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家大院建筑群全景 东院大门 中院大门 中院深处的内院 西院大门 戏楼 青木川古镇火了很久了,有四季如画的田园风光,有古色古香的民居院落,有魏辅唐的传奇和故事,还有纯朴的羌俗风情。随着长篇小说《青木川》的出版,以及电视连续剧《一代枭雄》的热播,青木川由一个“藏在深山无人识”的小镇一跃而成为全国魅力四射的名镇,全国的荣誉桂冠都拿了好几顶,吸引来了无数海内外的游客,创造了声誉和旅游收入双丰收的奇迹。<br> 瞿家大院这两年也火了,以其原汁原味古民居的风貌和气韵,以及悠远的历史、独特的构造和周围秀丽的风光,让所有来的宾客惊讶、喜爱和赞赏。大院虽在青木川,却不在古镇景区范围内,他是由千山茶叶公司老总泉保护和修缮的一座乡村庄园。路头还有一块黑色大理石碑牌,标明瞿家大院是“陕西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背面有详细的文字简介。<br> 庚子年七月初秋,因陪同省文联、民协调研组到青木川调研,和同好民间文化的凯有幸搭乘泉的车,我们和泉虽交往不是十分密切,但却是旧知故友,在一起便无拘无束地谝谈起来,我和凯因为好奇,就瞿家大院的许多话题,比如有关来历和维修过程进行了交流,对大院的历史和概况有了初步了解。<br> 去青木川的当日,因泉要提前去准备接待,我们便坐了他的车于中午赶到了陕西省宁强县青木川镇的瞿家大院。下车以后,泉便介绍,我们所站的地方便是东坝瞿家沟,是瞿氏家族世代生活和耕种的地方。打眼一看,这是风景秀丽,视野开阔,一溜土瓦房背靠小山面向田坝,房前是一条宽敞的步行大道,在大道与房屋间有一条引水沟,丰沛的山泉水在欢实地流淌,水中有各种观赏鱼游来游去。这房舍,这阵势,这风水,一看就知道是大户人家的。<br> 泉待人热情,很重友情,到目的地下车后,并没有急于去忙他的事务,而是陪同我们游览大院并兼任临时导游,除介绍大院内厅堂屋舍旧时主人、功用和历史,还顺带讲述修缮时的一些细节和趣事。这种坦诚的,高规格的陪同让我们为之感动。<br> 我们随泉推开了中院泛黄斑驳的雕花石门,如同走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新天地——我们一进大门,迎面是一座全石精雕细刻的照壁。拐过照壁(照壁背后是一丛绿竹和一个盛水的石质太平缸),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宽敞、深邃的二进四合院。走过前院便是一个过厅,过厅东、西各有一间敞屋,分别置石桌凳一套,西墙有匾曰“世远泽长”,东墙有匾曰“香山並(并)峙”。穿过过厅便是后院,我们自然先走进院中位置最显眼的正堂(也叫正房),一进大门,正面贡柜上映入眼帘的便是“天地君亲师”牌位,左右置神像各一、瓷瓶1对。贡柜下正中有一张八仙桌,左右各放一把太师椅,东西依墙摆放的太师椅是四张两几,还悬挂山水古画各一幅。桌几上还摆放茶瓷壶一个和茶瓷杯若干。正堂两边是东、西耳房,里面的古老家具,陈设按旧时摆放。看过正堂、耳房出来,发现后院紧靠正堂的西厢房前有一个指示牌,说明这套房屋是瞿瑶璋当闺女时的闺房,瞿瑶璋何许人也?她是青木川“一代枭雄”魏辅唐的五姨太,是魏氏七个夫人中唯一给魏生了两个儿子的人,所以劳苦功高,甚受尊宠。她也是魏、瞿两大地方势力联姻同盟的维系,魏辅唐以此笼络瞿家,瞿家也找到了靠山。