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浩特贝子庙(内蒙行七)

雨巷

2014年7月24日早餐后,吴总夫妇和李总又陪我们最后一站,早上八点刚过我们就一同来到了锡林浩特城区内的贝子庙。 今天天气不错,晴空万里,和风习习。因为刚刚早上八点,游客还不算多。这是贝子庙的正门。贝子庙,蒙古语名“班智达葛根庙”,汉名“崇善寺”。是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位于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北部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下。 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历经七代活佛精修而成,共耗费白银174多万两。全庙共分五大殿,中为朝克沁(行政教务)殿,两侧分别为拉布楞(活佛)殿,却日(哲学)殿,满巴(医务)殿和珠多都巴(天文数学)殿。 此外,贝子庙周围还有十几座小殿和两千余间喇嘛住宅,贝子庙建成后总面积达1.2平方公里。<div> 下图为贝子庙的平面图。我们今天的旅游线路是:从中间走廊一直奔向后面的“额尔敦陶力盖”敖包,两面的大小殿堂都没有进去,一个小时后,我们原路返回就然后就离开了。</div> 贝子庙是藏传佛教圣地。它的规模,历来被称为锡林郭勒盟地区第一大寺,是锡林郭勒盟佛教文化的一大宝库,享有“北国名刹”声誉。贝子庙周边水草肥美,风光秀丽。圣洁的锡林河水在贝子庙西边,由南向北缓缓流去,如今它的两侧是繁华市区。相传,当年选择的庙址为一块吉祥宝地。有一百多年的兴盛时期,喇麻最多时达1200人,当时,庙里的上层喇麻与西藏拉萨和山西五台山等地的宗教上层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常常跋山涉水徒步到拉萨等地朝拜、取经。后来随着满清王朝的覆灭贝子庙开始逐渐衰败。 贝子庙正名为“江龙·班智达·葛根·黑德”或“阿日雅·章龙·班第达·葛根索木”,即以此庙一世称号为名。亦有“葛根素木”、“葛根黑德”、“章龙班第达索木”“班第达·葛根索木”“葛根庙”“贝子庙”的异称。俗称“班第达·葛根索木”,简称“贝子庙”,市民又俗称“大庙”。 贝子庙占地面积为1.2平方公里,沿袭黄教传统建筑格式,结构独特,雕刻精细美观。由主庙、属庙、家庙、佛塔及众多僧房组成。 整体布局上共分七座高工墙寺院。并排的七座围墙两侧为各呼毕勒罕(转主者)私庙、庙仓、王公府邸及喇嘛房屋2500所。代表性大殿(独宫)七座,经堂(学部)五座,寝宫(拉卜楞)六处,塔六座,带有宝顶的庙十一座。 贝子庙历经七世活佛不断修缮。整个建筑群有朝克钦、明干、却日、珠都巴、甘珠尔、丁克尔、额日特图七座大殿,五座拉布楞(活佛殿),五座佛塔,此外尚有30多个庙仓及两间喇嘛住宅在庙宇的东西两侧和后面。 贝子庙喇嘛教系藏传佛教,在该地区又称黄教、喇嘛教或黄帽派教,从元朝起由藏、青传入此地。清廷为达到“政教合一”的目的,把喇嘛教分成四个管辖区。内蒙古等地的黄教由章嘉活佛教所统辖。 贝子庙鼎盛时期,常驻喇嘛保持在千名以上。在二世时曾达到1500名,在清末民初达到1200名。平时一般在千名左右,因而有“山麓千僧”之称。但到1945年8月,全庙喇嘛不足500名,后来时增时减,1957年时,总数也达到过800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该庙和重点建筑被保护起来。市里拨款整修了个别庙堂,并解决了部分喇嘛的生活困难问题。逐步修复了珠都巴殿、却日殿等,还将进一步修缮朝克沁殿。2006年05月25日,贝子庙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div> 我们没有进任何一个大小殿,因为,一是我们没时间有限,二是大家都不想进殿拜佛。所以,我们只是沿着中间这条路一直登到“额尔敦陶力盖”敖包南坡。然后原路返回离开。</div> 一路向前,走到贝子庙底,我们便登上额尔敦敖包,体验敖包祭祀活动。“额尔敦”蒙古语,译为“宝”,“敖包”译为“堆子”,额尔敦敖包可译为“宝山”或“宝地”。 随着时代的变迁,敖包的内涵逐渐丰富,形式也多样起来。 对于贝子庙的选址还有很多传说,如成吉思汗削山成敖包,或是由河水冲天而流等等,这些传说体现了寺庙选址的一个现象,那就是座山面水。