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神秘国度一一伊朗

唐立鸣(苏北老汉)

<p>伊朗一一这个处于连年烽火战乱的阿拉伯地区的重要国家,由于遭到联合国1929号决议的制裁,而成为全世界注视的焦点。</p><p>多年来,由于受该地区战乱的影响,很少有中国游客前往踏足并很少有人把它作为主要出游目的地,所以它在国人的心目中略显神密。</p><p>去年11月,我与连襟两对夫妇,受到伊朗政府宣布对中国公民实行20天免签证的诱惑,踏上了这片神密国土,进行了历时三周的有意义的旅行……</p><p>伊朗一一全称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波斯语:جمهوری اسلامی ایران,英语:(Islamic Republic of Iran,Iran),简称“伊朗”,位于西亚,属中东国家,东邻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与土库曼斯坦接壤,西北与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为邻,西接土耳其和伊拉克,中北部紧靠里海、南靠波斯湾和阿拉伯海,国土面积约164.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新疆(新疆国土面积是166万平方公里),世界排名第17位。</p><p>伊朗是文明古国,公元前550年,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公元前247年建立安息帝国。7世纪后遭不同异族先后入侵,18世纪前期,纳迪尔沙推翻外族统治建立阿夫沙尔王朝,19世纪后期起,英国和俄罗斯势力不断侵入,1925年建立巴列维王朝,1979年霍梅尼领导成立了共和国,实行政教合一制度,官方语言为波斯语。</p><p>伊朗是联合国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及不结盟运动(NAM)和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p><p>伊朗还是亚洲主要经济体之一,经济实力较强。伊朗经济以石油开采业为主,为世界石油天然气大国,地处世界石油天然气最丰富的中东地区,石油出口是经济命脉,石油生产能力和石油出口量分别位于世界第四位和第二位,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伊朗的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制造业发达,还有电子工业、核工业、计算机软硬件业。</p><p>下图为伊朗国旗</p> <p>伊朗的国旗由三个大色块组成。最上面是绿色,当中是白色,下面是红色。上方的绿色代表着农业,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当中的白色象征着神圣和纯洁,而下面的红色则代表了伊朗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p><p>紧挨着当中的白色部分,上面的绿色的下边,和下面红色的上边,分别有两条像花纹一样的白色印记,那是阿拉伯文字,上下各连续书写“真主伟大”十一遍。我们可不要错认成花边,对于他们来说,这是很神圣的。这两行“真主伟大”的字样,其实是在纪念当时的伊朗伊斯兰革命。</p><p>白色部分中心的红色图案,是伊朗的国徽。它由四弯新月组成,在伊斯兰教中,新月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代表新生的力量,从新月到满月,标志着伊斯兰教战胜黑暗,光明世界。所以新月就象征着伊斯兰教。中间的上方,波浪状的纹样,代表着伊斯兰教至圣的经书《古兰经》,它位于图案的最上方,代表着伊斯兰教义高于一切,这也体现了伊朗政教合一的性质。当中的“一竖”是一把宝剑。宝剑象征着伊朗人民的坚定与力量。</p><p>四弯新月、经书、宝剑三种元素的摆放大有讲究。它们巧妙地组成了一个阿拉伯文中“安拉”的字样。同时四弯新月和一把宝剑,代表了伊斯兰教的五大信仰,而整个图案呈圆形,又代表着我们生活的地球,其意为“真主安拉”的思想遍布全球。