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青海湖,藏语名为“措温布”(意为“青色的海”)。青海湖长105公里,宽63公里,湖面海拔3196米。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大通山,东面是日月山,南面是青海南山,西面是橡皮山,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咸水湖。身临其境才真正的感受到了它的浩瀚,壮观与美丽!湛蓝色的湖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折射出梦幻般的景色,苑如一汪明珠,镶嵌于青藏高原上。曾被评为“中国十大最美湖泊”之首。</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青海湖湖面非常宽扩,沿途都是辽阔的草原和绵延的山脉,车上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自由的奔跑,黄色的油菜花如期盛开,蔚为壮观。</span></p> <p>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入口迎客的是一尊大型奔马雕塑,称为“风马四缘”,喻佛俗相成之意,即:佛光普照、富裕兴隆、人间和睦、众生安乐。风马在藏语中称为龙达,龙达是一张4-6厘米的正方形的纸片,纸片的正中间拓印着一匹健壮的奔马,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匹马。风马向着灿烂的太阳奔跑,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p> <p> 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内设有王母娘娘雕像屹立于青海湖中,西王母俗称王母娘娘,为中国古代昆仑神话中的重要人物,传说青海湖是其最大的瑶池,每年农历六月六西王母会在此设蟠桃盛会,宴请各路神仙。</p> <p> 青海湖是藏传佛教信徒心中的圣湖,据说,羊年转湖,马年转山,猴年转森林是佛祖给人间留下的旨意。而青海湖与玛旁雍错、羊卓雍错和纳木错湖一起,被藏民和藏传佛教信徒们统称为四大圣湖,其中,青海湖是身、语、意之圣地。对藏民来说,转湖是一次净化身体和心灵、贴近神灵和自然的过程。消除无量的罪障,增上修行的功德。</p><p> 如同到拉萨朝圣一样,每年不少信徒来青海湖朝佛,徒步或者磕长头朝拜,尤其在六十年一轮的水羊年,他们认为只要身负虔诚之心,绕湖叩首而行,便相当于念了18个亿的“六字真言”,便可得到无量的功德和渊博的知识,并能舍去自己的恶习和痛苦,这样的朝拜是他们毕生的夙愿,是对信仰的完美追求,又是心灵的洗涤和抚慰。</p><p> 关于“转湖”的习俗:人们带着经幡、哈达、煨桑的祭品前去朝圣,还有专门祭湖的“德尔”(宝藏)祭品。人们认为,如果祭品很快沉入湖底,说明祭品干净,被神接受了;如果祭品久久不沉甚至被拍回岸边,那就说明祭品不洁净,或者献祭的人有罪恶,神不愿意接受。</p> <p> 湖畔随风飞舞的经幡向天地播撒着平安的祈愿,经幡也是青藏高原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笃信藏传佛教的藏族同胞相信:当风吹过经幡时,就相当于将上面的经文念过一遍。代表他们日日夜夜都在颂经念佛,以表示他们诚心向佛的信念。</p><p> 五色经幡的颜色排列依次是蓝、白、红、绿、黄。分别象征蓝天、白云、火焰、绿水、黄土。五种颜色的排列形式正是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立体排列形式,因此,像大自然中天地不容颠倒一样,这五种颜色也不容错位。</p><p> 这五种颜色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意义:</p><p>“蓝色”代表着“力量”;</p><p>“白色”代表着“纯洁”;</p><p>“红色”代表着“慈悲”;</p><p>“绿色”代表着“智慧”;</p><p>“黄色”代表着“高贵”。</p><p> </p> <p> 日落时分的青海湖,一抹金黄,温暖的色彩撒满整个湖面。</p> <p> 金银滩也许不是青海最好的草原,但却是青海最有名的,因王洛宾那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让此地名扬天下。“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曲子,王洛宾就是在金银滩草原找到灵感,创作了这首名曲。金银滩草原东北有被祁连山环绕,西部与青海湖相临,分为金滩和银滩。每到夏天,野花盛开,金华白花绽放成片,犹如金色和银色的草滩,金银滩草原便因此而得名。</p><p> 这里还曾是鲜为人知的神秘禁区,它孕育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是“国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与其他藏族部落不同的达玉部落,达玉七部落下属的七个部族原属不同的部落、不同的地域,因藏传佛教以及宗教领袖拉茂夏茸嘎布活佛的缘故而组合到一起,经过长时期的整合而形成了的达玉部落。后来因为国家在此研制原子弹,当地的藏民都迁徙到了别处,现参观此处可以了解相关藏族的风俗和习惯。