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草原一一2019

快乐每一天

<p class="ql-block">  2019年7月26日13点23分,天津东站。我们黄花公社一行13人(其中含两名非草地知青,还有一名知青从上海出发)踏上了回访草原的列车。有生之年,在下乡50周年的时候,终于实现了回第二故乡看看的梦想,那种兴奋、激动和期待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 50年前,1969年4月25日清晨我们河西区各中学近800名同学从东站离开家乡奔赴牧区的情景如现眼前;当列车启动的瞬间,亲人分别(那时以为就是永别),车上车下那淹没了汽笛、震天的哭声也仿佛响在耳边。一晃50年了,我们从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满怀理想的青年步入了老态龙钟的晚年,怎不让人感慨万千。 </p><p class="ql-block"> 沿途我们观赏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心情无比的舒畅,而我则更多地是在思考着如何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这几天不寻常的草原之旅。本次回访草原-纪念下乡50周年活动是在我们黄花公社知青领头人玉库的倡导下进行的。早在数月前,身患糖尿病和心脏疾病的玉库不顾有病在身,积极策划了本次回访草原活动,他与远在满洲里的知青朋友洪深和西旗的牧民朋友锁成通过电波密切联系,妥善安排好了住宿和租车出行等重要事情。因为是旅游旺季,他又通过旅游公司、网上购票等确保了我们能按时出行和返程。对此,大家由衷地向他表示感谢!</p> <p class="ql-block">  7月27日晚7时,顺利到达满洲里。满洲里老知青洪深和独自从上海赶来先到的周萍已在车站迎候。在洪深的安排下我们住进了满洲里的兰亭宾馆,它虽然不大但很洁净,住宿条件很好。洪深为我们设宴接风,大家共同举杯相庆50年战友情,她的夫人也致辞欢迎并即兴非常专业、边歌边舞地献上了一支蒙族歌曲,使我们一路的奔波疲劳顿时消散。我也按奈不住自己的激动,一改过去的内敛,走上歌台拿起话筒将一支“牧歌”献给大家,也是向热情的洪深夫妇表示敬意,虽然有点忘词儿但还是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p> <p class="ql-block">  7月28日凌晨早早地醒来,再也不能入眠,一种要写的冲动油然而生,这样便完成了美篇——回访草原之一,向大家报道了从天津到满洲里的基本过程。记得出发前,玉库曾叮嘱我要尽量完整地用文字和影像将我们的回访草原记录下来,克尔伦通讯的骈江芳等同学也希望我随时报道,所以我应该尽力而为。 </p><p class="ql-block"> 早餐后便出发奔赴西旗。让我们惦念了多年的第二故乡,如今怎样了呢?租用的17人轿是辆新车,车内设施完善,也很舒适。司机是个年轻人,当他听说我们都是老知青不远千山万水回来探访第二故乡的时候非常敬佩,表示一定要为叔叔阿姨服务好,让“各位领导”满意(他这样称呼我们)。半路,到布尔敦时我们与事先等在那里的牧民朋友锁成会合,他将带领我们穿过黄花草原抵达张勇墓最后住宿西旗。 </p><p class="ql-block"> 锁成比我们大一些,一两岁吧。严格地说他也是知青、当地返乡知青,当年他在西旗中学毕业后回到公社担任了邮递员工作。他是我们公社达赉队原队长七十三的弟弟,那时我跟他不熟悉。三年前,玉库等六位同学回访草原,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和帮助,使他们的回访非常成功。锁成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们最可靠最值得信赖的朋友,所以此次回访草原还要借助他的天时地利人和。在西旗的两天,锁成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和快乐。我用镜头记录了许多他的画面,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他、感谢他。</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草原早已分包到户,各家的草场都用围栏或铁丝网隔离开来,所以畜群基本不用看管,需要饮水或回家的时候,牧民骑着摩托来轰赶一下就行了。一路上没见到一个骑马者,我们过去跟着羊群后面或者高坐在山头上放牧的方式一去不复返了。由于牧场分割,所以不熟悉地形的人很难穿越草原。好在有锁成带领我们一路绕行,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奔波,接近中午时分我们才到达了拟定中的第一站——张勇烈士墓。</p><p class="ql-block"> 我们为我们的同学和战友张勇来扫墓了。留守知青也是张勇的发小和最亲密的同学刘桂珍在这里已经等候了两个多小时。按照事先的约定,她在西旗购买了祭扫用的花篮、贡品及笤帚等物品,是她的女儿女婿开车送她来的。</p> <p>曾经的同学、知青战友们祭扫张勇墓。</p> <p class="ql-block">  祭奠张勇,庄严而肃穆。