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2020年9月10日,我们厦门10人的行摄小分队在摄影师朱少明的带领下,分乘三辆普拉多越野车,一路向西,向大山深处进发,由于山势险要,道路上时常有落下的石块横在路中,旅游客车根本进不去,只有摄影人和自驾游的驴友乘坐大排量的越野车才能向大山深处的亚英古村和俄亚古村进发,大家一路欢声笑语,开心快乐,汽车穿行在祟山峻岭之间,遇到好景色的时候,时不时会停下车来,让摄影人一阵点射,美景瞬间收入囊中。</b></p> <p><b> 木里藏族自治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面积约1.3万平方公里,全县平均海拔3100米 。</b></p><p><b> 木里县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以及彝、纳西等21个民族聚集的自治县全县总人口有13.99万人。 木里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的终端,是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县府所在地乔瓦镇,距西昌254公里。木里的气候特点为冷热两季,年温差小,日温差大,辐射强烈,无四季区分。</b></p><p><b> 木里在藏语里的意思是美丽、辽阔、深远。木里一个人们相对陌生的名字,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惊世之美,典型的高原风光,蓝天白云,风高气爽,气候宜人。享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誉,美籍奥地利科学家洛克曾三次到过木里,让世界认识了大山深处的原始部落。</b></p> <p><b>第一部分,团队合影</b></p> <p>大家一起在高海拔的地方留个影</p> <p>大家为自己的勇气和信心点赞,预祝大家开心快乐拍到好片</p> <p>同车的朋友留个影,中间的是当地司机师傅扎西</p> <p>同车的朋友留个影,左二的是当地司机师傅张杰(92年的小帅哥)中间是领队朱少明老师</p> <p>西昌邛海公园留个影</p> <p>泸沽湖边留个影</p> <p>三个美女西昌火车站留影</p> <p><b>第二部分:团友拍摄的花絮</b></p> <p>美女与花海</p> <p>潘姐在海拔4513米的地方也没有高反现象</p> <p>摄影人路遇老人也不放过机会</p> <p>西昌的特色烤肉晚歺</p> <p>摄影人也是美食家</p> <p>西昌特色美食</p> <p>俄亚的早晨,敬业的摄影人</p> <p>敬业专注的摄影人</p> <p>本次摄影小分队途经海拔最高的山口</p> <p>途中遇到积水严重的地方,汽车冲过水坑的瞬间</p> <p>水面倒影也精彩</p> <p>小帅哥张杰帮忙生火烧水</p> <p>周姐与沈樱不约而同地被高原格桑花吸引住</p> <p>黃雀在后(朱少明在拍美女与花)</p> <p>泸沽湖畔大丽花</p> <p>拍摄花絮</p> <p>摩梭姑娘</p> <p>上楼的独木梯</p> <p>格桑花开</p> <p>摄友们在俄亚后山上拍落日</p> <p><b>,重点介绍:我们这次拍摄的重点就是具有四百多年历史纳西族人聚集的地方一俄亚古村。</b></p><p><b> 俄亚乡境内的俄亚大村,留存着当今世界上最奇特的建筑群之一,整个村子200多户人家的房子建成一体,依山而建,鳞次栉比,显得十分壮观,也是一种团结的象征,同时也是为了防盗和外来人的入侵,在古寨相邻的院墻都有一根独木梯,只要从其中一户人家走进去就可以走遍全村,俄亚古寨有着最原始的东巴文化-象形文字。也有着最古老的婚俗习惯,既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习俗。</b></p><p><b> 俄亚大村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处于四川和云南两省的丽江、中甸、宁蒗、稻城,木里等五县的交界处,是一个真正的“鸡鸣两省五县”的地方。</b></p><p><b> 我们这次行摄的重头戏就是在俄亚大村,总领队朱少明老师特地安排在俄亚古村住了两个晚上,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拍摄。