贝子庙的背面就是旅游胜地——十三敖包山,这也是藏传佛教或蒙古族建筑的一个重要标志——敖包。<div><br></div> 十三敖包的十三,被认定为敖包神,是神灵所局和享祭之地。其中,一是指它的四面、四方,即四面八方;二是指天与地;三是指三时,即过去、现在、将来。由此,发现贝子庙的选址采用了典型的蒙古式的选址方式,同时也在庙结内加入了蒙古的祭祀载体——敖包。 最初只有一个代表保护神的敖包,后来演变成三个敖包:中间较大的代表天神,右侧代表地神,左侧代表先祖,七个敖包即代表七个卡尔格佛,十三个敖包即供奉十三个勇士。 关于敖包的由来,草原上有着许许多多的说法。一种解释说,敖包最早是用来祭祀祖先的。 <div> 草原蒙古民族的葬礼多采取野葬,又叫天葬。蒙古人在亲人去世后,用毡子将尸体裹住,按照喇嘛指示的方向,用牛车拉上尸体在草原上奔跑,尸体掉落的地方被认为是亲人安葬之地。</div> 为便于以后祭奠亲人,在送葬时要带上母骆驼和小骆驼。在尸体掉落之地将小骆驼的腿割破,让血流到该处。次年,再带着母骆驼和小骆驼来寻找。因骆驼嗅觉,闻到遗留的血腥味便起哀鸣,由此可以判定亲人安葬的确切位置。这时,人们在上面放一些石头做标记,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敖包。 祭敖包时,首先点燃香火,同时将祭品献于祭坛之上。然后,要顺时针绕敖包三圈,(既可以绕十三个敖包,也可绕主敖包。)每每走到主敖包正面,都要停顿下来许一个愿。 绕三圈后,把哈达系在敖包的围绳上,然后到祭坛右侧,喝奶酒、吃奶食。喝酒时,要用无名手指沾酒,敬天,敬地,敬祖先,然后将酒喝下或轻洒大地。吃奶食时,要将第一口敬献敖包,剩下的自己吃掉。 额尔敦敖包已有二百多年的祭祀历史,传统祭祀日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每年以祭祀额尔敦敖包为序幕的游牧文化节已作为我市的一种节庆品牌得以推广。 相传,清朝年间,此处水草丰美,锡林河从身旁轻轻流过,山脚下住着一位叫额尔敦的老牧人,他信仰佛教,因乐善好施而远近闻名。后来人们在他去世后,把这座山叫额尔敦山,山上的敖包也随之被称为额尔敦敖包。 额尔敦敖包的传统祭祀日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到1972年,额尔敦敖包作为旗敖包每年都要祭祀,已有二百多年的祭祀历史。 祭敖包一般只许男人祭祀,而额尔敦敖包男、女都可以祭。祭完敖包后,还要举行规模不等的那达慕,主要项目是赛马和摔跤,利用这个机会人们可以互相交流,男女青年可以互表爱意。 <div> 额尔敦敖包始建于1753年(清乾隆十八年),由十三个敖包组成。在“文革”中被毁,1973年建起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2002年纪念碑迁至到烈士陵园。经过近两年的规划建设,投资500多万元,重新恢复了额尔敦敖包。<br></div> 十三个敖包中的每个敖包均有自己的象征寓意,中间的大敖包为佛祖敖包,也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敖包。中间敖包左边的第一个敖包是贝子庙朝克沁主殿敖包,右边第一、二个是贝子庙敖包,剩下九个敖包分别是原阿巴哈纳尔旗所辖9个佐(行政区域,也就是现在的苏木,相当于乡)的敖包。 从额尔敦敖包处一直望去,整个锡林浩特尽收眼底。 又一次全家福,这张照片肯定又是李总拍照的。已经是上午九点多了,我们还要赶往达里诺尔湖呢。<div> 马上就要离开美丽的锡林郭勒了,非常感谢吴总夫妇、李总夫妇两天多来的热情款待和全程陪同,因为你们,锡林郭勒将永远都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再见!</div><div> 雨巷有诗云:</div><div> 十三土堆存奇妙,</div><div> 贝子庙前排敖包。<br> 人民向善盼神佑,</div><div> 王爷爱心对天昭。<br> ——《绝句.赞锡林浩特贝子庙》<br></div><div> 雨巷又诗云;</div><div> 锡林浩特贝子庙,</div><div> 历经千年根基牢。</div><div> 信男善女香火旺,</div><div> 降幅一方功自高。</div><div> ——《绝句.赞锡林浩特贝子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