</p> <p> 塔尔寺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是世界第二大佛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世界第一大佛释迦牟尼)。塔尔寺是先有塔,而后有寺,故名塔尔寺。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走进寺院就会感受到浓厚的佛教力量。</p><p> 塔尔寺是中国西北地区藏传佛教的活动中心,在中国及东南亚享有盛名,历代中央政府都十分推崇塔尔寺的宗教地位。明朝对寺内上层宗教人物多次封授名号,清康熙帝赐有“净上津梁”匾额,乾隆帝赐“梵宗寺”称号,并为大金瓦寺赐有“梵教法幢”匾额。三世达赖、四世达赖、五世达赖、七世达赖、十三世达赖、十四世达赖及六世班禅、九世班禅和十世班禅,都曾在塔尔寺进行过宗教活动。</p><p> 主要建筑有大金瓦寺、大经堂、弥勒殿、九间殿、花寺、小金瓦寺、居巴扎仓、丁科扎仓、曼巴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组成一庞大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p> <p> 塔尔寺里有一颗很神奇的菩提树,传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诞生之时,母亲番萨阿切在铰断脐带时,滴了三滴血,后来此地便长出一株菩提树。后来宗喀巴大师移居西藏,其母亲常常想念儿子,宗喀巴大师便修书一封,告诉其母在菩提树旁修建一座佛塔,见塔如见人。后人为护塔护树,又修建了一座大金瓦殿。这既是塔尔寺先有塔后有寺的缘由,也是该树主干包于银塔内的缘由。</p> <p> 甘肃青海之旅的最后一天,抓紧机会去了一趟甘肃省博物馆,虽然天降大雨,去看展览的人仍热情不减,排起长队等待进馆参观。馆内有幸目睹了甘肃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的七件宝贝。</p><p><br></p><p> </p> <p>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唯一一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综合性博物馆。目前有五个常设主题展览,分别是“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红色甘肃——走向1949”。由于时间的关系只匆匆观看了前四个主题。</p><p> 馆内收藏有各类新石器时代彩陶和石窟艺术珍宝,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珍贵的丝麻织品,经卷文书,木、漆、铜器,大量的汉简、长城文物,还有包括驰名中外的铜奔马在内的铜车马群及木车马,金银舍利棺,西夏文本及文物,天梯山石窟造像。</p> <p>国宝级文物:【驿使图画像砖】</p><p> 驿使图画像砖,上世纪70年代出土于嘉峪关新城魏晋(220—420年)墓葬群5号墓前室北壁东侧。砖长35厘米,宽17厘米。画像砖为米色底,黑色轮廓线,上绘一信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信物,跃马疾驰。生动再现了当时西北边疆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客观真实地记录了距今1600多年前这一地区的邮驿情形,被认为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古代邮驿形象资料。1982年,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原邮电部选中“驿使图”为图案,专门单独发行J8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纪念小型章一枚,用以纪念这一集邮文化界的盛事。1994年我国发行了首款全国通存通兑银行借记卡性质的储蓄绿卡,卡面亦选用“驿使图”,该卡现在已成为中国网络覆盖面最广的金融借记卡,涉足亚洲、北美、欧洲的部分国家和地区,进一步向世界展示“驿使图”的古典美。</p> <p>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玻璃莲花托盏】</p><p> 玻璃莲花托盏,漳县汪世显家族墓出土,这套盏托造型优美,色彩艳丽、工艺精湛,是至今出土最完整的一套元代玻璃盏。</p> <p>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铜奔马】</p><p> 铜奔马,1969年出土于武威市雷台汉墓,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宽13.1厘米,重7.3千克。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让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艺技术水平。铜奔马是按照良马式的标准去塑造的,集西域马和蒙古马种的优点于一身,特别是表现出河西走马秉赋的对侧步特征。构思巧妙,艺术造型精炼,铸铜工艺卓越。铜奔马被认为是东、西方文化交往的使者和象征,被确定为中国旅游的标志。