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守文/莒县方言释义(9则)

卢守文

<p>不仁五</p><p> 【释义】:“不仁五”,不老实、不实在的意思。还有一个词叫“人五人六”,有装模作样、假正经,装作正人君子的意思。与“不仁五”有异曲同工之妙。</p><p> 词语中数词的意义无论是言多言少,言变言乱,言表程度还是实指,均可寻见数目的概念和痕迹,唯独成语“不三不四”和方言“人五人六”一样,数词意义缥缈而去不知所向,“不三不四”用“不”否定了数词存在,倒不奇怪;这“人五人六”中的数词显得虚无踪影,谁也说不出这“五”和“六”如何揣测,而又都心领神会,用得得心应手,这在方言中堪称一绝。</p><p> “不仁五”或许指“不仁”的五个方面,但这“五”其实是个虚词,泛指多个方面。莒县人有很好的包容心,人在一个方面有错失,或者偶尔失义,莒县人是很包容的,不会把人一棍子打死。倘若一个人多行不轨,且屡教不改,这在莒县人眼里就是“不仁五”了,其包容心也达到了极限。</p><p> 对于“十恶不赦”的人,莒县人痛恨之,针对作恶多端的人,莒县人会说:“不作登不死。”这个人,是自己作登(折腾)死的。上个世纪初,山东有个悍匪刘黑七(大号刘桂堂),从他的江湖名号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极其险恶。他们在山东南部占据了很大一片土地,组成了很大的势力。他们残忍屠杀百姓,比日本人更甚可恶。据说短短的几年里就有二十多万的百姓被其残害。他不仅抢夺金钱财宝,被他强行夺去山里的农家姑娘更是多至500人。现在谈起刘黑七,人们还是说:“这个东西‘不仁五’,早晚自己作登死。”</p> <p>不透气</p><p> 【释义】:原意为严密、不透风,例如:门窗都关着,一点儿也不透气。这个词在莒县方言中的意思是愚笨、不聪明的意思,例如,你这个人就是块木头,一点儿也不透气。也叫“榆木疙瘩”。</p><p> 这应该是愚笨到了极点。有个笑话,单说这种不透气的人,说是有个孩子从小愚钝,他爹听说本地来了个很聪明的先生,就把自己儿子写的文章交给先生看,想着得了先生的好评,日后也好取功名。先生看完这个孩子的文章,挥笔写了这样一句批语“七窍通了六窍”,他爹高兴坏了,逢人就说,犬子七窍已通六窍,只差一窍了。</p><p> 呵呵,这表面看好像是很不错了,实际上是“一窍不通”,还是不透气。</p> <p>㾹了</p><p> 【释义】:在莒县方言中,&nbsp;“㾹了”是干巴巴的意思,多用于对干粮的称呼,例如,昨天的煎饼,放了一夜就“㾹了”,今天吃就得上锅用篦子“溜溜”,这样才会软和。</p><p> 这个“溜溜”,也是莒县方言,就是把“㾹了”的煎饼或者馒头之类的干粮上锅用蒸汽再加热一遍。村里有红白公事待客,主家一般都会把馒头上锅再“溜溜”,让客人趁热吃。</p><p> 有一次,邻居大娘因忙于其他事务,没有“溜”馒头,她感到很不得劲,到客人临走时,一一向客人道歉:“这没跌得(没功夫)‘溜’馒头,让您吃了‘㾹’饽饽,很不好意思啊。”</p> <p>皮笊篱</p><p> 【释义】:笊篱是一种炊事用具,有长柄,能漏水,用来捞东西的用具,用金属丝、竹篾或柳条制成,捞物时往往将水和物品一块捞起,水通过下面的缝隙沥出。煮水饺或面条时,多用笊篱捞取。用皮革制成的笊篱不漏水,故有&nbsp;“皮笊篱——不漏汤”之说,比喻一点儿都不损失或一毛不拔。</p><p> 《西游记.第三九回》:“快把金丹拿出来,与我四六分分,还是你的造化哩!不然,就送你个‘皮笊篱——捞个磬尽’。”皮笊篱,意思是用皮革制成的笊篱,所以皮笊篱有取走全部东西的意思。</p><p> 在莒县方言中,一个人被冠以“皮笊篱”之称,并不是说这个人有多么不好,相反还有褒义的一面,就是这个人会过日子,方方面面都滴水不漏。</p><p> “皮笊篱”如果再被冠以“铁公鸡”之谓,则是抠门儿,一毛不拔了。</p> <p>&nbsp;嘘呼</p><p> 【释义】:把事情传播出去,多指把不愿意让别人或者不愿意让更多人知道的事情传播出去。例如:这件事别嘘呼,让老人听着不高兴。</p><p> 乡村里有些人天生爱传话,这些人叫“包打听”,无论什么话,到了这些人的耳朵里,往往很快便被“嘘呼”出去。在相互的“嘘呼”中,原来的话往往就会变了味道,有的还会造成误会,生出芥蒂。但大千世界,众说纷纭,我们应该学会明辨是非,尤其是面对谣言,我们应该不信谣、不传谣,对弄不懂的事情不“嘘呼”,不传播,理智对待,这样,我们所处的世界就会安静美好。</p> <p>一腚锤子饥荒</p><p> 【释义】:先说“饥荒”,莒县农村把欠钱拉账叫拉“饥荒”。比如说打墙盖屋说媳妇,借下了一定数目的钱物,这“饥荒”拉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一腚锤子饥荒”到底是多少?估计肯定是不少。</p><p> 莒县人还有一句话,说的是自身有错误或毛病还没有改正的人,去劝说别人改邪归正,会遭到反唇相讥:“你一腚屎没擦干净,有何面目说我?”这“一腚屎”一定是不少,那么,“一腚锤子饥荒”肯定是拉下了很多的钱物了,够当事人哈一壶的了。</p> <p>一竿子 </p><p> 【释义】:数量词,表示距离。小时候写作文,爱用“太阳升起一竿子高”来形容早晨的时光,但“一竿子”高到底是多高,也一直未能弄明白。去问老师,老师也没有准确的告诉过我。又想起一个词叫“一箭之地”,这一箭之地,百度给出的解释是相当于一箭射程的距离,比喻相距不远。这样,“一竿子”高,应该指的就是太阳升起的还不太高。</p><p>&nbsp;&nbsp; &nbsp;莒县方言中有一句“八竿子拨拉不着的亲戚”,应该指的就是远房亲戚。</p> <p>疵毛</p><p> 【释义】:有毛病的人或物。对人品不正或办事能力欠缺的人,往往被斥责为是“疵毛”的人。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二部二六:“这么一比,就分出上下,解决问题。但也有弊病。疵毛的家伙,叽叽嘈嘈,争个不休。问题难解决。”</p><p> 莒县歇后语:“老鼠撒尿——泚猫(疵毛)”,在莒县方言中,“泚”做动词用时,表示液体从细管道中喷出的意思,这个歇后语巧妙地运用老鼠怕猫的原理,来讽刺那些工作不扎实,存在糊弄心理的人,真是一针见血,十分准确。</p> <p>吱溜拐蛋</p><p> 【释义】:莒县人称那些盲目自高、目空一切、看不起人的人叫“吱”,例如“那个人很吱”;“你还吱的治不得了?”如果那个人再有点小小的“坏”,则称其为“吱溜拐蛋”。</p><p> 一个被大家称为“吱溜拐蛋”的人,很惹人烦,但这还处在道德范畴,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年人,还有很大的可塑性,莒县人向来极富包容心,也会以自己的言行影响他人,最终这些稚嫩的幼苗还是会长成参天大树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