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掠影

小林溪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后经历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像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文化艺术圣地,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1961年,莫高窟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有492个洞窟,均有壁画和塑像。分为南北两区,北区有</b></p><p><b style="font-size: 20px;">248个洞窟,其中只有5个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后掩埋场所,有土炕、灶炕、烟道、</b></p><p><b style="font-size: 20px;">壁龛、台灯等生活设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莫高窟在唐宋时期,还建有木构崖檐5个,以及数千块莲花柱石,铺地花砖等。</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莫高窟石窟群显示出一种独特的的艺术成就,既包括492个洞窟在天然崖体上的5层分布建筑,也包括两千多身彩塑和约45000平方米壁画,其中许多是中国艺术的杰作。</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技术、古迹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从十六国时期至蒙元的一千多年间,莫高窟在中国、中亚与印度之问的艺术交流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莫高窟壁画和藏经洞文献记载了许多古老民族在敦煌留下的历史文化足迹,特别是数量丰富的回鹘和西夏的供养人画像和佛教绘画以及民族文字和题记,为消逝的沙州回鹘和西夏王国文明提供了实物见证。</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莫高窟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莫高窟由数百个不同功能石窟组成庞大的石窟群及其戈壁沙漠中的绿洲环境是中国石窟建筑的杰出范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莫高窟佛教艺术的形成、发展、衰落的全过程,代表了中国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宋、回鹘、西夏、元等时期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或海洋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与人类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由于在不可逆的变化影响下而易于损坏。</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莫高窟连同其石窟艺术,表现了丝绸之路沿线中原汉地与印度、波斯、中亚粟特、西域、于阗、吐番、甘州回鹘、吐谷浑、西夏党项羌、蒙古等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相互作用。</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 以下三十图,下载于网络图片(因景区洞窟内不允许拍照,故尔借用网络照片),以渲染本集所要表现的佛像雕塑等内容,特此声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空中鸟瞰莫高窟九层塔,别有一番景致。</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洞窟佛像造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洞窟佛像壁画</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148窟~卧佛塑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洞窟佛像造型</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洞窟佛像造型</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洞窟佛像壁画</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洞窟佛像造型</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最大塑像~弥勒佛面部特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莫高窟洞窟内最大佛像~弥勒佛</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莫高窟洞窟内情景</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莫高窟洞窟内佛像造型</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书中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番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年)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年)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丶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丶法人希伯和、日本人橘瑞超、俄国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的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开凿于敦煌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南北全长1680米,现存历代营造的洞窟共735个,分布于高15~30多米高的断崖上,上下分布1~4层不等。</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分为南北两区,其中南区是礼佛活动的场所,各个朝代壁画和彩塑的洞窟492个,彩塑2400多尊,壁画4.5万多平方米,还有民国初重修的作为莫高窟标志的九层楼。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铺地花砖两万多块。</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北区的243个洞窟(另有5个洞窟已编入北区492个号中),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内有修行和生活设施土炕丶火炕、烟道、壁龛、灯台等,但多无彩塑和壁画。</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各窟均是洞窟建筑、彩塑、绘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洞窟最大者200多平方米,最小者不足1平方米。</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洞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佛龛窟、涅槃窟、七佛窟、大像窟等。</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塑绘结合的彩塑内容主要有佛、菩萨、弟子、天王、力士像等。</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泥等。圆雕、浮雕除第96、130窟两尊大佛,弟148、158两大卧佛为石胎泥塑外,臭余均为木骨泥塑。</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佛像居中心,两侧侍立弟子、菩萨、天王、力士,少则3身,多则11身。以第96窟35.6米的弥勒坐像为最高,小则10余厘米。</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洞窟中保存有绘画、彩塑492个,按石窟建筑和功用为中心柱窟(支提窟)、殿堂窟(中央佛坛窟)、覆斗顶型窟、大像窟、涅槃窟、禅窟、僧房窟、廪窟、影窟和瘞窟等形制。还有一些佛塔。