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山担架队

鸡鸣村角

<p>  沂水县是革命老区,也是一块染血的红土地!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在这块红土地上,出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赶老蒋,红嫂乳汁救伤员,推着小车支前忙……。从抗日战争打鬼子汉奸,到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这里的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无私奉献。本文叙述的就是在战争年代,沂水县原柴山区担架队踊跃支前的故事。</p><p><br></p><p> 在今天的沂水县龙家圈办事处的辖区内,西起歪头崮南的肖家沟庄,东到沂河岸畔的金鸡埠村,都属于原柴山区。</p><p> 从抗日战争打鬼子,到解放战争推翻蒋家王朝,柴山区担架队跟随八路军、解放军转战于整个山东根据地和华东战场。这些勤劳朴实勇的庄户汉子,曾经是“陈毅子弟兵团”一员,也曾获得过“黎玉担架队”光荣称号,柴山村的武纪友老人曾被评为“华东民兵战斗英雄”。</p><p> 柴山区担架队的足迹踏遍了沂蒙山区的山山水水,他们的鲜血和汗水也洒在了沂蒙山区的每一个战场上。打葛庄,围草沟他们奔赴战场救伤员;战莱芜,攻孟良崮,他们冲在最前线;济南战役他们的汗水和鲜血曾洒落在解放阁下;淮海战役他们跟随部队灭了黄伯滔,再去抓黄维;百万雄师过大江,他们一路相随到长江岸畔。</p><p> 柴山区担架队最早成立于1944年九月,草沟战役打的是汉奸陈三坎。为了配合鲁中军区“老三团”消灭草沟的敌人。柴山区区委书记耿太三,就组织柴山、盆山、中山和团坪峪一带的基干民兵,组成了担架队上前线运弹药,送给养,救护和运送伤员和烈士。</p><p> 当年的担架队员——团坪峪村的张纪春老人曾说起过当年抬担架的故事。</p><p> 当年抬伤员并没有正规的担架。最初的担架就是拆下门板当担架。后来,乡亲们就把睡觉的单人小木床拿出来,用锯用斧头去掉四条腿,床头床尾拴上独轮车攀绳,就成了一副简易担架,伤员躺在上面,就比躺在门板上舒适多了。抬着小床上前线,又笨重,又不利索,而且目标也大,很容易被敌人打冷枪。后来,乡亲们就用两条扁担和绳索,捆绑缠绕,做成担架,俗称软抬子。这样的软抬子,体积小,重量轻,收放自如,拖着它爬行到前沿阵地也很灵便。说起来,这也算是残酷的战争,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p><p> 草沟战役抬下来一百多位伤员,都送到了盆山村做临时包扎抢救,后来就由柴山区担架队转移到了王庄一带的八路军后方医院了。</p><p> 从草沟战场上抬下来的几十位牺牲的八路军先烈,都抬到了当时的区委驻地团坪峪村,在这里,乡亲们对烈士们洗净了血污,缝合上了失去的胳膊、腿和头颅,祭典后,安葬在团坪峪村南一个叫“舍林子头”的黄土坡上。</p><p> 担架队在草沟战场上,也抬过敌人伤兵。中山村的两名担架队员,抬着一名敌伤兵爬山越岭近百里,将这个姓朱的伤兵,送往王庄后方医院,一路上的照顾,把姓朱的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伤好后,他踊跃参加了八路军队伍,在战场上英勇杀敌立功,后来还被提拔成排长。多少年后,朱排长还专程回到柴山一带,寻找当年救他一命的担架队员。</p><p> 草沟战役打了一天一夜,初建的柴山区担架队首战告捷,在战场上立下了功劳。他们的汗水撒在柴山大地上,他们不畏艰难的精神,永存柴山大地上。</p><p> 一九四六年九月,沂水县组织了一千人的民兵担架团。时任柴山村民兵队长的武纪友带领柴山区的一百多个民兵组成柴山区担架队,编入县担架团,奔赴沂山东麓,参加了安丘战役。</p><p> 这次支前,柴山区担架队跟随的部队是鲁中军区四师,他们每两人携带一副“软抬子”担架,任务就是向前冲——送弹药给养,往回撤——救护运送伤员。