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又踏上去徽州寻访古村落的行程,此行去的是祁门县。徽州一府六县(徽州府,绩溪、歙县、休宁、黟县、婺源、祁门)中均已踏足,保存较好的古村落大都去过,祁门是最远的一座县城,也是最后未涉足之地了。</p> <p><br></p><p>——从黄山高铁站转公交至祁门县城,再乘公交,行程的第一站是位于牯牛降南麓的环砂村。</p><p><br></p><p>环砂村公交可直达,跨过公路边的一座新桥就是环砂村。村庄依山傍水,一条名曰湘东河的河流萦绕村落;四周山明水秀,村落掩映在树林丛中,恬静而安祥。</p><p><br></p><p>环砂村是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方戏剧“目连戏”的发源地。</p> <p>村中的八卦古井,井水清凉可口,富含钙、铁、锌、硒等微量元素。据闻,此井倘有一段侠义的传说。</p> <p>长满青苔的门楼,上方的砖雕依然完好,想来先前是大户人家的宅院。</p> <p>村中的一座祠堂——叙伦堂,她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双姓古祠堂,前两进为程姓宗祠,后面第三进为傅氏之祠;整座祠堂占地有上千平方米。可能由于来村落探访的人太少,祠堂大门紧闭,让人无法一窥全貌。对于远道而来的人来说,只能表示遗憾了。</p><p><br></p><p>祠堂前面是一月形水池,池中水面上已长满了青苔。在古村落中,很多的祠堂前都挖上水池,一旦木结构的建筑起火可以及时扑救。</p><p><br></p><p>祠堂的两边,摆放着许多保存下来的石碑,有记述村落历史的;有禁赌的碑文;也有村中古桥的石碑……集中于此,见证了村落历史的悠久。</p> <p>村子边上是一片古树林,有苦槠、银杏、红豆杉、女贞等,树龄大都在三四百年,与古村落的形成应该相关。</p> <p><br></p><p>——这里是位于历溪古村不远的一座山庄。山庄有近1000亩土地,山坡上以种植祁门红茶为主;几座仿古的建筑座落在池塘边的平坦处,用以接待游客,来此休闲度假应该是蛮不错的。</p><p><br></p><p>晚宿此地,廊亭小坐,砌一杯祁门红茶,观赏四周美景:远处山岚氤氲、村落点点;四周绿色盎然、空旷清新,犹如世外桃园,让人舒坦而轻松,自在而惬意。</p><p><br></p><p>夜幕徐降,周围一片沉静,点几个小菜,倒一杯小酒,与友人浅斟慢酌、轻松闲聊至夜深。在这经济不景气,很多人为生计而奔波的年头,能有这样悠闲的享受,足矣!</p> <p><br></p><p>——次日一早,来到了历溪古村。</p><p><br></p><p>坐落于牯牛降山脚下的历溪古村是一座聚族而居的村落,建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国,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明朝嘉靖年间,村中出了一位叫王琠的御医,历溪便被称为“中国御医第一村”。</p><p><br></p><p>历溪古村自称也是地方戏曲“目连戏”的发源地,据说村中有一个完整的目连戏剧团,逢年过节会出去巡演一番。</p> <p>村口的一座单孔古石桥——舜溪桥,建于明景泰年间,有500多年的历史。桥上已经长满了藤蔓与杂草,掩盖住了半圆形的古桥。如今,古桥上已少有人来往走动,她静静地坐落于村头,像一位饱经沧桑而被人遗忘的老人,多少显得有些落寞;她躺在舜溪河上,默默的诉说着曾经的过往。</p> <p>古桥下,源自牯牛降的舜溪河流顺势而下,湍急的河流漫过河堰汩汩而下,哗哗的流水声如响雷,颇有气势。</p> <p>沿着青石板的路面走近村内,跃入眼帘的是粉墙黛瓦的徽派建筑,高耸的马头墙层次分明,水街边上的河流清澈见底,四周一片绿色;远山如黛。云雾飘荡……这景色,恰似一副淡雅恬静的乡村水墨画。</p> <p>位于舜溪河畔的一间院落,如今被辟为养生展馆,展示祁门红茶演变的历史,也供游客品茗,还可欣赏当地特有的地方戏剧:目连戏的演出。</p> <p>历溪村有保存完好的古树林,树木大多为苦槠、枫香、红豆杉、樟树、银杏、白果等名贵树木,都有三四百年的历史。</p><p><br></p><p>先前的村落,村口和山上都会种上一些树木,随着岁月的流逝,也由于村民的呵护,古村落或多或少都留存下一些参天大树。但在战天斗地对自然生态随意改造的那些年代,很多古村落的古树被随意砍伐难逃厄运,古村落里保存较好的古树林已不多见。</p><p><br></p><p>历溪村古树林保存下来的原因是:当地有一个神秘的传说,原先这里有一座帝皇庙,凡动了这里的一草一木,冥冥中帝王会显灵:轻者四肢麻木身体乏力;重者神志不清,以致郁郁而终。此传说虽不可当真,但也警示了世人,要善待生灵,保护生态,以利子孙后代。</p><p><br></p><p>这棵樟树位于村中,有1300多年历史,她的胸经达两米多,需五、六人才能合抱,堪称徽州香樟之王;因冠盖巨大,形似佛掌,被称为“佛掌香樟”。</p> <p>苦槠树中长出一株竹子,够稀奇的。</p> <p>村中央的王氏宗祠“合一堂”,因其飞檐角、气势宏伟的造型,又称“五凤楼”。相传为供职于皇宫的太医王琠而受御赐仿宫廷建筑形式而建,额题“圣旨”即是明证。