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大足石刻</b>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一直是我想去的地方。今年八月,我们行游重庆,大足石刻是其中一站。</p> <p class="ql-block">石窟是营建在岩石、山崖上的寺院。在佛教起源地的印度,因气候湿热不利于僧人修行,便选择冬暖夏凉的岩洞作为起居打坐的场所,这自然少不了作为寺庙功能的雕像。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的修行改为在寺庙,但石窟艺术作为弘扬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得到了发扬光大。甚至不少石刻是根据现实中人们的生活而创作,还有不少石刻是释、道、儒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中国的石窟艺术分布广泛,也保存完好。目前世界现存的八大石窟竟然有五处在中国。八大石窟分别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重庆大足石刻、柬埔寨吴哥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2001年被塔利班炸毁)、印度孟买象岛石窟。</p><p class="ql-block">(石窟和石刻的区别:石窟就是岩石的洞窟,是在石壁上挖掘的石头洞穴或天然洞穴。石刻是用石头为原料或在石壁上雕刻,形成各种造像或题刻。著名的石窟,往往是因为它有了不起的石刻才著名的,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或以绘画著名,如敦煌莫高窟。也有单独存在的石刻,如乐山大佛、泰山题刻等。大足石刻因雕像大部分都在岩石上凿出,所以称石刻。石刻归于石窟艺术。)</p> <p>大足石刻位于四川省重庆市大足县,范围涉及到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占地167平方公里。大足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东去重庆70公里,建县于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距今已有1240多年历史,其县名取“大丰大足”之意。</p><p>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石窟艺术群的总称,共有石刻造像点100余处,其中列为各级文物保护的有75处,总计石刻造像10万多躯。大足石刻因地处中国内地山区,过去交通不便,幸免了历代战争的浩劫和人为破坏,因此保护较好,具有很高的文物、雕刻艺术和旅游价值。</p> <p class="ql-block">1999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摩洛哥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其标准有三条:</p><p class="ql-block"><b>第一,大足石刻美术价值之高,风格和题材之多样化,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水平;第二,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密宗,中国的道教和孔子儒家在大足石刻造像中三教合一,首次形成了影响很大的三教和睦相处的现象;第三,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宗教信仰兼收并蓄的现象在大足石刻这一特殊的艺术遗产中得到了具体的而形象的表现。</b></p> <p class="ql-block">由于游程安排原因,我们游览了最主要的<b>宝顶山石刻景区(大足石刻世界遗产博览园)</b>。</p><p class="ql-block">走过<b>“宝顶山”石牌坊</b>,是挂有<b>“天下大足”</b>匾额的大门。还没有进入景区,便已感受到其非凡的气势,使人不得不对景区内的景点增加了崇敬感。</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石刻景区距大足县城东北15公里,为佛教密宗派造像道场,由宋朝蜀中名僧、密宗传人赵智凤创建,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佑九年(1179—1249年),历时70多年。当时宝顶山是与峨眉山齐名的佛教圣地之一,有<b>“上朝峨嵋,下朝宝顶”</b>之说。宝顶山为南宋时期雕刻,为晚期石窟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i>(石窟艺术的期代划分:魏晋南北朝为早期,以云冈石窟为代表;唐为中期,以龙门石窟为代表;晚唐以后为晚期,以大足石刻为代表。)</i></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石刻共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其中大佛湾是为广大世俗众生进行说教的外道场(石刻造像区,为大足石刻的精华,我们参观即在该部分);小佛湾是信徒受戒、修行的内院(寺庙,我们没有进去)。我们从景区大门坐观光车直接到了大佛湾。</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佛湾,从北岩最西端开始。</p><p class="ql-block"><b>第一龛为柳本尊行化道场</b>。龛高12.57米,宽25.4米,深7.5米,造像67尊。</p><p class="ql-block">柳本尊真名叫柳居直,“本尊”是对佛教祖师爷的尊称。