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岁月

树榕

二、我们的连队 <p>连队是一个熔炉,锻造着士兵的军魂。一群年轻的生命在这个集体中碰撞融合,凝聚成一个共同的名子叫“战友”。一声“战友”,叫淌了多少白发沧桑的泪眼。</p><p><br></p><p>当过兵的人,能忘掉经历过的所有荣耀,却忘不掉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连队。</p><p><br></p><p>我们的连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子,“大功五连”。历史上曾经荣获过17面锦旗。被华北野战军授予“连战连捷”,冀中军区授予“反突击模范”称号。志愿军党委授予“发扬党的光荣,永远英勇前进”锦旗,赞誉五连“能攻能守,屡建奇功”、“智勇双全,丰功伟绩”。那一面面锦旗就象血液,流淌进连队每一个士兵的血脉,传承着英雄的基因。</p> <p>我到五连当兵的时候,连队干部有10个人。连长刘琪,指导员孙登记,副连长汉景林,副指导员张纪发、杨竹荣。一排长周火根,二排长张贵军,三排长黄大男,四排长郭广金,司务长宋金德。那时候步兵连编制四个排,三个步兵排,一个迫击炮排。我编制在九班,班长缪太月,副班长丁正付,老兵是上海人,叫秦宝玉,还有三名新兵。王明弟,刘德亮和我。</p><p><br></p><p>连长刘琪是司号员出生,是五连土生土长的干部。能吃苦也特别喜欢能吃苦的战士,他带出来的兵个个都是能吃苦的硬汉子。他是我的入党介绍人,也是我敬仰的老首长。指导员孙登记是江苏沭阳人,讲话时常带“这个的话呢”的口语,对喜欢的战士爱感叹“窝乖乖,你特么怪厉害的!”,后来当了团副政委,从师后勤政委任上转业到淮安市做交电公司经理,在计划经济的后期还真的红火了一阵子,只可惜才60多岁就去世了。副连长汉景林有一副宏亮的嗓音,喊口令声音嘹亮。副连长的职位被称为卖命的官,平时管伙食,战时带尖兵排冲锋陷阵。有一次我在厨房值班,他风风火火地跑进来,一进门就喊炊事班长,“小子,我馋了!”,炊事班长一听,赶紧从锅里盛出一碗肉,他三口两口就吃完了。副指导员杨竹荣是个话匣子,走到哪里都是一台戏,连队开晚会的保留节目固定是他的山东快书。张纪发副指导员也是我的入党介绍人,写一手好字,是自学成才的书法家,转业后在一所大学里任教,现在还老骥伏砺,辅导少年儿童练书法。</p><p><br></p><p>五位连首长中,孙登记、汉景林和杨竹荣三位首长已经不在了。留给我的是他们风华正茂时的永恒记忆。岁月流淌了很多遗憾,总会令人在浊酒夕阳里感叹!</p> <p>班长是兵的头。能遇到一个好班长是兵之幸。我的班长是1970年的兵,个子不高,是个极精明极严肃的人。在九班一年的时间里,很少见他对我们笑过。挨批挨训的机会多。记得调防东北的第一次班务会,总结调防情况,我说了句“部队有条不紊地开展铁路输送工作……”,班长听了后马上打断我的话,严肃地说:“什么有条不稳,不稳还能坐火车,胡说八道!”呛的我面红耳赤。看看班长一脸严肃不容质疑的样子,我只得把一肚子的委屈咽下去。现在想想还多亏了班长那个时期不留情面的批评,让我收敛了很多言行。使我懂得了人生需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和委屈,锁定目标,就不能惧怕过程,任何经历,都是历练。值得班长骄傲的是,他带的三个新兵,后来都提了干部。</p><p><br></p><p>排长黄大男总是给人一种亲切感,后来他到三营任副营长和到团机关任管理股长,每次见到他都感到很亲切。</p> <p>抗美援朝回来后,我们团就一直驻防在江苏新沂。</p><p><br></p><p>沂河岸边,过新沂大桥,有一条沙石路由北向南穿过营区。三个步兵营成“品”字形分布在道路两侧。团部位于“品”字的中央。</p><p><br></p><p>一个连队一栋房子。四架双层床并成双“曰”形。床头是枪架,摆放着一个步兵班的所有武器弹药。那时候步兵的武器是随身携带的,一个人50发子弹,4枚手榴弹,都是真家伙。一声令下,拉出去就能打仗。被子要叠成豆腐块,光是这叠成豆腐块的功夫,不练个一年半载都很难叠出样子来。</p> <p>新兵下连,总要被老兵叫作“新兵蛋子”。不知道“新兵蛋子”的叫法是从哪来的,但是喊“新兵蛋子”是带情绪的。喜欢你的时候,把“蛋子”的音挑起来,轻轻的,柔柔的扬上去,满满地喜欢你的味道。一句“你这个新兵蛋子呦!”能让一老一小两个兵从此成为好朋友。要是不高兴,就会把“蛋子”的音沉下去,越生气,沉的越深。