瞿瑶璋闺房布置雅致,大到雕花床、梳妆台、柜箱,小到字画、胭脂盒、煤油灯等一应俱全,都是当年的模样。从瞿瑶璋闺房出来,回看中院整个院落外观,房屋墙壁全为木板和雕花门窗,并有垂花廊柱,院子和檐坎都是老旧石板铺就,给人以清简、爽朗之感。<br> 中院看完,泉就领我们过院东的一个走廊,这个走廊连接东院。在走廊右手,也就是朝南的房屋里有一个灯火通明的通道,通道上书“民俗展厅”,这里都是泉私人收藏的老物件,主要有石雕、木雕和陶瓷器等,均来自宁强本县及陕甘川毗邻地区。泉是一个有前瞻意识的文化人,他的收藏下手早,眼光敏锐,大约上世纪90年代他下海淘到第一桶金时,就开始收藏了,这样几十年下来,随着他的生意越做越大,收藏品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许多手握重金、反应迟钝的人,再想去收藏捡漏,已经像中大彩,很难碰到了。我们的眼光匆匆掠过他的藏品,花窗、石雕像、傩戏、匾牌、面具等,都是富有文化含量的精品、珍品。通道尽头的展室里,是通透的玻璃地板,能一眼看见下面的屋坑中铺着一层碗碟的碎瓷片,据泉说,这些都是从汉中市东关的地下挖出的,当时有几千斤,大约是明清的碎瓷片,据专家考证是瓷器市场的废弃物,他收购了其中一部分,全铺在了这里。我们心里不由得慨叹,这也太讲究细节了吧,连地板下的碎瓷片都是满满的历史和文化。<br> 东院规格和中院差不多,但具体细节还是有差别,比如院中居中的正堂是一个面向院子的敞厅,里面陈设较简单,正面墙的木牌上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神”字,两边的木牌上镌刻着一幅楹联“四壁图书鉴今古,一庭花木验农桑”;木牌下是平头案,上放古陶瓷瓶罐若干、灯盏一对;厅堂中央是一个仿旧的长方案几,配长条凳四个;左右墙壁挂匾额两个“读书耕田”“由善居室”,字体一致,泉说这两个匾额巧就巧在是不同年代从不同人手上收藏的,书写的居然是同一个人——“柏谷主人”。<br> 看完东院正堂、东西耳房及别的房子,我们从院右一个通道的侧门出去,向后走几十步,高坎上便是瞿家祠堂。拾阶而上,小院左右墙头各立石碑两座,左为“瞿氏祠记(背面为捐修者姓名及事由)”,右为“庭训遗嘱”。祠堂房屋为“凹”字倒背形,院口朝台阶。祠堂正房两边有一对楹联“看枝叶之各分足食足衣,莫咋先人旧德;绍箕裘于勿替惟忠惟孝,乃是后起贤孙。”屋内刚维修好,还没陈设东西。<br> 参观完祠堂,我们又按原路返回东院,出东院大门,沿院东一条斜路绕到戏台。戏台主体为木质瓦屋,台基高约1米左右;有前、后台之分。后台四开间,后墙和山墙均用砖砌实,左右靠边的开间前面用带花窗的木板遮挡;前台伸出,台口为两开间,与后台相连,因前、左、右均无遮掩,可三面观看。台下场地有两个,高低、上下相连,约有三、四百平米,坐四五百人也宽松,完全能满足家族、村人看戏和集会。<br> 在戏台东侧约20米的地方,有一座建在水渠上的土墙小瓦屋,三面实墙一面空,不过10多平方米。里面楼阁状,分上下两层用木楼板隔开,上为水磨和装粮食的木头收纳箱,下为卧轮水车。小房上面的渠头有分水闸,可以达到加工、灌溉两不误。这便是瞿家水磨房,也是农耕文化的遗存和见证。<br> 在大院里来去走动,还能看见泉淘来的石风车、石碾子、拴马桩、太平缸等老物件,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br> 陪我们游览完大院主要建筑物,泉把我和凯招呼到景区东南角水塘边的水榭“细语茶楼”喝茶,不久省文联、民协调研组就来了,就又去陪他们参观了。