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国恤民 徳彪千古—— 张氏兰陵安庄支系四世祖张崇德传略

张文平

<p>张崇德:字履谦,号北山。明宪宗成化十八年(1482)生于沂州安庄(今山东省兰陵县尚岩镇安庄村)。其上三代,忠厚仁孝,耕读为本,治家勤俭,教子有方。崇德少时,天资颖慧,好学尚礼,布衣褴履,砥砺进取。与家弟崇道联袂,科考连第,英年入仕,皆有大成。&nbsp;</p> <p>明孝宗弘治十四年(1501)辛酉秋闱中举,举孝廉。(笔者按:由地方向上级推荐的德才兼备的人才,称孝廉。一般都是举人)。&nbsp;</p><p>明武宗正德九年(1514)甲戌春闱,赐同进士出身,三甲第五十三名。(笔者按:明代科举分院试、乡试、会试三级。院试由童生参加,考中者称秀才。乡试由秀才参加,考中者称举人。头名称觧元。会试由举人参加,在京城礼部举行,考中者为进士。分三甲:一甲取三名,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赐进士及弟。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进士榜用黄纸书写,叫黄甲,也称金榜。)</p><p>这是《沂州府志》记载的崇德公、崇道公中举的年代。</p> <p>明武宗正德十年(1515),崇德公出任枞阳县令(今安徽省桐城县)。为政清廉,造福一方。</p><p>(枞阳县,安徽省铜陵市辖县,地处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城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城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p> <p>为教化民风,特重修“运瓷亭”。(笔者按:瓷即砖。东晋陶侃为枞阳令,朝乾夕惕,勤于事功。“辄朝运砖于斋外,夕运砖于斋内”。以励志勤力。唐·元稹有诗云:“运瓷调辛苦,闻鸡屡寝兴”。后人便以运瓷喻刻苦自励。唐代枞阳子民筑“运瓷亭”以纪之)。崇徳公将亭名易为“惜阴亭”,就更加彰显了其惜阴励志的主题内涵。在任三年,徳恩施政,海晏河清。</p><p>(明正德十年(1515年),知县张崇德将其易名惜阴亭。惜阴亭高约5米,砖木结构。亭基为砖石铺砌,占地面积约40平方米,亭身有根粗圆木柱撑顶,亭基四周砌有石栏杆,高约1米。亭顶为六角起翘,悬有铜铃,顶端有彩色陶瓷宝顶。正南亭檐有一块长方形匾额,上刻“惜阴亭”。</p><p>1943年前后,惜阴亭遭日军飞机炸毁,今遗址尚在。)</p> <p>正当明制“三年考核,黜陟典刑”之际,正徳十四年(1519)六月,突发“宁王之乱”。(宁王朱宸濠谋反)七月,叛兵陷枞阳,兵锋直逼南京。</p><p>(宸濠之乱又称宁王之乱、宁王叛乱,指明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年)由宁王朱宸濠在南昌发动的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省北部及安徽省南部),仅过四十三天,最后由赣南巡抚王守仁(王阳明)平定。)</p> <p>崇德不顾生命危险,深入敌军,策反两千余名叛兵归顺朝廷,为此次平叛立下大功。七月末,汀赣巡抚王守仁举兵勤王,攻克南昌,生擒宁王朱宸濠。叛乱乃平。&nbsp;</p><p>(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兼军事家、教育家。