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奔马图》

Zz ZAZP

<p> 徐悲鸿画马为世所称,</p><p> 笔力雄健,气魄恢宏,布避设色,均有新意。</p><p> 徐悲鸿画马,堪称一绝。他很喜爱马,最早也是以画马闻名的。他对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动态,作过长期的观察硏究,经常在山乡和有马的地方对真马写生,马的速写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笔时能做到“全马在胸”,笔墨酣畅。</p><p> 徐悲鸿笔下的马,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他常借画马抒怀,有所寓意,以寄托自己的悲哀、忧郁、希望和欢乐。有如他在幅侧面奔马画上的题词是:汝健脚果何用,为觅生活竞日弛”,反映着当时的现实境况。</p><p>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神抖救、豪气勃发的意态。</p> <p><br></p><p> 从这幅画的题跋上看,此《奔马图》作于1941年秋季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此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敌我力量相持阶段,日军想在发动太平洋战争之前彻底打败中国,使国民党政府俯首称臣,故而他们倾尽全力屡次发动长沙会战,企图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庆。二次会战中我方一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他连夜画出《奔马图》以抒发自己的忧急之情。</p><p> 在此幅画中,徐悲鸿运用饱酣奔放的墨色勾勒头、颈、胸、腿等大转折部位,并以干笔扫出紫尾,使浓淡干湿的变化浑然天成。马腿的直线细劲有力,有如钢刀,力透纸背,而腹部、臀部及尾的弧线很有弹性,富于动感。整体上看,画面前大后小,透视感较强,前伸的双腿和马头有很强的冲击力,似乎要冲破徐悲鸿早期的马颇有一种文人的淡然诗意。</p><p> 抗战爆发后,徐悲鸿认识到艺术家不应局限于艺术的自我陶醉中,而应该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将艺术创作投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马成为正在觉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征。</p><p> 建国后,他的马又変"山河战归民主,铲尽崎岖大道平"的象征,仍然是奔腾驰骋的样子只是少了焦虑悲怆,多了欢快振奋。画家充分运用魏碑兼草隶的笔意准确、凝练地勾勒出躯干,以极具古籀金石气的短而劲的线条奠定神韵之骨架继而用浓淡有度的水墨,以类似西洋绘画的笔触融合传统绘画的没骨点法,将马的肌肉的质感、骨骼的结构表现得既合物理、物情又合物态。寥寥数笔,一匹势不可挡的奔马便跃然纸上。可谓,落笔有神,奔放处不狂狷,精微处不琐屑,盘骨强壮,气势磅礴,形神俱足。</p><p> 《奔马图》的特点:大师采用了豪放的泼墨和劲秀的线描写意方法,着重刻画出马的神韵和气质。画中的马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奔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这幅《奔马图》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赋予了画家自己的个性和理想一一为振兴民族艺术而奋斗。</p><p> 徐悲鸿与吴作人、艾中信、董希文等筹备建立一二七艺术学会以迎接北平和平解放回这一历史时刻。《奔马图》即为画赠当时北平新华总社记者、后来中国著名的史学家、中国的美国史研究第一人邓蜀生先生的”。据介绍,《奔马图》的落款处,还题写有“蜀生先生惠存”的字样。</p><p> 徐悲鸿擅长以马喻人、托物抒怀,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徐悲鸿笔下的马是一洗万古凡马空",独有一种精答神抖、豪气勃发的意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