茶楼里游客暂时不是太多,我和凯坐在清凉的茶楼,品尝飘着淡淡清香的茶,窗外水塘的水光潋影不时投射到屋中;几条七、八十斤的鲟鱼偶尔跳起落下,溅起大片水花,像是专意给我们表演它们的高超本领似的。在这里,我们可以去掉身心的浮躁气,享受着下午清静的时光和慢生活,透过窗户观赏瞿家大院的房舍,像看一幅历史深出的画。<br> 坐在这里,有了闲暇,我才回味我们走过路线,看到的情境,也才在头脑里整理出瞿家大院建筑群大致的图景。瞿家大院是瞿氏家族历代居住之地,建筑大多为土墙和木质结构。据碑刻记载,瞿氏一脉源于山西省洪洞县,明成化十三年移甘肃武都,八世祖于清康熙四年移居青木川。清道光年间瞿氏先祖耗银8000余两,修建瞿家大院,历经几代,逐渐扩大,形成东院、西院、中院、祠堂、戏台等5处建筑及房屋53间。我们游览的主要是中院、东院、祠堂、戏楼、水磨房,西院(青砖建筑)因陈设、布置还没完成,故没去看。中院、东院是路边水渠台阶上并列相通的两套院落,为陕南及陕甘川毗邻地区典型的两进四合院(也叫“四水倒堂一颗印”),院落布局典雅,房屋雕梁画栋,门窗镂空花雕,再以石雕点缀,给人清爽、流畅、简明的韵味,体现了瞿氏先祖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现在院落的外壁土墙都是用稀泥混稻草搪平,显得精致又原始,而其他的附属建筑物皆保持土墙夯筑的粗豪状态,更显岁月痕迹和烟火气息。<br> 傍晚我们和调研组的晚餐都是在离水榭“细语茶楼”不远的“瞿家饭堂”吃的,简单的乡村饭、家常菜,大家却吃得香甜而满足。省市来的调研组客人,本来客房在青木川镇上已经订好了,可他们听说瞿家大院也有客房,硬是不怕麻烦,把镇上客房退了,住在了大院内客房内(没有特别纪念意义和价值的房间开辟为客房),要亲身体验下住大户人家的感觉,感受下这里古色古香的气息和氛围。<br> 当晚,我和凯也住在这里。泉在亲自安排房屋时,说院边有一间偏房,比较吊,就不安排女士了,怕她们害怕,要两位男士去住。相对于省市来的男士,我和凯也算是主人,就当仁不让地说我们住。随后在女服务员的引导下,走过灯火通明的一个大院,过了一个曲里拐弯的通道,才来到院边高台上一间土瓦房。服务员进门插了房卡灯亮了,把我们领进去叮嘱了几句就走了。我们进去一看,真没想到,卧室、客厅、卫生间俱全,全是现代化设施,给人以极方便、舒适的感觉。因我和凯志趣相投,当晚谝到三更才睡,因意识里体认自己在古老大院里,梦中影视剧中看过的高门大户的故事情境便纷至沓来,似乎还有风声、雨声与猫头鹰的叫声羼杂在梦中。第二天一早起来,果然在下小雨,对面的山岭雨云弥漫、蒸腾,空气清冽的沁人肺腑,一个美好、清凉的早晨便从古老大院开始。<br> 第二天我们返回县城时,泉因要事也要回去。我和凯就又一次搭乘他的便车。因头天对瞿家大院的观览,我们有太多的感想和收获,便和泉热烈地交谈起来。其中说到将大院的空房改造成客房,我们觉得是利用现有资源将古老大院盘活了,也满足了游客体验住大院的心理要求和情结,是一件双赢的事。泉说他的想法,要能保证员工的工资和大院的维护,也就是要大院能够持续、正常地运转下去,这样做不失为一个途径,他不想从中赚钱,但也不想成为自己事业的累赘。我深认为然,这样做不仅将大院资源盘活了,还增添了古老大院的人气。