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蓝蒂裕(1916年~1949年10月28日),重庆市梁平县人,青年时参加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在重庆海员工会担任《新华日报》发行员,后又做党的交通工作。在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他不幸被捕,却又挖墙逃离虎口。在与党一度失掉关系的情况下,他继续自觉从事进步工作。1949年10月28日晨,蓝蒂裕等革命志士被特务从狱中押出,他意识到生命已到最后时刻,在将写好多时的《示儿》遗诗交给难友后,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p> <p>抗日战争爆发后,蓝蒂裕协助校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同年冬,他从报纸上看到南京陷落的消息,嚎啕痛哭,长夜不眠,愤然写下了“风雨飘摇,板荡神州。展望祖国,半壁河山谁主沉浮?”的诗句。</p> <p>青年时参加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先在重庆海员工会担任《新华日报》发行员,后又做党的交通工作。在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他不幸被捕,却又挖墙逃离虎口。在与党一度失掉关系的情况下,他继续自觉从事进步工作。</p> <p>1947年恢复党的关系后,他被派往梁山(现今的梁平县)县开展工作,参与筹建梁(平)、垫(江)游击区,继后担任梁垫特支书记。以“蓝太医”的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工作,为党组织在这一地区开展武装斗争作了大量工作,深受当地民众拥护,体现了一个革命“耕荒者”的英勇无畏和奉献精神。</p><p>1948年冬,因叛徒出卖,蓝蒂裕不幸被捕,在渣滓洞监狱他屡受敌人酷刑折磨,身上被烙铁烧焦,但始终顽强不屈,表现了高昂的革命气节。</p><p>1949年10月28日晨,蓝蒂裕等革命志士被特务从狱中押出,他意识到生命已到最后时刻,在将写好多时的《示儿》遗诗交给难友后,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p> <p>蓝蒂裕,又名俊安、亚松、刘定,幼年丧父,随母迁至梁山(今梁平)县城,在继父家长大。民国26年(1937)蓝蒂裕初中毕业,无钱升学,在回龙小学任教。其间,从校长田稷(共产党员)处阅读了《西行漫记》、《在轰炸中来去》等进步书籍,开始接受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p> <p>抗日战争爆发后,蓝蒂裕协助校长,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宣传。同年冬,他从报纸上看到南京陷落的消息,嚎啕痛哭,长夜不眠,愤然写下了“风雨飘摇,板荡神州。展望祖国,半壁河山谁主沉浮?”的诗句。</p><p>民国27年(1938)春,蓝蒂裕考入省立万县师范学校。结识了共产党员彭咏梧、王炳南、温可久,思想觉悟有了较大提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八班甲组党支部书记,领导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放下你的鞭子》等剧目,到街上或去农村集市宣传演出,鼓舞群众。他还撰写反映青年学生在抗战中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的文章,在《万县日报》发表,受到读者欢迎。民国28年11月,党组织决定他撤离万师,到重庆民生公司海员工会、北碚和江北等地从事工运和学运工作。民国30年又到江北金剑山战时第二保育院,在南方局刘光同志领导下,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学习党的文件。一次因看《新华日报》被特务抓捕,在敌人的刑讯下,始终未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p> <p>民国34年(1945),蓝蒂裕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在沙坪小学任教务主任。以教书作掩护,在梁垫边区开展革命活动,并利用课堂宣传革命思想,团结进步教师,组织学生演唱《兄妹开荒》,《王大娘补缸》等进步歌曲。当活动被特务发觉,认定“沙坪小学有异党活动”勒令查处后,他被迫离开学校,考入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民国36年底,蓝蒂裕响应党的号召,到梁山回龙小学任教,在川东工委领导下,活动于竹,梁、垫边区,发展党的组 织,还动员爱人郑澈家卖田90余石,捐存谷200多石,洋纱20柄,支援虎南和大竹后山游 击区的武装斗争。翌年初,虎南暴动失败后,成立梁垫特支,蓝蒂裕任特支书记,以习医看 病为名,往来于云龙、回龙、阴平、普顺、晓兴、周嘉等地,领导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抗捐斗争,发展党员10余人,农翻会会员200多人。他还随陈以文等同志多次深入虎穴,迫使忠、垫、梁三县联防主任陈光隽撤销设在梁山回龙乡和忠县花桥乡的防共关卡。</p> <p>民国37年(1948)11月17日,蓝蒂裕去大坪寨邓吉玉家开会,被民众自卫队长向海云探知。次日拂晓和邓吉玉、程大占被云龙场警察所所长余汝南率警丁抓捕,转解梁山县城。