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文/摄影/胡鸣涛</p> <p class="ql-block">他写的诗,习近平曾引用;</p><p class="ql-block">他写的字,毛泽东曾夸赞;</p><p class="ql-block">他做的事,老百姓曾传颂。</p><p class="ql-block">一个封建社会的小吏,却让今天的官员也常来向他学习。他就是郑板桥。</p> <p>习近平引用郑板桥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纪念馆。如今也是中共潍坊市委从贯彻落实“三严三实″活动要求和强化党员干部宗旨意识出发,充分发掘利用教育素材,旨在使其成为全市党员干部宗旨教育和廉政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我来参观郑板桥纪念馆时,正遇上某单位党员干部集体来参观接受教育。</p> <p>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1766年1月22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先后是,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任山东范县县令五年;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潍县任县令七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被罢官,宦官生涯十二年。</p> <p>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p> <p>他的书法,取篆、隶、行、楷之长,创自家风格,称为“六分半书”,大,小,弯曲 似“乱石铺街”,饶有趣味。还曾得到毛主席的好评。</p> <p>郑板桥著名的匾额不少。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是“难得糊涂”与“吃亏是福″</p> <p>郑板桥为官曾多次与民间百姓接触过,于是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下层穷苦人民生活深有体会,“爱民”是郑板桥做人和做官的基本思想和原则,于是他一直怀揣着“得志,泽加于民”的志向,以民生为重,体察民情,深入群众并和劳苦大众打成一片,赢得了百姓的爱戴。他有这样一方印文“恨不得填满了普天饥债”,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民本情怀是多么深厚!</p> <p>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 / 墨竹图题诗:</p><p>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p><p>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p><p>郑板桥以画竹垂名。不过,与一般画竹、咏竹取其“直而有节”不同,在这首诗里,竹是另外一种形象:</p><p>郑板桥在县衙的屋子里,听风雨中竹子来回摆动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民间百姓在这种天气里忍受疾苦的声音。民众一枝一叶的小事,都牵动这些州县官吏们的感情。</p><p>当下,老百姓在为买房、看病、上学中的困难。不就是今天老百姓的一枝一叶吗?</p> <p>潍县县衙门坐北朝南,在南北轴线的北端,衙门里松柏参天,大门口有一对两米多高威武的石狮子。</p> <p>在大堂上就能看到衙门大门外,有一座木质结构的牌坊,南面书“戒碑″二字。北面书: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看来在封建社会里,也是要注重政府形象的。</p> <p class="ql-block">那年潍县,遇到了灾荒之年。郑板桥因开仓放粮,周济穷人,而被“奉旨革职”。</p><p class="ql-block">虽然革了郑板桥的职。但当朝皇帝乾隆却心里在犯滴咕:想当年我爷爷干的时侯,山西出了个清官于成龙,都叫他于青菜,于青天。当时参他的人也不少。</p><p class="ql-block">今天山东出了郑板桥,他还写了首:“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诗,罢了他的官,莫不是冤枉了他?不行,朕得亲自下去实地查访查访。</p> <p class="ql-block">于是,乾隆帝借着下江南之机,亲自到了潍县。当来到县衙门口时,就听到有老百姓直夸赞郑板桥,还把他六项亲民做法,刻在木板上,对他的赈灾济民救民于水火,老百姓更是感激得不得了,都说他是清正爱民的好父母官。</p><p class="ql-block">乾隆帝一边暗中查问,一边心里琢磨着:朕还真是的冤枉了他,看来老郑还是个好同志啊。</p> <p class="ql-block">本人正碰上拍郑板桥电视剧的,便拍下了这一情景。</p> <p class="ql-block">乾隆帝便打发随从,专门为老郑设了一桌酒席,表彰他的为官清廉公正,与民同甘共苦的品格。席间乾隆帝频频举杯,并将此宴赐名为“板桥宴”。</p><p class="ql-block">乾隆帝拍着郑板桥的肩膀说:“诸位看看,像郑板桥这样的好干部,真应该留下来多干几年。朕让你留下继续干下去,你看如何啊?”</p> <p class="ql-block">这是板桥宴酒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乾隆杯酒。</p> <p class="ql-block">郑板桥心想,我都六十一岁了,去年就该退休了。不干了,还是回老家开个画匠铺多好。想到此便道:“回禀万岁,臣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还是允下臣回老家去吧。”无奈,乾坤帝笑了笑,恩准了他的请求。</p> <p class="ql-block">人家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郑板桥却两袖空空,头戴岚帽,身穿毡衣。只用了三头毛驴:一头驮着简单的行李;一头驮着两夹板书;一头是他的坐骑。</p> <p>走时潍县老百姓倾城送别。做知县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是啊,无论什么朝代,为民的官老百姓是舍不得让他走的。</p> <p>他在惜别潍县绅民所画的一幅竹子上题了一首诗:</p><p>"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p> <p>他在《罢官作》中写道:“老困乌纱十二年,游鱼此日纵深渊。春风荡荡春城阔,闲逐儿童放纸鸢。”情怀的磊落,解脱的欣喜。</p> <p>回到了扬州,他以画竹卖画为生。他将积郁心底的愤懑,挥毫写下了:</p><p>“宦海归来两袖空,</p><p>逢人卖竹画清风;</p><p>还愁口说无凭据,</p><p>暗里藏私遍鲁东”。</p><p>就这样,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气节的一生。</p> <p>追古思今,像郑板桥这样的两袖清风、为国为民的好官,怎么能不让那些贪官污吏汗颜,又怎么能不让老百姓爱戴呢?</p> <p>如今在潍坊博物馆内陈列着许多郑板桥的诗画,还有他任知县期间镌刻的石碑。</p> <p>当我们漫步潍坊街头,也随处可见郑板桥的字画。潍坊人民以此表达对他的爱戴和怀念。</p> <p>潍坊东方路街边的石雕书。</p> <p>2020.9.27于潍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