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新课标下能动性课堂应该怎么进行,9月25日,地理组组长伊铭老师用一堂生动的公开课为地理组的各位老师诠释了什么是新课标新教材下的能动性课堂展示。</div><div> 课程刚刚开始,伊铭老师就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没有赘述没有铺垫就是一下子直接切换到学生授课模式,对于习惯了以教师讲授为主题的老师们来说一时尽然有些不适应,不过很快便被学生精彩的讲解所吸引!<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 本来以为上去讲授知识我们的学生会比较紧张,会照本宣科或者不敢表达,但是让我们惊喜的是,想象中的惊慌失措的场面并未出现,应该是在课下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因此上去后镇定自若侃侃而谈,将本小组的主题内容一一讲出,同时围绕本组主题“流水沉积地貌”,分析了洪积扇,冲积扇等地貌的形成过程,并做了图示演示,当讲解即将结束时,伊铭老师适时提出问题“冲积扇沉积颗粒大小有什么特征呢?”本来以为学生会没有准备,然后蒙在当场,从而导致课堂停滞,影响上课进度,但是上面的同学明显是早有准备,稍微思考了一下,通过图示详细解释了在冲积扇当中沉积颗粒的大小分布情况。就在讲台上的同学以为讲解结束,可以下来时,下面有同学提出了新的问题“那么冲积扇的范围和厚度又和什么因素有关呢?”这个问题明显超出了同学们的知识范围,讲台上讲授的同学也是一愣,完全没有想到这样的问题,一时间有些冷场,于是此时伊铭老师适时参与,进行一定的思路提醒,并提出将它作为课后探究的问题让同学们课后去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在掌声当中第一组的同学完成了讲授回到了座位上。</div><div> 随后二三组的同学代表相继上台讲解,一时之间课堂氛围进入高潮!<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 课堂的最后伊铭老师进行了知识的总结性讲解,并对同学们的精心准备给予了肯定,同时希望同学们始终保持地理的探索精神!</div><div> 课后针对本堂课地理组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br> 首先伊铭老师自己讲到了关于本节课的一些设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去解决问题,最后由老师总结。接下来廖承勇老师提出了一些课堂的小问题:如滑坡泥石流的成因需要总结写一写;学生全程不动笔,所以需要老师罗列知识点因为不能写只会说也是一个问题。吴城红老师则称赞了 学生表现很惊艳。吴登忠老师提出了三个疑问:1. 让学生上课,效果如何。 2. 总结时需要老师提炼一下,考试考的来吗?3. 图 看的懂吗?朱磊老师适时提出:课堂要凸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地理实验的局限性,同时对于实验的指导要充分,要中重视实验数据 否则就会变为猜想。丁丁老师则充分肯定了本堂课在凸显地理核心素养和学生自主性方面的探索同时也针对学生的参与度问题提出了两个关注即----课堂与课后。胡吉显老师从 高一新教材教学的探索出发提到了学生掌握的问题。杨铭老师追最后发言:一方面肯定了本节课在突出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的探索强调了 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做的也很好!然后针对学生的落实掌握情况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