</p><p><br></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德黑兰霍梅尼国际机场熙熙攘攘的抵达大厅</p> <p> 德黑兰</p><p>德黑兰市(波斯语:تهران‎、Tehrān)是伊朗的首都,同时也是德黑兰省省会,人口1100多万,面积约1300平方公里,是伊朗最大的城市,也是西亚地区最大的城市之一。</p><p>20世纪,伊朗各地有大批民众涌入德黑兰定居。德黑兰有许多历史上著名的清真寺、基督教堂、犹太会堂及琐罗亚斯德教的火庙,德黑兰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当中的阿扎迪塔及默德塔(Milad Tower)是德黑兰的标志性建筑,伊朗历史悠久,首都也随着时代的推进而变迁,德黑兰是第32个伊朗首都。</p><p>德黑兰的母语是带有德黑兰方言的波斯语,98%人口都使用母语,德黑兰的大部分居民都是波斯人,在前伊斯兰及伊斯兰时代早期,德黑兰在祆教里被称为“拉伊”(Ray),即波斯古经里的剌伽。</p> <p class="ql-block">伊朗经典建筑,德黑兰的地标——阿扎迪自由纪念塔,位于伊朗首都德黑兰梅赫拉巴德国际机场附近,是德黑兰的地标,也是伊朗的象征。该塔之于伊朗,犹如埃菲尔铁塔之于法国、自由女神之于美国、伦敦塔桥之于英国,地位不可替代。</p><p class="ql-block">阿扎迪自由纪念塔原称作沙希亚德塔或国王纪念塔,建成于1971年,为纪念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献礼。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国王纪念塔也改名为自由塔,象征伊朗自由神权时代的来临。</p><p class="ql-block">1966年,沙阿渴望展示由石油勘探所产生的财富,并与过去的政治动荡保持距离,举行了竞赛,设计纪念碑以纪念他的统治,以及纪念在赛勒斯大帝统治下建立阿契美尼德帝国2500周年。建筑师 Hossein Amanat 刚刚从德黑兰大学毕业,当他知道这个比赛时,他放弃了前往美国继续学习的计划,而是在他的卧室里建立了一个小型建筑工作室,为纪念碑设计作品。</p><p class="ql-block">Amanat 的设计灵感来自他对波斯历史的迷恋,借鉴了许多历史建筑,融合伊朗文化与中东文明,最终赢得了比赛。</p><p class="ql-block">塔楼的大拱门结合了 Ctesiphon 前伊斯兰遗址的抛物线拱门和伊斯兰时期的尖拱,包含了数千年的波斯历史。为了调和两个拱形,Amanat 从历史悠久的波斯建筑中的精美的拱形中汲取灵感。即使是塔顶的窗户也受到历史塔楼结构中类似的影响。</p><p class="ql-block">为了帮助 Amanat 实现想要的复杂几何,Arup 被聘为结构工程师。为了应对形状和地震活动位置的挑战,阿扎迪塔采用钢筋混凝土浇筑,采用亮度高的白色大理石包裹。由于拱形结构的复杂性和塔架结构的曲线,几乎每块石材表皮的形状都是独一无二的。</p><p class="ql-block">该塔于1971年完工。塔高45米,塔基长63米,宽42米,呈灰白色,采用钢筋水泥和2500块产自伊斯法罕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波斯帝国建国的2500个岁月。</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我们在德黑兰下榻的青年旅社,它既整洁干净,又安全便宜,同时也是中国人聚集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我们居住的青年旅社的服务吧台</p> <p class="ql-block">我们下榻的青年旅社外面街上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德黑兰市地下拥有多条地铁,地铁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四面八方。因此在德黑兰出行,旅游乘坐地铁还是比较方便的。而且乘德黑兰的地铁只需要买一次票,只要不出站可以随意换乘。据说德黑兰的地铁中有几条线路是中国帮助援建的,而且火车车厢也大都是中国制造的。