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4日上午我在上海市中医院石门路门诊部看完专家门诊后就沿着石门路往南走,走到延安路口,穿过马路沿着瑞金路继续朝南走,一直走到淮海路,然后我沿淮海路向东走。走着,走着,就看见在华亭伊势丹商厦西侧,有一条外表修缮整洁的老式弄堂,弄堂口有两位服务员热情的接待了我,并且给了我一张门票,原来这就是著名的渔阳里。 “渔阳里”是当年上海法租界的一条石库门弄堂,其间有两幢小楼,因建成年代不同,分别称为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今南昌路100弄2号)、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我现在来的是淮海中路567弄新渔阳里。 <p class="ql-block">其中一位服务员热情的为我讲解说,这里曾经是陈独秀故居,也算是名人故居吧。</p> <p class="ql-block">新渔阳里6号原为戴季陶故居,1920年春戴季陶迁出后,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杨明斋曾在这里居住并且筹设“中俄通讯社”,这是建党前夕上海共产主义者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p>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这里定为在上海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p class="ql-block">1920年8月,俞秀松等人在这里居住并且发起创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p> 9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这里开办“外国语学社”,为输送青年赴俄留学做准备。1921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这里成为团中央机关。 旧址为一幢二上二下老式石库门房屋,楼下是教室,有课桌长凳。楼上朝东的亭子间为俞秀松卧室,朝西的亭子间为杨明斋卧室。 客堂楼上是团中央办公处。在这里进行的革命活动受到了租界当局的注意,1921年4月29日,法租界巡捕房搜查了渔阳里6号。5月,青年团暂时停止活动。 这座普通的上海石库门建筑,作为共青团的出生地,时代进步青年的青春、热情和信仰的红色地标,被永久地写在了中国青年运动史上。<br> 为恢复“渔阳里”的历史原貌,发挥其对广大青少年应有的教育作用,2001年,上海市委和共青团中央对渔阳里进行全面整修扩建,并成立旧址纪念馆。2004年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 我认真的参观了纪念馆,发现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空间很小,却包括“序厅”、“中国青年英模展厅”、“上海青年运动史展厅”、“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历史展厅以及“团中央机关旧址”五个部分。 在展示手法上突破传统的展示模式,显示出时空交错的特点,黑白的历史照片、朴素的实物、朴实的文字,记载了廿世纪早期中华民族一批胸怀理想、信仰坚定的热血青年救国救民的英勇壮举,而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包括多媒体、模拟场景、三面翻墙、互动项目等等,因此这里更吸引青少年参观者。 渔阳里团中央旧址纪念馆向青年学生展示了五四运动以来的33位青年英模人物和群体如张海迪、雷锋、杨利伟、邱少云、董存瑞、罗盛教、黄继光、中国女排等的感人事迹,向当代青少年昭示了各个时期青年英模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 这里汇聚着张扬着中国先进青年振兴中华的崇高精神、光辉实践和伟大人格。“渔阳里”也是中国革命史上风云际会的弄堂。因为它的弄底隔墙接着是老“渔阳里”今南昌路100弄2号一幢老旧的砖木结构的石库门房子。 参观结束我在“序厅”留影后仍然沿着淮海路向西走到石门路再朝北走,一直走到上海市中医院,取药回家。<br>严隽圻2015年3月24日写于上海闵行美邻苑<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