人是房屋的灵魂,房屋如长久没有人住便坏得越发要快些,一旦长期有人(哪怕是变换不断的游客)住,便显得充满生气和活力了。过去我们说,一座房屋没人住,便要专门有人去住一段时间,这叫暖房,可见人对于房屋的重要。<br> 11点多车到县城,我们说顺路我们从七星街口下来走回家就是了,可泉还是坚持让司机开车在城内绕了一圈,把我们送到小区门口,才回石垭子公司总部。这虽是一个微小细节,却让人心里暖暖的。<br> 因到青木川瞿家大院,短短两天和千山茶叶公司老总泉接触下来,加上原来的了解和印象。觉得泉不光是一个有智慧、有魄力的儒商,成就了自己的企业和事业。他骨子里还是个文化人,有对传统文化和民居建筑深深地痴迷和热爱,才会把瞿家大院当作一件值得珍藏的古董去保护和修缮。<br> 青木川和瞿家大院之行返回的当天,雨过天晴,风和日丽,空气清新,是一个让人神清气爽、心情飞扬的好天气! 青木川古镇牌楼 青木川古镇夜晚街景 烟雨青木川 进入瞿家大院游览的步行通道,右手黑色大理石碑牌,标明瞿家大院建筑群是“陕西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背面有详细的文字简介 瞿家大院建筑群简介 通道往里走,路边有石狮、石马 推开了中院泛黄斑驳的雕花石门,如同走进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新天地 中院门口的瞿家大院简介 一进大门,迎面是一座全石精雕细刻的照壁 照壁背后是一丛绿竹和一个盛水的石质太平缸 眼前的是一个宽敞、深邃的二进四合院,走过前院便是一个过厅 过厅东侧敞屋有匾曰“香山並(并)峙” 过厅西侧敞屋有匾曰“世远泽长” 后院位置最显眼的正堂(也叫正房) 一进大门,正面贡柜上映入眼帘的便是“天地君亲师”牌位,左右置神像各一、香炉1个、瓷瓶1对。贡柜下正中有一张八仙桌,左右各放一把太师椅 东西依墙摆放的太师椅是四张两几,还悬挂山水古画各一幅 正堂两边是东、西耳房,里面的古老家具,陈设按旧时摆放 后院紧靠正堂的西厢房前有一个指示牌,说明这套房屋是瞿瑶璋当闺女时的闺房,他是青木川“一代枭雄”魏辅唐的五姨太,是魏氏七个夫人中唯一给魏生了两个儿子的人,所以劳苦功高,甚受尊宠 瞿瑶璋闺房布置雅致 瞿瑶璋的梳妆台 中院前院景观 中院房屋墙壁全为木板和雕花门窗,并有垂花廊柱,院子和檐坎都是老旧石板铺就,给人以清简、爽朗之感 这个走廊由中院连接东院 走廊右手是“民俗展厅” “民俗展厅””简介 “民俗展厅”中的匾额 “民俗展厅”中的花窗和木雕 “民俗展厅”中的脸谱 “民俗展厅”展室里玻璃地板下面的屋坑中铺着一层明清时的碎瓷片 东院大门 东院规格和中院差不多,也有过厅和正堂,但具体细节却略有差别 东院正堂是一个面向院子的敞厅,里面陈设较简单,正面墙有一个“神”字,两边有一幅楹联“四壁图书鉴今古,一庭花木验农桑”,四壁图书鉴今古,木牌下是平头案,厅堂中央是一个仿旧的长方案几,配长条凳四个;左右墙壁挂匾额两个“读书耕田”“由善居室” 东院放置的石头风车 看完东院我们从院右一个通道的侧门出去,向后走几十步,高坎上便是瞿家祠堂,小院左右墙头各立石碑两座, 祠堂院口朝台阶。祠堂正房两边有一对楹联“看枝叶之各分足食足衣,莫咋先人旧德;绍箕裘于勿替惟忠惟孝,乃是后起贤孙。”屋内刚维修好,还没陈设东西 祠堂小院左为“瞿氏祠记”石碑正面,碑文内容见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瞿氏祠记</b></div> 我族之隶籍于此也,惟有历年矣。