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020年9月20日早上5点,我踏上了一辆绿色的大巴车,向三晋大地出发,去完成一项别开生面的旅行。</p> <p>途经八达岭长城的时候,在车上用手机拍了这张照片。</p> <p>经过12个小时的长途旅行,于当日下午五时许,来到山西省大同市古长城,拉开了这次旅行的序幕。</p> <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山西 大同古城墙》</b></p> <p>大同古城墙,位于大同市中心区,古城面积3.28平方公里,周长7.2公里,城墙呈正方形。</p> <p>现存城墙是明代大将军徐达在汉、魏、唐、辽、金、元旧城基础上于明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增筑起来的。</p> <p>城墙高14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是我国现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p> <p>古城墙与护城河及环城公园已成为大同这座千年古都的一道亮丽风景。</p> <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带你去看《云冈石窟》</b></p> <p>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p> <p>这个广场称 “马识善人” 雕塑广场,中间站着这位黑黢黢的煤雕大叔,即为北魏高僧昙曜(tan yao)。昙曜是何许人也?他是云冈石窟的创始人。当年北魏文成帝与昙曜相遇,险些擦肩而过,不料成帝的御马却衔住了昙曜的衣角,于是便有了后来“马识善人”的典故,也才有了昙曜复兴佛教的壮举,开发催动了云冈石窟这个项目,后经历朝历代逐步修葺完善,遂成就了石窟现在的规模与名气。所以,昙大叔功不可没,立像存之。</p><p><br></p> <p>越过雕像后面的阙门是笔直的礼佛大道,13对“骑象四棱神柱”分列两侧,气势恢宏。为什么是13对呢?可能意指佛教的第13智观----种姓智,据说修炼这种智观,就能改变自身种姓(属性),由凡夫体质变为圣人体质,所以该大道也叫朝圣大道。</p> <p>大道尽头是两扇合围的圆形浮雕墙,描绘的是当年北魏帝和皇后礼佛的盛大场面。</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图片选自网络</span></p> <p>过了浮雕墙,便是复原的“山堂水殿”建筑群了。郦道元《水经注》中所描述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林渊锦镜,缀目新眺”之美景便呈现在眼前!七孔桥头一对手捧香炉的巨大立佛,峨冠博带,道貌岸然。</p><p><br></p> <p>游客们在七孔桥上观光浏览。</p> <p>过了七孔桥,便是灵岩寺的山门。灵岩寺为三进院落,一进山门,供奉交脚弥勒菩萨,两侧为护法。</p><p>二进中殿(千佛殿),供奉释迦牟尼佛、燃灯佛、多宝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等7尊主佛,四面壁立千佛。</p><p>三进后殿(大雄宝殿),供奉着燃灯、释迦和弥勒三世佛,分别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p><p>大雄宝殿的三世佛,全部采用巨大的香樟木作材料,请木雕世家传人雕刻制作。</p><p><br></p> <p>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尊,最大佛像17米,最小仅2厘米,雕饰奇伟,是中国最大规模的石窟群。</p><p><br></p> <p>云冈石窟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p><p>2020年2月,为致敬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云冈石窟景区恢复运营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向全国医务工作者免门票。</p> <p>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秀骨清像”的源头。</p> <p>我们相继参观了云冈石窟的各个大中小的石窟群。举目放眼望去,整个云冈石窟像密密麻麻的蜂窝一样密布于半山腰,景象华美,气势凌然!当走近看却又是一番别有风味的异处景象。看着一尊尊佛像挺拔而坐,雕技精湛,不得不使我们对古人的雕刻技艺和神奇智慧倍感敬仰。</p> <p>在景区,我们看到窟龛里的佛像和乐伎刻像造型各异:有的正襟危坐,栩栩如生;有的载歌载舞,神采飞扬,他们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悠然自得,仿佛在笑迎四方游客。</p> <p>云冈石窟的精华是第20窟的释迦牟尼露天坐像,高13.75米,面部安详,深目高鼻、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造型雄伟,气势浑厚。</p> <p>在云冈石窟景区,面对大气恢弘、栩栩如生的众多佛像,我突然想到一句歌词:“精美的石头会唱歌……” 是啊,古代的能工巧匠用他们高超的技艺,给冰冷的石头赋予了精美的灵气,变成了无言的诗,不朽的画,无声的歌,不歇的舞,具有了传承千年的灵魂,这不就是石头另一种方式的歌唱吗?</p> <p>让人嘘唏的是云冈石窟毁损的佛像十分严重,千百年来由于受到风吹雨淋和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有的佛像已经风化的很厉害,不少佛像的五官已脱落,面目全非,估计若干年后完整佛像会越来越少。所以导游说:“参观云冈石窟要早点来,越早越好,以后毁损的佛像会越来越多。”</p> <p>云冈石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公元460年),一直到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止,前后共60多年。这段时间,正是北魏统治阶级尊佛复法的时期,北魏的皇帝们认为,木可焚,金可熔,惟有山石可永久长存,因此,石窟作为佛教的建筑形式,就在北魏兴盛起来,而大同(古称平城)作为当时北魏的都城,是北方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在皇家的支持下,集中全国各地的优秀工匠,交汇、融合、汲取各地艺术风格,开凿出规模宏大,造型多样的云冈石窟就毫不奇怪了。换句话说,北魏这个少数民族政权,为了统治的稳固,倡导民众崇佛向善,以达到减少反抗,收复人心的目的,而因此耗费人力物力和时间来开凿石窟,对他们来说,是十分必要的。</p> <p>那么,古时候的人们为什么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历经数十甚至百年,在毫无生气的石头上雕凿出规模巨大的石窟和石像呢?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寻找答案。</p> <p>抛开皇家的倡导,向善理佛对虔心向佛的普通民众和工匠来说,就是终极一生的信仰。这种信仰在当时,就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雕凿和打磨中,把自己的技艺、汗水、智慧和心血注入武周山的灵岩中,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石窟群落。今天,当我们站在精美绝伦的石像前,依然能感觉的到当年人们的那种虔诚。</p><p><br></p> <p>云冈石窟第五窟上有副对联写得很有意思上联:性本明慧镜万古灵光昭云水含类群生都成就善男信女,</p><p>下联:心地从慈航千秋普度皈佛法微言广训共娱游寿世康庄。</p><p>门联:山色随云秀佛灯共日长。</p><p>我想,这就是我们游览云冈石窟的心境吧!</p> <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悬空寺》</b></p> <p>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的峭壁间,素有“悬空寺,半天高,三根马尾空中吊”的俚语,以如临深渊的险峻而著称。</p><p>悬空寺建成于公元491年,是中国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p><p>2010年入选《时代周刊》世界岌岌可危十大建筑。</p> <p>据说山下这块巨石上雕刻的《壮观》二字,是当年诗仙李白所书。</p> <p>悬观寺山下,正在进行大型的水利建设工程,工程上游是一个大型的水库,正在施工的是疏通河道进行加固和整修工作。</p> <p><br></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应县木塔》</b></p> <p>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p> <p>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p> <p>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应县木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p> <p>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应县木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p> <p>塔内还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p> <p>2016年9月,应县木塔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世界最高木塔。</p> <p>走出木塔,我深深的感到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必将在世界永远放射着璀璨的光辉。</p> <p><br></p><p>摄影:李润涛</p><p>编撰:李润涛</p><p>2020年10月1日于辽阳</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敬请观看《一次别开生面的旅行(二)》</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