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见到的那些有趣的地名路名

青岛行者

近来琐事繁多,难以静心码字,原定美篇的写作计划没能坚持好。<div><br><div>这两天在家翻看照片,发现自己走过看过的一些地名路名挺有趣,就随手组合一下,凑成一篇,聊以充数吧。</div></div> 先说一个见到的比较惊悚的地名,拐儿镇。<div>前几年与家人自驾出游,在山西省左权县东部45公里处发现这个奇怪的镇名。该镇驻地是“拐儿村”。后来也没搞清楚“拐儿”这名字的来历,反正感觉怪怪的。</div> <div><br></div>在这里加油时,我没让孩子下车,怕被拐走(笑)。 <div><br></div>平时出游大多以乘坐火车为主, 而且多是普通客车或者绿皮车,这样可以近距离地接触一些小众之处。“六个鸡”站就是这样在“沪昆线”贵阳到凯里的路上发现的。<div><br><div> 这个站名源于附近六个鸡村名而来,而该村名由来众说纷纭,一般是说当地人民生活困苦,以致于过去官员征收皇粮的时候,此地太穷只能征收到六只鸡而得名。先有村名后有站名,所以就有了这个“六个鸡”站。</div></div><div><br></div><div>这个在峰峦延绵群山之中的小站仅有10名职工,虽然车站地理位置偏僻却因为站名“六个鸡”而小有名气,近来也成为网红打卡之地。<br></div> <div><br></div>贵州有许多古镇,“下司”就是其中之一。<div><br></div><div>下司镇位于凯里州麻江县东北部,明清两代属平定长官司的分司驻所,因地处平定下游,得名下司。<br><br>下司为清水江上游的商阜重镇。清朝年间多次整治疏浚河道,航道的畅通,使得下司逐渐发展成为水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清末至民国初年,这里的商业特别兴盛。解放后,这里的商贸仍很繁荣,集市规模在麻江县仅次于县城,是黔东南州较大的农村集市之一,现为凯里州著名的旅游重镇。<br></div> <div><br></div>都匀是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首府。<div><br><div>“都匀”这个名字也很奇特,先说一下这个“都”在这里读“DU”。<div><br></div><div>公元940年设都云县,明朝时认为“云之为物,变化莫测”,遂将“云”改为“匀”,取“均匀”之意,从此改为“都匀”。</div><div><br></div></div></div> <div><br></div>都匀城位于剑江河畔,众多河流汇入沅江源头剑江穿城而过。碧玉般的剑江水,沿江两岸莺语流花,青山耸翠,造就了一个山水交融、山清水秀的天然生态环境。 (网络照片)<div><br></div><div>城内的“百子桥”</div> <div><br></div>这个“八步”不是长度计量单位,而是一个地名,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一个区,也是贺州市政府所在地。 八步这个地名的来历也很有趣,广西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因此坊间相传是当时该地面积狭小,只有八步之遥,顾名之。正史则说清咸丰年间,该地仅八间店铺临江边,后广东商人在此建仙城会馆,馆前亦砌八级台阶,八步由此得名。<br><br>1951年设八步镇后改公社,1958年始为贺县治,1997年起为贺州市治。现为桂东第一大镇, <div></div> <div>梦寐以求去茅台,结果直到2018年才得以实现。没到茅台镇,先闻美酒香。没去“醉美大道”,但是这里的每条道路都是“醉美”,整个镇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的酱香酒味,可谓是“酒香扑鼻”沁人心扉,令人不饮自醉,<br></div><br>当地人告诉我说,你随便去哪家酒厂(销售门市部)都可以免费品尝一小杯茅台酒,你一天一家挨着品尝的话,一个月你也品尝不完。<br><br>茅台镇位于赤水河畔,让人想到了当年毛泽东在这里指挥红军“四渡赤水”,展现了他的雄才大略,以至于后来他说“三大战役算什么,四渡赤水才是我的得意之笔”。 这里有“端午路”只是不知有木有“中秋路”“元宵路”...... 广西的“百色”不是万紫千红的意思,而是壮族语言“博涩寨”演变而来,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的地方。<br><div><br></div><div>认识百色主要源于两点,一是这里发生过著名的百色起义,二是这里有十大长寿之乡之首的巴马。</div> <div><br></div><div>写到“百色”顺便说一下“平果”吧。</div><div><br></div>经常有人把“苹果”写成“平果”。<br>广西有个县叫平果,但是这里并不产苹果而是产“铝”。<div><br>平果县历史悠久,县名是在1951年由平治县、果德县合并成平果县,隶属百色。后撤县建市仍由百色代管。<br><br>平果市矿产资源丰富,其中以铝矿最为丰富,储量多,矿体大,品位高,埋藏浅,大部分是露天,极易开采。全市铝矿分布面积达1750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70.42%。<br></div> <div><br></div>当年邓小平提出要发挥地区优势,专门指出“广西平果铝要搞”。<br> 云南有个著名景区叫“普者黑”这是彝族语言,是指鱼虾多的地方。