</p><p class="ql-block">但与我们国内乘车不同的区别是:按伊斯兰教教义和当地风俗习惯,车厢是不能男女混乘的,因而在每列地铁尾部都有留给头披面纱的妇女们乘坐的车厢。当然乘车的高峰期和我们中国游客有时也不完全受此规定限制,有时混乘。</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在车站候车的乘客和在地铁行驶中的车厢内</p> <p class="ql-block">在站台尾部准备乘车的伊朗妇女</p> <p class="ql-block">地铁车厢里男女乘客被严格分开</p> <p class="ql-block">下图是位于德黑兰老城中心位置的古列斯坦皇宫(又称玫瑰宫)。它是一个庞大的王室官邸建筑群,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德黑兰最古老的历史遗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据传,当年的恺加(王朝从1779年—1921年,后被巴列维推翻)国王纳赛尔丁·沙游走欧洲之后爱上了当地的建筑,因此回来就立即下令修建了这座西式王宫,取名为Golestan。</p><p class="ql-block">在这庞大的建筑群的围墙上,饰有精美浓郁的阿拉伯图案,内容是阿拉伯民间传说的天方夜谭(即《一千零一夜》)中所描述的故事。同时它拥有17处宫殿等建筑,其中最具特色的有明镜殿、大理石殿、钻石宫等,它们集中了波斯建筑的精华。尤其是明镜殿,它的屋顶和墙壁全部由大小不等、玻璃材质的镜面镶嵌而成,银光闪闪,熠熠生辉。</p><p class="ql-block">另外,古列斯坦王宫又是礼萨.汗和巴列维父子统治时的政治中心,他们的加冕仪式均是在古列斯坦王宫举行,这也充分彰显出古列斯坦宫当时所处的地位,它是权力的核心所在。来到德黑兰,古列斯坦皇宫是个必去的地方。</p> <p>‘</p> <p class="ql-block">下面图片为美国驻伊朗大使馆旧址,现在被改建为间谍博物馆。它因是电影《逃离德黑兰》的原址而闻名。在此地曾发生过震惊世界的“美国人质事件”。1979年11月4日,在霍梅尼的支持和授意下,以德黑兰大学为主体的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并扣留52名使馆人员,以迫使美政府引渡流亡美国的前伊朗国王巴列维,遭美拒绝,两国关系陷入危机。</p><p class="ql-block">在一批伊朗学生占领美国驻伊朗大使馆之后,另一些学生又在5日占领了英国驻伊朗大使馆;直至午夜前不久才撤出。在学生占领英驻伊使馆后不久,伊朗国家电台广播了霍梅尼的谈话。霍梅尼在谈话中肯定了伊朗青年占领美国大使馆并扣押一些使馆人员当作人质的行动。他说,这是因为他们看到国王掠夺这个国家达五十年,杀害那样多的人民,他们对美国给这个下了台的国王庇护所感到愤慨。他要求美国把国王、英国把巴赫蒂亚尔首相引渡给伊朗。他说:“如果他们不把这两个卖国贼交出来,或者至少是把他们赶出他们的国家,我们就要采取另一种行动方针了。</p><p class="ql-block">1980年4月,美国与伊朗断交。同年4月25日,美国派出飞机潜入伊朗,试图以武力营救人质,遭失败。事件发生后,国际社会给予了极大的关注。经阿尔及利亚的斡旋,1981年,美伊双方作出让步,就释放人质达成协议,伊朗释放全部人质,致使长达444天的美国人质事件最终解决。</p><p class="ql-block">下图为原美驻伊使馆的围墙成为德黑兰著名的涂鸦墙</p> <p class="ql-block">79年我在南京大学读2年级时,伊朗发生了两件震惊世界的大事至今记忆犹新。一是统治伊朗多年的礼萨.巴列维国王被迫下台,取而代之的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掌管了国家机器;二是当年11月德黑兰的大学生冲进并占领了美国驻伊使馆,扣留了50多名外交官作为人质。而这两件大事的背后都与一个人的名字紧密相联,那就是流亡国外长达15年的什叶派宗教领袖一一霍梅尼。从那以后霍梅尼这个名字就不断出现在八十年代伊朗和世界的主流媒体中,直至1989年他的去世。</p><p class="ql-block">在伊朗旅游时,我在霍梅尼的陵墓前看到众多的伊朗人和他思想的追随者对他的无比虔诚以及顶礼膜拜后,才了解到霍梅尼一生坎坷曲折、穷困潦倒。