</p><p>第二天,蓝蒂裕见前来送饭的母亲满脸泪痕,便告慰老人:“妈妈不必为儿担心,哭泣没有用,儿子为穷人翻身干革命,坐牢不可怕,您宽心些。”狱中其他人都感动不已。</p><p>10天后,他和邓吉玉被送到重庆“中美合作所”渣滓洞监狱,关在楼上七号囚室。在狱中,他受尽各种折磨,但从不叫苦,镇静乐观,与同室的王敏、韩子重等成立了狱中“设计小组”,对新中国的未来进行研究和设计。并为“铁窗诗社”撰写了《入狱杂咏》、《迎胜利》等战斗诗篇,鼓舞同志,鞭鞑敌人。就义前夕,还写了一首爱憎分明,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的《示儿》诗,谆谆嘱咐儿子要“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p><p>1949年10月28日,蓝蒂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大坪。</p> <p>《示儿》</p><p>你——耕荒,</p><p>我亲爱的孩子;</p><p>从荒沙中来,</p><p>到荒沙中去。</p><p>今夜,</p><p>我要与你永别了。</p><p>满街狼犬,</p><p>遍地荆棘,</p><p>给你什么遗嘱呢?</p><p>我的孩子!</p><p>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p><p>把祖国的荒沙,</p><p>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p><p>1949年10月就义前夜</p><p>这一首诗,是烈士临刑前在渣滓洞楼上第六号牢房留交同志转给他的孩子的遗嘱。</p> <p>蓝蒂裕之子,其父去世时,他才5岁。1961年入伍。1988年转业到公安干部管理学院,负责分管后勤、绿化。蓝耕荒以自己的辛勤汗水实现着父亲的遗愿——“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p> <p>写给我的爸爸蓝蒂裕</p><p>蓝耕荒</p><p>又是一年一度桂子飘香的季节</p><p>亲爱的爸爸,我又回到您的身边</p><p>又听到您在《示儿》中的嘱托和希望</p><p>又看见您走向刑场的大义凛然</p><p><br></p><p>国民党反动派的子弹毁掉了您的身躯</p><p>却让您的革命精神长留人间</p><p>您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六十年了</p><p>六十年的痛苦、六十年的思念</p><p><br></p><p>您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p><p>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信念</p><p>是我们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p><p>鼓舞我们前进的壮丽的诗篇</p><p><br></p><p>我常常抚摸着我的白发</p><p>回忆同共和国一起走过的欢乐与磨难</p><p>我曾经有泥泞潮湿的脚步</p><p>也曾拥有阵阵金色浪花的飞溅</p><p>我们虽然生活在草长莺飞的时代</p><p>但同样有着血与火的考验</p><p>无论山高林密还是小桥流水</p><p>我们都坚守着美丽精神家园</p><p><br></p><p>我们耕种着祖国荒芜的土地</p><p>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原</p><p>我们一步一步地实现着您的理想</p><p>在古道峡谷在贫瘠的山峦</p><p><br></p><p>如今遍地的荆棘已被铲除</p><p>再也没有满街的狼犬</p><p>我们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p><p>让祖国绿树成荫,鲜花灿烂</p><p><br></p><p>亲爱的爸爸,我们深深地懂得</p><p>革命的征途仍然漫长而遥远</p><p>即使春天也有肆虐的风暴</p><p>时时有蛀虫侵蚀着祖国的花园</p><p><br></p><p>面对五光十色的各种甜蜜诱惑</p><p>我们把那些风花雪月扔得远远</p><p>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险阻艰难</p><p>我们披荆斩棘像您一样勇敢向前</p><p><br></p><p>我们的子孙后代,也学习您的榜样</p><p>胸怀坦荡,对党旗的忠诚永远不变</p><p>我们要让“红岩精神”代代相传</p><p>让我们生命的色彩更加绚丽斑斓</p><p><br></p><p>亲爱的爸爸,六十年的脚步匆匆而去</p><p>回到您的身边,我们有万语千言</p><p>您和先烈们放心吧</p><p>我们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p><p>今天的祖国啊地更绿,天更蓝</p> <p>蓝蒂裕临刑前写下的《示儿》</p> <p>蓝耕荒一家全家福,蓝耕荒(左二)、蓝蒂裕烈士(右)。</p> <p>“你——耕荒,我亲爱的孩子:从荒沙中来,到荒沙中去。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满街狼犬,遍地荆棘,给你什么遗嘱呢?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这是红岩烈士蓝蒂裕牺牲前在狱中写给儿子蓝耕荒的一份遗嘱,一首饱含深情、充满期望的小诗——《示儿》。4月5日,这首诗经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播出后,感动无数电视机前的观众。