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自驾游(十六)入海石城——老龙头,

山之友

<p>  老龙头,位于山海关城南4公里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入海处,向东接水上长城九门口,(吴三桂联合多尔滚与李自成交战的战场)入海石城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是时任蓟镇总兵的戚继光派参将吴惟忠主持修建的,也是万里长城唯一集山、海、关、城于一体的海陆军事防御体系。明朝时的长城横跨崇山峻岭,蜿蜒发一条巨龙入渤海,故长城之首称“老龙头”。老龙头由入海石城、靖卤台、南海口关和澄海楼组成。</p> <p>  老龙头地势高峻,最为著名的建筑当属有“长城连海水连天,人上飞楼百尺巅”之称的澄海楼。澄海楼为明代所建,清康熙、乾隆年间重修。清朝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曾多次到过老龙头,其中乾隆皇帝四次登楼观海,饮酒赋诗。</p><p><br></p> <p>  楼上悬有乾隆御笔亲书的“澄海楼”和明大学士孙承宗题而由已故书法家侯正荣所书写的“雄襟万里”匾额。</p> <p class="ql-block">  在老龙头古城墙上发掘的“天开海岳”唐代遗碑 ,是唐太宗时期,薛成贵东征高丽,途经于此立下此碑。</p><p class="ql-block"> 关于这块碑的一段故事:相传1900年英国侵略军占领了老龙头以后,见“天开海岳”碑傲然矗立,很不舒服,于是用几十人挖碑座,用几匹马拉碑身,折腾了一天,才把它拽倒。可从这以后,神异的事情出现了。每天晚上,夜空里伸下一只大手把英国哨兵一把抓走,无影无踪。如此几夜,英国营盘里人心惶惶,最后不得不按东方的礼节烧香磕头,恭恭敬敬地把“天开海岳”碑重新树立起来。后来,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军撤走前,又把这块碑拽倒在海滩上。直到1927年张学良将军来到这里,发现倒地的石碑,马上派人把碑树起。</p> <p>  至今这“天开海岳”碑历尽人间沧桑,巍然不动,成为老龙头历史的见证。</p> <p>  “天开海岳”碑后的夯土炮台,是清道光20年,海防吃紧,开州协副将向荣奉调镇守南海口,为加强沿海防卫,用三合土夯筑炮台,这用玻璃罩住的就是三合土。</p> <p>  从明初到明末的两百多年中 ,老龙头的军事防御系统逐步完善, 自清代后 长城内外成为一统 ,老龙头从此失去了军事防御作用 仅剩景观。</p> <p>  入海石城,城高约有三丈 一半位于海平面以下, 年久坍塌, 现存浸于海水中的花岗岩基石依然可见。</p> <p>  明天启五年(1625) 山石道刘永基题,六年海运同知王应豫立。清末被湮灭。1987年修复老龙头时被清出。恢复原状,碑高2.15米,宽0.78米,厚0.19米。“一勺之多”出自巜中庯》博学篇。</p><p> 乾隆视察山海关,站在澄海楼上眺望大海,身边的人指着大海奉承亁隆说:皇上您的疆域真是浩瀚啊,乾隆淡定的说:“一勺之多”。</p> <p>&nbsp; 入海石城是老龙头长城伸入海中的尽端处,全城屹立于海水之中,建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1987年修复的入海石城伸入海中22.4米,宽8.3米,高9.3米,为九层巨石砌墙,墙的四、五、六层仍然用原来遗址的巨石垒砌。让我们有机会领略石城的原貌。</p><p> </p><p><br></p> <p>  据史料记载,入海石城修建时在海底反扣了许多铁锅,减少海水对石城的冲击。独特的建筑方法已截入史册。</p> <p>  石城里 建有明长城第一道关口南海口关&nbsp;,这是明万里长城唯一的海上敌台。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山海关兵部分司主事孙应元始建,初为实心敌台。万历初年,蓟镇总兵戚继光整修长城,为防后金努尔哈赤骑兵,趁退潮或冬季枯水期从海边潜入,把实心敌台改成空心 敌台,并亲自把它命名为“靖卤台”,又称“靖卤一号敌台”。</p> <p>  【戚继光(1528年—1587年),字元敬,山东蓬莱人,著名军事家。嘉靖三十四年(1555),被派到浙江沿海防倭,其间训练了百战百胜的“戚家军”。隆庆元年(1567),奉调北上戍边,任蓟镇总兵,其间加固了西起昌平东至山海关一千多里的长城,增筑了1017座敌台。万历七年(1579),在老龙头增修了入海石城。戚继光镇守蓟州十六年,长城内外农牧安定,生产繁荣。万历十一年(1583),受权臣排挤,被调往南疆。万历十三年(1585),辞归。万历十五年(1587)十二月,抑郁病故,时年五十九岁。</p> <p class="ql-block">  清代皇帝多以龙的化身自命, 把在老龙头观龙赖以生存的沧海 赋予至高无上的寓意 ,康熙 乾隆等5个皇帝多次到老龙头祈福且留下墨宝。</p> <p><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看悠悠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他却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span></p> <p>  第一次站在老龙头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当时带八岁的儿子住在北戴河海边一个星期,凌晨起早到鸽子窝海边看曰出;去秦皇岛野生动物园看老虎;乘大游船去秦皇求仙入海处;也登上天下第一关;曾戏海水站在老龙头观浩瀚的大海;然后再上北京。只记得儿子对老龙头景区的八卦阵特别感兴趣,一行大人一直等着他玩还不肯回。</p><p> 岁月如流,往事如烟,只在弹指一挥间……</p> <p>  1986年8月,原老龙头入海石城遗址。</p> <p>  1987年4月,老龙头修复现场。</p><p> </p> <p>明长城地理信息标石。