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前不久,自驾游了一趟陕北。<br>陕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div> 包括陕北在内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进行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出发点,而其中,又以延安为中心。 这里诞生了毛泽东思想,孕育了延安精神,遗留下上百多处的革命史迹,而今成为了红色景点。 从地域上说,陕北是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基本地貌类型是黄土塬、梁、峁、沟、塬,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 所以,提到陕北,第一个概念就是黄土地,曾经来自影视、图片和文字描述的印象,那种恣意的满目黄色。(本图来自网上) 可是,失望了。转了一大圈,大半个陕北,没有遇到一次这种景象,车行途中,就像在江浙的山中,一片绿意。<div>一个高兴的失望。</div> <p>在甘泉,带我们游蝴蝶沟的当地村民说,早些年不是这样的绿色。</p><p>十多年前,按政策,让农民在自己地里种树,每亩补贴800元,共十年,这些地是开垦的山坡,种的是槐树,树是国家的,那个村民有16亩地。</p> 大地换了新装,前人栽树,后人余荫,发展和进步靠一代代人的努力,这是改革开放发展史的浓重一笔。 陕北延安是我国石油工业的发祥地,1907年打成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而今也不时看到采油机,石油工业仍然是延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和主要拉动力量。 在陕北的大地上,也存在着众多美丽的自然景观和镌刻着厚重中国历史的人文景观,这是一片富有特色的土地。 这一行飞机到达西安,在机场租车后,驾车一路经与游黄帝陵、甘泉下寺湾镇(雨岔大峡谷)、志丹县(永宁寨)、靖边龙州镇(波浪谷)、延安、黄河古镇碛口、黄河乾坤湾、壶口瀑布、铜川陈炉古镇、机场。 虽然陕北有包括黄帝陵在内的许多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但本篇后文主要述革命史迹相关部分。 <b>下寺湾镇</b><br>属延安市甘泉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经保安县(志丹县)沿洛河南下,于11月2日来到下寺湾。<br> 下寺湾镇是当时陕甘边特委所在地。陕甘边政府在此召开欢迎中央红军的军民大会,中共中央也在这里召开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常委会议。 如果说吴起镇会师是序幕,那么在下寺湾镇,拉开了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的第一幕,这是一个富有意义的革命史迹。 11月3日,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等14人参加会议。会议听取了陕甘边特委关于陕北苏区历史现状的汇报,及时阻止了陕北的错误肃反,讨论了红军当前行动方针与中央组织问题。 11月5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再次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议。会后,中央机关离开下寺湾,前往瓦窑堡。 11月2日~4日,毛泽东住在这里, 4日毛泽东离开下寺湾,前往史家湾,部署指挥直罗镇战役,这是村民白云德的住宅。 在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作了发言,提出了向南作战与初冬解决围剿的总方针。同日,毛泽东以西北军委主席的名义发布了一系列关于组织人事通令。 张闻天住处,张闻天在这里主持召开的政治局常委会议和政治局会议。 下寺湾镇所属的甘泉县地区有许多特色山谷,统称甘泉大峡谷,也叫雨岔大峡谷。 大峡谷缘起亿万年前强烈地震造成的地表被切割成缝,经亿万年山洪冲刷后,慢慢形成这样独特地貌,被称为“黄土高原自然地缝奇观”。 数百万年的风、水和时间雕琢而成的奇妙世界。峡壁凹凸有致,曼妙身姿线条优美流畅,一切都显得那么和谐、自然。 <p>都说甘泉大峡谷像美国羚羊谷,不必相比,各有特色。</p><p>甘泉大峡谷不如羚羊谷的光色丰富性,可能是石质不同,且比较潮湿,光的折射差一些,但潮湿产生的苔藓构成了绿色的基调,形成了另一种优美的视觉效果。</p> 甘泉有好多处这类峡谷,其中仅开放桦树沟,蝴蝶谷是未开放景点,我们是在村民带领下才得游,否则找不到北,也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p>下寺湾镇镇口的田地,或许,已经不能称贫瘠的黄土地,而是绿色的丰饶大地。</p> <b>永宁古寨</b><br>位于延安志丹县(原保安县)永宁镇永宁村,一个自然地质和历史人文相结合的景观,又是革命胜迹,一种完美的交集。<br> <p>永宁古寨又叫永宁山古寨,山即寨,寨即山,山为红砂石质,宋以前,因山质为石,酷似楼,上凿有台,而得名“石楼台”,故山原名石楼台山。</p> 清嘉庆本《延安府志》卷九载:“石楼台山,县城西南七十里。在洛水之隈,奇峰突兀,峭壁陡绝,下临重渊,土人筑寨于此。又于崖际凿石窑居之。”遂成防犯古寨,整个古寨崖壁上凿窑达六、七层之多。 古寨西临风光旖旎的洛河峡谷,建于石楼台山巅,地势险要,形胜之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是控制洛河古道的军事要塞。 <p>山势陡峭,山石成红色状,浑然天成的丹霞地貌,峭崖绝壁上凿出的摩崖古寨,景色奇秀。</p> 有石阶经洞穴连绝壁盘旋而下,十分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是华山,险似华山”。 从永宁寨顶俯瞰。 陕北的第一个党支部在永宁寨成立,此为永宁山支部成立会址,永宁寨崖际凿石为室的窑洞里。 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秘密潜回保安县,于1928年在这里秘密建起了保安县第一个党支部。 并以此为基地,夺取县民团领导权,刘志丹和曹力如分别任民团正副团长,成为革命武装力量。 这是刘志丹和曹力如在永宁寨的居所。 刘曹以夺取的民团为基础,扩大武装,扩充根据地成果,为中央红军到陕北立足,建立了基础。所以,这是中国革命历史中一个极有意义的胜迹。 <p>脍炙人口的陕北红色民歌:“高楼万丈平地起,盘龙卧虎高山顶”,就源出于此。