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皆可以为尧舜——读史笔记(1)

宏观天下

现在之我,无大喜,亦无大悲,心灵日渐枯竭,想要充实,想要精神的愉悦,扑克、麻将、游戏,不得解心中之寂寥,只会让心灵更加之荒芜。而只有畅游在文字间才没有那么的空虚,我喜欢那些流畅清新的文字间饱含的深义。 <p>想好好地读一下《史记》早缘于小时候读过的课文《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那震耳欲聋的豪言犹回响在耳畔,“还璧归赵”、“负荆请罪”、“将相和”这脍炙人口的故事仍浮现在脑海。然而总不得闲暇认真地拜读,终于有了时间可以静下心来了,慢慢地去品读这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了。</p>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史记》没有从盘古开首,也没有从三皇起笔,而是从五帝开写。五帝者,即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帝也。黄帝为我们中华人文初祖。从家族宗谱获悉帝颛顼高阳是我明经李改胡氏之祖。“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尧和舜是中国古代唐、虞两代圣君,因为贤明而一直为人们所推崇。 舜的父亲是个瞎子,生母去世后,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并生了一个儿子。父亲喜欢后妻的儿子,对待舜则遇到小过就动辄严厉地惩罚,而舜孝敬父母、友爱弟弟却从来没有懈怠过。父亲、继母、弟弟串通一气,几次三番置舜于死地,然而舜从不计前嫌,依然如初侍奉着父亲、关爱着弟弟。一个盲人的儿子,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而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好,使他们不至于走向邪恶。正是舜这样的胸襟和对道德的坚守,才使他得到了帝尧的赏识,并让位于他,使他成为了受百姓爱戴的贤明君主。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我想起了曾经看到过的一篇文章,讲的是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孝敬父母的事,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看中蔡奇的原因之一,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他就差不了那里去。恪尽孝道,守好家园,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都说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顺,又怎么可能对老百姓百般尊敬、万般服务呢?而习近平总书记本人也是孝敬父母的典范。百忙之中的习近平都会抽出时间来陪伴母亲,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一起散步。那张习近平牵着母亲的手一同散步的照片,就摆在习近平书架显眼的位置上,每年习近平在办公桌前致新年贺词时,一直都在。 史公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所谓明德,即清明的德政。从舜帝开始,中国从农耕文明走向了道德文明。细读《五帝本纪》,舜帝的明德博大精深:<br>——孝感天地。“(舜)父顽,母嚚,弟傲,能和以孝,烝烝治,不至奸”;<br>——厚德载物。“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br>——举贤任能。“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 荐大禹,治水成功。任命二十二贤才,得以天下大治;<br>——开创中国官吏考核制度。“三岁一考功,三考绌陟,远近众功咸兴”;<br>——惩治奸佞。“舜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br>——重教化,少诛杀。“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过,赦;怙终贼,刑。” <br>——实现了中华民族南北交融和团结。黄帝时疆域南只到长沙,颛顼时南疆也只到长江南沿,尧时洪水泛滥,南面三苗趁机在江淮、荆州作乱,直至舜帝,才征明三苗,“南抚交趾、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br>——敬敷五教。推崇“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br>——最早奠定中华民族文艺教育理论。“以夔为典乐,教稺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毋虐,简而毋傲;诗言意,歌长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伦,神人以和”;<br>——禅让帝位,唯才是举。“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br>舜帝身体力行创造的道德文化,是原生性的道德本体文化,因此舜帝成了“德”的化身,被誉为了中国道德文化的鼻祖,舜帝因道德完美而被百姓敬仰,“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br>舜二十岁时因为孝顺而闻名,三十岁时被尧举用,五十岁时代理天子政务,五十八岁时尧逝世,六十一岁时接替尧登临天子之位,登位三十九年,到南方巡视死于南方苍梧的郊野。舜德行一生,最后也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br> 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人向善,个个都可以有所作为。<br>读史记,我还有一个发现:轩辕之时,“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哇噻,厉害了!早在四千六、七百多年前,黄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有了“云”概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