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里的第一本日记,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小学新教师2班

<p class="ql-indent-1">经过了与孩子们斗智斗勇的第一个月,新教师们难免进入了迷茫的摸索阶段,甚至产生了畏惧、退却的心理。在这样的情况下,金华市荣光国际学校副校长、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吴小军老师带来的《寻找自己专业成长的“助推器”》讲座,给新教师们带来了新的教育思考,让许多新教师如沐甘霖、豁然开朗!</p> 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 <p class="ql-indent-1">正如于漪老师谈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说“一生只做一件事”。吴老师由李吉林、朱永新、王崧舟等众多优秀教坛前辈们找到自己成长发展“助推器”的案例展开话题,启示新教师们“坚持一个方向、深挖一口井”,引导新教师们学会选择自己的最佳效应点,找到适合自己成长的“助推器”!</p> 用日记走进孩子心里 <p class="ql-indent-1">紧接着,吴小军老师以自己为例,向新教师们分享了自己的专业成长“助推器”——日记,吴老师的日记,家庭事业两手抓,既有饱含如山父爱的女儿成长日记,也有关注学校大小事件的行政日记。针对刚走上讲台的新教师们,吴老师选择了最能帮助我们成长的个案研究日记展开介绍。四个孩子,四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四段迥异的心路历程,四篇图文并茂、记录详实的日记合集,辅以吴老师亲切幽默、生动形象的讲解,潜移默化传递着因材施教、正向反馈的教育力量!</p> <p class="ql-indent-1">在讲到“教育日志促专业成长的原因”时,吴老师从几个司空见惯的教学细节出发,以字词抄写和班内评比现象为例,通过高质量的问答互动,引导新教师们从教学常规中反思进步,培养新教师们梳理自己的教育教学想法。</p> <p class="ql-indent-1">在谈到“如何写教育日记”这一问题时,吴老师介绍了五个要点,从外在的本子、形式、时间到内在的内容和体会。强调了坚持、真实、有主题的重要性。</p><p class="ql-indent-1">把握时间重累积,学习反思固根基。让我们在职业生涯起点的这个秋天里,拿起一个本子记录每日的教育点滴,即使学不来吴老师斐然的文采,但如果我们也能拥有坚持的精神、细致的观察力和温暖的教育情怀,也一定能走进孩子们的心里、收获满满的职业幸福感!</p><p><br></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下是小学新教师2班部分学员的反思</span></h1><p><br></p> <p class="ql-indent-1">吴小军校长对于教学日志的这份有心和坚持,令人动容,反观自己,惭愧:关于教育日志,虽然也有在记录,提前一天就做好了次日工作计划,但远没有吴校长这么规范细致;关于孩子的成长日志,四年全职妈妈,一字未记;关于个案研究日志,断断续续,有一句没一句的记着。王晓春老师说,当你把一个问题孩子当成是你研究的对象时,你就不会因为他犯了错误而生气或者发火,只会对他充满研究的兴趣。这么高的境界,我还要继续修炼啊!</p><p class="ql-indent-1">吴校长展示一个又一个研究记录的经典个案,一篇又一篇图文并茂的心路历程,让我从全新的视角审视“我”、“教师”这两个身份,想要有所得有所成长,必须坚持一个方向,为自己定下一个目标,通过多种途径,不懈努力,记录研究并反思,取得专业化成长。</p><p class="ql-indent-1">路还很长,语文教学虽然是我挣钱吃饭的手段,但我依然怀揣激情,努力寻找诗和远方。</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东藩小学 陈娜</p><p><br></p> <p class="ql-indent-1">我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师兼班主任已经一个月了,很忙但是很空洞。每天都在做一样的事情:备课、上课、批作业、管班级、家校沟通。这就是我的一天,这就是我过去一个月的每一天。我不禁想着,教师真的如别人所说是一个一眼望得到头的重复的职业吗?不是的,但我确实每天都在做一样的事。今天,吴小军老师的生动讲述让我醍醐灌顶,原来,我可以通过教育日志把每天变充实,用心观察孩子的变化,记录自己的成长。被吴老师写在在日志里的孩子们是幸福的,吴老师助力了他们的成长;吴老师也是幸福的,满脸笑意地讲述着有关孩子们的故事。从明天起记录教育日志,我也要成为一个有故事的老师,每天和孩子们一起迎接新的太阳!</p><p style="text-align: right;">益农二小 倪佳佳</p><p><br></p> <p class="ql-indent-1">一张“每周之星”映入眼帘,解答了我最近的疑惑。最近为了治治我班那帮小魔王,我推行了大拇指积分机制,做的好的可以从各方面进行加分,如早自修认真读书的,家庭作业完成工整的,形式各种各样。但进行下来发现好的同学仍然那么好,差的同学依然岿然不动。今天的讲座就像一场及时雨,点醒了我,也促使我要找到一种更能激励孩子的有效措施,让每个孩子都能积极向上地去成长! </p><p class="ql-indent-1">今天的讲座不仅给我的班级管理敲响了警钟,也敲响了我的人生警钟。