</p> <p>祠堂大门口,是一对汉白玉雕刻的抱鼓石,形体硕大,雕刻精美,且完好的保存了下来。历经几百年,石雕已白中泛黄、摸上去光滑油润了。</p><p><br></p><p>在古祠堂中,汉白玉雕刻的门礅极为少见,据说现今全国只有两对,另一对说是在故宫。应是皇帝恩赐,历溪才有这对珍贵的汉白玉门礅;边门上的两对黔青石的小门礅雕刻也极其精美,并且保存完好,大概也只有在偏远而封闭的山村才能做到了。</p> <p>村口的“祁门御医展览馆”,中间的塑像为御医王琠。传说王琠于明嘉靖年间游医京城,以家乡独有的草药救活了太子,后被封为御医。</p><p><br></p><p>据查证,明清时期祁门县出了21位御医,被称为“御医之乡”。</p><p><br></p> <p><br></p><p>——午后,来到渚口村。渚口村座落于祁门西面,村庄一面靠山,三面环水。与大多数徽州古村落相同,也是一座山明水秀,古朴典雅的村庄。</p><p><br></p><p>村中原先古迹甚多,有祠、阁、庙、坊达三十余座,今除“贞一堂”及隔壁的胡氏宗祠,皆无存。何年被毁,又如何被毁虽无从了解,但也可估摸出大概了。</p><p><br></p><p>走进村内青石板的路面,冷冷清清中难见一人。大多数的古村,如今都已人去屋空,留下那些鳏寡孤独的老人,不离不弃地守护着这一方故土,度过他们的风烛残年。</p><p><br></p><p>这里是贞一堂,为渚口倪氏宗祠,建于明初,后毁于兵火,民国期间重修,被称为“徽州民国第一祠”。该祠占地一干九百余平米,三进五开间,祠堂内有108根屋柱,内天井宽畅,民间风俗庆典时可搭台演戏。</p><p><br></p> <p>大门广场两侧摆放着18对旗杆石鼓,规模壮观,是倪氏宗族为子孙考取功名者而立旗杆所留,这在古祠堂中并不多见。大门口一对黟青石抱鼓也完整保存下来。</p> <p>贞一堂一墙之隔的胡氏宗祠,门面已修葺过。但见大门紧闭,内中场景如何便不得而知了。</p> <p><br></p><p>——路途中这样的美景时而可见:四周群山苍翠,迤逦连绵;清澈的河水萦绕在峡谷间不息地奔流,好一派山明水秀绿意盎然的景象!赏心悦目中,途中的疲劳似乎也消失了,心情会格处舒畅,也更增添了对这一方山水的羡慕之情。</p> <p><br></p><p><br></p><p>——回到祁门县城己是傍晚,安顿下住宿,便逛悠到了著名的“阊江双桥”:仁济桥、平政桥。</p><p><br></p><p>仁济桥,是坐落于祁门县城阊江河流上的一座五孔古桥,建于明嘉靖十年,有近500年历史,为紫砂石材建造,桥面平整,保存较为完好。</p><p><br></p><p>她的上游不远处另有一座几乎在同时期建造的石桥,曰:平政桥。两座桥的结构、造型、材质也几乎相同。平政桥由于桥上要通车,桥洞与桥面用钢筋水泥进行了加固,由此而失去了不少古桥的韵味。</p><p><br></p><p>两座古桥犹如双虹横跨阊江,在江水日夜不息的流淌冲刷下,历经近五百年,依旧巍然挺立在阊江上。</p> <p><br></p><p>——翌日晨,去往黟县宏村,一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历史文化双遗产的古村落。由于名声在外,来此参观浏览的游客络绎不绝,在这个不是双休、节假日的日子里,人流也是熙熙攘攘。</p><p><br></p><p>客观地说,宏村古村落留存的历史、文化遗迹确实很多。这里有大量的私家宅院、古祠堂和书院;整座村落的设计也依据古代风水理念,利用自然地型、强调天人合一,整体轮廓与自然山水和谐统一;建筑的精美以及徽州三雕(砖雕、木雕、石雕)更是随处可见,且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整座村落至今仍保存了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一百四十余幢。</p><p><br></p><p>走进村内的石板路,两旁沿街的房屋大都已开上了店面:卖工艺品卖小吃的,摆放古玩古物文房四宝的,经营客栈饭馆的……浓郁的氛围让人有种逛商业街的味道,村落的古朴典雅似乎已荡然无存。先前曾去过同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西递,那里的商业气氛也相当浓郁,但感觉宏村比西递更甚。这种一味追求商业利益的发展不仅失去了古村落的韵味,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前来参观的人气。</p><p><br></p><p><br></p> <p>这是一块镶嵌在窗户下的花板,整块花板完好无损,图案中的一朵朵小花清晰可见,雕刻的细腻手艺的精湛让人叹为观上。在纯手工技艺雕刻的年代,能达到如此高超的水平,让人不得不叹服了。</p><p><br></p><p>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她是木雕中的精品了!</p> <p>汪氏宗祠内的一幅楹联:非因报应方为善;岂为功名始读书。另一幅为:尅己最严须从难处去尅;为善以恒勿以小而不为。</p> <p>本篇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