</p><p>那么,这首诗是如何产生的?它的寓意是什么,对蓝耕荒的人生产生怎样影响?对于今天的人们有哪些启示?为此,4月6日,重庆日报记者专门采访了蓝耕荒及相关人士。 口头传出的“遗训” 蓝蒂裕是经典小说《红岩》、电影《烈火中永生》中“蓝胡子”的人物原型。他出生于垫江一个贫农家庭,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事业,后因叛徒出卖被捕入狱。</p><p>1949年初,共产党在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的消息传到渣滓洞,蓝蒂裕和同志们备受鼓舞,组织了一场狱中春节晚会。晚会上,正当大家兴致高涨时,蓝蒂裕却神色沉寂。 “有人问他怎么了。他说,他想念儿子,想给儿子写首诗作为遗嘱。”原红岩联线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厉华介绍。</p><p>于是,蓝蒂裕在一个废纸烟盒上写下诗歌《示儿》。后来,诗歌原稿被敌人焚毁,但幸好脱险志士傅伯雍记在心里带出。而今,在红岩革命纪念馆存放的是由著名书法家李般木抄录的《示儿》。</p><p>“他没给我留下什么财产,只有这首诗,也算家训吧,是父亲留给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寄托很大希望。”73岁的蓝耕荒在电话里告诉重庆日报记者。</p><p>76个字影响他一生 蓝蒂裕参加革命10余年,牺牲时仅33岁。在世人眼里,蓝蒂裕是红岩烈士、革命英雄;在敌人眼里,他是国民党顽固派的“眼中钉”,而在蓝耕荒眼里,他是一位严厉的父亲。</p><p>“耕荒的本义是开垦荒地,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父亲用它给我取名,意味着我的人生要生命不息、耕荒不止,要有这样的精神。”蓝耕荒说,父亲期望他做一个正直、善良、不说假话的人。</p><p>“‘遗训’虽然只有76个字,却像钉子一样钉在我心里,这辈子不敢松懈。”</p><p>“年少时看到这首诗,就想给父亲报仇,也想像父亲那样保家卫国。”蓝耕荒称,16岁时,他报名参军。到了云南部队,他去了炮兵部队最艰苦的兵种——有线通信班,每天负重几十斤,一口气跑5至10公里也不觉得苦。因表现突出,他成为《解放军画报》的新闻人物。</p><p>后来,转业到四川省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工作的蓝耕荒对父亲遗训有了更深理解。“当时‘文革’刚结束不久,校园里一片凋零,学校要求我分管园林绿化,这对炮兵出身的我有些难。”蓝耕荒说。</p><p>于是,他到园林协会拜师,到重庆、乐山等地考察,用了3年时间让校园环境变了样。一位来校学习的学员感慨:没想到在泸州嘈杂市区,还有这样一个幽静的学习环境。</p><p>“听了这样的话,我觉得一切都值得,也更深地理解了‘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这句话的内涵,就是党组织安排你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使困难,只要坚持、用心做,也可以做出一些成绩。”蓝耕荒说。</p><p>烈士家风代代传</p><p>蓝耕荒用实际行动践行父亲遗训,还严格要求下一代。“你们是蓝蒂裕的后代,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一定要清楚。”蓝耕荒经常用这样的话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p><p>“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每每读到父亲生前未寄出的这封“绝笔家书”,蓝耕荒都感慨颇深,“这首诗不是写给我一个人的,而是父亲那一代革命先烈对我们后辈寄予的希望和重托。我们要牢记父辈们的教诲,不能只图享受,不能忘记他们的心愿,要努力奋斗,把他们的精神传承下去,永远跟党走,把国家建设好,让祖国强大起来。”</p><p>厉华认为,这首诗还告诉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平凡的人生也有很多闪光点。</p> <p>蓝耕荒(右)曾上过《中国青年》杂志封面</p> <p>2019年6月6日,CQDK全媒体记者来到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找到了小诗中的主人公蓝耕荒。</p><p>采访中,75岁的蓝耕荒在讲述父亲蓝蒂裕英勇不屈的革命故事时,数度伤心落泪:“我很庆幸,我是‘蓝胡子’蓝蒂裕的儿子。父亲的76字箴言,字字千钧重,一直伴随着我的漫漫人生路。”</p><p>16岁继承父亲遗志参军,在空气稀薄的云贵高原摸爬滚打;转业后到四川省公安学校(现四川警察学院)从事后勤工作,22年间经手数千万元的资金,却丝毫不曾动摇意志,蓝耕荒身体力行地谨遵父亲教诲,没有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p> <p>“‘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是我人生的指路明灯”</p><p>泸州市江阳区濂溪路,四川警察学院家属院所在地,蓝耕荒退休后,和老伴唐如芬住在这里。</p><p>花格子衬衫、白色短裤搭配凉鞋,穿着简单朴素,是蓝耕荒给人的第一印象。采访刚一开始,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p><p>上世纪60年代,由杨益言、罗广斌创作的长篇小说《红岩》风靡海内外,不仅真实再现了中共重庆地下党的英勇斗争,也激励了好几代人。