</p> <p class="ql-block">  御碑亭为黄色琉璃亭 ,始建于乾隆19年, 御碑亭内存放一御笔石碑淑碑,据说乾隆本来是题写御碑,但是心中想念淑妃 ,却不由自主的写成淑碑。</p> <p>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奉命主持修建长城。为了调运各种军需民用物资,在山海关石河口修建了码头。为了乞求神灵、保护船夫渔民出海作业的平安,就在老龙头的西侧修建了海神庙、北海神庙、妈祖庙、龙王庙等四座庙宇。1900年八国联军从老龙头登陆,四座庙宇被毁于战火。</p><p> 现在的海神庙,是三海关区政府于1988年在原址上重建的,位于老龙头之西300米处,庙宇置于海中,三面环水,八面来风,总建筑面积1700多平方米,伸入海中124米。并一反常规地座南朝北,不禁使人产生种种联想……</p><p> 从远处拍的这张海神庙全景,能清楚地看到过牌楼可见一座三孔石桥、穿过石桥至山门,山门前树有二幡杆,后面是海神殿,天后宫,观海亭等建筑组成。</p><p><br></p> <p>  海神殿是海神庙的正殿,位于庙宇正中,左建有钟楼,右建有鼓楼,殿门悬清朝乾隆帝御书“汇溟宁宴”匾额,海神殿内祀奉海神,海神端座正中,侍者站班神像立于左右两边,塑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p> <p>  钟楼</p> <p>  鼓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座二层重檐建筑,祀奉天后娘娘,大殿内天后娘娘塑像仪态庄重,面目慈祥,两边塑有金童玉女侍立塑像。大殿一层有“盛德在水”横额,和“向四海锁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黄万古留芳”对联,二层檐下则悬掛“天后宫”匾额。</p> <p>观海亭,这是一座重檐八方亭,在此观海,会赏到此处独特的景致,日出日落会别有滋味。</p> <p> 祈求风平浪静、平安无事。</p> <p>  宁海城,位于入海石城以北,二者相距不远。宁海城是山海关军事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等共同拱卫山海关。天启三年(1623),明军于广宁大败于后金军,丢掉锦州以东四十余座城池。时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奉命到山海关督师。他到任后,整顿兵制,并在宁海城设立龙武营,继而收复大凌河以东部分失地,加强了山海关的防务。</p><p>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宁海城毁于战火。1985年开始,山海关区相应邓小平“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号召,对宁海城等进行了修复。守备署、把总署、龙武营、将台、关帝庙等军事建筑再现了明代边关要塞风貌。</p> <p class="ql-block">  龙武营,是明代驻防老龙头的水师兵营 ,明天启年 ,兵部尚书 内阁大学士孙承宗,亲临山海关督师 设立龙武营, 训练水军 加强陆海防御。</p> <p class="ql-block">  明代后期, 朝廷对陆海军事要塞老龙头 ,增派重兵驻防, 并加强海上防卫军事力量, 建立水师三个营 ,战船百余艘, 此船虽为仿制品 但也非常坚固漂亮。</p> <p>兵营</p> <p class="ql-block">  把总署位于老龙头显功祠东侧。把总为明代及清代前中期陆军基层军官名,也可称为百总,把总署即为把总处理军务的衙署,此署为宁海城的军事核心之地,把总在此处理军务、决策军事战略等事务。</p> <p class="ql-block">  守备署始于明代,为正五品武官 ,辖官兵1000余人 ,公署为仿明代大木硬山建筑, 由南向北依次为 照壁 、署门 、仪门 、正堂、 议事厅 、后宅等。</p> <p class="ql-block">  守备署内驻军的各种设施一应俱全, 有军官房、 士兵房、 伙房、 碾坊、 粥房 、粮仓、 牢房、 马厩等 ,不过由于这里的房子和设施过于单调 而略显清冷。</p> <p>  古代运粮草的车子。</p> <p>  马糟</p> <p> 马车</p> <p>侧刀</p> <p>  为严肃军纪,保持战斗力,营中还设有牢房,用以囚禁龙武营士兵中违犯军纪或不法行为者。</p> <p>  粥房的玻璃窗里挂着很多各不相同的“腰牌”,龙武营的将士们凭腰牌,才能到粥房里进餐。而腰牌就相当于现代食堂里的饭卡。</p> <p>  在粥房里,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口大铁锅,锅深1.9米,一次能做900多人的伙食,实属罕见。</p> <p>  按大铁锅的这座灶台高约3米,墙体上刻有“龙武营”字样。</p> <p>  海浪滚滚而来,前赴后继的冲向岸边,瞬间被撞击的粉身碎骨,化作一片白腾腾的水花泡沫,又顷刻消散于茫茫大海之间。如此循环往复,便是亿万年。</p><p> 山海关,建关至久已愈千年。从隋唐五代,到宋元明清,历朝历代,此处战事不断。此地,曾经来过数不尽的千军万马,无数次的金甲铿锵,这里的海风,不知道吹走了多少的战场冤魂与英魂,这里的海浪,也不知曾经冲走了多少的累累白骨,也冲走了多少的贪婪罪恶,以及多少的荡气回肠!</p><p><span style="color: rgb(60, 60, 61);"> </span>新中国成立以来,历经千百年战火洗礼的山海关,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结束了铁马金戈的烽烟岁月,开始以全新的姿态成为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住,而其用满身的战争创伤告许我们,安定与和平的幸福生活来自不易。</p> <p>  待续:东北自驾游(十七)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