他9个月丧父,7岁丧母,15岁时又失去抚养他生活的婶母。这一切使他生活在底层社会,生活在穷苦人之间,使他了解到广大平民的疾苦和愿望。他的许多理论即是从中总结而来。他一辈子甘愿过着贫困的生活,即使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担任了伊朗的最高领袖亦是如此。虽然伊朗每年出口石油赚取了几百亿美元,但他死后依然没留有遗产,依旧一贫如洗,如同一介布衣。</p><p class="ql-block">“公道自在人心”。这就是伊朗人至今仍怀念他、爱戴他的最根本的原因。 </p><p class="ql-block">霍梅尼陵墓坐落于德黑兰市南郊。陵寝从远处外观上看象一座巨大的清真寺,金碧辉煌。寺顶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一座据说高度为91米的尖塔,寓意霍梅尼生存了91年。高大庄重的陵墓建筑,全由信徒捐款所建,至今仍未完工。该陵墓本身也是座巨大的清真寺,能容纳万人甚至几万人进行祷告活动。陵墓对非穆斯林开放,但须严格按伊斯兰教的规定,如脱鞋、女性也须像穆斯林女性那样头顶穆斯林服饰,分别按男右女左不同的通道进入大厅。2017年这里曾发生过自杀式恐怖爆炸袭击事件,因此安检甚严。大厅里的地面铺满了刺绣着玫瑰花图案的名贵波斯羊毛地毯,厅正中金属铁帐里就摆放着霍梅尼与其长子以及前总统拉夫桑家尼的棺椁,供人们纪念、瞻仰。</p><p class="ql-block">下列几图是霍梅尼陵墓的的外观及内部,绿色水晶的那幅图片是存放霍梅尼遗体的棺椁</p> <p class="ql-block">图为伊朗已故最高宗教领袖霍梅尼(没戴眼镜者)和现任宗教领袖哈梅内伊的肖像。这种肖像,在伊朗随处可见。由此可见,伊朗是神权至上、宗教统治的国家。</p> <p class="ql-block"> 设拉子市</p><p class="ql-block">中文名:设拉子,外文名:Shiraz</p><p class="ql-block">设拉子是伊朗第六大城市,南部最大城市,法尔斯省省会,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距首都德黑兰919公里,海拔1600米,现有人口150万,位于扎格罗斯山脉南部,海拔1490米的盆地农业区。</p><p class="ql-block">古老的城市和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公元前6世纪是波斯帝国的中心地区。13世纪初期,蒙古人建新清真寺和塔赫特城堡。1724年遭阿富汗人洗劫,后成为赞德王朝首都而获迅速发展。农产品集散地。有蔷薇、葡萄等栽培。工业有纤维、化学、水泥、制糖、轻型机械和汽车装配等,银器制造、地毯、锦锻亦很有名。是扎格罗斯山地中部贸易和公路中心,设有机场。</p><p class="ql-block">城区分新、旧两部分。设拉子素以玫瑰和夜莺之城及诗人萨迪的故乡而闻名于世。旧区有赞德陵墓,波斯波利斯遗迹,清真寺等古迹;新区有基督教、波斯教会教堂和学校,为商业区和工业区, 同时也是伊朗空军重要的军事基地。</p><p class="ql-block"></p> <p>上图为设拉子市的著名地标建筑一一可兰经门。该建筑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城门上方的一间房间内有一本手抄的可兰经,极其珍贵,人们都祈盼和平、没有战乱,过上好日子。出城的人也能够平安的归来。</p> <p class="ql-block">在设拉子巨大的英文字牌旁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设拉子的城市航拍图</p> <p class="ql-block">设拉子市夜景</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设拉子所居住的酒店的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繁忙的大巴扎</p> <p class="ql-block">卡里姆汉古城堡,它曾是18世纪统治伊朗南部和中部的一个王朝的皇宫</p> <p class="ql-block">位于伊朗历史文化名城设拉子的莫克清真寺,因内部大量采用粉红色瓷砖装饰而被称作“粉红清真寺”。