</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从早期石窟所保留下来的中心塔柱式这一外来形式的窟型,反映了古代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的同时,加以消化、吸收,使它成为中国民族形式,其中不少是现存古建筑的杰作。</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在多个洞窟外存有较为完整的唐代、宋代木质结构窟檐,是不可多得的木结构古建筑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石窟开凿在砾石上,除南北大像是依山而建的石胎泥塑外,其余多为木架结构。彩塑为敦煌艺术的主体有佛像、菩萨像、弟子像以及天王、力士、金刚、神等。</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17窟唐代河西都统的肖像塑,和塑像后绘有持仗近侍等,都惟妙惟肖,把塑像与壁画结为一体,为中国最早的高僧写实真像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壁 画 艺 术</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迀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大量的壁画艺术中还可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各朝代壁画表现出不同的绘画风格,反映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是中国古代美术史的光辉篇章,为中国古代史研究提供珍贵的形象史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清光诸26年(公元1900年),在在16窟北壁发现砌封于隐室中满贮从三国魏晋到北宋时期的经卷、文书、织绣和画像等约5万余件。</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在这些被发现的文献里,文书除汉文写本外,栗特文、佉卢文、回鹘文、</b></p><p><b style="font-size: 20px;">吐番文、梵文、藏文等各民族文字写本约占六分之一。</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文书内容有佛、道等教的教门杂文的宗教文书、文学作品、契约、账册、公文书函等的世俗文书。</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艺术的发展,名闻中外,它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b></p><p><b style="font-size: 20px;"> 莫高窟是一座融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于一体,以壁画为主、塑像为辅的大型石窟寺。</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它的石窟形制主要有禅窟、中心塔柱窟、殿堂窟、中心佛龛窟、四壁三龛窟、大像窟、涅槃窟等各窟大小相差甚远,最大的第十六窟达268平方米,最小的第37窟高不盈尺。窟外原有木造殿宇,并有走廊、栈道等相连,现多已不存。</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壁画绘于洞窟的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愽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此外还有很多表现当时狩猎、耕作、纺织、交通、战争、建设、舞蹈、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画作。</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画有的雄浑宽广、有的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中国五代以前的画作已大都失散,莫高窟壁画为中国美术史研究提供了重要实物,也为研究中国古代风俗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和图样。</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据计算,莫高窟这些壁画若按两米高排列,可铺排成长达25公里的画廊。</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所处山崖的土质较松软,并不适合制作石雕,所以莫高窟的造像除四座大佛为石胎泥塑外,其余均为木骨泥塑。</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塑像都为佛教的神佛人物,排列有单身像和群像等多种组合,群像一般以佛居中,两侧侍立弟子、菩萨等,少则3身,多则达11身。</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彩塑形式有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这些塑像精巧逼真、想象力丰富、造诣极高,而且与壁画相融映衬,相得益彰。</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九 层 塔</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b><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它是一个九层的遮檐,也叫“北大像”,正处在崖窟的中段,与崖顶等高,巍峨壮观。其木构为土红色,檐牙高啄,外观轮廓错落有致,檐角系铃,随风作响。其间有弥勒佛坐像,高35.6米,由石胎泥塑彩绘而成,是中国国内仅次于乐山大佛和荣县大佛的第三大坐佛。</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容纳大佛的空间下部大而上部小,平面呈方形。楼外开两条通道,既可供就近观赏大佛,又是大佛头部和腰部的光线来源。</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这座窟檐在唐文德元年(888年)以前就已存在,当时为5层,北宋乾德四年(966年)以及之后的清代都进行了重建,并改为四层,1935年再次重修,形成现在的9层造型。</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梅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其中,第十七窟(晚唐,848~906)又名藏经洞,位于第16窟甬道北壁,建于晚唐,原为晚唐河西释门都僧统洪bian(去声,上“巩”下“言”)的影窟。十一世纪初叶,由于战乱等原因,将大量佛经、佛画、法器以及其它宗教、社会文书等五万多件秘藏于此,砌墙封门,表层饰以壁画,随着时间的流逝,封门之事渐渐被人遗忘……</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五月二十六日),这一秘室被道士王圆箓在清理积沙时,偶然发现。但令人痛心的是,自1905年至1915年期间,先后有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希伯和及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卾登堡等纷至沓来,他们用低廉的价格从王圆箓手中骗购古文献资料近四万件。</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遗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到四世纪至十一世纪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学、史地、医药、科技、</b></p><p><b style="font-size: 20px;">民族、宗教、艺术等各领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藏经洞的内壁绘有菩提树丶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像,另有一通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推断藏经洞是公元十一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仿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莫高窟藏经洞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木,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它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栗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说、诗赋、史籍、地籍、帐册、历本、契据、信札、状牒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这些对研究中国和中亚地区的历史,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和科学价值。