</p><p>“小说中,作为华蓥山游击队长的‘蓝胡子’,令国民党反动派闻风丧胆,四处派兵设卡妄想捉拿。”谈及“蓝胡子”的原型父亲蓝蒂裕,蓝耕荒油然而生的自豪感不经意间透露于眉宇。</p><p>作为一名革命志士,父亲的光辉形象永远镌刻在蓝耕荒的记忆深处。</p><p>蓝蒂裕,重庆垫江人,青年时参加救亡运动,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蓝蒂裕起初在重庆海员工会担任《新华日报》发行员,暗中从事党内交通联络工作。在国民党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中,他不幸被捕,却又挖墙逃离虎口。在与党一度失去联系的情况下,他继续自觉地开展进步工作。</p><p>1947年,恢复党的关系后,蓝蒂裕被派往梁山县(现梁平区)开展工作,参与筹建梁(山)垫(江)游击区,后担任梁垫边特支书记。他以“蓝太医”的身份为掩护,为党组织在这一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做了大量工作。</p><p>1948年冬,因叛徒的出卖,蓝蒂裕不幸在垫江县被捕。在渣滓洞监狱,蓝蒂裕作为“铁窗诗社”成员,积极参加狱中斗争,屡受敌人酷刑折磨,但他始终顽强不屈。</p><p>1949年10月28日清晨,蓝蒂裕等革命志士被特务从狱中押出。意识到生命已到最后时刻,蓝蒂裕在将写好多时的《示儿》诗交给难友,随后从容不迫地走向大坪刑场,就义时年仅33岁。</p><p>《示儿》不仅是一首诗,还是蓝蒂裕留给5岁儿子蓝耕荒的遗嘱,正是这首诗,让蓝蒂裕变得家喻户晓。</p><p>“短短76个字,多年来如同钉子,牢牢钉在我的心上,一刻也不敢懈怠。”自打蓝耕荒懂事起,“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就成为了他的人生指路明灯、前进动力和做人准则。</p> <p>古人以诗言志,蓝蒂裕则是用名言志。蓝耕荒介绍,父亲原名“蓝俊安”,后改为“蓝崇高”,即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可是光有理想还不够,得有坚韧意志,于是之后又改名“蓝亚松”,意为要做亚洲的一棵青松,不惧风吹雨打。</p><p>“不久,父亲觉得‘亚松’缺乏力度,再改名‘蓝蒂裕’,意思是‘团结劳苦大众,打倒法西斯蒂,让全中国劳苦大众,都过上富裕生活。’”蓝耕荒解释道。</p><p>对于《示儿》这首小诗,在蓝耕荒的理解中,父亲将贫穷落后的旧中国比喻为“荒沙”、不合理的旧制度比喻为“荆棘”、万恶的反动派比喻为“狼犬”。蓝耕荒说:“父亲明确地告诉我,出生于兵荒马乱的时代,长大后必须接下老一辈的革命重担,前赴后继。”</p><p>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1961年,蓝耕荒决定投笔从戎,16岁的他在参军登记表上毅然地写下名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员,到保卫祖国的第一线,去继承父亲的遗志,以此来锻炼自己。</p><p>“21载军旅生涯,党将我从一个无知的青年,培养成了一名营职政工干部。”正是部队的人生历练,为蓝耕荒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此他心存感激。</p><p>连续两年“练兵技术能手”和连续三年“五好战士”表彰,以及被原昆明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称号,这一系列的荣誉是对蓝耕荒作为一名普通士兵的最大认可。</p><p>在军营,蓝耕荒不仅是部队大练兵中的技术能手,还是文艺骨干。他所在部队的战士组建了业余演出队,以《示儿》一诗为素材,创作了《从荒沙中来的战士》配乐诗朗诵节目,并由蓝耕荒上台朗诵。</p><p>让蓝耕荒引以为傲的是,在会演期间,恰逢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一行访问非洲后回到昆明,军区首长精选了几个会演中的节目向总理进行了汇报演出,其中就有《从荒沙中来的战士》。</p><p>那是1964年2月6日的晚上,当蓝耕荒站在聚光灯下饱含泪水朗诵到“今夜,我要与你永别了。满街狼犬,遍地荆棘,给你什么遗嘱呢?我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时,两位首长感动得热泪盈眶。</p><p>演出结束后,两位首长来到后台接见演出队员,听到军区政委介绍,得知蓝耕荒是红岩英烈蓝蒂裕的儿子后,周恩来总理非常关心。和周恩来总理的单独谈话,更是让蓝耕荒永生难忘。</p><p>“你在部队好好干,要像你父亲那样,继承革命先烈遗志,发扬他们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部队做一个红色的接班人。”蓝耕荒清楚地记得,周恩来总理握着他的手,不仅语重心长地勉励他好好学习,还吩咐军区首长让他尽量少朗诵,以免过于悲痛伤了身体。</p><p>“短短几句话让我热血沸腾,可以说,三天三夜都没能睡得着觉,总理的声音一直在耳边回荡。”对于蓝耕荒来说,那是一段美好的记忆。</p><p>1964年3月2日,在昆明军区“四好连队”“五好战士”表彰大会上,蓝耕荒作为代表之一,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同年3月25日,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p><p>在蓝耕荒看来,如果说父亲的遗志钉在心上,那么总理的叮嘱便是托在双肩,再苦再累都无怨无悔。</p> <p>“让红岩精神代代相传,对党忠诚永不变心”</p><p>“在部队得到的艰苦锻炼,是我人生的宝贵财富。”每当谈及自己的军旅生涯,蓝耕荒总有此感念。