它完工于1888年,修建历时12年。除了传统清真寺建筑的典型特色,它还拥有十分罕见的大型彩色花窗(一般在欧洲教堂多见),花窗过滤的阳光与室内彩色瓷砖、波斯地毯交相辉映,在内部营造出了一种似梦似幻的华丽光影效果,成为很多摄影爱好者心中的圣地。莫克清真寺也被称作设拉子的标志性清真寺建筑之一。 </p> <p class="ql-block">位于设拉子的瓦基尔清真寺,也称为摄政者清真寺。它是设拉子众多清真寺中最大的一座。摄政者清真寺(Vakil Mosque)建于1773年与摄政者城堡同时建造,由卡里姆汗(Karim Khan)出资建造,宽广的中庭伸展出一座长方形水池,供朝拜者净身之用,宁静的气氛营造出肃穆庄严。宽敞的礼拜大厅,竖立48根斜蛇纹石柱,每四根石柱共支撑一个小圆顶,第一排石柱纹路以顺时针方向盘旋,第二排纹路以逆时针方向,表示人非圣贤,只有真主最完美。伊斯兰教禁止崇拜偶像,清真寺内只有朝向麦加方向的壁龛。朝拜神龛下地面深陷凹槽,表示谦卑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为瓦基尔清真寺。</p> <p>居鲁士大帝墓,位于设拉子东北130公里。做为波斯帝国古都,全球最早的波斯花园设计遗址,居鲁士大帝陵墓历经两千多年完整无缺,由此,在2004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p> <p>在设拉子的众多景点中,最使人感到震撼的是位于该市东北50余公里外的波斯波利斯。它是伊朗古波斯帝国阿基梅尼德王朝时期的都城遗址,总占地面积达135000余平方米。它始建于公元前518年(也有说是公元前522年),由当时的统治者大流士一世下令建造。之后大流士一世的继任者接着继续建造……就这样,前后建造了50多年,历经三个朝代才得以完成。</p><p>公元前 330 年,波斯帝国战败于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大帝不仅攻占了这座城邦,并在疯狂掠夺后将之付之一炬,恢宏建筑随着大火灰飞烟灭(类似中国圆明园)。现遗存的仅剩石柱、石基、柱头等。该遗址于1979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p> </p> <p>伊朗知名度最高的中世纪诗人哈菲茲墓。据说在伊朗,每个家庭中都至少拥有一本哈菲兹的诗歌,因而哈菲茲也被誉为伊朗的李白。</p> <p> 亚茲德市</p><p>亚兹德(波斯语:یزد‎;/jæzd/)位于伊朗中部,是亚兹德省的省会,拜火教文化的中心。亚兹德位于伊斯法罕东南方280公里。根据2010年的统计,人口数约464737名。居民主要为波斯人,由于当地民众世代都在沙漠附近居住,他们都已适应了当地环境,并造就了当地独特的城市建筑。当地亦是伊朗手工业的重镇,出产高质素的手工艺品。</p> <p>途经阿巴库,我们走进了这座印在伊朗纸钱币上的阿哈扎德古宅。这座完全用夯土建造的宅院最大的特点在于宅顶的那座屹立200多年并延用至今的风塔。风塔的作用在于夏季能将不同风向的气流引进室内,从而达到通风降温的效果,堪比一座大空调。它是伊朗人民乃至波斯民族的智慧结晶</p> <p>夯土冰窖。古人在冬季将冰块从山上背下来堆放在冰窖内的大坑里保存起来,利用厚实的夯土来保持内部的凉爽,专门用于对水果、蔬菜、肉类等食物的贮藏和保鲜,保鲜时长可达数月,类似现代的冰箱,体现了人类的无限智慧。</p> <p>亚兹德地处戈壁深处和沙漠边缘,是一座活在世上7000年的古老城市,有着独特的建筑和宗教文化。亚兹德老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地球上最古老的人类居住城市”之一。老城最有特色的建筑是“风塔”,漫步亚兹德,总能看到屋顶上冒出的大大小小的风塔,构成了亚兹德最独特的古建筑奇观。因此,亚兹德又被称为“风塔之城“。</p> <p>亚兹德的小巷深处。</p> <p>亚兹德小巷中的商店。</p> <p>图为聚礼清真寺,它拥有伊朗两座最高的宣礼塔。</p> <p>伊朗最高的风塔 - 多拉塔别花园风塔(33米),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在多列塔别花园与Jafet合影。