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家排《莎剧》

北郡王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外国作家中我比较喜欢莎翁,尤其是他的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和哈姆雷特。年轻时不只一次地通读过,有些章节片段都能熟背,这大概与我高中毕业(六六年)时,参加了“中戏”的招生考试有关吧。当年考的是编导系,虽然考试过了关,无奈文革停招,只得抱憾终生了。</span></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然而梦想是很难破灭的。于是每逢过年过节,家里回来的人多了,吃过饭,我们不打麻将不侃大山,有时连“春晚"都懒得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干什么?一家人聚在一起排练“莎剧”。</span></p><p> </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开始时,是我在看莎士比亚的作品,看到高兴处,情不自禁地读出声来,小孙女在一旁好奇,也要看。于是我俩一起读,她一句我一句(莎剧本来就是话本剧形式)。后来发现角色不够又加入了儿子,儿媳,夫人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两幕读下来,大家兴趣盎然。但几人一本书很不方便,于是就按角色各自抄写在纸上,然后往一块凑。接着,我干脆当起了“导演”,先给大家讲剧情,然后分派角色。就这样慢慢成了习惯,习惯又变成定式,几乎每年就有二三次这样的排练。</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有一次排《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的章节,小孙女读着读着竟哭了起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时,大家还把帽子、围巾、眼镜、书本当作道剧,擀面杖当作刀剑,饭桌、椅子当布景,俨然彩排一样,十分搞笑。</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时为分派角色还你争我抢,推来让去,吵得不亦乐乎。</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通过这一形式,不仅增强了大家的阅读兴趣,锻炼了朗诵水平,更主要的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和谐了气氛——“家”的气氛;</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凝聚了力量——“家”的力量。</span></p> <p> 二0二O年中秋前草就于书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