柳本尊为密宗第六代教主,生于晚唐,以自残肢体,用密咒为人治病等方式弘扬密教于两川,得到五代时前蜀王王建的赏识,赐以“唐瑜伽部主总持王”,这一封号刻于这一龛造像的顶端。</p><p class="ql-block">造像高约15米,岩檐外挑达9米,壁面倾斜约45度。造像分五层,自下而上逐级外挑,这保持了雕像的稳定性,使你在观赏雕像时,造像的眼神也在注视着你。</p> <p class="ql-block">最上层为五佛四菩萨。中间是五佛,两边各有两个菩萨。第二层、第三层中间端坐的是柳本尊,他头带四方平顶巾,巾中现小毗卢佛一尊。</p><p class="ql-block">根据讲解,该造像的看点是柳本尊没有右眼,没有左耳,没有左臂。因为密宗教化的特点是为普渡众生可以舍去一切,众生需要眼、需要耳、需要手,他把这些都献给了众生。下层两侧各有一顶化佛的侍者,右侍者手捧耳朵,左侍者手捧断臂(有点重口味)。</p> <p class="ql-block">柳本尊像两侧第二层为“十炼图”,记述他为普渡众生进行修炼和舍去身体的某些部位的史迹,分别为炼指、炼踝、割耳、炼顶、炼阴、立雪、剜眼、炼心、舍臂、炼膝。每一炼造像下方有一方形的题刻,内记每一身炼的事由及经过。</p><p class="ql-block"><i>(自残修炼在中晚唐盛行,记得韩愈为批评佛教徒“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迎接法门寺佛指舍利,写了《谏迎佛骨表》,差点被唐宪宗杀掉。韩愈死后三十年柳居直出生。)</i></p><p class="ql-block">第三层为柳本尊的文武仆从侍卫,有男有女,共十七人。</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为十大明王,看上去个个凶神恶煞,其实他们是佛和菩萨的化身,是降魔的。造像动作和表情高度夸张,张牙舞爪的肢体充满力量和粗狂雄伟,艺术感染力极强。这是一组尚未完工的造像,据说因蒙古军队攻入四川,创建者赵智凤已无力继续维持建造而不得不停工。</p> <p class="ql-block">第五层左下方为道家三仙(太清真人、玉清真人、上清真人),左边是赵公明夫妇,为明清时代作品,其艺术价值远不及唐宋之作。</p> <p class="ql-block">此龛的左下边是“福”字石刻,据说右下角“田”字格里有个小洞,可以闭着眼去摸,摸到就是有福之人,摸不到是身在福中不知福。</p> <p class="ql-block">右下边是“与佛有缘”和“寿”字石刻。</p><p class="ql-block">“寿”字的石刻,为陈抟手笔。陈抟是唐宋之间五代年间的道士。据传有一天他骑马去东京汴梁,走到半路,听说宋太祖赵匡胤已经登基做了皇帝,他仰天大笑从马上坠下,说“圣人一出,天下太平安宁了。”后宋太祖召见他并赐官,他表示云游四方无意做官。宋太祖只好赐他“希夷”名号。他在云游中拜了麻衣仙人为师,成为著名的炼丹师和相面算命者的祖师爷,史称“陈抟老祖”。</p><p class="ql-block">此处的“寿”字,是由“弗、富、林”三字构成,结构复杂,据说合起来是“林富佛寿”,其意不得而知。</p> <p>从这一龛的石刻看,不仅佛教造像和体系完整,三教合一的雕刻也很多。这种文化现象反映出在中国文化史上儒、道、释三家长期以来既斗争又融合,到宋代时“孔、老、释迦皆至圣”,“惩恶助善,同归于治,三教皆可通行”的“三教合流”思想,已占当时社会的主导地位,且局面已经巩固。</p><p>但是我始终没有搞懂,身为佛教密宗教主的柳本尊,却是儒家打扮,而且在“十炼图”中,没有一尊显示他神秘的佛家身份。回来查阅了一些资料,也没有找到答案,估计柳本尊以居士身份任密宗教主。</p> <p class="ql-block"><b>第二龛为地狱变相</b>。整龛高12.68米,宽19.95米,深24.4米,造像133尊,为佛教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p><p class="ql-block">该龛共分四层。最上第一层是十个佛,为变相(变相为佛教用语,指用绘画、雕刻等表现佛经故事),用以宣传教义,指众生皆有佛性,只要潜心修行,终能成就佛道。</p><p class="ql-block">第二层中间端坐的是地藏王菩萨,他目光下视,悲怜慈祥,右手结印,左手握摩尼珠。宝珠内发出四道光芒,两道射天,两道入地,以示智慧之光和悲悯之心上达天庭,下达地狱。</p><p class="ql-block">地藏王菩萨左右各有六个造像,共十二个。其中中间十个为十殿阎王,分别为秦光大王、楚江大王、宋帝大王、五官大王、阎罗大王、变成大王、太山大王、都市大王、平等大王、转轮圣王。</p> <p class="ql-block">据中国民间传统说法,人死后都要到阎王殿去报到,经阎王十殿的审理,生前好事、善事做得多,将他送入天堂;坏事、恶事做得多,将他打入地狱。最旁边的两个分别是现报司和速报司,相当于监委,也有说是群众评委,督促阎王们快速公平审案、办案。</p><p class="ql-block">原来的想象中,阎罗王都是凶神恶煞,没想到现在看到的却是慈眉善目,真颠覆了我的想象了。十个法官一起办案,避免了独断专行、误判误断,还有监督,古人真是臆想出一套完整的阴间司法体系啊。</p> <p class="ql-block">第三、第四层是十八层地狱。经过十殿阎王的审判,生前做过什么坏事,死后便相应到哪层地狱去受苦。