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序 </p><p> 闲睱无事约赵荣世、赵小磊去探大巢洞。以前去过由于时间太久,记忆模糊了,在下河寻找无果。无意间又找到了传说中的藏兵洞,我们上涯进洞看一看里边的钟乳石确实好看,拍了些像片作为留念,由于水平有限,今向大家推荐拙文,望大家批评指导。</p><p><br></p><p>,</p> <p> 神奇世界妙无边</p><p> 自然山洞躺山涧</p><p> 整块白石铺河底</p><p> 亿年角石重见天</p><p> 家乡有个前河,沿蜿蜒的河道行走,就会看到清一色的石板河床,石磹流𥕢。沟底虽然不太平整,但一方方巨石错落有致,如果细心的话,你会亲眼看见那些藏在地球发展史上的古生物化石一角石,还能聆听大寨龙洞的传说故事。</p> <p> 三岔口向南,河谷宽阔平坦,鹅卵石铺就的路面,虽然石头已被河水磨洗得溜光园滑,但走在河中仍觉得硌脚。凉风在河谷中吹拂,两岸青山苍翠,绿草植被茂盛。</p> <p> 在河底仰望山洞的位置,山势雄俊,古藤缠绕,在大山陡峭绝壁下方就是藏兵洞。踏着小径羊肠而上,穿梭在植被荊棘之中,攀崖爬行。道路更加险要,看着就在眼前,但要七拐八弯绕一个大圈才能上去。到了洞口看到荊棘茂盛,就像翠绿的屏障,恰似洞口的垂帘。′</p> <p> 来到洞口,映入眼帘的是古人用石块在洞口挡了一道堰。洞高3米,洞口宽3.5米,向里12米是可以直立行走的,再向前弯腰爬行,再往里匍伏前进,直至洞渣堵住前方的空隙。看着从洞顶、洞壁上延伸下的钟乳石在灯光辉映下五彩斑斓,似雕似塑。洞内像石花、石珊瑚、石瀑等自然组成了绚丽多彩的图案。石花一朵朵、一簇簇的绽放在洞壁上,如粒粒珍珠镶嵌、含露欲滴。虽不像牧丹那样华贵,但却如白雪一样纯洁素丽。</p> <p> 站在洞口往下看,河谷内的一切都可尽收眼底。而在河谷外面的人无法看清楚这个洞的位置,放眼远眺,河谷蜿蜒,奇石岩壁颇多,两岸峻岭连翠,青松涯柏,野草山花数不胜数。</p> <p> 越过岁月的风尘,当年金戈如林铁马飞弛的壮观景象已经不可复得了,旷野寂寥,茅草摇曳,传奇的故事代代相传......据老一辈人讲,在清朝㢕正年间,黄河南岸有个外号叫″小闫王"的对清王朝的统治不满,他带领一些农民起来造反。打过了黄河,攻克许多城镇和地方。在一次战役中用兵不慎被清兵打败,落荒而逃。在我们村藏兵洞和大寨上屯兵驻守过(现大寨山顶四周残墙尚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对我村狂轰滥炸,老百姓就是在藏兵洞里避难的。距传日本的飞机在我村轰炸时,老百姓携老扶幼往山洞里跑,飞机在头顶上跟着,有个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婴儿哇哇大哭,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快捂住孩子的觜,别让飞机听到了”。当跑到洞口时,孩子被活活地捂死了……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战火频发,地方一伙不法之徒兴风作浪,打家却舍。在我们这一带时有十三支队进村抢却,村民便利用此洞藏匿食物。解放后再没有人来藏食物,生产队放羊的羊倌在下雨天时便把羊群赶进山洞,以避风雨……</p> <p> 此洞,即是战争的残酷堡垒,也是和平的温暖载体。历史在漫漫飞沙的吹拂下翻过一页页,现在人们只知道这里有个山洞,其实也叫藏兵洞的故事,早已被人们淡忘了。</p> <p>此照片拍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飞机在我们村投下的炸弹,把房上的石头都炸碎了</p> <p>以下图片是在大巢洞拍的,供大家赏阅</p> <p>洞里的羊粪就有一尺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