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一边炮声震天,一边笙歌达旦

空谷幽兰

<p>曾作过战地记者的著名记者陶菊隐曾写过淞沪战争进行时,苏州河两岸呈现的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观:“苏州河一水之隔,一边是炮声震天,一边是笙歌达旦。每当夜幕降临,租界内彻夜通明的电炬,透过幽暗的夜空,与闸北的火光连成一片,映红了半边天。”</p><p><br></p><p>电影《八佰》再现了这一战争奇观:苏州河这边是中国军人的浴血奋战、视死如归;另一边是外国记者在租界阳台上一边喝咖啡、一边了解战况的戏剧性场景。</p><p><br></p><p>这样的奇观,在惊天动地的二次大战史上,绝对找不出第二例。</p> <p>影片中的苏州河隔开了租界和四行仓库,隔开了浮于表面的繁华与令人战栗的荒芜。影片中的人物也曾说过:“那边是天堂,这边就是地狱。”河的这岸是“满目萧然”,河的那岸却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反差的确让人心酸、让人震撼、让人愤怒。“天堂”充斥着愚昧与麻木,“地狱”充满了不屈与坚守。“天堂”是精神上的地狱,而“地狱”承载的却是我们这一民族的脊梁。</p><p><br></p><p>所幸的事,那接连不断的爆炸声炸醒了河对岸歌舞升平的民众,大家同仇敌忾,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民族豪歌。</p><p><br></p><p>作为观众的我们,随着影片走进了那场战争,再次感受中国军人不屈的灵魂,正是他们的勇毅与担当,才有如今和平富庶的生活。</p> <p>影片有三个场面最震撼人心,令人动容,为之落泪。</p><p><br></p><p>为了摧毁日本人想要炸破四行仓库西墙的计划,陈树生带头,军人们一个又一个主动请缨自报姓名,引爆绑在身上的炸药与日本人同归于尽。这个场景看得我热泪盈眶,对军人的敬意油然而生。</p><p><br></p><p>他们留下的最后的话是:“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娘,孩儿不孝了。”自古忠孝难两全,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他们选择了为国家大义而牺牲。</p><p><br></p><p>壮士们最后留下的话语,震彻历史的寰宇,扣动观众们的心弦,让我们致敬千千万万为了国家的和平做出努力或者牺牲的中国战士们。</p> <p>第二个动人心魄的场景是升国旗,小姑娘杨慧敏冒着危险把青天白日国旗送到四行仓库这边来,壮士们决定第二天升起国旗。</p><p><br></p><p>谢晋元团长说,国旗一升,必定会遭到敌人的立刻猛攻,但是将士们依然选择这么做。</p><p><br></p><p>敌人开战斗机用子弹扫射,四行仓库楼顶无遮挡物,壮士们用肉身抵抗敌人的攻击,但他们毫不退却,依旧坚守,为的是让国旗屹立不倒,因为国旗代表的就是四万万同胞,国旗不倒,中华民族就不会倒。</p> <p>第三个场面是壮士们向租界撤退,这接近故事的尾声。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他们需要先撤退,保守军力,以待来日再战。</p><p><br></p><p>每一个壮士都蓄势待发,冲过苏州河上的那座桥。桥不长,但因为壮士们的英勇行为,却让这座桥成为了最长的桥,成为了观众们最揪心的一座桥。</p><p><br></p><p>最后一幕是被扫射的场景,导演管虎在此处戛然而止,没有把八佰壮士的结局呈现给观众,反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p><p><br></p><p>对于知道结局的观众来说,无需多说,铭记这段历史是对英雄最崇高的致敬;对于不知道结局的观众而言,该去了解这段历史的去向,历史不该被遗忘。</p> <p>影片对人性做了深刻的挖掘,在战争面前,在毫无退路的绝境面前,人性尽显。</p><p><br></p><p>以端午、老算盘、老铁为代表,他们有过逃跑的经历,即使没有逃跑也有逃跑的心,他们惦记家里头的爹娘也惦记未娶过门的媳妇;他们不会开枪杀人,也不敢开枪杀人。