十八层地狱附有榜题,以警示世人:</p><p class="ql-block">编造谎言、说空话、骂人者入<b>“拔舌地狱”</b>;淫乱、守寡再嫁者入<b>“剪刀地狱”</b>;离间骨肉、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者入<b>“铁树地狱”</b>;犯罪不吐真情、打点走后门,入<b>“孽镜地狱”</b>;以讹传讹、长舌诽谤、陷害他人,入<b>“蒸笼地狱”</b>;纵火、报复、毁灭罪证者,入<b>“铜柱地狱”</b>;屠杀生灵、亵渎神灵者,入<b>“刀山地狱”</b>;谋害亲夫、通奸者,入<b>“寒冰地狱”</b>;大吃大喝、鼓励杀生者入<b>“油锅地狱”</b>;随意屠杀牲畜者入<b>“牛坑地狱”</b>;重男轻女、溺死抛弃婴儿者,入<b>“石压地狱”</b>;糟蹋五谷、贪官污吏、僧人破戒者入<b>“锉碓地狱”</b>;不孝敬父母,不尊敬他人者,入<b>“血池地狱”</b>;无辜自杀枉死者,入<b>“枉死地狱”</b>;挖掘坟墓者,入<b>“磔刑地狱”</b>;损公肥私、行贿受贿、偷盗抢劫者,入<b>“火山地狱”</b>;吃荤和尚、欺压百姓者入<b>“石墨地狱”</b>;偷工减料、欺上瞒下、买卖不公、诱拐妇女儿童者入<b>“刀锯地狱”</b>。</p> <p class="ql-block">第三层的左边是<b>“业镜”</b>,以示明镜高悬,也表示将你生前的所作所为回放一遍,作为量刑依据;右边是<b>“业秤”</b>,将你的善行、恶行有多少秤一秤,根据恶行打入那一层地狱。真佩服古人将“善恶有报”编成想象中的司法案例,并以毛骨悚然的造像体现出做了坏事后受到的各种惩罚的恐怖场面,以警示人们不要做坏事!</p> <p class="ql-block">在这一龛造像中,讲解员特意讲解了两个造像。一是<b>养鸡女</b>,表现的是一个表情温和、身体健康的养鸡女,充满对生活的憧憬。但是她却是有罪的,因为她养鸡是为了让人去杀鸡、吃鸡,因此她的罪孽比杀鸡、吃鸡者要大,死后也是要下地狱的。</p> <p class="ql-block">二是<b>戒酒图</b>,表现的是喝酒后杀父淫母、夫不识妻、兄不认弟、酒后丑态百出等场景,所以卖酒者应下地狱,醉酒者要带上枷锁,砍掉膝盖,剜眼割舌。</p> <p class="ql-block"><b>第三龛是缚心猿锁六耗图</b>。龛高7.9米,宽3.6米。</p><p class="ql-block">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是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通过与外界接触,其精力也被这六根所消耗,并产生色、声、香、味、触、法这六根尘来污染人的情识,迷住真性,产生各种欲念。龛中人怀抱宁静躺卧的小猴,莲台下六条绳索,缚住犬、乌鸦、蛇、狐狸、鱼、马这六种善走、能奔、快飞、会游的动物。该图表明抱候人“六窗”已被关闭,“六根”清净,因而其心已不受外界干扰,为佛教“六窗一猿、心住一切”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第三龛和第四龛之间是<b>“西竺一脉”</b>题刻,为楷书阴刻,字苍劲有力,但落款之处长了苔藓,看不清是谁写的。(讲解员讲解时我没有认真听,回来查阅书上也没有查到。)</p> <p class="ql-block"><b>第四龛为观无量寿佛经变相</b>。龛高8米,宽21.6米,深3米,造像169尊,面积160多平方米,规模为全国同题材之最。</p><p class="ql-block">造像分为上下两层。上层刻西方三圣极乐盛况图,正中主像为阿弥陀佛,左右分别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p><p class="ql-block">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的标志。大乘佛教认为,每个佛皆有各自教化的国土,佛国无尘无染,成为净土。净土宗认为,只要你心中有佛,多发善心,多做善事,死后都可以升入极乐世界,而不论你是否有文化,是否读过经书。所以净土宗是被大众普遍接受的,在佛教八大宗中,净土宗信徒最多。</p> <p class="ql-block">下层中间是三品九生图。佛教把人在世时做好事、坏事的多少,分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由于品位的不同,到西方极乐世界所受到的礼遇是不同的。上品由阿弥陀佛亲自迎接,中品由阿弥陀佛的化身迎接,下品只有在梦中见到阿弥陀佛。</p> <p class="ql-block"><b>第五龛是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b>。龛高7.3米,宽15.6米,深1.82米,造像68尊。</p><p class="ql-block">龛正中是左手持钵、右手结印的释迦摩尼半身像,两侧是十二个他如何行孝报恩的故事,上边横刻偈语:“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p> <p class="ql-block">佛教最初不提倡孝道,认为一切众生均生死轮回,父母与子女不过是须臾短暂寄往的关系(父母死了,下一个轮回可能成为你的子女)。这与“百善孝为先”的儒家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冲突。因此唐朝起佛教便逐步本地化,引进了儒家一些行孝的故事,形成独特的中国式佛教观念。</p> <p class="ql-block">这十二个故事的起始,是“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图”。佛教产生后,称为“本道”,其他的宗教贬为“外道”。</p><p class="ql-block">该故事描述释伽牟尼的大弟子阿难奉师旨意,进入王舍城中乞讨,路遇六个外道。其中一个指责阿难说:你的老师一点孝心都没有,抛下自己的父母妻儿不顾,只管自己修行,去成佛,还不如这位青年有孝心。该青年全身心供养父母,因饥饿所致已是皮包骨头,却仍用担子挑着父母沿街乞讨。讨到三个饼,将两个给父母吃,剩下一个踹在腰里舍不得吃。另外五师表示赞同,或以手击拍板,或长袖飘飞手舞足蹈,或敲打鼙鼓开怀大笑。阿难心中惭愧,回去问他的老师。释迦牟尼佛微笑着放出五色光明,至三千大千世界,为大众宣说《大方便佛报恩经》,向弟子们述说他前世如何行孝的故事。