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学梦

梁斌

<p>我的文学水平不高,写出来的文章勉勉强强能够念得通。从小生活在山区农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上小学的时候,文革刚刚结束,代课的老师是临时工,那时叫民办教师。恰好教我们的语文老师(其实就一个老师,甚也是他教),不会汉语拼音,给翻篇了。造成我现在打字是大拇指,一指禅,拼字老是打不出来。好在我不会就问,慢慢地也能适应这网络时代的步伐了。</p><p>我的文学启蒙来自于我家的大槐树下,大槐树枝繁叶茂,是村民吃饭休闲乘凉的好地方。大槐树旁边有个打谷场,地名就叫场沟。当时还是生产队,村民们集体劳动,闲下来的时候会在大槐树下给孩子们讲故事。</p> <p>我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抗战的故事听得总是让我热血沸腾,打破日军的“九路围攻”取得关键性胜利的长乐之战就发生在我们那里。1938年4月份,一二九师在武乡长乐村河谷将日军后继部队拦截。迅速占领两岸高地,枪弹、炮弹、手榴弹疾风骤雨般飞向敌军行列,敌军顿时人仰马翻,死伤遍地,车辆、辎重沿河堆积。随后日军被截为数段,如一条垂死长蛇,被困长乐谷河滩。长乐之战我军共毙伤日军2200余人,缴获步枪百余枝和一批军用物资。七七二团团长叶成焕在战斗中不幸中弹,英勇牺牲,年仅25岁。</p><p>长乐之战,是八路军采用急袭战术置敌于死地的光辉战例。刘伯承曾称赞说“决心迅速正确,夹击与追击配合得当,撤消时战术灵活机动。”这次战斗是粉碎“九路軐攻”时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仗,至此日军九路围攻宣告失败,八路军雄踞太行的局面得以实现。</p> <p>敌人的失败,鼓舞了人们打击日寇的士气。纷纷参加八路军,加入共产党组织。老区人民多次遭受日军的“扫荡”,其中最惨烈的是在我邻村峪口村1941年4月10日晚上的大屠杀。1941年3月8日,日军约300余人,在大有村一带“扫荡”后,返回峪口村驻剿了3天,将在各村抓的人带到该村的场房院关押起来。10日晚上,杀害从峪口村和附近王海峪、却净、石科、长乐等村抓来的党员、干部、民兵、群众共102人,其中有我村村民17人。</p><p>粗略统计,这次日军峪口大屠杀,造成102人死亡,损失粮食200多石,牲口被宰杀、抢走30余头,烧毁房屋150多间,其他衣物、被褥、家具、木器等物件无法计算。许多村庄被洗劫一空,家破人亡,幸存的人一度投亲靠友,迁居他村,景象十分凄惨。</p> <p>小时候的精彩故事留在心里,总想把它写下来。人生不易,不能事事如意。贫寒学子,求学之路比较艰难。当年为了吃上供应粮,辍学接班来到了工厂。每日里忙忙碌碌,通过劳动换来金钱,勉强可以养家糊口。下班之余,工厂图书馆的阅览室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p><p>阅览室不大,同时可以容纳三四十人一起阅读。有二十几种报纸,四十多种杂志供大家阅读。我记得我最喜欢看的杂志是《读者文摘》,《青年文摘》。最爱看的报纸是《参考消息》《中国青年报》。后来随着商品粮取消,职工食堂关闭,图书馆阅览室一起随风去了。</p><p>但这七、八年的时间养成了阅读习惯。闲暇时间喜欢看书,写写心得体会。后来有了电脑开始写博客,微博,图书馆阅览室的经历给自己的写作带来了帮助。我的博客,微博有四五千粉丝关注,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p> <p>心里种下了文学的种子,一旦落地就会生根发芽。自从去年有了美篇这块土壤,心里的文学细胞被激活,原来半天写不出一句话,现在洋洋洒洒差不多一天可以写一篇文章。心中的文学梦发芽了,开始有了追求,想在美篇领域竞争优质作者。</p><p>暑往秋来,花谢花开。在美篇这块土地上已经耕耘一个半春秋。如花遇雨露鱼遇水,圆我文学梦,更上一层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