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青春的诗(第五首)

徐敬亚

<h5></h5><h3><b>打电话给父亲</b></h3>■ 冯青春<h5><br><p><i>打电话给父亲</i></p><p><i>他讲他正在油菜湾打路</i></p><p><i>电话里传来振动棒的嗡嗡声</i></p><p><i>啥子事。他大声问</i></p><p><i>我突然感觉他是一台重型机器</i></p><p><i>而这边太单薄了</i></p><p><i>虽然此时我也系着围裙</i></p><p><i>面前摆放着小山一样的鞋子</i></p><p><i>但还是不够</i></p><p><i>慌急中我抄起锤子</i></p><p><i>在桌子上使劲地敲了两下</i></p><p><i>这才也大声地说了我的事情</i></p><i></i></h5> <h5></h5><h5>【徐敬亚导读】</h5><h5><span style="font-size: 17px;"><b>它覆盖了多少陈辞滥调哇</b></span></h5><h5><br></h5><h5> 这是一件丁点小事。<br> 儿子与父亲通话,准确地说是通电话前的现场报道、现场直播,或者说是心理直播。<br> 冯青春如何把这丁点小事写得出心惊肉跳呢——他立刻进入了战争!<br> 他把电话两端的通话人写成了两军对垒——父亲那边是嗡嗡大叫的混凝土振动棒,儿子这边是一堆待修的破烂鞋子。父之国家大工地气势显然压倒了儿之个体修鞋铺。诗人只用三五行,人们眼前便出现了一幅大军压境的逼迫画面。于是“我抄起锤子/在桌子上使劲地敲了两下”,这一奇怪举止横空出世。在外人看来,“慌急中”的、毫无道理的一锤,突然成了定海神针。瞬间,对垒两军扯平了。<br> 这是人类最小的、最微妙的、两军两国对等的外交般的感觉,也属于即使通话人作为儿子也具有的、最神圣的自尊自爱——冯青春好像一点也没费劲儿,就写出了两只公鸡抖起羽毛,即将跳跃而起一场决战暴发,而后忽然……偃旗息鼓的全过程。<br> 丁点儿的小事、丁点的小感觉→丁点儿小的诗意!三丁。三小。<br> 最小的诗意,也是诗意呀。再大的没有诗意,也没有诗意呀。王小妮写过《喝点什么》就是这种转瞬即逝的小感觉。<br> 有人注意到最后一句中的“这-才-也”了么?这可是三个极富韵律的汉字,这也是冯青春惯用的语感伎俩,暗含着一种陕秦古曲的节奏与洋洋自若的中国式表情——在正式通话前,用“这-才-也”结束父子之战,作为一个了不起的停顿,方足以“大声地”喝断“我手执钢鞭将你打”的父亲。<br> 我跟很多朋友说起这首“最小的诗意”之诗。它几乎用了最小的理由、以最小规模的诗意方式进入了中国现代诗“新经典”的行列。它覆盖了多少陈辞滥调哇。</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b>2020年3期《特区文学》新经典导读</b></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