</p><p>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某炮兵团通信班的一名退伍军人,蓝耕荒回忆说,云贵高原空气稀薄,当年,从阵地到观察所,单程距离10多公里,光往返就够呛,而他们肩上还要扛着通信器材,经常累得脸青面黑。</p><p>艰苦的训练和工作,蓝耕荒从未叫苦喊累,更没有因为自己是烈士之子而要求组织照顾。</p><p>“在一次夜间实战演习中,倾盆大雨把我全身都淋透了,架线时,我被阵地试机的电流打得眼冒金星,全身发麻。”可想想当年父亲在遭遇国民党反动派酷刑折磨,被烙铁烧焦的身体“吱吱”作响时,蓝耕荒就觉得这些并不算什么。</p><p>凭借在部队的优秀表现,1964年6月,《解放军画报》用了整整3个版面,报道了蓝耕荒的先进事迹。</p><p>1982年,蓝耕荒面临退伍,原本有多种选择的他,想起父亲遗愿中“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美丽的园林”,最终决定回到四川省公安学校从事后勤工作。</p><p>“我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一分钱当两分钱花,潜心为师生们创造一个优美、清幽的校园环境。”3年时间,蓝耕荒跑遍周边几个地、市、州的苗圃,选择购买物美价廉、适合校园种植的花木,尽力搞好学校的绿化建设。学校先后斩获“泸州市绿化卫生先进单位”“四川省绿化先进高校”等荣誉,蓝耕荒也多次获得嘉奖。</p><p>后来,蓝耕荒担任学校后勤处副处长,每年经手的资金高达数百万元,但他的意志丝毫未曾动摇过。清正廉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领导和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p><p>“可以自豪地说,我一直践行着父亲的教诲,没有辜负老一辈革命家的殷切期望。”这句话,蓝耕荒说得斩钉截铁。</p><p>“胸怀坦荡,对党忠诚永不变心。我们要不断传承红岩精神,让生命的色彩更加绚丽斑斓。”蓝耕荒表示,这既是对父亲在天之灵的告慰,也是他心底始终不改的信念。</p><p>采访快要结束时,蓝耕荒递给CQDK全媒体记者一张纸,上面是一首《写给我的爸爸蓝蒂裕》的长诗,其中有以下内容:</p><p>却让您的革命精神长留人间。</p><p>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与信念,</p><p>是我们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p><p>鼓舞我们前进的壮丽的诗篇。</p><p>遍地的荆棘已被铲除,</p><p>再也没有满街的狼犬,</p><p>让祖国绿树成荫</p> <p>蓝蒂裕,重庆梁平县人,人称蓝胡子,出身贫苦,1938年在万县师范学校求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他到重庆海员工会担任《新华日报》发行员,暗中从事党内交通联络工作。“皖南事变”后,转移到重庆附近开展农运工作。1941年底,在江北县保育院第一次被捕,后挖墙逃出。</p><p>1945年至1946年,他到梁山、垫江等地农村做教员,继续党的活动。1947年底,被派回梁平,参加筹划川东一工委领导的达大武装起义。1948年3月,起义失败,多数同志疏散转移,蓝蒂裕等志愿留下坚持。同年11月,他被任命为十工委下属垫江周嘉场特支书记,1948年12月,被叛徒出卖被捕,先关在县府大牢,后转渣滓洞看守所,全身被炮烙得皮焦肉烂,仍坚强不屈。他在狱中是“铁窗诗社”成员。1949年10月28日被杀害于重庆大坪刑场,时年33岁。</p><p>事迹链接:</p><p>“蓝蒂裕!七号房的蓝蒂裕还磨蹭什么?快下楼!”渣滓洞监狱的楼下,几个特务在向楼上的男囚室嚷嚷道。</p><p>“蓝胡子,他们又在催你了!”第七囚室的一位难友走到正在整理自己衣物的蓝蒂裕身边,提醒道。</p><p>“让他们喊魂吧!”蓝蒂裕由于入狱后一直留着长长的胡子,加之他33岁的年龄,在狱中的共产党人中算是“大哥”级人物了,所以大伙都叫他“蓝胡子”。</p><p>“蓝胡子”可不是一般人物,虽然《红岩》里几乎没有提到过他,然而这位坚强不屈的共产党员却在渣滓洞的真实革命斗争中有过一段传奇般的事迹。</p><p>这位贫苦家庭出身的共产党员,曾在1941年因为被敌人发现在看《新华日报》而被捕过,后来蓝蒂裕成功越狱。1948年又因叛徒出卖,蓝蒂裕再次入狱。起初他被关在梁平县监狱,后转到渣滓洞看守所,为急于得到这一地区共产党员名单,敌人对蓝蒂裕百般拷打,然而始终不能从他的嘴里得到半句话。</p><p>“蓝胡子”善作诗吟唱,是大家格外尊敬和喜爱的人。</p><p>“子弹穿身身方贵,血染红旗旗更红。”这是当年狱中流传最广的革命诗句之一,便出于蓝蒂裕之手。</p><p>“七号蓝胡子,你还有啥子‘古怪’的事吗?快下来!”楼下的特务又在叫嚷。</p><p>七号囚室。蓝蒂裕将身上可以放得下的物品分别交给那些并肩在敌人监狱战斗的战友们,最后将一张皱巴巴的废香烟纸塞给身边的囚友,悄悄说:“如果可能,或把它交给我的耕儿,或者念给他听。”</p><p>“放心吧胡子!”囚友们含泪过来握住蓝蒂裕的手,大家清楚这是最后的诀别了。</p><p>“永别了!同志们!”在同志们面前,“蓝胡子”其实并不“古怪”,他总是一腔热血,革命斗志格外高涨。</p><p>那天,渣滓洞留下来的囚友们全都拥在铁窗口,向他们尊敬的华健、雷震和蓝蒂裕等同志告别,那一刻,《国际歌》响彻监狱上空……</p><p>押解蓝蒂裕等人的囚车刚走,七号牢房里就响起了一阵高亢的诵诗声。这就是蓝蒂裕在临走前留给5岁儿子的那首著名的“狱中诗”——《示儿》。这首诗是后来在大-中被脱险人员带出来的。蓝蒂裕共有一儿两女,大儿子耕荒在蓝蒂裕入狱前已能叫“爸爸”,而两个女儿当时还是牙牙学语的小娃娃,她们甚至连父亲的模样都记不得。