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事之哭

和风

<p>  逝水流年,几经变迁。眼前的高楼大厦变得模糊。我的反应一副漠视与无奈,消逝的街道、胡同。连同儿时的记忆渐渐清晰,仿佛深深的刻在脑中。</p><p> 儿时的我充满好奇,为此也挨了父母不少的打。那时候我对哭笑的反应比较敏感,记得故居对门儿有个齐婶。只要她一号淘大哭就宣告她又生了一个孩子,至今我还是困惑。大哭了几次就生了几个孩子......</p><p> 胡同里居住着几十家,婚丧嫁娶也是常见的事儿。有亲戚邻居的人死了,男人们大都是吸烟干活,帮忙的人操乎着丧事儿。那些大婶大姨们都是超常的表演艺术家,进得门后一声“我的.......”便哭将起来,其声悲悲戚戚,其诉凄凄惨惨。一边哭一边数落,有些人倾诉出来的都是夹枪带棒的怨气和不满。最令人惊叹的是有些人越劝越不行直至晕过去,接下来便是一通叫嚷挝巴“掐人中!”......</p><p> 有些人有来道去的数落着,哭泣之调很是讲究,不知不觉能够感到像是韵文一般,一块手帕掩住了脸。经别人一劝,哭声戛然而止。立马围起来谈笑风声。这样的反差令进入氛围的我极不适应,认为这是对悲哀极大的背叛,当时我太小,不明白这就是人生。</p><p> 这种幼时的无数经历导致了一个严重后果,自己的双亲亡故之时,满腹悲伤的我竟然一句也哭不出来,这成为我的遗憾之一。读书多了对刘备的哭真是赞叹不已,也对刘邦安置他的父亲,依照故居街道的原样在长安都城复制,将邻里乡亲一并迁入长安。这是帝王最和谐的人性化安排。</p><p> 这些儿时的烙印整整影响了我的一生,面对高度碎片化信息时代,映出亲切的画面却是儿时邻居的大姨一拍大腿“我的儿......”即使像是红楼梦中的刘姥姥一般也令人亲切,音容笑貌浮现眼前。强似现在打开手机看到的都是戾气十足的天下奇闻,杀父弑母,性侵诱奸......</p><p> 社会高度发展的结果人变得没有人味才是悲哀。我对胡同、四合院的记忆,依旧那么留恋,儿时的快乐,儿时的伙伴,那些快乐的时光,令我向往。夏季的围坐,秋天的收获,儿时的乐趣。终生难忘!当我读了刘鄂的《老残游记》自序,愈发会发现他阐述的哭论空前绝后,希望你有空儿读一读。</p> <p>附录:刘鹗《老残游记》自序</p><p>婴儿堕地,其泣也呱呱①;及其老死,家人环绕,其哭也号啕。然则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终也。其间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为衡。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而际遇之顺逆不与焉。</p><p>马与牛,终岁勤苦,食不过刍秣,与鞭策相终始,可谓辛苦矣;然不知哭泣,灵性缺也。猿猴之为物,跳掷于深林,厌饱乎梨栗,至逸乐也,而善啼;啼者,猿猴之哭泣也。故博物家云:猿猴,动物中性最近人者,以其有灵性也。古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断人肠。”其感情为何如矣!</p><p>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哭泣计有两类:一为有力类,一为无力类。痴儿呆女,失果即啼,遗簪亦泣,此为无力类之哭泣;城崩杞妇之哭②,竹染湘妃之泪③,此为有力类之哭泣也。而有力类之哭泣又分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④。</p><p>《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⑤,《庄子》为蒙叟之哭泣⑥,《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⑦,《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⑧;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⑨;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⑩。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想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者: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p><p>吾人生今之时,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国之感情,有社会之感情,有种教之感情⑾。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鸿都百炼生所以有《老残游记》之作也。</p><p>棋局已残⑿,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