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编(安溪竹藤编)

Hope Chan

<b>陈清河(1940-2020),全国劳模、国家级非遗项目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人、福建省工艺美术大师、安溪家居(藤铁)工艺文化产业创始人</b><h5> 陈清河一生情定家乡,专精工艺,始创安溪藤铁工艺产业,让一根根不起眼的竹藤,历经几十年发展、创新、传承、壮大,发展为家居工艺产业集群,成为我县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被誉为安溪藤铁工艺业“祖师爷”<br> 1940年,陈清河出生于尚卿乡中山村。16岁那年初中毕业,成绩优异的他考上高中。但由于家境贫寒,为能尽早完成学业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选择就读厦门工艺美术学院的前身——厦门鹭潮美术学校。1958年陈清河和两位同学被安排到竹编专业学习,陈清河勤学苦练劈竹篾及编织基本功,竹编工艺制作各道工序都能熟练掌握。他一边学习,一边还为学校后来招收的学生授课。毕业后,陈清河留校任教。1959年至1961年,陈清河先后创作了100多件竹编工艺品,这些工艺品参加厦门市、福建省等工艺美术展览会,受到工艺界专家一致好评。1962年,陈清河领衔设计制作的《云锦瓶》《鼓盒》等奇异精美竹编工艺品,作为时任国家主席刘少奇出访欧洲的国礼,被收藏在波兰国家博物馆。<br> 在上世纪60年代末上山下乡运动期间,陈清河回到老家安溪务农。从一个热水瓶竹壳做起,把乡村随处可见的竹、藤、树、草变为可以出口创汇的工艺品。创新与传承始终贯串于陈清河的艺术人生。从20世纪70年代的竹编、80年代的竹藤编、90年代的藤铁工艺到21世纪的家居工艺文化产业,作为一名工艺人,陈清河与时俱进,不断超越自我,他创新的每一个艺种,都引发安溪工艺产业的重大变革。<br> 近几年来,他组织创建了清华——安溪实验教学基地,高端借智,努力探索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为安溪家居工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的创新之风。在实践上,陈清河几经探索,把“竹编”与“漆器”两项传统技艺完美融合,于2017年成功地研制出一项工艺美术新艺种——竹编漆器,作品可以保存数百年不腐。陈清河先生的竹藤编精品多次获得国家级展览会奖项。2018年,竹编漆器作品《盛世香茗》安溪铁观音茶罐进入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陈清河还在探索汉字竹编技艺、致力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进校园,让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后继有人。</h5> <h5>作为一门手工技艺,安溪竹藤编以竹、藤为原材料,把竹编和藤编有机结合,据所需造型编织,工艺精湛、用料考究,既有竹编的柔美灵巧,又有藤编的韧性耐用,集实用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具有传统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h5> <h5></h5><h3>(一)、原辅材料</h3><h5>主要原料有毛竹和部分木料、海南藤、龙须藤或本地山藤、猫儿藤和部分木料,以及各色染色料、淳酸清油等。</h5> (二)、制作流程<br><h5>继承唐以来的编织法,工艺上主要有刨劈、编织、翻簧、车花、拼花和穿珠等6项基本流程。特点是编底、编墙、收口、插筋、勒花等结实美观,花纹图案色彩明快,具有重要的历史、经济、文化价值,体现农耕文明的特色与传承。</h5> <h5>1、刨劈:把采自山上的毛竹或藤条等厚料,刨劈成篾片或蔑丝、藤丝。安溪竹编精品采用竹篾皮用主要原料,所以竹篾丝、篾片加工制作过程100%用手工加工,无法用机器代替,材料加工需要娴熟的技巧及技艺。</h5> <h5>2、编织:以毛竹为主要原材料,以猫儿藤、龙须藤、山藤和部分木质、草质作辅料,在两向互相垂直的编织材料间以挑和压的方法构成经纬交织,由此引申变化多端的编织花样。<br>3、翻簧:利用竹簧加工制成各种器皿。<br>4、车花:将竹节车成一定形状和装饰。<br>5、拼花:利用竹和藤的表面或断面,拼成花型或器皿。<br>6、穿珠:将竹、藤节制成小段进行穿珠。<br></h5> (三)、关键技法<br><h5>编织是安溪竹藤编中的关键技法,是在两向互相垂直的编织材料间相互作挑和压的交织中完成的,纵向的线条称之为“经”,横向的线条称之为“纬”,由此引申变化多端的编织花样。编织在形式上有立体编织和平面编织两大类,在方法上有密编和疏编两种,在成形上有脱模编和包瓷编两种,主要有6类普通编织法和8类特殊编织法,以及收束和夹口技法。