儿子长大后一直以父亲《示儿》的遗训勉励自己,成长为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的一名文艺战士。</p> <p>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重庆海员工会《新华日报》发行员,后做党的交通员工作。在此期间他认识的一个名叫郑彻的18岁女共产党员,以后成为了他忠实的革命伴侣。</p><p>1944年,他们的大儿子降临人世,妻子郑彻要他给儿子取名字,他沉吟了半晌说:“孩子就叫耕荒吧,中国在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和国名党的黑暗统治下,荆棘丛生,满目疮痍,正如一片荒芜之地。耕荒,就是要孩子以垦荒者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去进行革命开垦,把祖国建成美丽的园林。“1947年在蓝蒂裕被派往梁山县(今梁平县),参与筹建梁(山)、垫(江)游击区,继后担任梁垫特支书记,为党组织在这一地区开展武装斗争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当地民众拥护。体现了一个革命“垦荒者”英勇无畏的奉献精神。</p><p>蓝蒂裕两次被捕入狱,都在敌人严刑审讯面前,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无比坚强的革命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1941年,蓝蒂裕在江北县因宣传共产党的主张第一次被捕,但他凭着自己的英勇机智,深夜撬开墙洞脱逃。“越狱”后的蓝蒂裕继续投入《新华日报》发行工作中。1948年冬,又因在梁山开展农运和武装斗争被叛徒出卖,不幸再次被捕。</p><p>蓝蒂裕被捕后先关在云龙警察所,后送梁平监狱关押,最后转送渣滓洞监狱。在梁平县监狱,敌人对蓝蒂裕动用了种种酷刑,其中有一种刑罚叫“烧八团花”。就是用特制的绳子盘成“小饼子”,点燃一端,贴在背上慢慢烧烤,烤得脊背吱吱冒油、焦糊发臭,使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蓝蒂裕被此刑折磨得昏倒过去,醒后却毫不屈服。敌人从他口里还是只能得到一句话:“我就是共产党员,除此之外你们别想得到半个字!”</p><p>有一天,蓝蒂裕的母亲给他送饭,来到县大牢中,当她看见儿子满身伤痕时,眼泪刷刷地往下流。蓝蒂裕这个在敌人酷刑面前从不流泪的硬汉子,眼泪也禁不住掉了下来。他的父亲早逝,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是母亲给别人洗衣服、缝补、做鞋、做袜,节衣缩食供他念书长大成人的啊!现在对母亲不仅没有能尽孝报答,反而让老人家为自己担惊受怕,蓝蒂裕只觉得内心里悲痛难抑。</p><p>面对母亲的眼泪,他强忍悲痛说:“妈妈,您要坚强些,如果我死了,今后会有更多的人来照顾您,他们全都是你的儿子。”</p><p>然后他把在狱中穿的一件夹衣交给了母亲,并对她说:“妈妈,您还记得这件袄子吗?过去家里穷得没钱做新棉袄,这是您在旧货铺里买的旧袄子改的,我一直都舍不得穿。现在我入狱了,恐怕出去的可能性很小,您就把这件夹袄带给我儿子吧!让他以后也有个念想!”</p><p>转押到渣滓洞前,他嘱咐同牢房的难友说:“胜利之后,请你们在庆祝宴会上替我摆上一双筷子,一个碗,也可以烧纸向我报告喜讯。”</p><p>长期的革命斗争锤炼出蓝蒂裕坚强、机智、勇敢的品格,加之他爱为难友们主持正义,于是同牢房的难友们推选他为室长。由于他胡子很长,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蓝胡子”。</p><p>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了,蓝蒂裕看到了自己和所有革命志士们奋斗一生结出的硕果,十分高兴,十分激动!可是,正在灭亡的国名党反动派却更加疯狂,向狱中的政治犯砍下罪恶的屠刀。面对死亡,蓝蒂裕思考着,还是要给孩子留点什么纪念吧!可铁窗高墙,自己犹如笼中之鸟,又能为孩子多点什么呢?</p><p>10月27日晚饭后,特务在放风坝上恶狠狠地高叫着蓝蒂裕的名字,他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随即拿出一个废弃的香烟盒,在上面写下了名为《示儿》的诗,从容地与难友们告别。</p><p>《示儿》</p><p>你——耕荒,</p><p>我亲爱的孩子;</p><p>从荒沙中来,</p><p>到荒沙中去。</p><p>今夜,</p><p>我要与你永别了。</p><p>满街狼犬,</p><p>遍地荆棘,</p><p>给你什么遗嘱呢?</p><p>我的孩子!</p><p>今后——</p><p>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p><p>把祖国的荒沙,</p><p>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p><p>后来,这首诗被死里逃生的难友傅伯雍保存了下来。28日上午,蓝蒂裕与陈然等共10人被公开枪杀于大坪刑场。</p><p>蓝蒂裕留下《示儿》遗诗时,儿子耕荒年仅5岁,蓝耕荒16岁继承父亲遗志参军,成了炮兵部队的通讯兵,从参军的第一天起,他就牢记父亲的教导,在云贵川高原上摸爬滚打。1964年,耕荒受到周恩来总理的接见,总理满怀深情地勉励他:“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愿,在部队好好干,做一个红色接班人。”总理的教诲,艰苦的军旅训练,使蓝耕荒由一个学生娃变成了一名合格的革命战士。