曾经的我也尝试过写日记,但渐渐的由日记变成了周记,现在又由周记变成了月记,便安慰自己,现在还有谁写纸质稿了呢,写了也没多大的用处吧!看了吴老师那100多本日记,真是自愧不如,更被吴老师的“一个人,一辈子,一件事”所深深触动,坚持的力量可以改变我们整个的人生。所谓的人生修行,也不过是在人生路上能坚持一件事,而我们的坚持也会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p><p style="text-align: right;">云石小学 孙燕</p><p><br></p> <p class="ql-indent-1">工作的一个月来,时常感觉自己像一只无头苍蝇,每天都很忙,但又说不清楚到底在忙什么,甚至很多时候开始怀疑自己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行业的正确性。今天听了吴小军校长的讲座,我开始对自己这段时间的工作进行反思,突然发现,自己低效的忙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记录”的习惯,所以无法明确工作的重难点,也无法及时反思,因而日复一日地为同样的问题焦虑。</p><p class="ql-indent-1">吴小军校长介绍的教育日记,是老师,尤其是急需寻求成长与突破的新教师们强有力的助推器。这个星期,我又时常因为班级的纪律问题忍不住暴躁生气,一开始觉得可爱活泼的小朋友瞬间都变成了让我发火的源头。但是,今天的讲座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如果我换个角度呢?如果我试着去观察这些纪律差的小朋友,那也许,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会让我们充满研究兴趣。读研期间,跟着导师去学校实习,我有写教学日志以及班主任日志的习惯,正式工作之后,一开始确实也会做记录,但随着事情越来越多,这个习惯被我抛在了一边。但是,吴小军校长用各种实例告诉我们,写教育日记能让我们的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但坚持绝对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接下来的时间,我会努力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用教育日记打开自己教育的新征程。</p><p style="text-align: right;">湘湖小学 王成</p><p><br></p> <p class="ql-indent-1">小时候,老师总让我们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记录一些自己生活的琐事,说是等日后翻看起来会很有滋味,我不明所以地就开始了写日记,后来随着学业、工作压力的增加,这一个习惯也逐渐丢失,与之一同丢失的还有成长中的一些记忆。</p><p class="ql-indent-1">今天听了吴小军老师的讲座,我对为什么写日记和怎么写日记有了更深的理解。日记其实也可以是为他人记录学习生活的一个过程,尤其是身为一名老师,针对班中学生建立个案研究日记是一种很好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孩子成长有效助推的好工具。每个孩子都是一片独一无二的树叶,有共性也有着自己的个性,有些吸引眼球有些看似平平无奇,但只要能为她们各自建立一份自己的成长档案,多关注,从现象找问题溯本质求方法,将心思落到每一位孩子的点滴微小进步中并加以鼓励和不断寻求策略,相信每位孩子都能开出自己独一无二的花朵。</p><p class="ql-indent-1">开学一个月以来,平时的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繁忙,我常常觉得分身乏术,没有时间进行思考总结和反思,而日记正好能填补这一块的空白,每天抽出时间进行记载,更能充分认识自己、了解他人,促进自我反思与发现,完善人格修养。学会记录,方能成就更好的自己,点燃学生的美好人生。</p><p style="text-align: right;">闻堰小学 张文蔚</p><p><br></p> <p class="ql-indent-1">看到:寻找自己专业成长“助推器”这个题目,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什么才是“助推器”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跟着吴小军校长的幽默风趣的开场白开始了今天的培训。原来吴校长的秘密武器是:教育日记。吴校长不仅写教育日记,还写行政工作日记和女儿成长日记,更是因为四千多篇女儿的成长日记,成为了“网红”教师。从吴校长的讲述中,我知道了教育日志可以记录自身的历史、明确重点难点、促进自我反思,更重要的是完善人格修养。“亲其师信其道”,吴校长用一篇篇充满温度的教学日记,拉近和学生的距离,用爱浇灌出学生的成长。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现在开始,动笔书写始于我们的教学日记!</p><p style="text-align: right;">信息港小学 赵怡颖</p><p><br></p> <p>美篇制作:张敏</p><p>文字供稿:陶然</p><p>图片供稿:陈佳佳 俞梦娜</p><p>推送审核:俞梦娜 毛宁慧</p>

日记

成长

老师

教师

日志

教育

吴小军

自己

记录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