<div><br></div><div>其位于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丘北县境内,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以“水上田园、湖泊峰林、彝家水乡、岩溶湿地、荷花世界、候鸟天堂”六大景观而著称。 </div><div><br>景区内普者黑村是2013湖南卫视大型亲子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第三个外景的拍摄地,由此而引发了该地为众人所知所向往。<br></div> <div><br></div>蒙自市是红河自治州的地级行政区首府,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滇南中心城市核心区。<div><br></div><div>“蒙自”,因县城西部有“目则”山而得名,汉语读为蒙自。</div><div><br></div><div>蒙自是云南建县最早的24个千年古县之一,清末民初曾是云南省对外贸易的最大口岸,当时云南80%以上的进出口物资通过蒙自转运。<br></div><div><br></div> 我们认识“蒙自”则是因为这里是一百多年前“过桥米线”的发源地。<div><br></div><div>相传,清朝时蒙自城外有一湖心小岛,一个秀才为图清静在岛上读书,其妻子常给爱吃米线的他送饭,但等出门到了小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br></div> <div>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div><div><br></div><div>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把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div><div><br></div><div>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div><div><br></div><div>在蒙自,米线是当地人的主食。不过没有那些精致的菜肴,他们就像北方人下面条一样,开锅煮熟捞出后加上相应的佐料配料,便可以大快朵颐地吃起来。<br><br>顺便说一下,当年米线好像是10元一碗,而且还可以免费加米线。但是他们盛米线的碗特别大,感觉直径至少也在25厘米以上,所以以致于我吃了好几次,一次也没看到有再加米线的。<br></div> <div><br></div><div>蒙自向西40公里,有座城市唤作“个旧”,是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市。小时候知道这是我国的“锡都”,可惜这些年好像逐渐消失了一样。<br></div><div><br></div><div>“个旧”是以彝语音译演化而来的。<br></div> <div><br></div>个旧是以生产锡为主并产铅、 锌、铜等多种有色金属的冶金工业城市,开采锡矿的历史有约2000年,是中国最大的产锡基地,同时是世界上最早的产锡基地。 这是当地人发明的一个字,忘记怎么读了。 <div><br></div><div>这个“板仓”不是“板材仓库”而是杨开慧烈士的故乡——“板仓冲”。</div><div><br></div>我平时除了乘坐火车出游外,有时也和家人一起自驾出游。2018年春节期间,一家人从长沙专程去板仓参观“杨开慧纪念馆”。<div><br></div><div>杨开慧是湖南长沙板仓冲人,(现已改为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1920年冬,她与毛泽东结婚,1922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毛泽东的助手。</div><div><br>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去领导秋收起义,开展井冈山根据地斗争;杨开慧则独自带着孩子,参与组织和领导了长沙、平江、湘阴等地武装斗争,发展党的组织,坚持革命整整三年。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她拒绝退党并坚决反对声明与毛泽东脱离关系,后在长沙被害。</div><div><br></div> 1957年毛泽东为纪念杨开慧特写了《蝶恋花 答李淑一》,赞其为“骄杨”。<div><br>这首诗被誉为是毛泽东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的最佳结合之作。</div> 杨开慧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 <div><br></div>最后写几个有趣的路名,结束本篇。<div><br></div><div>当年自驾去南昌,看到有“生米大桥”,不知现在煮熟了没有。</div> 有一年春节期间在镇江路过此巷。 在泸州拍下这张“孝顺路”路牌。 <div><br></div>这张“慈善路”好像也是拍自泸州。 <div><br></div>这张“忠孝路”记不清在哪个城市拍的了。 应该还有好多奇怪的地名路名,现在想到的先写这些,后面还会有补充。如有错误敬请指出。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