</p> <p>在渣滓洞监狱里,曾有一个“设计小组”,他们设计的不是一座大楼,也不是一个家庭的装修,这是关押在此的以蓝蒂裕、王敏、韩子重为核心建立的“设计小组”,他们设计的是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并用竹签子比拟出了《草案》,可惜这份草案毁于“11.27”大屠杀。</p><p>蓝蒂裕1916年出生于垫江县沙坪乡,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p><p>1947年,蓝蒂裕和妻子郑彻带着儿女从重庆到梁山开展农运和武装斗争。</p><p>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处境下,受此重任就意味着随时可能发生生命危险,何况他们身后,还有一儿一女的拖累。每次外出执行任务,郑彻总是背一个牵一个,把党的机密文件缝在孩子背心夹层里,翻山越岭去完成任务。</p><p>两个孩子跟着母亲,有时不得不藏身在茅草丛中,野茅草刺破了手掌,娇嫩的小脸挂出了血珠,蚊叮虫咬。两个孩子硬是不哼一声。有时,遇到紧急情况,他们只好把孩纸往老乡家一丢,就出发去工作了。两个孩子从小就尝够了生离死别的滋味。</p> <p>一天,组织上指示蓝蒂裕夫妇同时外出执行任务,孩子只好扔在家里,儿子耕荒眼见父母要离开,哭闹着要跟随他们走。作为父亲,蓝蒂裕对儿子有说不尽的钟爱,可是作为党员,他更看重党的工作。</p><p>任务紧迫,不容耽误时间,蓝蒂裕哄儿子:“耕荒,听话,爸爸妈妈要上山打狼,等把狼打死,爸爸就回来。”年仅4岁的孩子,哪里能听懂这些,苦苦哀求父亲“爸爸,我这次听话,不要你们背,我要跟你们走呀!”小女儿也哭着扑上来搂住妈妈的腿,时间紧迫,顾不上跟孩子再厮缠,夫妇俩一狠心扭头便走。</p><p>夫妇俩走出好远好远,还听到身后传来孩子撕裂父母心肝的哭喊。做母亲的,再也抑制不住自己,一步一回头,泪珠成串地往下掉。</p><p>哪有父母不爱子女,但是蓝蒂裕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党的基层组织的负责人,他心里想的不只是儿女情长,他安慰妻子道:“孩子是母亲身上的一块肉,血淋淋地生下来,抚养长大,一旦分离,谁不心痛?但为了革命我们绝不能儿女情长,我们不能光看到自己的孩子在哭,作为共产党员,我们要看到全国千千万万的孩子,还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了革命,我们绝不能光流眼泪,而是要锻炼自己,使感情理智化,否则,就会贻误大事。”</p><p>万万没想到,这次分手,竟成永诀。</p> <p>1948年,蓝蒂裕不幸被捕,关押在梁平县监狱。他多次受刑,遍体鳞伤,仍然一字不吐。为了劝降,特务将蓝蒂裕的母亲找来。</p><p>这天,蓝蒂裕被带进刑讯室去。室内烧着一盆熊熊炭火,一把烙铁在炭火中烧得通红。接着,特务把蓝蒂裕的母亲带进室内。母亲看到自己的儿子身陷牢狱,被打得身上没有一处好肉,双手被竹钉钉得血肉模糊,止不住悲从中来,只叫了一声:“儿啊……”便伤心痛哭起来。</p><p>蓝蒂裕自幼失去父亲,母亲苦撑苦熬,凭一双手给别人洗衣服,做针线,挣几个血汗线供儿子上学读书。蓝蒂裕想到自己对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不但丝毫未报,如今反而弄得母亲孤苦一人,为自己担惊受怕,自己是多么不孝啊!</p><p>敌人这时也窜上来劝降:“蓝蒂裕,我看你还是说了吧,你家就你这么一根独苗苗,你也该替你母亲考虑考虑。”蓝蒂裕挺胸昂头,怒目直视敌人:“要我说出党的机密,你是在做梦!”</p><p>恼羞成怒的敌人从炭盆中抽出冒烟的烙铁,对着蓝蒂裕的胸口直推过去,只听“嗤”的一声,空气中弥漫出一股皮肉烧焦的味道。</p><p>一会,敌人用冷水把蓝蒂裕从昏死中浇醒过来。母亲眼见儿子受着生死的折磨,心痛得号啕大哭。</p><p>蓝蒂裕强忍悲痛,无限深情地对母亲说:“母亲,您不要哭,哭有啥用!要知道有敌无我,有我无敌。我如果叛变投敌,就会有多少同志被杀害。您的儿子是为天下受苦受难的穷人翻身而坐牢的,坐牢并不可怕,您应该放宽心,万一我不幸死了,今后,会有更多的人来照料您,您会有更多的儿子的!”</p><p>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止住抽泣,擦干眼泪悲痛地说:“儿子,放心吧,妈懂。”</p><p>如此几番,敌人并未得到一个字。敌人又把蓝蒂裕吊上房梁,并把他母亲拉来站在梁下。蓝蒂裕吊在梁上,豆大的汗珠从额上渗出,母亲站在梁下,眼里泪如泉涌。</p><p>蓝蒂裕大声对妈妈喊着:“妈妈,不要哭了,眼里换不来革命胜利……”话未说完,人又昏了过去,直到绳子吊断,从梁上跌下。</p> <p>蓝蒂裕关押在狱中,早就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但想到还未成年的子女,做父亲的心里是几多感慨,自己若牺牲,总该给孩子们留下点儿什么吧。他反复地打着腹稿,反复地推敲,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用真挚的感情,饱蘸着沸腾的热血,写下了“示儿”。</p><p>1949年10月28,日,蓝蒂裕和陈然、王朴等人被押解到重庆警备司令部审判,蓝蒂裕哈哈大笑着说:“今天你们审判我们,明天人民就要审判你们,你们还能活几天呢?你们的末日就要到了!”</p><p>行刑时,刽子手要蓝蒂裕跪下,用枪托打蓝蒂裕的腿,想强迫他跪下,蓝蒂裕怒目圆睁,正气凛然地说:“我们共产党人,决不下跪!”</p><p>蓝蒂裕高昂着头,迎着敌人射来的子弹,实践了他生前的誓言:“子弹穿身身方贵,血染红旗旗更红。” </p> <p>蓝蒂裕就是蓝耕荒的父亲,人称蓝胡子。1948年12月,蓝蒂裕因为叛徒的出卖被捕,在狱中饱尝酷刑,却仍然坚贞不屈。