</h5> (四)、工装器具<br><h5>锯子、钉锤、钳子、凿子、木槌、大刀、小刀、剑门刀、刮刀、针、线、木模具、煑篾锅、浸漆桶、浸篾桶、刷子、碎布、木砂纸、喷漆机、刨篾机等。</h5> <h5> 安溪的竹藤编织工艺,讲究精致、美观、耐用,用途广的特点,所编织的各种竹藤器,从破篾破藤到编织的每个竹藤器,不论是瓶、盘、篮、盒、罐、盆套等做得十分精美鲜活,就连小小的藤碟、花篮工艺上都讲究精细、美观、结实、耐用,深受群众喜爱。</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竹编材料加工及编织流程图</b></h5> <h5> 安溪竹藤编技艺2010年正式列入泉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入选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4年,安溪竹藤编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又将“中国藤铁工艺之都”牌匾转交安溪县,茶乡再添一枚国家级名片。2019年6月,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将全球唯一的“世界藤铁工艺之都”授予安溪,安溪拥有了世界级的名片:第39个世界手工艺城市。<br>  2014年1月6日,“安溪县陈清河竹藤编技艺工作室”经安溪县民政局注册登记为民办非营利机构。六年多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各级领导各界人士以及广大职工群众的充分肯定及赞许。工作室聚集了专业技术人员13名(其中学徒2名),开展产、学、研创新工作,依托安溪华侨职校,开设工艺设计专业,招收学生,开展竹藤编技艺“非遗”传、帮、带传承工作,培养家居工艺本土创新设计人才,推动了安溪家居工艺文化产业双“百亿”的发展。<br>  2019年4月,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在苏州举行。由安溪华侨职校、第十八小学、第二十小学学子联合组建的“安溪竹藤编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作为泉州市唯一代表前往展演并摘取一等奖,成为安溪教育系统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卓有成效的生动注解。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工作坊的成就来源于安溪“大手小手齐心走”传承非遗文化梯队模式。从幼儿园到中小学,再到职业学校,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教育层层提升。在安溪县教育局的积极推动下,“非遗”文化走进校园,传统手工艺活动纳入了学校课程体系,“工作坊教研中心”成立,在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及社区经常性开展普及活动。</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传承团队</b></h3> <h5></h5><h3><b>陈永河,泉州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高层次第四层次人才</b></h3><h5> 师从安溪竹藤编创始人陈清河大师,从事专业竹篾加工近40年,熟练掌握竹篾加工技艺,加工的竹丝(纬线)可穿绣花针,加工的竹片(立体插花用)如纸片。熟悉竹藤编制品的后道加工工序如插花、编织、染色、喷漆等工作。在陈清河大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承担竹藤编的传承与创新的精品制作,及学校家居工艺专业学生的实训指导,传承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为安溪竹藤编作品的恢复与创新做出诸多的工作与努力。</h5><br><h3><b>陈淑华,泉州工艺美术大师,泉州市高层次第四层次人才</b></h3><h5> 师从安溪竹藤编创始人陈清河大师,从事竹藤编织工作35年,熟悉竹藤编各种原材料的编织技艺,见证了安溪工艺行业的发展,在陈清河大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承担竹藤编的传承与创新的精品制作、学校家居工艺专业学生的实训指导,以及国家级非遗安溪竹藤编技艺传承到社区、中小学做示范指导,为安溪竹藤编作品的恢复、非遗进校园做出诸多的工作与努力。</h5><br><h3><b>陈金城,泉州市高层次第六层次人才,安溪竹藤编及藤铁工艺多面手</b></h3><h5> 1985年师从安溪竹藤编创始人陈清河大师,熟练掌握竹篾加工技艺,加工的竹丝(纬线)可穿绣花针,加工的竹片(立体插花用)如纸片。从1991年开始,从事铁艺研发、创新、制作。