在安丘战役中,敌人的炮火非常猛烈,在往我军阵地上送弹药时,敌人的一通排炮轰击,武纪友身边的担架队员就伤亡了五个,他满怀怒火,不怕牺牲,硬是一个人把弹药送上了前沿阵地,又往返来回数趟,从阵地上背下了四名伤员。累的一头栽倒在高粱地里,半天没起来。</p><p> 安丘战役胜利结束后,柴山区担架队就和县担架团一起奉命开到诸城休整。之后,担架队又奉命到莱西县城西边的一个村子运枪支弹药,从诸城到莱西,途径高密、平度一带敌人控制的胶济铁路线,任务相当艰巨危险。担架队的民兵们,昼伏夜行,历尽艰辛,圆满完成了任务。</p><p> 柴山区担架队的这次远行出征,历时三个半月,行程千里余,直到春节前才回到家乡。当时的县委书记刘木易在欢迎庆功会上,把这批担架团命名为“鲁中支前模范团”。柴山区担架队和武纪友分别受到了嘉奖。</p><p> 一九四七年大年初三。柴山区奉命再次组织了担架队,这次的担架队由区武装部长黄鉴祥带队,柴山区的一百二十多名基干民兵,每人肩背长枪,带着三十副担架,又奔赴鲁南战场。</p><p> 正月初四,担架队在埠前庄集合后,随同县担架团星夜兼程,直奔临沂。到达临沂后,柴山区担架队受领的任务是,随同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行动,负责运送弹药,火线抢救,运送伤员,看守俘虏。</p><p> 这批担架队跟随一纵,足迹踏遍了整个鲁中、鲁南、泰西、渤海等战区,从临沂转莱芜,从淄川到泰安,从肥城到新泰,南征北战,百折不回。他们跟随一纵部队,先后参加了莱芜,泰安,宁阳等著名战役。在南征北战的两个多月里,担架队和一纵的子弟兵们,并肩战斗,风雨同舟,热血一起涌,汗水一起流,不怕天上飞机炸,无畏地上大炮轰;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人人敢拼命,奋勇当先锋!为战役胜利,展现了翻身农民的赤心,彰显了沂蒙山人的忠诚,立下了卓越的战功!</p><p> 在战后的总结评比中,沂水县民兵担架团的一千四百名队员,有八百七十一人荣立战功,其中柴山区担架队的一百二十人中,有九十三人立功受奖。部队在莱芜境内的陈家楼村,为担架团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大会,奖励了三百条枪,五门小炮,华东野战军首长宣读命令,命名这批民兵担架团为——陈毅子弟兵团。鲜红的大旗下,有一串闪光的名字——黄鉴祥,李栋春,黄宗仁……(柴山村)王成福,张作全,张纪春,王传义,……(团坪峪)……秦树松,于元,(中峪)…………。</p><p> 如今, 这些柴山区担架队的队员们,大多已经逝去,可他们的魂脉永存!依然在共和国的旗帜下闪闪发光!</p><p> </p><p> 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 柴山区担架队,队伍组织了一批又一批,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而这面旗帜,始终鲜艳夺目,光彩照人!狂风刮不歪,炮火炸不倒,历经风雨永飘扬!</p><p> 具不完全统计,在原柴山乡的二十九个村庄里,曾参加过担架队的民兵民伕就有一千七百多人。参与过支前工作的百姓乡亲,更是无法数量。孟良崮战役时,柴山区的人民几乎全区出动,倾家而出,万民齐上阵,齐心打敌人。青壮男儿上前线抬担架,送弹药,押俘虏;妇女老人在后方做军粮,缝补军装护伤员。他们虽然说没有抬过担架,没有上过前线,可他们都是不在编的担架队员!他们也是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一朵浪花,共和国的旗帜上也有他们的风采!</p><p> 岁月流逝,柴山区担架队已成为过去,那些当年的担架队员们大多早已逝去。历史会记住他们,人们不会忘记他们!他们为革命做出的奉献永存人间,他们的精气神将和柴山三崮那样,永留柴山大地!</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