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轮明月

花自飘零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昨晚得到胡云山先生病逝的噩耗,犹如晴天霹雳!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好好的人说没就没了!今年春上还见他来,那段时间他经常上馒头山。在云燕楼下他和几位退了休的政坛大佬在一起聊的热火朝天。我这人闲散惯了,就没过去凑热闹,好在有一天我独自下山时,而正好他一个人上山。他居然叫住了我,我以为他不可能认识我的,特别像我这样的小人物。那天家里有急事,我们简单的寒暄了几句就匆匆告别。我原本以为小城就这么大,以后有的是时间和机会再向他讨教的。谁知道这竟成了永别!不得不感慨人生无常,擦肩而过就会抱憾终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认识先生,是因为我们林业派出所的老胡是他的本家。他回老家梁土塬时从我的单位门前经过,和老胡打招呼时我就在跟前,只是没说过话罢了!他写的《黄牌警告》出书了,可出版社让作者必须包销自己写的部分书籍 。这年头出一本书还得贴赔不少钱,幸好先生会挣钱能做到家庭爱好两兼顾。他又和我们单位的头认识,所以我们单位买了他的书,人手一册也才四本。我在书的扉页上盖上单位的公章,发给每位同志。尽管我知道我单位除过我之外没有人会认真看完他的书,发给他们纯粹就是浪费。现在的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又有几个人能沉下身子好好读几本书?现在文学的受众越来越少了,这也许就是文学的悲哀吧?</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要了解一个人,就要认真阅读他的作品。《黄牌警告》这本小说集收录了他的部分短篇小说,基本上都是他亲身经历过的一些事情,极具写实风格。没有花里胡哨的故事情节,更没有炫耀写作的技巧,有的只是质朴和真诚,以情动人。虽然有的篇章还略显粗糙,尚需认真地打磨,但瑕不掩瑜。他字里行间充满着对故乡和乡亲们的赤子之心,和对普通大众的悲悯情怀。他的每篇小说都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到现在我对小说中一些主人公还印象深刻。比如到大槐树饺子馆搅饺子馅的年轻镇长,整天进村抓超生妇女的乡镇干部,从县城到西安班车上玩红蓝铅笔的诈骗团伙等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一次我回老家时车子坏了,没办法只好给保险公司打电话让派个拖车拖回去修。结果来拖车的师傅和我认识,我们在回去的路上和他开车相遇,会车时他和师傅打招呼。我就和师傅随便聊起他,师傅说起他来如数家珍,连修车师傅都知道他爱写小说,还给起了一个外号“料片子“,意思是能说会道能编故事。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先生在小城的人脉特别广,非常接地气,一点架子都没有,尽管他早已算是小城的知名人士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还幻想着在小城的街头巷尾能碰到他,听到他爽朗的笑声;或者在某个小饭馆不期而遇,然后争着替对方付账。那个中等个子有点胖的中年男人,永远都是笑眯眯的样子。可惜这一切都在昨天戛然而止!他后来又出版过《成携》、《一轮明月》等作品,而我却整天瞎忙都没有读过。借用网上流行的一句话,我真的还欠他一本书!搞文学不易,能坚持下来的都是苦行僧。先生的执着坚守令我汗颜,先生的英年早逝可能与此也不无关系。他自己弄了个工作室,恰巧在我上班的路边,但却没有遇见过一次,可谓憾事也。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认真看看他写的书,特别是像他这样勤勉的本土作家。我想只有在他的作品里找到慰藉和力量吧!</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也在几个公众号上看到了先生的好多散文。有一篇是写父女亲情的,我正好也有个女儿所以更能引起我的巨大共鸣。还有一篇是说他老家一个游手好闲的少年犯了小错 ,而作者并没有简单粗暴去处理。巧妙对少年讲了一番道理,关健的时刻拉了那个少年一把,从而使其没有误入歧途走上正道。晚上的月光虽然没有太阳那般灿烂,但至少可以使夜晚的黑暗能减轻几分,给人们心里以温柔。先生就是我心目中的那一轮明月,使黑夜里彷徨迷茫的人还能看见一丝光明和希冀。</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