</p><p>王守仁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p><p>王守仁是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王守仁的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p> <p>此前,武宗闻变,曾急命宠臣许泰统禁军讨逆。未及赣州,叛乱已平。佞臣江彬为了争功,指使许泰以搜捕乱党为由,滥杀无辜,劫掠民财。已被崇德公劝降的两千多名官兵全遭杀戮,并以“勾结叛军”之罪名构陷崇德公。连平叛有功的吉安知府武文定也未能幸免。此时,崇德公已接到吏部调任汝州知府的官牒,便拟绕道沂州,省亲后赴任。不料奸臣许泰直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兵分两路,一路沂州,一路汝州,截杀崇德公。所幸德公早有预感,主仆三人走小路避开追兵,逃过一劫。官兵追至沂州,抄杀张氏族人,掠走家财无数。并威逼随军参将齐之鸾为其记功。齐本枞阳人,深知德公忠正。遂严辞拒绝,并直言上疏朝廷,弹劾江彬、许泰结党营私,陷害忠良。武宗宠幸奸佞,闪灼其辞,模棱敷衍。以“平叛过之,确系误杀”搪塞。</p> <p>左都御史王璟(沂州莒南板泉人)仗义执言,“抗疏切谏”,力辩崇德之冤,武宗勉强允许崇徳公祭葬,着三月后赴任汝州。</p><p>【王璟生在封建社会后期的明正统十二年(1447)正月二十日,卒于嘉靖十二年(1533)九月二七日。一生历经英宗正统、代宗景泰、英宗天顺、宪宗成化、孝宗弘治、武宗正德、世宗嘉靖七个年代。他于成化八年中进士,在朝为官50余年,辅佐过宪宗、孝宗、武宗和世宗四代皇帝,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卒后赠少保。他一生勤政为民,政绩卓著。特别是他耿介忠直为政清廉的气节,在当时和以后的历史上被人奉为楷模,清名为人传诵。】</p> <p><br></p><p><br></p><p>武宗正徳十四年(1519)辜月,崇徳公衔冤赴任汝州(今河南临汝)知州。任内“刚明廉慎,除强植弱,诚心爱民”。治地政通人和,社会㫒平。&nbsp;</p><p>(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因北汝河贯穿全境而得名,历史源远流长,是历代郡州治所。从公元606年的隋朝设立汝州以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p> <p>正徳十五年(1520),崇徳公主持创建“滕公祠”。以纪念汝州先贤滕昭之功德。(笔者按:滕昭(1421—1480),明代汝州举人,太学生,兵部左侍郎致仕。死后祀汝州乡贤祠。祠记有云:“其秉心正大,操行高古,致君泽民,兴利除害,有禆治道之大者。”)滕公祠记曰:“公凤裁在台院,事业在边陲,徳泽在吴闽,勤苦在漕运,模范在乡邑。……”祠堂址在城隍庙东,坐北朝南.拜殿三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前有大门,周有围墙。为保祠堂香火之资,特辟城濠地定为祠产,为临汝一景。&nbsp;</p> <p>正徳十六年(1521),在二程祠旧址创建圣学书院。(笔者按:二程者,程颢、程颐弟兄,宋代理学家、教育家。本洛阳人,因都在汝州做过官,并设院讲学,颇有影响。故后人于其讲学处立二程祠以纪之。崇徳原拟创建“三贤书院”。三贤者:苏轼、苏辄、程颐。请汝州名儒王尚䌹撰写碑铭。王以苏、程之学相悖为由,力主保留二程,剔除二苏。徳公从之,遂建圣学书院。)置房舍数十间,名“立雪”、“春风”、“诚敬”、“涵养”、“践履”。邑士王尚䌹撰《圣学书院碑铭》。勉励诸生学孔孟,效二程。自幼立志于圣人之道,涵养践履,致知笃实。言必信 ,行必果。</p> <p>这是《汝州全志》记载的崇德公在汝州治任的年份和在任期间的书札</p> <p>后世凊·乾隆七年(1742)汝州知州宋名立(沂州兰陵向城人)重修,更名为童蒙书院。