在陈清河大师的引领和指导下,发掘传统竹藤编技艺,进行护栏铁艺制作的大胆尝试,开发铁艺与新光源LED结合的灯饰灯具,以及多种材料结合的现代家居工艺。完成制作铁艺、藤铁工艺品一百多件,其中精品占三分之一。2019年,作品《留守》荣获第三届“匠心杯”中国(安溪)藤铁工艺现场创作大赛银奖。</h5><br><h3><b>黄梅芳,安溪县技术能手</b></h3><h5> 师从安溪竹藤编创始人陈清河大师,从事竹藤编织工作35年,在陈清河大师的引领和指导下,掌握并发掘传统竹藤编技艺,开发现代家居工艺品,能徒手编织人物和各种造型编织法,是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竹藤编任课教师,先后几年共完成制作竹藤编工艺品30件,其中近10件为高端精品。</h5><div><br></div><h3><b>朱江南,安溪竹藤编专业竹篾加工技术人员</b></h3><h5> 1972年师从安溪竹藤编创始人陈清河大师,熟练掌握竹篾加工技艺,加工的竹丝(纬线)可穿绣花针,加工的竹片(立体插花用)如纸片。2020年1月,荣获第二届安溪工匠(藤铁工艺类)-竹篾加工篇技艺挑战赛二等奖。</h5><br><h3><b>黄月兰,安溪竹藤编专业技术人员</b></h3><h5> 1981年师从安溪竹藤编创始人陈清河大师,从事竹编编织工作,掌握丰富的竹藤编技艺,为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竹藤编任课教师,制作完成竹藤编工艺品近20件。</h5><br><h3><b>朱素丽,安溪竹藤编专业技术人员</b></h3><h5> 1996年开始从事藤编编织工作,掌握丰富的藤编技艺及铁艺知识,为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竹藤编任课教师,制作完成竹藤编工艺品近7件。</h5><br><h3><b>陈红萍,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竹编(安溪竹藤编)代表性传承人,泉州市高层次第五层次人才</b></h3><h5> 1978年开始师从安溪竹藤编创始人陈清河大师,学会了竹编起底、收口、插底,盘底座等基础的竹编技艺。1992年,学习藤编,熟练掌握了藤编起底、编墙、收口、插把手等编织技艺,先后编织了各种动物造型的产品及各种盘子和篮子。2019年4月重新回到陈清河身边学习较高难度的竹编编织技艺,熟练掌握了竹编包瓷编,立体插花,脱模编、竹编汉字的编织技巧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9年11月,作品竹编汉字《祝福祖国》获第三届“匠心杯“中国(安溪)藤铁工艺现场创作大赛金奖;2020年4月起师从杨惠珠,熟练掌握了较复杂的竹藤编编织法及技艺。2020年7月,作品《竹编-心灯》在第55届全国工艺品交易会上荣获2020年“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金奖。</h5><br><h3><b>一脉相承,生生不息(学徒)</b></h3><h3><b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易伟澎,</b><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5px;">出生于2002年,就读于安溪华侨职业中专学校,2019年师从安溪竹藤编创始人陈清河大师,系统学习竹篾加工技艺和竹藤编编织技法。</span></h3><h5><b>谢思齐,</b>出生于1996年,系安溪县第二十小学美术教师,师从陈红萍学习竹编汉字编织。</h5><br> <b>勤劳的安溪人民创造了悠久的竹编历史</b><h5>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不光为文人雅士所推崇,手巧的人们更是将其幻化成各种精美器皿。《五代初建安溪县记》记载:“坐肆列邸,贸通有无;荷畚执筐,为安职业。”《泉州府志》载:五代越王钱弘俶幕僚黄夷简退隐安溪,有诗“宿雨一夜蔬甲嫩,春山几焙茗旗香。”足见当时“畚”“筐”“焙茗”等竹制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br></h5><h5> 宋元时期,安溪竹藤编承袭了唐代的编织法,竹藤编技艺开始普及,农具、茶具、生活用具中属于竹藤编的相当普遍。明清时期,安溪从事竹藤编的艺人不断增多,工艺水平不断提升。晚清至民国,安溪竹藤编多散见于内安溪农村的家庭副业,篾货上圩市交易,或请师傅上门编织。千百年来,茶乡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升级竹藤编技艺,琳琅满目的竹藤制品被广泛应用到百姓生产生活中。“农耕时代,竹制品的农具、日用器皿随处可见。”围起田园的篱笆、农户头戴的斗笠、盛放物品的竹笼、蒸煮用的蒸笼,还有篾箍、筛、蓆、簾、桌椅、盘、筐、箱、斗箕、灯等都是。尤其是竹制茶器具占据竹藤编的半壁江山。每逢茶季,茶园间,躬身采茶的采茶女们头顶的斗笠,身后的茶篓无一不是竹制品;晾晒、制作茶叶环节更是处处见“竹”:大竹匾、竹筛、大焙笼等。