</p> <p><b>延安</b></p><p>地处黄河中游,古称肤施、延州,自古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的地方,这里也是中国共产党和革命军队从幼稚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的转折之地 。</p> “几回回梦里到延安,双手搂住宝塔山”<br>如果说,延安是中国革命的象征,那么宝塔山、延河桥就是延安的象征。 <p><b>∇清凉山</b></p><p>坐落在延河北面,延河桥西侧,有万佛寺,宋代石窟等古迹,后者是陕北四大石窟之一。</p> 清凉山又被称为红色延安的“新闻山”, 其东侧是延安时期的新华广播电台、新华通讯总社、解放日报社,石窟群是中央印刷厂、纸币厂、卫生所和新华书店等革命文物旧址。 清凉山上有陈毅题词:“万众瞩目清凉山”。 <p><b>∇杨家岭</b></p><p>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领导在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期间的办公处和住处。在这里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延安整风运动。</p> 1942年在杨家岭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出席七大大会的正式代表547人,候补代表208人,代表全国121万党员。七大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一次代表大会。 下图分别是杨家岭的中央机关妇委,中央办公厅,因俯看形似飞机,亦称为飞机楼,以及统战部。<div>而在北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当年中央一些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br></div> 毛泽东旧居,他在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写下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系列著作。 周恩来旧居,1939年7月,他由此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导致终生残疾。 刘少奇旧居,他在这了撰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朱德旧居。 <p><b>∇枣园</b></p><p>原是一家地主庄园,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为中央社会部驻地,1944年至1947年3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由杨家岭迁驻此地。</p> 当时的中央几位主要领导塑像,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张闻天,他们意气奋发,率领全党迈向革命的新胜利。 枣园的中央机关,中央书记处小礼堂。坐落在枣园中央,这里是当年中央书记处的会议室,也是俱乐部,关于重庆谈判的决策就是在这里确定的。 从上到下分别是中央行政办公室、中央军委作战室、中共中央机要室。 中央主要领导同志也在同期前后迁入,这是毛泽东在枣园的旧居,树旁是防空洞入口。 刘少奇旧居,1947年2月,经叶剑英介绍,刘少奇和王光美在此地结婚。 周恩来、张闻天旧居。 朱德旧居。 王稼祥旧居,位于朱德旧居左侧。 彭德怀旧居。 而今,延安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宝塔山下的延水河畔,修建了花园步道,美丽如画。 延河桥下。 入夜,灯光下,延河桥展露出秀丽的身影。 清凉山呈现出壮美的雄姿。 而宝塔山,直接开始了灯光秀。 美丽的延安。 <b>碛口古镇</b><br>位于黄河陕晋峡谷中部,黄河至此由缓变激,镇下游的“大同碛”就是落差很大的激流险滩,故黄河水运在碛口必须转为陆运,由此,碛口也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水陆商埠。<br> 古镇已有千年历史, 是晋商发源地之一,镇内有全国重点文物建筑群,因其历史上的经济地位和特有的地理位置,故有"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称。 虽属山西吕梁,但紧邻陕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碛口是华北通往延安的主要运输口岸 当时镇内建有军工厂、军衣厂,为繁荣边区经济和解决八路军、解放军的物资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东渡黄河夜宿于碛口,后转到西柏坡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 现镇内保存有毛泽东东渡黄河纪念碑和路居处等。 李家山村,离碛口古镇3公里,整个村落围绕一个山洼而建,山坡呈U型,约70度,最多叠置十一层,形成一个立体村落。 高高低低路,层层叠叠屋。 主体窑洞建于明清,晋西风格院落建筑,是中国民居的重彩一笔,据说是吴冠中的三大发现之一,为此扬名。 <b>壶口瀑布</b><br>黄河水一路咆哮至秦晋峡谷时,河面宽度由400多米骤然收缩为50米,倾泻于落差30米的石槽中,因其形似茶壶注水,得名壶口瀑布。<br> 壶口瀑布位于秦晋大峡谷黄河河床中,是世界上少见的黄色瀑布。以黄河为界,以西是陕西延安宜川县,以东是山西临汾吉县。 从黄河东山西境看壶口大瀑布。<br>雄壮,气势浩大。<br> 从黄河西岸陕西境内看壶口大瀑布。<br>壮美,多姿百态。<br> 90版50元人民币图案取景地。 虽然壶口瀑布没有直接的革命史迹,但其既是在与延安境内,又与延安有精神上的关联。 抗战时期,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 后光未然抵达延安,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 《黄河大合唱》以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卫祖国的必胜信念,而壶口正是黄河最经典的象征。 <p>黄河在咆哮。</p><p>以一段视频作为本篇结尾。</p><p>那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黄河之水,象征着中华民族永远进击的不屈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