服先畴①而不遐稽②,夫畴之所以先;食旧德③而不祥推,夫德之所由旧,将宗属愈衍而愈蕃,世系愈沿而愈远。后将有考其高曾而不知者,且有问其祖妣之为谁氏而茫然者,此于我族未事诗书者无责焉。柄 忝列郊庠④,心穷虑之。幸 柄 也生非甚晚,故老犹存,能传其说,聚族之暇,访及世系。谓我原籍山西平阳府洪洞县人也,自前明成化十三年,始祖永相公,徙籍于甘之阶⑤邑,居七世。八世祖见龙公于大清康熙四年移居于陕之宁邑,至九世祖 讳 林公置业于此而隶籍焉。以及于柄,已十四世。柄 谨志其说不敢忘,爰谋之严君⑥,建祠追享。谨依故老之说,叙列昭穆⑦,非敢言报本也,亦聊以誌祖功宗德于勿替。至创碟修谱,有志未逮,犹俟之将来。<br> 再将祖贻三训,敬志于左:<br> 一 孝悌为百行之本,万善之原,倘后世有不孝不悌者,不肖。<br> 二 耕读为根本之首,务身之要图,倘后世有游手好闲,纵酒赌博犯规者,亦不肖。<br> 三 宗族乃一支所分,倘后世有逆伦犯上,或骨肉相残者,更不肖。<br> 以上数条,各宜禀遵,如有不守祖训者,当罚跪祠中,令合族以家法严治,而以敦孝悌、务本业、笃家族之教导之。<br> 儒庠生员后世孙 国柄沐手敬题并书<div>注<br>①先畴:先人所遗的田地。<br>②遐稽:遐:久远。稽:考证。<br>遐稽即对久远的历史进行查证、考证。<br>③旧德:先人的德泽。《易.讼》:“食旧德,贞厉,终吉。”<br>④郊庠:周代学校名。周时郊为大学,庠为小学。《礼记.王制》:“周人养国老于东郊,养庶老于虞庠。”<br>⑤阶:州县地名。明清时期的阶,指的是甘肃武都,辖文县、康县、成县、武都等地。<br>⑥严君:父母之称。也专指父亲。《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br>⑦昭穆:古代宗法制度规定宗庙或者祖先的排列次序。《礼记.祭统》:“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亲、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周凯整理)<br></div> 祠堂小院左为“祠堂捐赠者”石碑背面,碑文内容见下 <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祠之建也,倡首者数人,勷事①者合族。制虽小,非一木所能支,规虽简,非独力所能成。凡我族之捐修者,虽半丝半缕,弗敢泯没也。谨将勷事者之名,与其所捐之赀,详列于后。<br></div><br> 勷事 瞿大清 十一千文 瞿国桢 十二千文<br> 瞿国武 五千五百文 瞿国栋 五千五百文<br> 瞿喻忠 五千五百文 瞿国斌 二千八百文<br> 瞿喻新 二千八百文<br> 首事② 瞿大兴 一百七十五千文<br><br> 合族同议,自今以后,将祖茔后官地一分,东至堰沟里小梁直上,南至祠堂门前横坎斜过,西至大兴私地埋石为界,北至小泥池栗谷梁山顶为界,永作祠堂。每年祭赛补修之资,合族儿众,交于大兴处,世世执堂,经理承办,不得推诿。后族间子孙不得侵渔废置。有不遵者,直以不孝论,合族共逐邑外。<br><br> 大清道光二十九年乙酉岁 瞿族 立<br><br>注<br>①勷(xiāng)事:辅助、帮助者<br>②首事:发起、倡导者。 (周凯整理)<br> 右为“庭训遗嘱”,石碑正面 右为“庭训遗嘱”,石碑背面,碑文内容见下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庭训遗嘱</b></div> 常思人生在世,俱要学孝悌忠信,耕读传家,方可为人。想我父三岁离我祖,蒙五叔祖抚养,成人以后,我父母务农为业,多苦多劳,衣食渐足,克勤克俭,家业渐兴。活人浑厚,处事和平,与人交答,宽厚容让。被人欺哄辱害,隐忍受之。孰不深称其厚德哉!这便是孝悌忠信传家之道。生我一人,年方二十,当家理事经二载。父年七旬,以疾告终。每日我念父母功苦浩大,活人治家断不敢不勤不俭,处事交答,宽厚容让,日每不敢懒惰,一刻恐负父母功苦。蒙天佑我保世滋大,置业产,造房屋,改修田园,栽蓄树木,费用银钱七八千两,略有阜丰之象。幸蒙祖宗默佑,生女五,生尔昆弟六。长子入泮,二子三子务农,四五六子俱读书,这是我耕读传家,孝悌忠信,微顺父母之心矣。教尔都学我这样活人,我便得享尔等之福。奈我身因劳苦,前染嗽疾,难以当家,且恐不测,因将田地配作六分。槐树坪房屋虽次,山地栮树股分更胜。尔等不得异言。我均搭公平,开列剖分长单一纸,将家业、田地、遗嘱、长单,并交于长子当家经理。尔等俱要耕读勤俭。倘我故后,不愿同居者,许请凭内亲先生书阄单六号,祠堂焚香跪捻,照我所遗剖分。长单书分管文约六纸各存。将枣儿园门前冬水大田多半坵,东面河边有石为界,与街上房屋并铺内生理,一并作尔六人每年祭祀先祖以及支应是非费用,不得剖分。所有粮食徙居时照人口多寡分剖,财物账项按六股均分。或有不肖子犯浪赌、吃鸦烟,以不孝论,不惟不准支使官钱,且不准入祠。我以公心均搭作嘱,癸丑四月二十日禀祖启事,五月初八完笔。念日后愿尔等孝悌忠信,兄弟和睦,定有孝子贤孙世代发达。<br> 邑岁进士 愚西铭 魏可式 代录<br> 大清咸丰三年五月初八日<br> 瞿大兴 亲笔遗嘱 <div> (周凯整理)</div> 参观完祠堂,我们又按原路返回东院,出东院大门,沿院东一条斜路绕到戏台。路边有拴马柱 拐角处的石碾子 戏楼和台下场地 戏楼侧面,因前、左、右均无遮掩,可在台下三面观看 建在水渠上的瞿家水磨房 瞿家水磨房为楼阁状,分上下两层用木楼板隔开,这是上面的水磨和粮食收纳箱 瞿家水磨房分上下两层,这是下层的卧轮水车。水渠的水放进后水车便能带动水磨正常磨面。它们是农耕文化的遗存和见证 西院(青砖建筑)因陈设、布置还没完成,故没去里面看 景区东南角水塘边的水榭“细语茶楼” 水榭“细语茶楼”入口 细语茶楼内清静、雅致的环境。品茶并享受着下午清静的时光和慢生活 水池中几条七、八十斤的鲟鱼偶尔跳起落下。透过窗户观赏瞿家大院的房舍,像看一幅历史深出的画 肚子饿了还可以到“瞿家饭堂”吃地道的乡村饭、家常菜 夜晚院中大堂可以挥毫泼墨 住在了大院内客房内,可以亲身体验下住大户人家的感觉,感受下这里古色古香的气息和氛围 院子的大道上有穿传统中式婚服拍照的新人 从东坝进入瞿家大院的桥头可以看到大院几乎整个景观 瞿家沟小河,瞿家大院水渠就是从河里引的水 大院路边水渠中养的鲟鱼 大院檐坎上随处可见的柱墩石 第二天清晨,雨中古意盎然的大院瓦房 第二天一早起来,站在瞿家大院的小雨里眺望远处的山岭 山岭雨云弥漫、蒸腾,如诗如画,空气清冽的沁人肺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附歌曲《月满弦》,演唱:刘珂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