</p><p> 铜车马仪仗队:是由38匹铜马,一头铜牛,14辆铜车,17件的手持矛与戟的武士俑和28件奴婢组成,它是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的东汉车马仪仗铜俑,显示出汉代群体铜雕的杰出成就。象这样成批、成组、精致的铜质车马俑在我国还是首次发现。</p> <p>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一佛二菩萨】</p><p> 彩塑“一佛二菩萨”造像出自天梯山石窟第3窟。天梯山石窟位于武威市南50公里张义堡,因山道崎岖,峰峦叠嶂,形如悬梯而得名。它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天梯山石窟是北凉王沮渠蒙逊于公元412年到439年之间开凿,距今已有1580多年的历史。由于历代战乱,特别是经历了1927年甘肃古浪8级地震之后,天梯山石窟仅存洞窟18个,北凉、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残破。1959年由于修建黄羊水库,天梯山面临着被淹的危险,为了保护文物,在经过详细调查、清理、记录、拍照、临摹等工作之后,天梯山石窟的大部分文物搬迁至甘肃省博物馆。</p> <p>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大云寺五重舍利宝函】</p><p> 1964年12月,在甘肃省泾川县城关镇水泉寺发现的唐代大云寺塔基地宫,出土了一套舍利容器。共5件,由石函、铜匣、银椁、金棺和玻璃舍利瓶组成,大小套置在一起。最外层为石函。 隋仁寿元年(601年),隋文帝敕令将所得14粒佛骨舍利送入泾州大兴国寺(今大云寺)地宫供养。武则天时期,伪造载有女人当皇帝故事的佛典《大云经》,并“敕两京诸州各置大云寺一处,藏《大云经》,使僧人升高座讲解”。在这一政治背景下,泾州在隋大兴国寺遗址上建造泾州大云寺,动工之际,发现了隋代供养的舍利。武则天认为是吉兆,遂请人精心打制金棺、银椁、铜匣,以玻璃瓶盛装14粒佛骨舍利,配以石函,藏入地宫,建塔立寺。</p> <p>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仪礼》简】</p><p> 1959年出土于凉州磨嘴子6号汉墓。计有《仪礼》简469枚,其他日忌杂占简11枚。每简有字60个左右,都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上有削改和阅读的记号。这批简可贵之处在于,首先它是九篇完整的《仪礼》。《仪礼》是古代经典的组成部分之一,这对于我们研究汉代经学和《仪礼》版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被誉为“天下第一汉简”。</p> <p>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人头形器口彩陶瓶】</p><p> 1973年出土于甘肃秦安邵店大地湾。细泥红陶。高31.8厘米,口径4.5厘米,底径6.8厘米。器形为两头尖的长圆柱体,下部略内收,腹双耳已残。口做圆雕人头像,这件距今5000余年的人头瓶,塑造了一位端庄、典雅、古朴、大方的美女形象,体现远古先民源于现实又超越现实的艺术表现手法,把人头与葫芦瓶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有趣生动,是大地湾仰韶彩陶的代表作品。</p><p><br></p><p><br></p> <p>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彩陶鲵鱼纹瓶】 </p><p> 1958年甘肃省甘谷县西坪遗址出土,仰韶文化器物。瓶用细花红陶制成,小口翻唇细长颈折肩深腹平底,腹部两侧有耳。在瓶肩部以上至近底处用黑彩绘一条鲵鱼,关于这件彩陶瓶上的动物形象,考古界也有争论,郎树德介绍说,一种意见认为纹案就是娃娃鱼的真实图案;还有学者分析图案是人首蛇身,可能是伏羲氏的形象;还有人认为是龙的原始图形,鲵鱼的脸似人形,两眼有神,身躯卷曲,所以他们认为这种人面鲵鱼应该是中国最早的龙图。</p> <p> 甘肃省博物馆之《甘肃古生物化石》</p> <p> 甘肃省博物馆之《甘肃丝绸之路文明》</p><p> 博物馆的藏品无一不向我们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p> <p> 甘肃省博物馆之《甘肃彩陶》</p><p> 展示出甘肃历时7000-3000多年彩陶发展体系。远古时期的陶器。属于齐家文化的范畴陶器,纹饰十分艳丽多姿,美轮美奂。</p><p> 齐家文化是以中国甘肃为中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在齐家坪发现遗址而得名。时间跨度约公元前2200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一支具有特殊价值的考古学文化。</p> <p> 甘肃省博物馆之《庄严妙相——甘肃佛教艺术》</p><p> 形象具体地展示了甘肃佛教艺术发展的全貌。</p> <p> 离开兰州之际,晴空万里,机场附近一片紫色花海让人流连,终于要告别此次甘青环线之旅了,一路走来有许多的不舍和感动,感谢一路有你!我们一起领略了大西北最精华的美景,共同惊叹这雄浑壮美的自然风貌;欣赏品味丝绸之路灿烂的文化,为千年风沙也掩埋不尽的历史底蕴而自豪,每一天都在精彩中渡过!期待下一次的出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