Jafet是一个开朗的中年人,有着豪放的性格和善良的心。他车技高超,知识面广,他能讲波斯语又能讲一口带着伊朗味的英语,还粗通中文。我们连人带车雇佣了他,让他既当司机又当翻译还兼导游。他陪伴了我们一路,当最后在德黑兰霍梅尼国际机场分别时,Jafet流下了惜别的眼泪。</p> <p>我们抵达亚兹德后入住的民俗客栈一一菲鲁泽传统酒店。尽管其外观一般甚至很土,但客房内部舒适、整洁,各种设施齐全。</p> <p>我们在从亚茲德驱车前往伊斯法罕的途中经过哈拉纳格古村落。据传该古村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村里的房屋基本都为黄色夯土筑建,早已无人居住。风沙中破败的荒村旧宅,色彩和苍凉成为它的最大看点……</p> <p>儿童与小毛驴。</p> <p>夫人、导游与当地居民一起。</p> <p> 伊斯法罕市</p><p>伊斯法罕(拉丁化:Esfahan,波斯语:اصفهان),伊朗中部城市、伊斯法罕省省会。人口92.7万(1982年),居民中波斯人占总人口87.3%,突厥人占6.2%,卢里人占3%,库尔德人占0.8,此外还居住着少数巴赫蒂亚里人和亚美尼亚人。伊朗第三大城,位于扎格罗斯山和库赫鲁山的谷地中、扎因代河畔,海拔1590米。</p><p>2019年12月26日,位列2019年全球城市500强榜单第500名。</p><p>伊斯法罕是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公元前4、5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多次成为王朝首都。为南北来往所必经之路,著名的手工业与贸易中心。</p><p>“伊斯法罕”一名源自波斯语“斯帕罕”,意思是“军队”,古时这里曾是军队的集结地,由此而得名。</p><p>公元11、12世纪塞尔柱帝国时,该城曾为首都。萨法维帝国时期(1501-1736年),该城处于全盛时期,商贾云集,八方宾客汇聚,市内多数建筑物和清真寺都是那时建造的。伊朗有谚语说“伊斯法罕半天下”,反映了该市当时的繁荣景象和深远影响。</p><p>伊斯法罕早在玛代王国时已存在。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时成为居鲁士二世的阿契美尼德帝国治下的一个大城市。在前330年的马其顿王国军队入侵时遭受破坏,后被修复,并在塞琉古帝国、阿尔沙克王朝及萨珊王朝时期为一重要城镇。公元640年阿拉伯帝国占据伊斯法罕时也遭受毁坏,后被修复;伊斯兰式的建筑亦随之出现,并开始了伊斯兰时代的繁荣和辉煌。伊斯法罕曾在1051年至1118年为塞尔柱帝国的首都。在1387年时被当时的帖木儿攻占及蹂躏,一共屠杀了7万人。其后在1453年,伊斯法罕重新被建立,其光辉在17世纪的萨法维帝国达至高峰,人口最高达到60万人,更第二次成为波斯的首都。现今的伊斯法罕为伊朗一文化古都,城内的伊玛目广场亦被列入世界遗产之内。</p> <p> 伊玛目广场</p><p>公元1597年,萨法维帝国皇帝阿巴斯一世决定将首都由加兹温省迁至伊朗的腹地——伊斯法汗。当时的伊斯法汗已经是一个大城市了,阿巴斯为了使伊斯法汗变成一座富丽堂皇、精致典雅的名城,以永久昭示其统治的辉煌业绩,决定重修伊斯法汗,其中最主要、最著名的建筑就是伊玛目广场。</p><p>该广场建于1602年,宽阔的广场由阿巴斯一世设计,长560米,宽160米,坐落于新王宫和老商业区的交汇处。当时命名为国王广场(Persian:میدان شاه)。它是世界上仅次于北京天安门广场的第二大广场。</p><p>在1979年的伊斯兰革命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将其更名为伊玛目广场。同年,联合国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br></p> <p>伊玛目广场局部景色。</p> <p>伊玛目清真寺。</p> <p>著名的蓝色清真寺。</p> <p>蓝色清真寺内部。</p> <p>三十三孔桥,是伊斯法罕11座桥梁之一,被高度评价为萨法维桥梁设计中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建于1602年,全长298米,双层结构,共有33个拱。