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的两座仙人台和三处“仙人台”摩崖石刻

老迟

鞍山人乃至辽宁人对于仙人台再熟悉不过了,仙人台是千山风景区第一高峰,海拔708.3米,又名观音峰、华表柱。峰顶西、南、北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山顶上有一巨大的石柱,形状像一只鹅头,所以也叫鹅头峰。 相传是当年丁令威化鹤之处,据陶渊明《搜神后记》载,辽阳知州丁令威于灵虚山学道,千年之后化鹤回辽东,飞到仙人台上,常以仙乐诱化人们进山学道。各路神仙结队而来,在山顶摆开棋局,并请南极仙翁在旁观局并裁判,久而久之就化为顽石了。至今峰顶还留有九仙石像和石棋盘。 <p>峭石东面刻有观音菩萨坐像一尊。</p> <p>站在仙人台上千山美景尽收眼底,可以尽情享受观奇峰、观怪石、观古寺、观松风、观云飞等难得一见的景色,体验“欲向青天数花朵,九百九十九芙蓉”的惬意。</p> 游览千山,有“不到仙人台,就等于白来”这样的谚语。 <p>那么,第二座仙人台在哪儿呢?</p><p>从香岩寺到仙人台大约五百米左右的路上,左手边可见一石壁,上刻四个隶书大字“踵事增华”,这是当年旧堡区(今千山区)人大为褒奖香岩寺方丈本愿法师化缘筹款修建谐仙路(香岩寺到仙人台石阶路)而镌刻的。踵事增华,意思是继续前人的事业,并更加完善美好。</p> 石壁上面就是第二个仙人台:小仙人台。 因比仙人台矮小,故称小仙人台,你从这经过也不会引起注意;又因在仙人台峰岭之下,也称下仙人台,《千山志》称之为西仙人台。小仙人台高十余米,上尖下阔,如同一个巨大的石笋。西北面是峭壁,看上去犹如五块巨石叠起。南面底下是一条溪水。 <p>辽金时期,香岩寺和尚用砖石在顶处筑一台,为坐禅所用。小仙人台是古迹比较集中的地方。西南和西北为辽金时期古庙遗址。东面是陡壁,上有古庙遗址。因寺庙移址,台亦废,砖石脱落,如今尚可寻到只瓦片砖。</p> <p>下面,我们就看看三处“仙人台”摩崖石刻吧。</p><p>第一处当然就是仙人台上观音浮雕像上面的“仙人台”三个篆字了。三个篆字自右而左,笔法谨严,镌刻亦精,上面留有“涂景涛敬题”的款识。书写时间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涂景涛,长沙人,曾任奉天府尹衙署金州厅海防同知、康平知县等职,在甲午战争中功绩卓著。</p> 涂景涛在千山还题写了“洞天一品”和“卧龙山宝泉玲珑洞”石刻。 <p class="ql-block">第二处是小仙人台的石刻。小仙人台东侧是光滑的石壁,中间自右而左横书“仙人台”三个大字,楷书,每字约45厘米,双沟浅刻。因时间久远,字迹已有剥蚀,但仔细看,“仙”字还可辨可见,“人”字也可辨认只是被一棵树挡住中间,“台”字因是繁体的“臺”,笔画多刻痕浅,且年久石壁风化,虽有痕迹但笔画已看不太清楚,款识也是尚有痕迹但不能识读。</p> <p class="ql-block">第三处“仙人台”石刻,在仙人台背面的观音阁内的一处石壁上,隐约可见“仙人台”三个字,自上而下,每字约60厘米,楷书双沟浅刻。经过辨认,题字左侧还留有款识“万历丙午年夏日”,右侧上方留有款识“金陵朱之蕃”。</p> <p>朱之蕃(1575年-1624年) ,祖籍金陵,书画家。万历二十三年(1595)科举状元,明代大臣,官至礼部右侍郎,工书法,善画山水花卉,传世作品有《君子林图卷》等,另有文集传世。</p> <p>对于此处的石刻,有关专家学者进行了细致考证研究。朱之蕃万历年间曾经到过千山,朱之蕃的诗集里,有他写的关于千山的诗句,查阅了大量朱之蕃写过的字,这些都证实了此处的“仙人台”三字确为朱之蕃所题。</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内“仙人台”摩崖石刻,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刻有“仙人台”三个字的摩崖石刻。</p><p class="ql-block">请注意了哟,明代时期“僊”字就已经写为“仙”了,往前追溯,东晋王羲之也写过“仙”字,可见简化字不是新中国才开始的。</p> 另外,我们也发现观音阁“仙人台”石刻与小仙人台两处石刻,文字用笔方法结字风格十分接近,笔画起收转折,间架结构完全相同,由此可以初步确定此二处摩崖石刻均为朱之蕃所书,镌刻时间也应该在万历丙午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 <p class="ql-block">三处“仙人台”摩崖石刻,是千山文化历史的一个缩影,同时,也为深度挖掘千山文化提供了非常好的线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