他们害怕、退缩,成为这场战役中懦弱胆怯的代表。</p><p><br></p><p>也许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批判他们,但谁又敢说处在他们的境地中不会做出相同的选择。他们也是战争的受害者,没来由地被裹进这场战役中无法脱身。他们渴望保全生命,渴望与家人团聚。</p><p><br></p><p>当然,小端午和老铁最后被感化,拿起了枪加入了战斗,成为了八佰壮士里真正的一员。特别是小端午,临牺牲前还沉浸在打落敌机的喜悦中,没有意识到自己中弹了。这一情节极具戏剧张力,让人潸然泪下。</p><p><br></p><p>老算盘倒是将逃跑贯彻到底,成功逃到租界。只是听到了八佰将士们的壮举后,他不知会作何感想。</p> <p>另一类人是谢团长、羊拐、朱胜忠、山东兵、陈树生等一群一直都没有退缩的勇士,他们始终热血,把保家卫国当作自己的责任;他们认为国家有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诠释了军人的担当。</p><p><br></p><p>他们始终在抗战一线,明知是绝路,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p><p><br></p><p>两种人性的对比,让你明晓人性的复杂,战争面前,难以细说。但那些为了国家民族崛起大业而牺牲的人们,值得后人们永远崇敬;那些无名英雄们,永远是国家民族的骄傲。</p><p><br></p><p>“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何香凝的这一句台词被深深地印在了每一个人的心底。</p> <p>河对岸的浴血奋战,牵动了河对面人们的心。尽管有麻木、有冷漠,但也有激情、有热血;他们关注、支持着河对岸的壮士们。</p><p><br></p><p>一个小孩子敬礼了,对岸沿河而站的一群人都敬礼了,他们无法投入其中,只能以此等方式表达敬意。</p><p><br></p><p>缺电话线了,男子汉们自告奋勇地要把电话线送到桥对面去,他们和子弹拼速度,万死不辞。</p><p><br></p><p>群众踊跃捐资捐粮,只想为这场战役尽自己的一份心力,告诉壮士们:我们与你同在!</p><p><br></p><p>小姑娘杨慧敏冒死把国旗送到了四行仓库,象征着四万万同胞给予他们的支持。</p><p><br></p><p>最后一刻,赌场的蓉姐拿出了国旗和吗啡药去抢救过桥的受伤军人,灾难面前,不愿独善其身。</p><p><br></p><p>时刻观察战事的大学教授,忍无可忍地拿出枪射击对岸的敌人,口中说着:“太欺负人了…”</p><p><br></p><p>还有那个一心只想卖情报赚钱的记者,却在最后时刻,为了壮士们托付给他的信物,受伤后蹒跚着去捡了起来,护着冲过了桥。</p><p><br></p><p>当一双双手伸出栅栏时,中国人的家国情怀被真正唤醒,也点燃了坐在影院观影的我们。</p><p><br></p><p><br></p> <p>影片最后谢晋元团长的话让人深思,他说:为什么我们会节节败退,因为我们的民族病了,我们的国家病了。</p><p><br></p><p>这话让人想到鲁迅先生的弃医从文的故事,生病的民族需要疗救的药方,当医生可以医好身体的病,却无法医治心灵的的病,从文方可疗救国家。</p><p><br></p><p>这些勇士们,用他们的浴血奋战来唤醒生病的国家民族。历史记载了他们悲壮而光辉的一笔。</p> <p>影片的最后,贯穿全片的白马再次出现,站在四行仓库遗址前,凝视这个劫后重生的世界;镜头转回了现代,导演用俯视镜头,移镜放大,把弹痕累累的四行仓库置于上海繁华地段,旁边高楼林立,令人震撼之余又让人深思:今天的繁华盛世,是先辈们拼尽全力换来的。</p><p><br></p><p>八佰壮士用生命保卫的地方,正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可以告慰他们的是:曾经生病的民族和国家正在慢慢痊愈,正在健康茁壮地发展。八佰壮士们,你们看到了吧?!</p><p><br></p><p>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