特务们将蓝蒂裕的母亲带到监狱,希望用母子之间的感情来软化他的意志,蓝蒂裕的母亲看见浑身是伤的儿子,伤心不已,不住的哭泣,蓝蒂裕虽然心里也很难过,但是他还是坚强地劝母亲不要难过,一定要坚强。</p> <p>名片上写着“蓝耕荒”这个名字,背后写着父亲蓝蒂裕的遗嘱,就是一首名为《示儿》的诗。</p><p>蓝耕荒,就是这个特殊名片的主人。在名片的正面并没有写着蓝耕荒的名字,而是写着“蓝蒂裕的儿子“几个字,在名片背后还印着一首诗:”你——耕荒,我亲爱的孩子……今后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黄沙变成美丽的园林。“</p><p>第二年的十月,蓝蒂裕英勇就义于大坪刑场,在那之前,蓝蒂裕留下了一首诗《示儿》,希望儿子蓝耕荒能继承他在志愿,虽然那时的蓝耕荒只有五岁,但是父亲叮嘱的一字一句,他都深深地印在了脑中,印在了心里。</p><p>在渣滓洞大屠杀过后的第六十年,蓝耕荒为父亲做了一首诗,以告慰与父亲一道牺牲的先烈们。父亲当年的期许,在60年后都一一实现:“如今遍地的荆棘已被铲除,再也没有满街的狼犬。我们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让祖国绿树成荫,鲜花灿烂……”</p> <p>蓝蒂裕狱中劝母</p><p>民国34年(1945),蓝蒂裕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在沙坪小学任教务主任。以教书作掩护,在梁垫边区开展革命活动,并利用课堂宣传革命思想,团结进步教师,组织学生演唱《兄妹开荒》,《王大娘补缸》等进步歌曲。当活动被特务发觉,认定“沙坪小学有异党活动”勒令查处后,他被迫离开学校,考入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民国36年底,蓝蒂裕响应党的号召,到梁山回龙小学任教,在川东工委领导下,活动于竹,梁、垫边区,发展党的组 织,还动员爱人郑澈家卖田90余石,捐存谷200多石,洋纱20柄,支援虎南和大竹后山游 击区的武装斗争。翌年初,虎南暴动失败后,成立梁垫特支,蓝蒂裕任特支书记,以习医看 病为名,往来于云龙、回龙、阴平、普顺、晓兴、周嘉等地,领导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抗捐斗争,发展党员10余人,农翻会会员200多人。他还随陈以文等同志多次深入虎穴,迫使忠、垫、梁三县联防主任陈光隽撤销设在梁山回龙乡和忠县花桥乡的防共关卡。</p><p>民国37年(1948)11月17日,蓝蒂裕去大坪寨邓吉玉家开会,被民众自卫队长向海云探知。次日拂晓和邓吉玉、程大占被云龙场警察所所长余汝南率警丁抓捕,转解梁山县城。</p><p>第二天,蓝蒂裕见前来送饭的母亲满脸泪痕,便告慰老人:“妈妈不必为儿担心,哭泣没有用,儿子为穷人翻身干革命,坐牢不可怕,您宽心些。”狱中其他人都感动不已。</p><p>10天后,他和邓吉玉被送到重庆渣滓洞监狱,关在楼上七号囚室。在狱中,他受尽各种折磨,但从不叫苦,镇静乐观,与同室的王敏、韩子重等成立了狱中“设计小组”,对新中国的未来进行研究和设计。并为“铁窗诗社”撰写了《入狱杂咏》、《迎胜利》等战斗诗篇,鼓舞同志,鞭鞑敌人。就义前夕,还写了一首爱憎分明,感情真挚。语言朴素的《示儿》诗,谆谆嘱咐儿子要“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p><p>1949年10月28日,蓝蒂裕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大坪。</p> <p>穿过历史的烟云,拂去弥漫的尘埃,此刻,我们的目光停留在1949年10月28日。那是一个让人疼痛、悲愤的时刻,蓝蒂裕等许多共产党人被国民党特务残酷地杀害于重庆大坪。</p><p>蓝蒂裕出生贫苦,勤勉好学,受进步书籍的影响,追求革命,信仰共产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蓝蒂裕决心为民族的解放和党的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一切。他组织和领导过学生、工人、农民运动,曾以教师和医生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建立革命武装。被敌人逮捕后,尽管受尽各种非人的折磨,不仅镇定乐观,还与狱中的难友一起设计新中国美丽的未来。在狱中,蓝蒂裕还创作了《入狱杂咏》《迎胜利》等诗篇,鼓舞同志,鞭鞑敌人。当敌人把他从牢里押出时,他意识到自己的生命已到最后时刻,便将写好的《示儿》一诗交给难友,从容不迫地走向刑场。</p><p>《示儿》是作者写给自己的儿子蓝耕荒的。诗句一开始作者便直呼自己儿子的名字,满怀深情地告诉他“亲爱的孩子”,虽然你目前还生活在“满街狼犬,</p><p>遍地荆棘”的黑暗时代,我也要被敌人杀害了。但光明是挡不住的,一个崭新的中国就在前方。因此诗人笔锋一转,思想和情感陡然升华,充满希望而激情地说道,孩子啊,愿你长大后,牢记我的嘱托,忠于党,积极参加革命工作,把新中国建设成园林一样美丽!</p><p>《示儿》诗爱憎分明,在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真挚的感情。诗人用“荒沙”“狼犬”“荆棘”“美丽的园林”等作比,使诗的意象具体可寻,意境美丽,阅读和欣赏它,既是一种精神享受,也是一种情感陶怡。</p><p>《示儿》诗中所表现的革命思想,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已经成为我们用之不竭的精神食粮,是鼓舞我们前进的壮丽的诗篇。如今已成为对青少年进行革命思想教育的珍贵教材。</p><p>魂兮归来,红岩英烈蓝蒂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