延师课读,成一时之盛。确为汝州培养了诸多人才。</p><p>(瑯琊宋氏十一世祖,明崇祯户部侍郎、南明内阁首辅宋之普之孙宋名立,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河南裕州知州升任汝州知州,到乾隆十年(1745年)离任四川达州知州,共计在汝州五年有余。)</p> <p>正徳十六年(1521)三月,武宗驾崩。朝中众臣对张氏族人沉冤未雪,深感不平。纷纷保奏张族无罪,并列举江彬一伙陷害忠臣的诸多罪状,要求严罚奸党。齐之鸾再次上疏皇太后并同内阁首辅杨廷和谋定,乘江彬入宫觐见太后之机,将其逮捕入狱。其他同党一并抄处。&nbsp;</p><p>世宗嘉靖元年(1522),江彬凌迟处死。&nbsp;</p> <p>嘉靖二年(1523)颁制诰.张氏族人命案由原判“误杀”定性为“冤杀”,为崇徳公及族人平反昭雪。张宏太爷诰封奉直大夫,赐葬祭。御葬林在安庄西南三里,泇河之右。有石羊、石马。坟茔数座,俱有碑铭,现遗址尚存。&nbsp;</p> <p>嘉靖二年(1523)三月,崇徳公出任南京户部员外郎。八月,户部拨银二十万两,派崇徳公赴江北淮安、徐州、扬州等地赈灾,清正廉明,涓滴归公。户部嘉许社稷之臣也。&nbsp;</p><p>嘉靖三年(1524)崇徳公任陕西提刑按察使司佥事(笔者按:提刑按察使为明代一省掌监察司法的最高长官。佥事为按察使佑官,称分巡道。)任职期间,判山西靳家寨一案,传为佳话。山西靳家寨靳老员外过世,遗地四百顷。长子已成家立业,次子婚后数月夭亡,其妻怀孕在身而守。其兄欲独呑家产,诬告弟媳不良,出重金买通地方官.遂成冤案。崇徳察其冤情,提案复审,查明冤情。并将孕妇收为义女,不久产下一子.其子自幼聪慧,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后官至沂州知府,称靳公。&nbsp;</p> <p>嘉靖七年(1528)崇徳公任宁夏河东兵备道,(笔者按:明制,镇守一方的最高军职为总兵。兵备道为副职、协守。)驻守边陲。抵御来自北方鞑靼等外族侵扰。在任期间,疏通河道,修筑长城,边屯田边守防。确保边境平安,百姓安居乐业。&nbsp;</p> <p>嘉靖八年(1529),鞑靼铁骑踏冰河从瓦窖墩南口入宼宁夏。踰贺兰山,麾兵七千。探马误报三百余骑,总兵抗雄率骑兵三千迎敌,遇伏大败。崇徳公处死误报军情之军职。帝遣官详核,镇守太监张镇举报崇徳公擅拆置鐇故府(宁夏王叛乱后遗留府邸)木材修造公廨(府衙)及私处军职罪,被革职。巡抚都御史翟鹏曾力荐崇徳公。&nbsp;</p> <p>嘉靖十八年(1539)八月,鞑靼入侵,铁骑直捣山西内地。兵部复荐崇徳公出任都指挥同知。(笔者按:都指挥:明军制卫所的最高长官。同知为副职)整饬甘肃、陕西、山西军务。兼督粮饷。&nbsp;</p> <p>嘉靖二十三年(1544),翟鹏升任兵部尚书,再荐崇徳公为万全都指挥使(一省最高军事长官),居正二品。</p> <p>嘉靖二十四年(1545),崇德公病发,卒于任上,殁年六十四岁</p> <p>嘉靖帝念其镇边有功,赐御葬。御葬林在沂州治所东南,沂河西畔、青龙寺东,姜家园位置。(今东关解放路北,永恒华府)知州靳公为报当年徳公平冤之恩典,建功德牌坊一座,并刻碑立传。张氏族人为纪念靳公对崇徳公回报之恩,雕刻木像一尊。并以彩绣织崇德公巨幅肖像,同靳公所赠玉杯三盏,由七世梦雕公后人保管,文革中遗失。皇帝御赐金香炉亦在文革中失落。&nbsp;</p> <p>御葬林在1952年因临沂汽车运输公司要建汽修厂,由沂州东关姜家园迁至城西王三岗。现东关解放路北、永恒华府前,崇徳公御葬林两棵银杏树尚存。&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