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p> <p> 《红楼梦》中出现黛玉葬花情节的地方有两处:</p><p> 一.流水知音,惜花惜人</p><p>第二十三回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节选: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宝玉一回头, 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p> <p> 第一次葬花是宝玉偷看《会真记》,这个时期的宝玉,是进入了青春叛逆期,大人不让看的书,他越是偷着看。所以这一次葬花是宝黛二人一同葬花,还夹带着二人同看《会真记》。桃花纷飞,花落在书上……这个场景是特别的,也是极美的!黛玉也发表了她的理论:“花不能搁在水里,因为外面的水不干净,水一流出去,就把花遭塌了,只有放在绢袋里,拿土埋了才干净,将来不过随土化了。”</p> <p> 这个理论说明黛玉是最怜惜花的,只能和宝玉说,是明白只有宝玉能懂得她,说明黛玉对美有独特的见解。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黛玉对自己身世的悲伤,父母亲去世了,天大地大,除此处再无自己的容身之所。</p> <p>二.感花伤己,葬花词吟</p><p>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节选: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她躲了起来,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她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她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 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哪房里的丫头,受了委屈,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她哭道是:</p><p>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p><p>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p><p>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p><p>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p><p>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p><p>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p><p>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p><p>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p><p> 巢也倾。</p><p>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p><p>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p><p>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p><p>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p><p>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p><p>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p><p>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p><p>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p><p>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p><p>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p><p>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p><p>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p><p>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p><p>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p><p>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p><p>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p><p>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p><p>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p> <p> 黛玉此时,是寄人篱下,心思细腻而敏感,她有了寄人篱下的感觉,这不是家,是客居,这种感觉,让她多愁而多忧。几年前,林家还是一家四口,其乐融融,不过几年,兄弟过世,父母没了,这对于黛玉来说,是真正的刻骨的打击。这种感觉,是难以描述的,给了她一种世事无常,花无百日红的感觉。看见花,想到自已美丽的青春,可是又因体弱多病,有了另一种隐忧。所以她格外能明白,世间好物不常留,她所见的好物里,花是最美脆弱的,惜花怜花,成了她的一种寄托。把花喻人,把人喻花,成了她的一种感怀。</p> <p> 《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p> <p> 总结:由于个人的不幸遭遇,寄人离下的黛玉逐渐形成了“敏感”、“自尊”、“多疑”、“小性儿”的性格。而这一性格又注定她难以在风刀霜剑、人情险恶的贾府安身立命,可叹这块来自“西方”“可代画眉之墨”的珍贵美玉,只能浸透在黛青漆黑的墨色之中而永远见不到光明。最后落得个“香魂一缕随风散,一抔净土掩风流”的下场!</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文图编辑: 忆梦</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0.9.24.</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