</p><p>33座拱门连接上下的Chahar Bagh街,拱桥同时也起到大坝的作用,可拦截河水。枯水期河床会干涸,一层的桥洞中会有年轻人演奏乐器,唱伊朗的歌曲,适合发呆。二层有人行步道,人来人往,充满生活气息。</p><p>1602年,阿巴斯一世的大臣格鲁吉亚族阿拉威尔迪汗负责建造该桥,双层结构共有33个拱,故名33孔桥,是伊斯法罕最漂亮的一座桥石桥,本身是一座多功能的建筑,既是桥梁又起水坝的作用。</p><p><br></p> <p>雨中的伊斯法罕街道。</p> <p> 卡尚市</p><p>卡尚是伊朗中部城市。位于扎格罗斯山东麓、面积50平方公里的卡尚绿洲中,海拔994米。人口11万。</p><p>卡尚为伊朗的主要陶瓷生产中心,地毯生产也著名。还有棉纺织厂以及刺绣、铜器与香料制造等手工业。绿洲产小麦、无花果与瓜类。</p><p></p> <p>卡尚位于伊斯法罕省西北部的沙漠边缘,是一座历史悠久,古朴、宁静的小城。但绝没有想到在卡尚那些静谧、悠深的小巷中,会散落着那么多的豪华宅院。而且座座处处均体现着波斯建筑的精巧与雅致。</p> <p>以前常听别人说“波斯产美女”。到伊朗后一看,果不其然。虽然伊朗女人根据伊斯兰教规必须头戴面纱,穿着宽大稀松的黑色长袍,但仍然掩映不住那婀娜的身姿和精致的脸庞。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整个20余天的旅游中,基本上就没看到身体臃肿的伊朗女人。</p><p>波斯人种很漂亮,而且都是天然的美女,不需要整容就很好看。波斯女人的身材比例都非常好,外国很多的雕塑都是波斯人。她们的五官很好看。</p><p>波斯人并不属于混血,而是很纯正的血统。他们一直以为自己是雅利安人的后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雅利安人进行了分化,一部分成了波斯人。后来波斯人和伊朗人通婚,杂交优势显露出来,现在的伊朗人很多都是波斯人的后代(波斯人占伊朗总人口的比例达到53%)。所以伊朗人才会那么好看。波斯人和白人有着相似之处,瞳孔的颜色也比较浅,就像带了美瞳一样。她们的头发颜色有黄色的,有白色的。</p><p><br></p><p>图为我们在卡尚一条深幽小巷中的一间陶瓷小作坊,夫人与陶器的制作者,一群漂亮的伊朗聋哑姑娘合影。</p> <p>我们在卡尚的住处——Sana Historical Hotel 。没想到这家地处沙漠边缘城市中的私人小旅馆,竟如此整洁、干净!</p> <p>卡尚的艾哈迈德苏丹浴室是一座拥有500多年历史的浴室。浴室外楼顶上一个个凸起的穹顶镶嵌着用于釆光和吸热的玻璃,模样宛如外星球的物种,让我们忍俊不禁。浴室内,精美的穹顶、宽大舒适的卧榻和碧波耀眼的水池,宫殿般的豪华气派更令人瞠目结舌。该浴室直到上世纪50年代还在使用,现仅供游人参观。</p> <p> 大布里士市</p><p>大不里士(波斯语:تبریز)是伊朗阿塞拜疆地区的最大城市、东阿塞拜疆省省会。人口 85.2 万(1982年)。位于雷扎耶湖盆地东北侧的山麓,海拔 1367 米。始建于3世纪,历史上多次成为王朝首都,古代为四方往来通衢。具有重要军事与交通意义。大不里士是伊朗的工业中心,有重型机械、炼油、毛纺织、棉纺织、卷烟、啤酒、皮革制品、面粉、肥皂、火柴等工厂。地毯生产著名。农牧产品的重要贸易中心。伊朗铁路由此通往阿塞拜疆、亚美尼亚与土耳其。市区有众多温泉,蓝清真寺为著名古迹。城东萨维兰山是拜火教圣地。</p><p>大不里士一向为东、西方交通与印度洋通伊朗和俄罗斯之间南北交通路线会合点。</p><p>居民中阿塞拜疆人占96.5%,波斯人占2.9%,其他民族占0.6%。</p><p></p><p><br></p><p><br></p> <p>图为大不里士的市政厅。</p> <p>大不里士的街景。</p> <p>大不里士的巴扎是全伊朗乃至全世界年代最悠久、规模最大、名气最响的巴扎。该巴扎建筑群至今已有数百至上千年的历史。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室内巴扎,有二十多个建于十五世纪的大型拱顶,十分壮观!因而它是唯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巴扎。巴扎内部更像一座迷宫,外人进去不认识道路,可能一整天都绕不出来。</p> <p>图为大不里士大巴扎。</p> <p>图为大不里士大把扎的一个偏门。