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识绛州澄泥砚

Zz ZAZP

<p>  绛州澄泥砚,孕于汉,兴于唐,盛于宋,明代达到炉火纯青。从中唐起历代皆为贡品。然而其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中断了300余年。30多年前,它不但“苏醒"获得重生,而且蓬勃出了比“前世”更为旺盛的生命力。</p><p> 历史上,绛州澄泥砚与端砚、歙砚、洮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在中国四大名中,澄泥砚相对其他三者,独具“温砚”特色,制作更难,也更为难得。</p><p> 绛州能出产澄泥,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汾河的“恩赐”。汾河上游多是峡谷,水流湍急,到了新绛段,河道拓宽,流速减缓,富含多种金属矿物质的泥沙沉积成床。这得天独厚的澄泥资源,为澄泥“密变”出朱砂红、鳝鱼黄、蟹壳青、豆砂绿、玫瑰紫等自然色彩创造了天然条件。然而,由于绛州澄泥砚制作工艺复杂、周期较长,故产量极少。到了明代末期,随着铜砚、瓷砚、漆砂砚、木砚等的出现,澄泥砚已日渐在行业竟争中处于下风,近乎失传。</p><p> 1986年,山西新绛县蔺永茂与儿子蔺涛开始着手开发挖掘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数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精心研制,终于使失传数百年的民族瑰宝重放光彩。1995年申请“绛州”商标,蔺氏父子生产的绛州澄泥观由于“烧造最好”,2008年独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荣获百余项国际国内大奖,其精品被数十家博物馆收藏。</p><p> 2019年绛州澄泥砚被赞誉为“山西三宝"之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