</b></p><p><b> 在俄亚古村崎岖不平而且满是马粪鸡屎的村道上,大家没有丝毫的犹豫,拿着相机,多次上下往返,大家都被村里古朴的石头房子和淳朴无邪的纳西人感动了,他们的与世无争、宁静质朴的生活态度跟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虽然他们穷点,但他们快乐着,他们的笑脸是真诚的,善意的,我们手中的相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把心中比较满意的画面收入囊中,大家收获满满,开心而归。</b></p><p><br></p> <p><b>第三部分:摄影师的作品分享(每人5张作品)</b></p> <p><b>摄影师:赵建军老师</b></p> <p>《俄亚雕楼》赵建军摄</p> <p>《泸沽湖畔》赵建军摄</p> <p>《纳西人家》赵建军摄</p> <p>《秋水潺潺》赵建军摄</p> <p>《乡村磨房》赵建军摄》</p> <p><b>摄影师:周继红</b></p> <p>《亲情》周继红摄</p> <p>《纳西女人》周继红摄</p> <p>《劳作》周继红摄</p> <p>《古村俄亚的早晨》周继红摄</p> <p>《等待》周继红摄</p> <p><b>摄影师:钟世松</b></p> <p>《远古的呼唤》钟世松摄</p> <p>《印象泸沽湖》钟世松摄</p> <p>《摩梭一族》钟世松摄</p> <p>《古街》钟世松摄</p> <p>《大山里的学堂》钟世松摄</p> <p><b>摄影师:罗锦云</b></p> <p>《转塔老人》罗锦云摄</p> <p>《摩梭人家》罗绵云摄</p> <p>《寸东海五彩滩》罗绵云摄</p> <p>《赶集去》罗绵云摄</p> <p>《俄亚村晨》罗绵云摄</p> <p><b>摄影师:李林红</b></p> <p>《寸东海航拍图》李林红摄</p> <p>《木里大寺航拍全景图》李林红摄</p> <p>《亚英古村航拍全景图》李林红摄</p> <p>《俄亚大村航拍全景图》李林红摄</p> <p>《四川泸沽湖航拍图》李林红摄</p> <p>《四川泸沽湖的晚霞》李林红摄</p> <p><b>摄影师:刘以恒</b></p> <p>《经幡 白塔》刘以恒摄</p> <p>《古迹觅踪》刘以恒摄</p> <p>《马帮》刘以恒摄</p> <p>《开心快乐》刘以恒摄</p> <p>《古村的早晨》刘以恒摄</p> <p><b>摄影师:潘良莺</b></p> <p>《古道马帮》潘良莺摄</p> <p>《古村桥头》潘良莺摄</p> <p>《喜获丰收》潘良莺摄</p> <p>《纳西人家》潘良莺摄</p> <p>《好奇的小女孩》潘良莺摄</p> <p><b>摄影师:沈樱</b></p> <p>《天梯》沈樱摄</p> <p>《虔诚的祖孙俩》沈樱摄</p> <p>《泸沽湖王妃岛的早晨》沈樱摄</p> <p>《快乐小商贩》沈樱摄</p> <p>《百姓生活》沈樱摄</p> <p><b>摄影师:支雅琴</b></p> <p>《守望》支雅琴摄</p> <p>《纳西人家》支雅琴摄</p> <p>《摩梭人家》支雅琴摄</p> <p>《俄亚古村》支雅琴摄</p> <p>《编织生活》支雅琴摄</p> <p><b>摄影师:时永健</b></p> <p>《印象泸沽湖》时永健摄</p> <p>《脱贫奔小康》时永健摄</p> <p>《纳西留守一族》时永健摄</p> <p>《纳西小童》时永健摄</p> <p>《摩梭姑娘》时永健摄</p> <p><b>第四部分 结束语</b></p> <p><b> 木里行摄,一转眼8天的行程已经结束,我们一共在平均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上驱车一千多公里。</b></p><p><b> 最后做一个简要的行程回顾:9月10日开始在西昌市集中,第二天从西昌出发到木里县城住下,第三天从木里县出发,经寸东海,木里大寺,在915林场住一晚,第四天从915林场出发到亚英古村住民宿,第五天从亚英出发到俄亚大村住两晚,第七天住泸沽湖景区酒店,第八天直接从泸沽湖返回西昌市,第一行程圆满结束,接下来四天我们马上开始第二阶段“凉山绿皮火车”的拍摄,大家不顾长途高原行车的劳累,以饱满的热情坐上从西昌开往普雄的慢火车,在普雄住一晚第二天一早又从普雄返回西昌,一路上大家相机的快门声不断,又拍下许多照片,我们将在下一个篇章进行集中报道,分享大家的作品。</b></p><p><b> 本次木里行摄有朱少明老师的精心安排和拍摄指导,还有资深摄影师赵建军老师的悉心指导,两位老师各有所长,大家各取所需,收获多多,不虚此行。</b></p><p><b> 我们要谢谢老师,同时也要感谢三位司机师傅的高超驾驶技术,为我们安全出行提供保障,圆满安全完成全部的行摄任务。</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