这组造像生动传神,情态各异,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特别介绍了该组造像中的<b>“吹笛女”</b>,她双目紧闭,神情凝重,对释伽牟尼的说教置若罔闻,独自陶醉在自己的笛声中。这个雕刻虽然只是很小不起眼,却是大足石刻的精品之一,据说“吹笛女”和“养鸡女”的图像均发过珍藏版的邮票。</p> <p class="ql-block">此龛的其他佛祖行孝的故事有:舍身赐虎、割肉供父母、鹦鹉行孝、剜眼为药、行孝证三十二相、睒子行孝、因地剜肉、鸿雁传书、舍身求法、亲探父王病、抬担父王棺<i>(印度人死后是火葬,释迦佛祖死后也是火葬,因此断无释迦父亲死后棺葬之说,也不可能“孝子抬棺材”,恐怕这是迎合儒家的孝道文化需要)</i>。</p> <p class="ql-block">此龛释伽牟尼佛像下方有一块两米多高的《三圣御制佛牙赞》,三圣指的是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三位皇帝。</p> <p class="ql-block"><b>第六龛为雷音图</b>,是佛教密宗的祈雨坛仪,吸收了道教表现自然神力的诸神形象及传说,刻有雷公、电母、风伯、雨师造像,性格鲜明,想象丰富,很有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b>第七龛为父母恩重经变相</b>,龛高7米,宽14.5米,深2.5米,刻有造像44尊。</p><p class="ql-block">此龛分三层,上层为半身的七佛,中层以浮雕的形式用十一组造像连环画似的表现父母养育子女成长的全过程。序品是一对年青的夫妇,新婚后虔诚地到佛前焚香许愿,希望早得贵子。以后“十恩”分别为:怀胎守护恩、临产受苦恩、生子忘忧恩、咽苦吐甘恩、推干就湿恩、乳哺养育恩、洗涤不尽恩、伪造恶劣恩、远行忆念恩、究竟怜悯念恩。</p> <p class="ql-block">这组造像与佛教真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有很大的差别。真经宣扬的是佛法的精神,劝化父母皈依三宝脱离苦难;而这组造像则是打着佛教的旗号,宣传儒家的观点,以贴近儒家孝道精神体现“人间佛教”。难怪邓小平在参观大足石刻时,听完这一龛后久久不愿离去,连续三次说道:“这是中国化了的东西。”</p><p class="ql-block">这组造像体现了父母养育孩子所付出的艰辛和爱。据讲解员介绍,正因为这组造像,大足石刻被列为重庆市青少年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b>第八龛为毗卢洞</b>,洞高6.9米,宽8米,深5米。原四壁皆有造像,清初时因一次狂风,窟顶上一颗古柏崩倒,左壁崩塌部分造像损毁,现存造像287尊。</p><p class="ql-block">该洞为密宗主尊毗卢遮那佛为讲经说法的场景,洞口门楣上横刻“毗卢道场”。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即如来佛)”,是密宗至高无上的佛,统帅着密宗世界的全部佛和菩萨。</p> <p class="ql-block">石窟中间莲台上端坐着毗卢遮那佛,头戴五佛天冠,从佛的两边嘴角发出的两道佛光,表示毗卢遮那佛口吐文理之光,密传真言,直入诸佛菩萨之耳。顶现两道“金刚佛顶印”,神情端庄肃穆,左右石壁刻有毗卢遮那佛的化身像八身。旁有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金刚等菩萨听法。四周各式造像体现众弟子在聆听毗卢讲经说法,或坐、或立、或跪,似在静听佛音,形神皆备。</p> <p class="ql-block">菩萨们的狮子座下,刻有许多戏耍玩闹的小狮子,形态各异,或匍伏,或倒立,姿式夸张而各不相同,造型活泼奔放,打滚嬉闹,没有威严肃穆之感,而显得亲民可爱。</p> <p class="ql-block">根据讲解员介绍,我们回头仰望,窟门内壁门楣上左右两侧各有一飞天雕刻,与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没有讲解,一般不会注意到此细节。</p> <p class="ql-block"><b>第九龛为孔雀明王经变相</b>。龛高6米,宽9.5米,深3.2米。</p><p class="ql-block">孔雀明王是密宗的一大本尊,与佛教其他明王以愤怒相出现不同,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明王,能消灾免难、解除诸毒。孔雀头戴花冠,展翅欲飞。明王结跏趺坐于巨型孔雀展翅背负的莲台上,他有四只手,分执羽扇、经叶、莲苞、蟠桃四件法器,面容慈祥。明王两侧为神将、比丘、罗汉,壁下刻有龟蛇、猛兽等,表示明王咒能驱赶它们,消除各种灾难。</p> <p class="ql-block"><b>第十龛为九龙浴太子</b>。龛高6.2米,宽4.8米,刻九龙口吐清泉,沐浴着刚降生的佛祖释伽牟尼。</p><p class="ql-block">相传摩耶夫人(释迦的母亲,父亲为净饭王)年过六十还无子嗣。一天一只六牙白象出现在夫人的梦中,在祥柔的耗光和天籁音乐中从兜率天宫缓缓而降,进入兜率夫人的胎中。经过十月怀胎,夫人乘轿欲回家待产,经过蓝毗尼园,被淡雅芬芳的荷花和百鸟和悦的鸣唱吸引。缓步林中,一颗苍郁茂盛的无忧树为迎接圣人,清脆柔软的枝叶缓缓下垂。夫人举起右手轻抚枝叶,刹那太子即从母亲右肋安详而生。太子降生后,即会走路,周行七步,朵朵宝莲自地涌现,承接其足。太子左手指天,右手指地,作狮子吼:<b>“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我当安之。”</b>顿时,大地震动,九龙王飞来,口吐冷热香汤,两个金刚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为太子洗礼。</p><p class="ql-block">这里引申出一个佛教常识,佛教僧众之所以穿僧袍袒露右臂,身披袈裟也只遮左臂,就是因为释迦佛祖从他母亲右肋而出,因此僧众穿衣一般只套左袖。