并由此形成了一门以研究藏经洞文书和敦煌石窟艺术为主的学科——敦煌学。</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藏 经 洞 陈 列 馆</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劫掠的历史回顾,并且有敦煌学的发展现状介绍。</b></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莫高窟的画师</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创造了莫高窟壁画的古代画师,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僧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为数不多。再就是画僧,他们是僧侣也会作画,人数较前者略多。最后便是纯粹的画工了,他们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在洞窟里作画,便在洞窟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可想而知这个巨大的绘制工程,一定是令许许多多的画工,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们走进了这状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没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这样一批优秀而又伟大的无名者,为后世留下了人类辉煌的丝路文明的影像。</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历 史 价 值</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敦煌石窟营造及其历史过程,敦煌的悠久历史,当地有影响的世族与大姓,以及敦煌同周围民族与西域的关系,在历史中没有或很少记载。敦煌石窟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画像,其中有一千多条还保存题名结衔。能够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和历史线索。</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木生、佛传、福田经变、弥勒经变、宝雨经变、楞伽经变及供养人题记,可帮助了解古代经济生活的状况。</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法华经变、涅槃经变提供了古代军队操练、岀征、征伐、攻守的作战图,及兵器装备的宝贵形象资料。</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壁画中保存有属于体育属性的资料,如骑射、射靶、马技、跃马、相扑、角力、举重(举象、举钟)、奕棋、投壶、武术、马球、游泳、蹴鞠等。</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展示的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木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这些宗教绘画,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可帮助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艺 术 价 值</b></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 1, 1);"> 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史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瑧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从中国绘画美术的门类角度看,敦煌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历史,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的特点,都可成为独立的人物画史、山水画史、动物画史、装饰图案画史。特别是保存了中国宋代以前即10世纪以前如此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壁画中有音乐题材洞窟达两百多个,绘有众多乐队、乐伎及乐器,据统计不同类型乐可以有500多组,吹、打、拉、弹各类乐器40余种,共4500多件。敦煌藏经洞文献中也有曲谱和其它音乐资料。丰富的音乐图像数据,展现了近千年连续不断的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变化的面貌。为研究中国音乐史,中西音乐交流提供了珍贵资料。</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石窟大多数洞窟的壁画中几乎都有舞蹈形象。有反映人间社会生活、风俗习尚的舞乐场面和舞蹈形象,如西域乐舞、民间宴饮和嫁娶舞乐;有经变中反映的宫廷和贵族燕乐歌舞场景;有天宫仙界的舞蹈形象,如 “飞天” 的舞蹈形象,供养伎乐等。</b></p><p><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还有藏经洞保存的舞谱及相关资料。舞蹈艺术是无法保留的时空艺术,古代的舞蹈形象,现代人已知之甚少,就敦煌石窟舞蹈形象的珍藏而言,堪称舞蹈艺术的博物馆,保存了无数高超的舞蹈技巧和完美的舞蹈艺术形象,代表了各时代舞蹈发展的面貌及其发展历程。</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敦煌石窟艺术中有十分丰富的的建筑史资料。敦煌壁画自十六国至西夏描绘了成千上万座计的不同类型的建筑画,有佛寺、城垣、宫殿、阙、草庵、穹庐、帐、帷、客栈、酒店、屠房、烽火台、桥梁、监狱、坟莹等等,这些建筑有以成院落布局的组群建筑,有单体建筑。壁画中还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部件和装饰,如斗拱、柱坊、门窗、以及建筑施工图等。长达千年的建筑形象资料,展示了一部中国建筑史。</b></p> <p>  <b style="font-size: 20px;">可贵的是,敦煌建筑资料的精华,反映了北朝至隋唐四百年间建筑的面貌,填补了南北朝至盛唐建筑资料缺乏的空白。此外,不同时期,不同形制白800余座洞窟建筑,五座唐宋木构窟檐,以及石窟寺的舍利塔群,都是古代留存至今的宝贵建筑实物资料。</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敦煌作为中西交通的枢纽,在壁画上不仅留下了商旅交往的活动情景,还留下了宝贵的交通工具的形象资料。它们有牛、马、驼、骡、驴、象、舟、船、车、轿、舆、辇等。常用的交通工具车辆类似各异,牛车有“通幰牛车”、“偏幰牛车”、敞篷牛车, 马车有驷马、骆车、还有骆驼车、童车、独轮车等,特别是保存了中国为世界交通工具做出独有贡献的独轮车、马套挽具(胸带挽具和肩套挽具)、马蹬、马蹄钉掌等珍贵的图像数据。</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综合以上所知实物与相关资料,我们普通大众,或多或少的也了解到了一些有关敦煌莫高窟的知识,并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才行。文化的传承,就是靠一代代有心人去关注它、了解它,重视它,才会给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不是吗?</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以下数图是莫高窟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大厅,我是想通过自然投射光,来表现意境。</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莫高窟景区内有一尊“飞天”雕塑,飞天姿态栩栩如生。</b></p> <p><b style="font-size: 20px;">  莫高窟第148窟:“卧佛”造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