厂,又为西天禅林喇嘛庙。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扩建后,改名西天梵境。1980年经重新修缮后对外开放。</p> <p>  《国朝宫史续编》载其管理情况为:</p><p> “首领一,无品级。太监九,俱充喇嘛。首领月银三两,米三斛,公费制钱七百。太监月银二两,米一斛半,公费制钱六百。”</p><p> 民国时徐世昌,曾捐资修葺,将山门“西天梵境”改为“天王殿”,后称此处为“天王殿”。后渐荒废。l</p> <p>  《三海见闻志》作者曾感慨道</p><p> “今殿壁绘画已不复存,古槐数株,犹是数百年前之物。在清初盛时,亦有斜阳蔓草铜驼石马之叹,今则殿宇荒凉,佛光暗淡,瓦砾盈阶,无人过问。不知在历数十百年后,其景象更如何也。”</p> <p>  《金鳌退食笔记》载昔日壁画状况</p><p> “殿壁绘画龙神海怪。又有三大轴,高丈余,广如之,中绘众神像二十余,左右则文殊、普贤变相,三首六臂,每首三目,二臂合掌,余四臂擎莲花火轮,剑杵简槊,并日月轮、火焰之属,裸身,着虎皮裙,蛇缠胸项间,努目直视,威灵凛烈,金涂错杂,形彩陆离,传为商喜笔也。殿中立一小台,可丈余。台上有亭,如毘卢顶。亭中黄伞下,则西天说法像也。真如面南,周圜而谛听者列如团箕。像皆尺许,范铜为之,冠簪袍笏,仪表肃然。中垂五六线,下系一物,似机床,又如车轴,若转轮状。东西列四从神,各四尺,眉结云聚,目棱电击,猛焰慧肩,忮蜂抢轩,戴银兜鍪,衣乌铠,佩弓矢,仪容严毅如生,盖傀儡胎也。”</p> <p>  建筑特点</p><p> 西天梵境(大西天)坐北朝南,前有四柱七楼琉璃牌坊一座,南临太液池,。南向额提为“华藏界”,北向额提为“须弥春”。从华藏界牌楼穿过,意即进入佛门;反面“须弥春”的言外之意即到了“须弥山”这个佛家最神圣的境界。</p> <p>  山门为歇山黑琉璃黄剪边顶仿木结构券门,为三座,门之间有琉璃墙,中间门额为“西天梵境”。门内东西为钟鼓楼,重檐歇山调大脊,灰筒瓦绿琉璃瓦剪边顶。</p> <p>  后为天王殿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黄剪边顶,殿内左右立四大金刚。殿外东西各有一座石幢,东边的刻金刚经,西边的刻药师经。</p> <p>  天王殿后为大慈真如殿,建于明万历时,殿五间,为重檐庑殿顶,黑琉璃瓦黄剪边,该殿全部为楠木建成。前出月台,有额为“恒河演乘”,联为:“无住荫慈云,葱岭祗林开法界;真常扬慧日,鹫峰鹿苑在当前”。又北向联为:“日月轮高,眄七宝城如依舍卫;金银界净,涌千华相正现优昙。”皆为乾隆皇帝所书。殿内供奉铜佛,佛前有铜塔二,木塔二。木塔即为铜塔之模型。</p> <p>  殿东西各有配殿五间,歇山调大脊,绿琉璃瓦顶。殿后历级而登,为华严清界殿,殿三间,重檐歇山,黄琉璃瓦绿剪边顶。殿后为七佛塔亭,为重檐八角,绿琉璃瓦顶,黄琉璃脊,内有八角石塔一座,塔上刻七世佛和乾隆所书《七佛塔碑记》。</p><p> 后为大琉璃宝殿(琉璃阁),殿为二层,上层为重檐歇山顶,上下层皆为绿琉璃瓦顶。额为“华严清界”。联为:“七宝同庄,金界普成具足相;三轮共转,玉毫齐放大圆光”。又有额为:“现法化报身,分涌真常连叶;摄闻思修教,并拈微妙昙华”。皆为乾隆皇帝所书,殿内琉璃砖均刻佛像,与善因殿相同。</p><p> 大琉璃宝殿前琉璃阁四面有迥廊六十七间,四隅各有四角攒尖亭相接,亭为绿琉璃瓦黄剪边,廊为绿琉璃瓦,后所称为万佛堂。游廊于1955年改建为转角房26间。</p><p> 琉璃阁所在之处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曾建有宝塔一座,塔下为青白石须弥座。塔为九层,为琉璃砖塔。塔顶为铜质镀金宝顶,周围挂镀金铜索风铃。但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该塔遭火焚而毁,同时烧毁其他殿宇楼阁十七座。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此地改建为琉璃阁。</p> <p>  九龙壁,是影壁的一种,是传统建筑中用于遮挡视线的墙壁。北海的九龙壁是最有特色的一座,两面有龙,升降各异,互不雷同。该壁 建于乾隆二十一年(1756),高5.96米,厚1.6米,长25.52米。两面有由琉璃砖烧制的红黄蓝白青绿紫七色蟠龙18条。</p> <p>  如此精制的九龙壁原是一座庙宇--大园镜智宝殿山门,真谛门前的照壁。该庙在1900年被烧,虽又重修,但于1919年又失火,仅剩九龙壁。陈运和诗称“今天,九龙壁前汇集着新的沉思 常伴随人潮澎湃汹涌”。庙址即现如今的北海体育场。九龙壁北边地下的石基础即真谛门基址。