(藏袍也是右袖不穿,不知是否也是这个道理?)</p><p class="ql-block">这一龛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地形,堪称一处水利工程。此处原为一缺口,山水汇集于此终年不息。匠师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头将缺口垒起,雕出九龙和太子,然后通过暗道将水从龙嘴缓缓吐出,沐浴着太子。流出的水经过水池蓄满后,从卧佛前面的弯曲水沟(象征着“天河”)排出。真是匠心独运!</p><p class="ql-block">可惜的是,太子和金刚因长期沐浴,已全身长满暗绿色的苔藓,分辨不清原貌,有碍观瞻。</p> <p class="ql-block"><b>第十一龛为释迦涅槃圣迹图</b>。龛高7米,宽32米,深5米,造像37尊。</p><p class="ql-block">大佛横卧大佛湾东岩,长度达31米。这是大足石刻规模最大的一尊造像,在大佛湾内占据最主要的位置。据专家评价,此佛虽然规模不及乐山大佛,但其艺术价值远在乐山大佛之上(我去过乐山大佛,确实该佛只能远观,近赏卒不忍睹)。</p> <p class="ql-block">卧佛头枕北方,足指南方,面向西方,后背东方,他“右胁而卧”,表情安祥,慧眼微闭,似睡菲睡,怡然自若,气度非凡。</p><p class="ql-block">“涅槃”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原意指“火的熄灭”。涅槃后,脱离了生死,消除了烦恼,大彻大悟,彻底觉醒。涅槃成佛后进入不生不灭的境界,永远没有生命中的种种烦恼、痛苦,也不再有下一世的六道轮回。</p> <p class="ql-block">该像虽然长达31米,但只有半身。据讲解,若按全身雕刻,将长达60米。之所以只刻半身,是因为此佛“身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横省跨市”。卧佛前所刻为柳本尊、赵智凤及菩萨、护法等众弟子14尊整齐列队佛前,拉住他的袈裟不让他离去。释迦回答,只有涅槃,才能脱离生死,并用食指在天上轻轻一挥,只见一道电光一闪,在众弟子前出现了一条弯弯曲曲的大河,即为天河(河水从九龙浴太子水池流出,真是天人之作),将他与众人隔开。</p> <p class="ql-block">该龛的另一看点是它的结构处理和力学运用。整个卧佛是在一块大石上向内挖凿而成,单是大佛头顶上面伸出的一部分岩檐就重达七十余吨,历经八百多年没有坍塌。原来设计者和工匠们在中间安置了一个巨大的香炉,香烟缭绕贯顶,在云端之中站着的是释迦牟尼的家眷。</p><p class="ql-block">经书上说:释迦之母摩耶夫人于兜率天宫闻得释迦涅槃的消息,率众眷属从天而降,持香花水果,游虚空以赞圣德。这设计相当于一根大柱子把岩石撑住了。右边两颗沙罗树也起到支撑作用,只可惜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维修时,工匠不懂佛教,将修复后的沙罗树变成了云头柱。</p> <p>该龛佛像估计现在还在整修。龛的最右边,有一铁架子,上面排着打磨好的小石块,编有号码,架子边地上有一个结印佛手,架子上写有“试验样品,请勿触摸移动”字样。</p> <p class="ql-block"><b>第十二龛为千手千眼观音</b>,龛高7.7米,宽12.5米,占地88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传说印度妙庄王有三个美丽的公主,长女妙金,次女妙银,小女妙善。妙善出家为尼,妙庄王苦劝她回宫而未果。妙庄王一怒之下令人拆了庙宇,赶走僧尼。哪知天神怪罪下来,使妙庄王全身长了上百只脓疮,久治不愈。后来有位医生说此病必须亲骨肉的手眼为药方能治好。妙庄王求助妙金、妙银均遭拒绝,惟妙善在外知道后,毅然献出手眼为父亲合药治病,使妙庄王病体康复。此事感动了释迦,便赏赐千手千眼于妙善,使之能拯救更多苦难众生。</p><p class="ql-block">佛教认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慈悲乃佛门的责任,佛道的根本。而妙善的慈悲之心符合佛之初心,至此成为众生所祈求的观音菩萨。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32只手或48只手,以示观音的三十二变相和四十八大愿。此造像以“千手”表示大慈悲的无量广大,以“千眼”代表智慧的圆满无碍,虽然有点密集恐惧症,但更多地是震撼。</p> <p class="ql-block">这尊规模宏大的观音之手为整块原生岩石雕刻而成,不是泥塑的,也不是雕后镶接上去的。据史料记载,此观音之手共有1007只,但始终无法数清。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该佛像受到损坏。2009年,来自全国的文物专家使用投影仪,实地拍照测绘,将千手观音的全部影像输入电脑,一只一只编号,数出829只手。</p><p class="ql-block">2011年4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了敦煌研究院、大足石刻研究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数十个科研单位和数百名专家,对该造像正式开始修复。至2015年6月修复。整个修复过程历时八年,耗资六千万元,光金箔用去100多万张,总重量8公斤多。</p><p class="ql-block">在修复中,应用考古学方法,把千手观音平面分成88个探方,反复梳理每一块,制作其“身份证”,最后数出830只佛手。被忽略的那只佛手其实是半截手臂,位于上方,隐藏在众多佛手和法器中间,如果不用微分法,很难发现。