那时老兵的脸会让新兵吓的屁滚尿流。时间老了,“新兵蛋子”又成了一种怀恋。久别重逢,两鬓斑白,老兵上来一拳:“你这个新兵蛋子”,“新兵”张开双臂抱住老兵:“老班长,你还认识我”,两双昏黄的泪眼就模糊了。</p> <p>印象中,五连经常独立遂行任务,不论是训练还是施工,经常会脱离建制部队执行任务。这也许就是从战争年代传下来的使用习惯,是一种经过长期考验获得的信任。那年搞夜间连进攻,就是由军师团三级训练指导组直接指挥的。</p><p><br></p><p>部队从南方调到东北,刚刚完成在林海雪原里的适应性拉练,五连就接到了“夜间连进攻”的先行示范任务。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连长刘琪和全连官兵卯着劲要为连队争取第十八面锦旗。</p> <p>“人间最美四月天”。在南方,嫩绿的草,鲜艳的花,和煦的风,“春风吹的游人醉”。而在东北,依然是“山头尽白色,犹见雪花飞”,寒冷的天气丝毫没有退去的意思。连队在寒天雪地里进行夜间训练,那种辛苦不言而喻。单兵夜间射击,要保证每个士兵能在100米以外击中微弱的灯光。夜间判定方位,要在夜里知道该往哪里走。夜间联络,不打电话不说话也要能相互协调动作。从四月到六月,2个多月的紧张训练,硬是把“昼老虎”练成了“夜老虎”。</p><p><br></p><p>“宝剑锋从磨砺出”,终于等到了“亮剑”的那一天。</p> <p>那一天是六月,是东北最美的季节。苏醒后的群山现出勃勃生机。绿草如茵,山花烂漫。训练场的山坡上,野百合开着象喇叭样的花,红艳艳的。</p><p><br></p><p>夜幕降临。260,270,289.0高地,呈三角形布防的“敌军”阵地上黑沉沉的。偶尔有几颗照明弹划破夜空。参观的军师团营连五级主官端坐在270高地的主峰,俯瞰着脚下那片黑黝黝的山坳。</p><p><br></p><p>五连乘夜幕接近进攻出发阵地。完成战斗部署,等待炮火压制敌阵地后,追随炮火延伸发起进攻。当三个信号弹腾空而起,三个步兵排按主攻、助攻、预备队呈倒三角形向山上攻击前进。</p> <p>那时我已经分到了七班。七班是战术训练先行班,班长刘明胜是单兵战术训练的标兵。七班的任务是向260,270高地之间穿插,割断两个高地之间的联系。我是尖兵组的尖兵,冲在全班的最前面。为了让山上的首长看到我们进攻的队形,进攻时每个士兵的头上都要戴着一个灯泡,我不习惯头顶上的灯光,被灯泡晃的看不清脚下的路。“敌人”的枪炮声震耳欲聋。我拼命地往山上冲,就听班长狂喊“你跑哪去啦!”。我赶紧收拢眼神,眼前横亘着一道铁丝网。但我狂奔的脚步已经止不住了,就一下子扑到了铁丝网上。铁针扎进肉里,火辣辣的疼。我强忍着从铁丝网上爬起来,摸索着找到被炮火炸开的通道,继续往山上冲。终于冲到了山顶。“敌军”溃败。连长下达命令“打扫战场,收拢部队,清点伤亡,转入防御”。我在心里暗自嘀咕,这被铁丝网扎了算不算“受伤”呢!</p> <p>部队在山头上集结。准备迎接军首长的接见。漆黑的夜,“战场”重归了寂静。</p><p><br></p><p>突然在我们连队的身后,传来了巨大的爆炸声,这是极不寻常的声音。紧接着,指挥部接二连三地要求五连清点报告人数。最后师副参谋长亲自跑来查验,确认一个不少后才允许五连撤离“战场”。那个气氛比我们向山顶冲锋的时候还要紧张。一种不祥的预感笼罩在五连官兵的心头。</p> <p>第二天消息传来。工兵连的战士在清理炸药包时不慎引发爆炸。一名战士牺牲了。据说那名战士是休假提前归队的,知道连队执行战勤保障任务,主动要求参加战斗。牺牲的那天,他的假期还没有结束。一个炸药堆的当量,他的牺牲很惨烈。</p><p><br></p><p>那个时期,部队强调安全训练。死了人,再好的训练成果都要一票否决。</p><p><br></p><p>五连的艰苦训练就这样“泡汤”了,与“夜老虎连”的锦旗失之交臂,是那一茬五连官兵心中的遗憾,直到40年后这批老兵再聚首时,还为之叹息不止。</p><p><br></p><p>如今,吉林西郊的那个训练场,我们跑了无数遍的那些山坡上,每到这个季节,野百合就会在草丛中开放,红红的,像喇叭,像那个用来催促我们冲锋的喇叭。</p><p><br></p><p>我们的连队,从烽火中走来的连队,从这个连队走过来的人,似乎都在为两个字而活着,“荣誉”!不论战时还是平时,在不在军营,都高举着“光荣连队”的那面旗帜,就是到了耄耋之年,也不愿意放下。</p><p><br></p><p>“大功五连”,永恒的连队,曾经的家园。</p> <p>(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