</h5> <b>安溪竹编产业的历史起点与发展</b><h5> 千年发展历程中,安溪竹藤编这一古老技艺,不断融入全新的理念,在实用性与工艺美中不断交融升华,将传统工艺进行再生创造,并以崭新的面容出现在世人面前。20世纪70年代,安溪竹藤编发展重要时间节点。此前,安溪竹藤编长期以来主要作为农耕用具和生活用品,以家庭作坊生产为主;此后,因一个人、一个热水瓶的出现,安溪竹藤编进入产业发展历史性跨越。1969年,毕业于厦门工艺美术学校竹编专业的陈清河回到安溪老家。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市场上热水瓶壳短缺的现象让头脑活泛的他嗅到了商机。1971年,他在尚卿公社农械厂招收5名学徒,建立起竹编车间,专门生产热水瓶竹壳,而这里也成为安溪竹编产业的起点。<br></h5><h5>1972年,“安溪尚卿竹编工艺厂”获批创建,在生产热水瓶竹壳的基础上,陈清河研发了多种竹编工艺品,将安溪竹编从实用农家具提升至工艺美术品高度。第二年,福建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将其定点为进出口生产厂家。这期间,竹编厂职工数从起初的30人增加到1300多人,还开设有20多个加工点,生产8大类、4000多个品种的竹编工艺品,远销5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h5> <b>新艺种的创造-安溪竹藤编与藤铁工艺的发展契合</b><h5> 时间指针拨至1991年广州春交会,1991年1月,首创“藤铁工艺”新艺种----葡萄系列篮子:用藤皮藤芯编织成篮身,以钢筋为把手,铁线环绕把手化为葡萄藤,将铁皮剪成葡萄叶,钢珠焊成葡萄串,而后彩绘着色。<br>“藤铁工艺”新艺种的产品一经问世,很快成为欧美等国际市场的潮流时尚。这一新艺种,后来传播到福建全省乃至广东、广西和浙江等地,成为国家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广交会因此特设“藤铁工艺”展区专门展销藤铁工艺品。 “藤铁工艺”这一创造,也奠定了安溪藤铁工艺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英发、聚丰、恒星等企业迅猛发展为龙头企业,带动其他企业发展,并逐渐形成安溪县域经济特色的“藤铁工艺”产业集群。</h5> <b>求突破再出发,世界手工艺城市“新晋明星”</b><h5> 一技千年传匠心,铁艺之花绽四海。根植于深厚文化底蕴,发端于民间草根艺术,在一代代手工艺人的传承创新、淬炼羽化下,一根不起眼的藤条裂变为造福一方的富民产业。基于这一民生产业的社会影响,2002年,农业部授予安溪县“中国藤铁工艺之乡”称号。2014年,安溪竹藤编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又将“中国藤铁工艺之都”牌匾转交安溪县,茶乡再添一枚国家级名片。<br></h5><h5>善于“靠自己骨头长肉”的安溪人不骄不躁,向国际荣誉发起“挑战”。2015年,安溪启动了“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手工艺城市——藤铁工艺之都”申报工作。去年8月,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专家组论证后抛出“橄榄枝”,初步同意安溪申报。今年5月中旬,“申都”工作迎来关键节点,由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及其亚太地区理事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组成的考评专家组来到安溪,走企业、进校园、访乡村、看生产、观竞赛,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评验收。3个月之后,喜讯传来,经世界手工艺理事会审核通过,全球唯一的“世界藤铁工艺之都”正式花落安溪,安溪拥有了世界级的名片:第39个世界手工艺城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167efb"><i><b>更多信息,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我们将一如既往地为您呈现精美的竹藤编制品。</b></i></font></h5> <h5><b>欢迎前来我们工作室研学,参观及指导<br>地址:福建省泉州市安溪县华侨职业中专学校内<br>联系人:吴小姐,18965631976</b><br></h5> <font color="#ed2308"><b>本文版权所有者:安溪县陈清河竹藤编技艺工作室,盗版必究</b></font>

安溪

藤编

竹编

编织

清河

工艺

藤铁

技艺

安溪县

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