</p> <p>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九龙壁设计与装饰或明或暗地蕴藏着象征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九五之数。因为九是阳数的最高数,五是阳数的居中数,所以九五之数就成了皇权和天子之尊的代表。</p> <p>  九龙壁的龙共有九条,而不是八条或者十条。九在《周易》中表示“阳”,因为古人把数字分为阳数和阴数,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为阳数中最高最大的一个,是“道之纲纪也”。所以,九龙壁上的龙,必定是九条。</p> <p>  九龙壁上面的九龙,正中的为正龙,两侧的分别为升龙和降龙。九龙腾飞,神态各异。正龙威严、尊贵,升龙刚猛而充满力量,降龙则温文尔雅。寓意,群贤共济,圆满如意、蒸蒸日上的盛世景象。龙图腾在中国又有消灾弥祸、镇宅、平安、吉祥,财运等含义。</p> <p>  正龙黄色,黄色是最高贵的颜色,所以帝王的龙袍都是黄色的。正龙位于正中,不管是从右至左还是从左至右数,都是第五条。这条黄色的正龙象征的就是天子。因为在阳数中,五居正中,所以有“九五至尊”的说法。</p> <p>  实际上,九龙壁上并不止九龙,除了正面的九龙以外,正脊和戗脊上的图案也是龙,但在数目上都不脱九五之数。不仅是饰物龙的数目,所有建筑九龙壁的材料,数目上也不脱九五之数。正面九龙,也合理地分布在五个不同的区域,同样也暗合九五之数。</p> <p>  九龙壁西侧的小路上坡一片草丛树林,有的树干上树皮被磨损,树干上的纹路显示着自己经历的沧桑岁月。</p><p><br></p> <p>  阐福寺:原为明代太素殿旧址,清康熙年间,圣祖康熙常奉其母后避暑于此。乾隆十一年(1746年)高宗弘历将其地改建为佛寺,赐名为阐福寺。</p> <p>  从乾隆时开始,阐福寺成为清朝皇帝举行盛大祈福盛典的地方。大佛殿内供奉着六面千手千眼佛,其佛身是由整株金丝楠木雕刻而成,上面镶嵌无数珍宝,可谓古建筑中的奇物。</p> <p>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侵略者捣毁大佛并挖走珍宝。1919年大佛寺被苑内驻军焚毁,大火延烧至后殿及配殿。</p> <p>  现在天王殿里成了展室。</p> <p>大佛殿遗址。</p> <p>  五龙亭位于北海北岸西部。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清代屡有修葺。此处原是明代太素殿的旧址,清代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拆除太素殿,改建为五座亭子。</p> <p>  五龙亭伸入水中,由五间亭子组成,五亭俱为方形,前后错落布置。玉亭之间由桥与白玉石栏杆相连呈S形,如同巨龙,故称龙亭。</p> <p>  中间亭子最大,称龙泽亭,为皇帝休息时所用。屋顶为重檐攒尖顶,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象征着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左边两亭名为“澄祥”、“滋香”,澄祥亭为重檐,滋香亭为单檐;右边两亭名为“诵瑞”、“浮翠”,与左边相同。合称五龙亭。整组建筑以左右对称的方式安排,且不同建筑形式的设置也充分显示了皇权等级的区分。</p> <p>  五亭皆为绿琉璃瓦顶,黄瓦剪边,檐下梁枋施小点金旋子彩画,绚丽多彩,金碧辉煌。龙泽、滋香、浮翠三亭石岸下有单孔石桥一座,通向北岸,每座亭正面檐下各悬华带匾一方。</p> <p>  </p><p> 当年,龙泽亭是专供封建帝后们钓鱼、赏月、观焰火的地方,其余四亭是文武官员陪钓的地方。清人诗曰:“液池西北五龙亭,小艇穿花月满汀,酒渴正思吞碧海,闲寻陆羽话茶经。”</p> <p>  小西天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成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是清乾隆皇帝为母亲孝圣皇太后祝寿祈福而建的。主体建筑为极乐世界,总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横梁跨度13.5米,是中国最大的方亭式宫殿建筑,殿四面窗扉、楠扇细镂花纹,殿内高处悬挂金匾,上书“极乐世界”为乾隆御笔,上方为金光灿灿的八角穹窿团龙藻井。殿四面环水,有桥可通,东西南北各有琉璃牌坊一座,四角各有一座小方亭,正南面有一道月牙河,上架一座雕栏石桥。殿内原有南海普陀泥塑一座,山上布有二百二十六尊罗汉佛像,山下绘满海水,以象征佛界普陀胜境,故有“罗汉山”和“海岛”之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