</p><p class="ql-block">目前,这尊金碧辉煌的观音已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中的国宝,是世界唯一的一座贴金千手观音造像。观音堂中加装了除湿装置,在参观中,严禁使用闪光灯,严禁焚香。2009年春晚聋哑人舞蹈《千手观音》即以此为原型创作。</p><p class="ql-block"><i>(“修旧如旧”和“修旧如新”是文物保护中的两种观点,联合国遗产保护委员会也对此没有明确规定。国外很多文物整修是按照当时原貌整修一新;也有很多文物保存现状,体现“残缺美”。此千手千眼观音修复贴金后,曾遭遇激烈的反对。但我觉得这样挺好,如果保留灰蒙蒙的破旧相,还有什么美感?)</i></p> <p class="ql-block"><b>第十三龛为舍利宝塔</b>。佛塔源于印度,称“浮屠”,用于藏舍利和经卷等。相传释伽牟尼遗体火焚之后,出现一些珠状物,称为“舍利子”,被赠送给一些佛教寺院。之后对于那些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头也称舍利,把这些烧剩的骨头和遗物埋在地下,在上面建的塔便叫“舍利塔”。</p><p class="ql-block">佛教认为,舍利子的形成与修行者生前的修行相关,舍利子是僧人通过“戒、定、慧”的修持,加上自己的大愿力所得来的,十分稀有珍贵。</p><p class="ql-block">这座舍利塔是一座石心塔,但采用中国木质楼阁的建筑形式,为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与印度舍利塔无关。</p> <p class="ql-block"><b>第十四龛是华严三圣</b>,龛高8.2米,宽15.5米,深2.05米,造像119尊。</p><p class="ql-block">三圣像身高7米,肩宽2.9米,胸厚1.4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皆重额广眉,形象庄严。在文殊、普贤莲座下前方之须弥山上,各刻有一狮,跪顶供盘。从透视学原理看,工匠们将佛像的头部加大,胸部缩小,小腿部分加长,身体前倾25度,使人仰首观望时,感到比两层楼还高的佛像俯身注视着你,充分显示了悲悯和威仪的气度。三圣身后81个小圆龛,每龛直径0.76米,有一个小佛像结跏趺坐。</p> <p class="ql-block">中间为<b>密宗教主毗卢遮那佛</b>,他头上的“金刚顶仪”为密宗金刚界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p><p class="ql-block">文殊菩萨(代表“大智”,道场为五台山),普贤菩萨(代表“大行”,道场为峨眉山),观音菩萨(代表“大悲”,道场为普陀山)、地藏菩萨(代表“大愿”,道场为九华山)共称“四大菩萨”。其中文殊菩萨列为四大之首,文殊和普贤为佛祖的左右胁持。(相比之下,观音和地藏的地位稍低一点。)</p> <p class="ql-block">右侧的普贤菩萨头戴五佛宝冠,手持舍利宝塔。(他应该位于左侧,即佛祖的右手边,为佛祖的右胁持。可能为了整体效果,将他和文殊菩萨的位置换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左侧的文殊菩萨亦头戴花冠,左手掌中托七重宝塔,右手扶塔身。值得注意的是,此塔虽高1.85米,与手的重量共约千斤,却历经七百多年不坠。这是由于艺术大师们利用菩萨袈裟,把一幅大衣襟搭在右臂的手腕上斜着下垂,与膝部相接,使塔的重力经袈裟落传到脚下的基座上,而不是全凭悬空的手掌承受的缘故。如此巧妙地处理,无疑是古代大师成功地把建筑力学运用于艺术创作中的典范。</p><p class="ql-block"><i>(这是讲解员特意介绍的重要看点,这种巧妙的设计听着有点玄乎,但古人的智慧确实厉害。据说邱少云纪念馆中,要塑一尊邱少云手握冲锋枪的雕像,但塑成之后冲锋枪不堪重力折断掉落。后来考察了这座雕像后折服了,回去后给重塑的邱少云塑像加了件雨衣,冲锋枪再也没有断过。)</i></p> <p class="ql-block"><b>第十五龛为广大宝楼阁图</b>。龛高7.8米,宽3.7米,深2.5米。刻紫竹林下趺坐三修行者,因效仿释迦牟尼于菩堤树下悟道成佛,他们于竹下结跏趺坐入诸禅定,成正觉。竹内各生三童子,竹梢直通广大宝楼阁。另有一说是此像为赵智凤老、中、青三个时代的修行造像,他在此现身说法,以示“诸佛菩萨与我无异”。</p><p class="ql-block">楼阁底部“宝顶山”三字,系南宋书法家、兵部侍郎杜孝严书。</p> <p class="ql-block"><b>第十六龛为六道轮回图</b>。龛高7.8米,宽4.8米,深2.6米,刻人物造像90尊,动物24身。据说佛教艺术上,有关六道轮回的题材都集中在藏传佛教的唐卡艺术(也是密宗,不知道和此柳传密宗什么关系),大足是国内唯一拥有将六道轮回做成雕刻作品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佛教中“轮”指车轮,“回”指车轮转动,“轮回”意喻生死永无终期,犹如车轮旋转不停一般。轮外手抱车轮的蓝面巨人是转轮圣王,即为“无常鬼”。“无常”是佛教哲学概念,把事物和空间缩到极致,就会发现世间万事万物刹那生灭和变化,这种瞬息万变现象即为无常,掌握生死轮回的就是无常鬼。无常鬼怒目獠齿死咬轮盘,长舒两臂紧钳轮盘,象征业力不可逆转,即业力所致的报应、遭遇不以众生意志为转移。</p> <p class="ql-block">无常鬼所抱六道轮分四层。轮中央为一修行者,心中发出六道光芒,显示人的六个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接触,受外界干扰,但人的好坏是由心决定的,“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p><p class="ql-block">第二层是六道轮图。