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幼儿在区域中玩的和原本教师的设定不一样,教师该如何指导?</i></b></p> <p class="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问题一 我班的孩子们倒是很喜欢区域活动,但是我经常发现他们进区玩的内容与区域的设定毫无关系,教师需要介入指导吗?</b></p> <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区域的设定”玩法应该更多地指向学习性区域,因为</b><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5px;">只有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教师才会根据发展目标,设定材料的操作方式或者规则性游戏的玩法。</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i>而创造性游戏的玩法则来自幼儿的主体需要和兴趣,可以千变万化,教师不应该有太多设定。</i></b><b style="font-size: 15px;">假如幼儿在美工区玩橡皮泥,不是按照老师设定的“做饼干”而是自由自在地“搓麻花”“做糖葫芦”,教师不需要介人指导。但如果幼儿不是用橡皮泥进行制作活动,而是把橡皮泥粘在自己手臂上、脸上、衣服上玩,那教师就可能需要介人指导。如果幼儿把橡皮泥撕成水块,然后一块一块往远处扔,尽管他可能自己玩得很高兴,但教师必须介入指导。</b></p><p><br></p> <p class="ql-indent-1"><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问题二 假如幼儿游戏中确实违背了我们生活中的规则,教师应该教还是不应该教呢?</b></p> <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这里涉及两个问题。</b></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第一,教师对于“幼儿游戏中确实违背了我们生活中的规则”的判断,即幼儿的什么游戏,违背了我们生活中的哪些规则。</b><b style="font-size: 15px;">若没有对这两个问题的清晰而准确的判断,就不能有适宜的教师指导。如果是有明确的教育目标的规则性游戏,则需要幼儿掌握游戏的玩法,再遵照游戏的玩法和规则进行游戏。若是幼儿的自主的创造性游戏,则孩子们可以随自己的意愿开展自己的游戏。另外,违背的“生活规则”,到底是什么样的规则?</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i>如果是打人、骂人、抢人家的玩具、摔东西之类的规则,那教师就必须介人指导;如果是游戏中怎么玩的问题,比如幼儿在娃娃家里不是给娃娃做饭吃饭,而是给娃娃打针;小餐厅里服务员不关照客人,而是进入厨房去做饭等等,教师都不需要介人指导。</i></b></p><p><br></p> <p><br></p><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15px;"> 第二,对于“教师应该教还是不应该教”的“教”一词的理解。有些老师会把教师的指导直接理解成“教”,而把“教”又直接理解成“说教”,这可能就有些偏狭。从广义上讲,</b><b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237, 35, 8);"><i>教师的指导就是教师的“教”,但这种“教”的含义很广,只要教师的言行对幼儿产生影响都属于“教”的范畴,而非简单的说教。</i></b><b style="font-size: 15px;">区域活动既然属于低结构的活动类型,是更开放一些的课程模式,那教师的“教”就应该更开放一些,更隐性一些。“说教”的方式有点简单,也有点生硬。</b><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5px;"><i>因势利导才是区域活动指导更核心的原则。</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