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情歌 <p>早在几千年前,纳西族创造出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纳西语称为“森究鲁究”,意为木石之痕迹,即指写或画在木石上的文字符号。又称为“东巴特额”,意为东巴文或东巴书。纳西语称为“哥巴特额”,“哥巴”意为弟子,说明这种文字为后世东巴弟子所创造。用象形文字写下的书,因多在东巴教作道场时念诵,故称东巴经。东巴经可分作八个大类(也有分作十二类的),大类之下还可分为若干小类,不雷同的约有500多卷(册),其藏书国内外约有2万多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之一。</p> <p>民间文学</p><p>纳西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有神话、传说、诗歌、故事、民歌、大调、笑话、寓言、儿歌、谚语、谜语等。</p><p>(一)神话</p><p>纳西族原始口传神话主要有天文神话、山岭植物神话、动物神话,如始祖神话、射日神话等。</p><p>天文神话有《太阳月亮的来历》、《七星与昂星》等。其中《太阳月亮的来历》是天文神话的代表作。这个神话说的是:古时天上有9个太阳、7个月亮。9个太阳出来时,大地就起火,人类无法生活,祈求大神念咒语,咒落了8个太阳、6个月亮,天上就只剩一个太阳和一个月亮了。这类神话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纳西族先民朴素的太阳崇拜和女性崇拜,以及对天文学现象最原始的想象。</p><p>植物神话《矮松的来历》,形象地解释了松、栗地域分布的自然现象。动物神话《人鸡换寿》、《人狗换寿》,反映出狗、鸡在纳西族初民生产生活中所占的位置。射日神话《顶靴力士》,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力量,表达了纳西族先民战胜干旱这一自然力的强烈信念。</p> <p>二、东巴文学</p><p>东巴文学,是祭司东巴用象形文字书写在经书中的文学作品。它不同于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是一个独立的范畴。东巴文学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社会生活,按题材可分为创世神话、降妖伏魔神话、战争神话、爱情神话。生产劳动歌、习俗长调等。有视语谣谚、史诗、神话、故事、习俗长歌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史诗和神话作品。创世诗史《崇搬图》(通译为《创世纪》或《人类迁徙记》,英雄史诗《东埃术埃》(通译为《黑白之战》)。这两部史诗均有多种反映整理本问世。</p><p>《创世纪》谱写了一曲纳西祖先的颂歌,表述了古纳西人对于世界万物和人类起源、变化的朴素认识,突出了贬神褒人的思想,展示出纳西先民艰苦卓绝创世立业的历程。沤歌了他们征服自然、抗击暴力的英勇斗争精神,沤歌了人民的劳动和爱情、智慧和力量,表达了纳西人憧憬幸福、追求光明,期望民族繁荣昌盛的思想。</p> <p>音乐</p><p>纳西族是一个酷爱音乐的民族,主要有打跳歌,东巴吉日经,纳西净地,纳西酒歌等等。同时,纳西族的民间歌曲有两种形式:叙事歌——唱调子(古老民歌)和短歌、山歌小调(现代民歌)等。通常用《谷气调》、《喂默达》、《四喂喂》曲调演唱。按历史发展的轨迹来分,有狩猎、游牧时期的《热美磋》浓耕以后的《栽秧歌》、《劝牛调》;也有被压迫者呻吟的《喂默达》、《拉伯谷气》。建国后有歌唱、歌颂新生活的《阿丽哩》、《劳喂歌》、《三月和风吹》等新民歌。按类别可分为山歌、小调、劳动歌、习俗歌、情歌、丧歌、儿歌等。</p><p>纳西族的音乐曲目众多,合奏曲有《白沙细乐》,纳西语称“崩石细哩”,《丽江古乐》(洞经乐)两套。白沙细乐有笃、一封书、三思吉、叨叨令等十多个乐章,保存至今的有八个乐章。纳西古乐流传至今的曲目有经腔,俗称大调门首,细乐曲牌,俗称小调12首,打击乐曲牌有《起鼓三通》、《八卦尾》、《前五后伍》等6首。使用的乐器有直笛、口弦、伯伯(芦笛)。浑不似(胡钹)、三簧、中音胡、三弦、竹笛、葫芦笙、琵琶、音锣等。纳西古乐在民间广为流传,在丽江各乡镇都有自行组织的古乐队,宣科先生组织的大研纳西古乐会,曾多次应邀到英国、日本、挪威等欧亚国家以及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演奏。为弘扬纳西古乐这一优秀民族文化作出积极贡献。</p> <p>舞蹈</p><p>纳西族的民间舞蹈分为歌舞、乐舞、表演性舞蹈、宗教舞蹈四类。</p><p>(一)歌舞</p><p>纳西族的民间歌舞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热美磋》、《喂默达》、《阿丽哩》等。其中《热美磋》俗称“热热磋”或“窝热热”,属于世界上稀有的、保存完好的原始歌舞的活化石。此类歌舞都边歌边舞,随着轻松的舞步,一人领唱众人和。</p><p>《喂默达》的舞蹈形式有两种:一是半圆圈式。男女舞伴围成半圆,由一歌手领唱带头,其余依次以后者右手搭于前者左肩,跟随其后,左手自然下垂,按逆时针方向,踩着歌唱的节奏缓步行进。每至乐曲的最后一拍,众人躬腰、点头、踏步一次。第二种是双半圆式。男女分开,各成半圈,男队手式同前,女队手牵手,按逆时针方向行进,男女各有一领唱领舞者,两队相互对歌不断变换图形,或成圆圈,或走‘龙吐水”,或作“绕麻花”等。</p> <p>纳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气质</p><p>丽江的木府依山而建,在府中最后一道建筑的平台上,可以俯瞰丽江古城全貌。悄立雨中,极目远望,但见古城乌瓦如海,鳞次栉比,向远方延伸过去,蔚为壮观曾听到一名导游正在问游客,是否能看出古城与众不同的特点。大家便开始留心观察。古城的边缘参差不齐,没有城墙,也不像是过去有城墙而丽江古城自古就没有城墙。</p><p>丽江古城自古就没有城墙。丽江位于一片大山中间的平坝之上,纳西先民自古以山为墙,以水为枕,世代与自然和谐而居。那院落中的花树,那花树掩映下的小桥,那依桥而建的屋舍,那从山中引来的溪水,那在街巷中随时起跃的歌舞,那以山为凭的街巷,那随处可见玉龙雪山的布局,无一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明证。</p><p>其实,东巴文字里那些小房子、花朵、树木、牛羊早就为丽江魅力的秘密提供了答案,成为纳西文化天人合一的最好总结。</p> <p>让我们再次重温丽江人的悠闲舒适生活,一起约上我们的“胖金哥”和“胖金妹”</p><p>在四方街跳起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