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中的典故,(之八)2020/09/29,资料:来自【难得读书】,制作:老🐎

老马(黄金周)

<p><b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20px;">套中人</b></p><p><br></p><p><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出自俄国作家契珂夫的同名小说。小官吏别里科夫性格怪僻,他晴天出门也要穿雨鞋、棉大衣,带雨伞。他害怕变革,不接受新生事物。他犹如生活在套子里,隔绝人世。因此,此语成为墨守成规、因循守旧的同义语。表示害怕一切新鲜事物、害怕变革的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超人</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 出自尼采《查拉图什特拉如是说》。 尼采认为“超人”是代表统治阶层的理想化的无所不能的全才人物。比喻那些自己凌驾于一切之上的、自命不凡的利己主义者。也指那些能力卓异、超越常人的人。某种信仰而实行自我节制、自我磨练,拒绝物质和肉体的引诱,忍受恶劣环境压迫的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多余的人</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出自俄国作家小说《多余人的日记》。 19世纪俄国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不愿与贵族上流社会同流合污,自命清高。但因他们远离人民,无法摆脱贵族立场,所以精神萎靡、情绪消极,缺乏生活目的,不能有所作为。比喻那些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的游手好闲之徒。&nbsp;</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出走的娜拉</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她本是一个思想单纯、满足于家庭幸福的少妇,但丈夫海尔茂仅仅把她当作一个玩偶。后来,娜拉看清了丈夫自私卑鄙的本性。觉醒后的娜拉在圣诞节的深夜毅然离开了“玩偶之家”。后多形容那些反抗丈夫的家庭专制,追求自己独立人格和幸福的女人。</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鲁滨孙和星期五</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出自《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乘船去非洲时在海上遇到风暴,漂流到一个孤岛上,整整生活了28年,并养成了一种对任何事情都不失望的精神。他在孤岛上的第24个年头的一个星期五,在海里救起了一个“野人”,并为其取名“星期五”。3年后,二人逃离孤岛。鲁滨孙回到英国并成为巨富。后来,人们就常用“鲁滨孙和星期五”,来批评那些企图脱离社会的幻想。</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