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砖美术馆地处北京市东北部何各庄一号地国际艺术区,由企业家、收藏家闫士杰和曹梅夫妇创办,2012年12月初步建成并试运营,于2014年5月正式对外开放。 目前红砖美术馆的永久收藏包括有:克里斯丁·莱默茨(Christain Lemmerz)、奥拉夫·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迈克·魁恩(Michael Kvium)、托尼·奥斯勒(Tony Oursler)、黄永砅、吴山专和英格等等国内外重要艺术家的代表性作品。未来,依托本馆空间、景观和地域特点,红砖美术馆将致力于当代艺术的深度研究和典型呈现,以具有学术性、前瞻性、国际性的一系列策展、驻地、教育、出版等活动打造艺术推广与交流的国际平台,形成北京文化艺术生态中的新的共同体,并为公众提供优质的艺术教育和文化休闲资源。 项目名称:红砖美术馆
建筑师:董豫赣
项目地点:北京,中国
项目面积:6000 ㎡
项目年份:2012 年
红砖美术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孙河乡顺白路一号地国际艺术园,包括 6000 ㎡的建筑和 8000 ㎡的庭园。
建筑改造自原地的大白屋,它简陋而巨大。临街墙面阵列着的六米见方洞口,将内部墙壁侵蚀得不成样子,简易钢架棚顶上,贯穿南北的条形天窗,虽是光线充足,但 直射的阳光和投影,外墙改造是最关键的问题。
改造后的功能为美术馆,庭院部分涵盖餐饮、办公、北部园林则提供游憩。
作为对西方建筑与景观丏业分离的批判,红砖美术馆的建筑与庭园设计分三部分展开:一方面,以白居易的《大巧若拙赋》对“巧”的匠心要求,将原有大棚的简陋空间,改造为意象密集的美术馆展示空间;另一方面,为改观当代景观图案式设计的乏味,本设计借鉴中国园林长达千年的城市山林的经验,并尝试经营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密集意象;作为对封闭美术馆与北部山林间的过渡,庭院部分的设计,作为对之前设计的清水会馆的思考延伸,尝试着将生活场景更准确的表达出来,并以此庭院部分连接北部园林与南部的建筑部分。 《身体与红砖美术馆》
这本书讲述了红砖美术馆从委托到建成经历的种种。董老师的知识面让我惊讶,谈白居易也谈妹岛,谈计成也谈达芬奇!
甲方是装修起家的开发商,找董是喜欢他的清水会馆。待改造的房子简陋巨大,一开始甲方想带董老师去参观其它著名美术馆,而董不去,后来才知道他是想做出自己的特色,而不是模仿他人,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说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甲方让董画张效果图,董拒绝了,他更愿意发现问题并寻求最佳解决方案,而不是先形体后功能。董在三角形外墙作为突破点。在很多细节处理上借鉴了会馆的经验。
颇有趣味的是那悬挂的砖墙。展览用的墙面,其实它靠近地面的部分是没有用的,这部分可以掏空,自然就可以看到观展人的脚,而人易于被热闹吸引,也就被吸引进去——令人拍案叫绝的想法。
庭院设计中,董同样注重每一个细节。在方塔园一个横柯上蔽的石道上,却找不到休闲座椅,这给了董启发,于是有了槐谷。石径的铺设由专业的老侯完成后,董很失望,默默带老侯上山俯瞰石径,解释不合理之处,然后一起下去调整铺石位置。
董的设计更加注重人在其中的体验,而不是鸟瞰视角下的体块。有些房子很容易找到一个最佳拍摄角度可以上杂志,而红砖美术馆必须亲身去感受那种氛围--这不正是当今建筑教育的通病吗?老师首先看效果图,讨论造型优劣,却忽略了空间品质。 ……大厅的天窗可以给人以独特的视觉效果与心理感受,设计师利用这一点来营造特定的空间场所气氛。
……体块式的建筑阴影在通过被裁切、穿插、叠加过的 建筑时,营造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从而凸显建筑实 体的体量特征。
……被建筑切割过的影子不但极具韵律感,还形成建筑立面的丰富细节,增强尺度上的亲切感,同时表现出外墙实体的厚重感。
……用砌砖的变化来丰富立面,而不是用附加的装饰来突出立面效果,建筑被赋予的纯净、圣洁、稳固的特质使其与大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带给人具有震撼力的整体感受。
……大面积地重复使用同一种砖材质,使建筑的表皮形态更趋纯净,同时通过建筑外形的规律变化,给人带来极强的震撼。
……将原本规则的几何图形中音符另一种几何图形,叠合在一起进行减法变化,从而使生成的建筑体现出两种元素的形式特征,得到独特的建筑空间环境。
……在吝啬的挣扎后给予空间的慷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