六道光分割成的六部分,为“六道”或“六凡”:上三道是好的报应,头顶正对是天道,生前好事做的多死后近天道;次之进入右边的阿修罗道;再次之进入左边的人道。下三道为坏的报应,生前坏事做的最多的进入座位下的地狱道;坏事做的少点,进入左边的饿鬼道,变成饿鬼或被饿鬼吃掉;做坏事再少点,进入右边的畜生道,即变牛变马。</p><p class="ql-block">第三层为人生经历图,描述了人从怀胎、出生、长大、婚嫁、到老、到死的全过程。佛教的核心是“众生皆苦”,释伽牟尼讲述的“苦、集、灭、道”四圣谛,其中“苦”是指人的一生就是苦(所谓“八苦”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热),“集”是形成的原因,“灭”是怎样消除苦难,“道”是消除苦的具体办法。</p><p class="ql-block">第四层为生灵轮世轮回图,讲述因果报应。佛教轮回说的基石是灵魂不灭,人的生命不仅限于目前这一世,还有所谓的前生和来世。下辈子变人或畜生皆由前因后果来决定。</p> <p class="ql-block">六道轮的两边分别刻画了导致人苦不堪言的两样东西:贪和色。左下方有一文一武两个贪官,寓意“贪”;右下方是一只公猴手捂生殖器,仰望美丽少女,寓意“色”,比两个贪官形象多了。</p> <p class="ql-block">讲解员还特意介绍了“八苦”之一的“求不得”。左下方有一猫和一鼠,鼠在竹稍上不能下来,下来要被猫吃掉;猫在树下想吃鼠,却上不去。猫有猫的苦,鼠有鼠的苦,真是太形象了!</p> <p class="ql-block"><b>第十七龛为护法神龛</b>。龛高4.3米,宽12.6米,深1.2米,造像33尊。按照中国佛教的传统布局,在佛教场所的入口处要有护法站岗,如四大天王、八大金刚、韦陀等,以显示道场的森严和邪恶不入,称为“怖畏”。此龛以九大护法神站岗怖畏,说明这应该是入口的第一龛,但现在一般倒着参观,好像更加符合佛国的演化逻辑。</p> <p class="ql-block">此龛共分两层。上层为九大护法。正中的一个造像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他亲自率领天龙八部在此守卫道场。天龙八部是指八种神道怪物,即一天(天神),二龙(龙神),三夜叉(鬼神),四乾达婆(乐神),五阿修罗(有福无德的恶神),六迦楼罗(鸟神),七紧那罗(“人非人”之意,头上生一只角的人),八摩呼罗迦(大蟒神,人身而蛇头)。</p> <p class="ql-block">下层为十二生肖,以示护法神昼夜24小时都在坚守岗位,发挥职能作用。</p><p class="ql-block"><i>(这里八卦一下:为何面目丑陋、口碑不好的老鼠列为十二生肖之首呢?原来老鼠前爪为五个,奇数属阳,后爪四个,偶数属阴,老鼠身上阴阳齐备所以排列第一。)</i></p> <p class="ql-block">在九大护法神的左右两端,各有三尊兽首人身的造像,称为“六通大神”,其法力通达六界。其中右边一神双手展开一册,册上写:一寸地土,一树丛林,一钱物及飞禽杂类,不许妄心侵犯……否则将入阿鼻地狱,永世不得超生赎罪。这个册就类似我们现在的参观须知。</p><p class="ql-block">右手边有一模样可爱的怪兽,讲解员让我们猜这是什么,没人能猜出。原来这是老虎,但是雕刻者没有见过老虎,就按照大熊猫为原型刻成。</p> <p class="ql-block"><b>第十八龛为牧牛图</b>。龛高5.7米,宽29.1米,从“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服”、“无碍”、“任运”、“相忘”、“独照”到“双忘”共十组,以牛喻心,以牧牛人喻修行者,以十幅连环画阐述佛教调伏心意的修证过程。</p><p class="ql-block">“牧牛图”是一组具有山野情趣、刀法豪放的禅宗造像。禅宗是印度佛学与中国玄学杂交的产物,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它于中唐以后逐渐兴起,到了宋代已成一枝独秀的局面。禅宗的教育重在启迪人的智慧,禅学者们拨开冗长枯燥的佛教义理思辩,强调“自悟、体认”,认为“心”是绝对的主宰,同时他们又将“自性”与“佛”划上等号,认为成佛不需外求,主张“识得自性即是佛”。</p> <p class="ql-block">第一图显示好色和贪财之人在未调教之前犹如一头犟牛,要驯服它,在牛鼻子上套上绳子用力拉它,始终不肯回头。经过以下各图中一系列的调教,牛终于给驯服了。</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图显示牛已经完全驯服,牛鼻绳已经完全解掉,牧牛人已经睡着,说明修行已经达到无我忘我的境地,即禅宗所要达到的修行境界“空”。这组图的寓意是,人的痛苦是从错误的知见开始的,消除这些错误的知见不可一蹴而就,要通过修炼调服心意,悟禅入门,修成正果。</p> <p class="ql-block"><b>第十九龛为圆觉道场</b>。窟高6米,宽9米,深12米,是大佛湾内最大的洞窟造像。洞口是个瓶颈,通往道场的门很窄,门口还有巨狮把守,寓意着修行之路之艰难。</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人工开凿的洞,这个洞内的所有造像都与大地浑然一体。八百年前,工匠们依靠非常简陋的工具,以人工之力凿出这个精美的洞窟和造像,显示了高度的智慧、娴熟的技巧和艰巨的劳动。</p> <p class="ql-block">在洞壁的左右两侧,排列着十二位觉行圆满的菩萨(即圆觉菩萨),他们是: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他们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尚有疑难问题,正轮流跪于三世诸佛前请示,中间是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左边是报身佛(卢舍那佛);右边是应身佛(释迦牟尼佛),佛各别作答。