</p> <p>波斯地毯是伊朗著名的手工业之一,自古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以优良的质地、古朴雅致的图案和精美的工艺受到世人的喜爱。据考证,其编织和生产的历史至少已经有2500年。波斯地毯的一大特色是其染料从天然植物和矿石中提取,染色经久不褪不变,以抽象的植物、伊斯兰文字和几何图案进行构图。</p><p>图为正在编织波斯地毯的工艺老人。</p> <p>编织地毯的老人。</p> <p> 后记:</p><p>去年11月与夫人等对伊朗进行了三周的深度游览。回来后就想把照片加以整理并标注上文字发出来给亲朋好友们等看看。但由于自己较懒加之客观上确实较累,便拖了下来。随后便是自己因病住院、新冠病毒的全球肆虐…</p><p>直到三天前才重新开始这项工作,现得以完成,如释重负。</p><p>伊朗是世界的文明古国,曾创造出辉煌的成就,对推动世界文明向前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上世纪以来,随着波斯湾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被发现、被开采,伊朗也迅速的发展壮大起来,成为中东地区乃至阿拉伯世界的强国和领军国家。可以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伊朗,国家经济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富裕小康。但因现代化步伐迈得过快,影响到世俗的宗教思想和习惯,导致了70年代末伊斯兰革命的爆发。这正印证了中国“物极必反”的道理,致使已迈入现代化的车轮戛然而止并又后退到严酷的宗教统治时代并致使了随后的巴列维国王的出逃美国、美国驻伊使馆的人质事件、两伊战争、以及联合国通过对伊朗的制裁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得伊朗国家经济衰退、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百姓怨声载道。举两个例子予以说明:伊斯兰革命前的伊朗妇女,已经可以穿比基尼衣服游泳,而现在如果在公共场合不戴面纱,遮住脸头部,则要遭到宗教警察的逮捕;我们刚去伊朗时100美元可以兑换伊朗货币比亚尔1500多万,10天后则涨到1700多万。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伊朗的货币在贬值,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下降。</p><p>在伊朗期间我们雇用了一个当地人做我们的司机、导游兼翻译,用他的车、他的油,旅游途中他自己的食宿由他自己解决。他曾一天开车从早到晚跑了800多公里,我们每天付他的费用仅80美金,他还高兴的不得了,像捡到了一个大的票夹子一样。现在伊朗,一个大学教授的月薪才近200美金,而且还在不断的下降。我们在伊朗曾碰到两个广东老年女游客,据她们自己说她们在伊朗乘过飞机,坐过大巴和地铁,旅游了20天每人的吃住行费用仅合人民币1800元。可见伊朗的货币贬值到什么程度。</p><p>在伊朗期间,我们还深深感受到伊朗人民对中国人的友好。只要你说你是“亲”,无论遇到什么事和困难,总是有伊朗人愿意帮你去解决。</p><p>这次在伊朗旅游的三周里,我们从伊朗中部的德黑兰到达最南部的设拉子,从设拉子又到亚茲德、伊斯法罕、卡尚,然后到达最西北的大不里士,最后又回到中部的德黑兰,行程超过4000公里。一路上我们经历了很多,既饱览了伊朗的风景、古迹;又熟悉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既品尝了当地美食佳肴;又目睹了伊朗因国内矛盾引发的局部骚乱;既度过了全境无互联网的至暗时刻;更感受了伊朗人民对中国的热情友好并结交了象Jafst这样的几位好朋友。</p><p>我衷心希望伊朗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并盼望今后自己在身体状况许可、伊朗社会走向安定等条件下,能再次去伊朗旅游,会会老朋友,品品好食品。</p><p>我期待着这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