</p> <p class="ql-block">由于该龛是古代艺术家们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技艺的结晶,被称为是<b>“宝顶山石刻艺术之冠”</b>。特别是诸位佛和菩萨前的台座看似木质,其实是石刻的,讲解员让我们伸手去辨真假,说所有的人都被骗住了。这种以假乱真实在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道场洞口是一个石刻狮子,它和现实的狮子及中国传统的狮子都不一样。佛教中离不开狮子,佛经中说,佛说法犹如狮子吼;狮子也常作为镇守寺庙、宫殿的瑞兽;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青狮。但是狮子不产在中国,虽然从东汉时通过印度传入中国,但见过的人恐怕没有几个。因此工匠显然参照了麒麟等想象中的神兽雕刻了此与众不同的狮子。</p> <p class="ql-block"><b>第二十龛为柳本尊成正觉像</b>。这尊造像手结外缚印,头上有“平顶金刚印”。据考证,这尊造像是赵智凤的老师柳本尊的成佛像,因为在佛头顶的两道毫光之间,刻有柳本尊的居士像。从第一龛柳本尊行化道场始,止于柳本尊正觉像,显示了一度轮回。该像宁静祥和,已远离烦恼,说明柳本尊已经大彻大悟,修成菩萨。</p><p class="ql-block">在正觉像左边有一块碑,右边有两块碑,分别叙述了赵智凤的生平及宝顶山石刻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一般菩萨的造像,双手或是合十,或是单手结印。而此像却是有右手作拳,左手压在右手上,好像是道教或儒家的行礼方式,不知佛教中有何解释。可能是创建者赵智凤为了“阐释教义,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刻意将道教、儒家文化揉进佛教,达到为我所用的良苦用心。</p><p class="ql-block"><i>(这里说明一下:因为一般人们执刀拔剑都用右手,为了表示不再动用杀器,行礼时须用左手压住右手,以示和平。)</i></p> <p class="ql-block">正觉像旁,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证书和国务院1961年颁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证书。</p> <p class="ql-block">转过去,是一块巨大的石刻,上面是同治年间大足知县王德嘉题写的“宝顶”二字;下面是宣统年间涵若龙必飞题刻“福寿”二字,中间有联曰:<b>“敬书大福劝人质朴,触目惊心介尔景福;再书大寿劝人忠厚,人信吾言必得其寿。”</b></p> <p>石刻旁边两龛分别为:左边是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右边是道教祖师老子与伏虎山君同塑一窟,两边的楹联是“道祖乘牛登岸上,山君伏虎镇桥头”。据说这组雕刻是近代的,体现了大足石刻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理念,在全国石刻中罕见。</p> <p class="ql-block">山门上“宝顶山”三字为已故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所题。</p><p class="ql-block">宝顶山石刻虽以密宗题材为主,也将其他门派的思想体现在一起,如净土宗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华严宗的《华严三圣像》、禅宗题材的《牧牛图》等。像我不懂佛教的人,回来看了资料才知道。</p> <p>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除了石刻造像的修损外,还不断地进行周围环境和水利系统的综合治理,以使景区在保持历史原貌的同时,更具有观赏性和旅游价值。</p><p>这是正在进行的室外文物整修及水害综合治理工程。</p> <p class="ql-block">走过石刻区,是圣寿寺。该寺始建于南宋,毁于元代战争,明代重修,清代又复修,近年来一直维修不断。我们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进去参观。</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纵贯七百余载,横融佛道儒,造像精美繁多,保存完好,伴随造像出现的各种经文、傍题、颂词、记事等石刻铭文众多,而且多为金石史中的佳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p> <p class="ql-block">为了提升宝顶山景区的功能,合理安排景区旅游秩序,打造旅游精品景区,2011年起景区进行了综合改造,封闭管理的核心景区由230亩扩展为1100亩,实行人车分流的游览线路,改建原酒店为大足石刻博物馆,拆除与景区保护无关的建筑,净化景区环境,新建统一管理的集餐饮、购物、娱乐为一体的游客服务区。</p> <p>现在,宝顶山景区已成为重庆市乃至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疫情过后,观光人流虽然尚未恢复至疫情前,但复苏迹象明显,人气正在重新聚集,政府也在加快周边道路及设施的修建完善。相信不久,该景点将重现辉煌。</p><p> </p><p>(上述照片均为我自己拍摄,文字参考自景区介绍牌、讲解员解说、大足石刻有关书籍,少量采用网上文章。)</p> <p class="ql-block">(本笔记照片均为我本人所拍摄,文字参照景点介绍、导游介绍、景区介绍书籍,少量参考网上相关文章编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