张勇墓坐落在原公社旧址西面高高的山梁上,很远很远就能望见,当初之所以要将墓地选在这里就是为了让她能清晰看到她所热爱的黄花草原。草原的风很大,呼呼地吹着,以至于我们面对张勇讲话时都要提高了嗓门“张勇我们看你来啦!”。蓝天白云之下站在张勇墓前举目四望,绿幽幽的草场寂静非常,除了风声瑟瑟,看不到一个人影。张勇啊,快50年了,你的同学和知青战友们早就离开了草原,而今只有你依然默默地守候在这里,一种悲壮之感油然而生。 </p><p class="ql-block"> 在张勇墓前,大家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有四位是张勇初中同班同学,其中有放下重病老伴从上海赶来的周萍,还有现住北京、没有到过草原却是刻意到此来看望少年伙伴张勇的中学同班同学的杜宝琴。她们各自向张勇吐露心声,面色凝重以致泪流满面。</p> <p class="ql-block">  在张勇墓前,我向张勇再次鞠躬敬礼,在大风中向张勇倾述着:1969年9月的一天,我跟满洲里知青付德江由东庙来公社,办完事后已近黄昏无法返回四十里外的驻地,处于无处食宿的窘地。此时巧遇你,张勇,是你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当得知我们无处住宿时,是你把我们领到一位蒙族社员家里,用蒙语和他们交谈为我俩安排了住处。当时我们为你的热情相助感动不已,我想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报答却不曾想,那一面竟是永诀。受人滴水当涌泉相报,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忘记你曾经的帮助,我也曾撰写多篇纪念文章来表达我对你的感激。今天,我终于站在了你墓前亲口向你表达了我的心声,也算了却了埋在我胸中多年的一个心愿。</p> <p>愐怀逝去的战友</p> <p class="ql-block">  告别张勇墓,我们在离西旗不远的一个饭店用饭,是留守知青刘桂珍一家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宴招待我们。</p><p class="ql-block"> 我对刘桂珍不太熟悉,在草原时似乎只见过一两面。只记得她身材矮小,有一张圆圆的脸。那时也只知道她是张勇的小学同学和邻居,俩人从小一起长大,后来跨校随张勇一起来到草原。张勇牺牲后,刘桂珍留在了草原要用她的一生来陪伴张勇,这一晃就是一辈子,我对她充满了敬意。</p><p class="ql-block"> 刘桂珍说,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大家都已离开草原,在家人的鼓励下,她在牧区成家立业,后来调入西旗中学担任了地理老师直到退休。爱人二十年前病故,是她自己将一双儿女抚养成人。如今儿子成家在天津工作和生活,女儿在西旗某机关工作和一位蒙族青年结婚并生有两个儿子。她现在奔波于西旗和天津两地之间,孩子们都很孝顺。的确,刘桂珍的孩子们都很优秀,尤其这次陪同妈妈祭扫张勇的女儿,她微胖、不高的身材,一张黑黑的、圆圆的脸挺像她的妈妈。她性格豪爽、淳朴憨厚,更像个地道的草地人,喝酒也是海量,那2-3两的酒杯,一仰脖就是一个,让素以能喝的老几位也不敢和她较量。</p> <p>留守的天津知青刘桂珍为我们接风洗尘</p> <p class="ql-block">  下午五时许,我们来到了西旗。入住旅店前我们先看望了牧民朋友民柱儿。我们在草原时他还是个二十几岁的壮小伙儿,很多知青对他都很熟悉。如今他也七十三岁啦,有轻度的中风,左半肢体轻瘫但思维敏捷,言语流利。他可以认出多数来访知青,叫出她们的名字。他的老伴拿出自家制作的奶干、奶皮子和奶茶来招待我们,从这里我们品尝到阔别多年的蒙古包风味。</p> <p>参观巴尔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7月29日上午,我们在西旗宣传部马特部长的协助下参观了思歌腾博物馆改建工地,马特部长亲自给我们讲解升级改造的目的、配套设施和工期进展并希望我们开馆时再来参观。</p><p class="ql-block"> 思歌腾博物馆和思歌腾广场始建于2008年,为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播以张勇为代表的知青精神,不忘那个火红的年代蒙汉两族人民结下的深情厚谊,西旗政府和人民修建了这个号称全国第一家的知青博物馆和知青广场。草原人民一直不忘当年的天津、满洲里和当地返乡知青们曾将自己的靓丽青春奉献在这里,如今他们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它的升级改造,足见西旗政府和人民对我们厚重的一片真情。 </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参观了设在旗里的巴尔虎博物馆,这是一座宏伟的现代化建筑。本来周一是闭馆的,参观也不允许拍照但博物馆的人员破例接待了我们。不但为我们刻意开馆,选派优秀的讲解员带领我们参观解说,也没阻止我们拍照这使我们非常感动。是有心的玉库通过微信提前联系了马特部长并由此获得马部长的鼎力相助,我们应该向马特部长表示衷心地感谢。 </p><p class="ql-block"> 下午驱车百余里来到了著名的宝格德乌拉这座深受蒙族人民崇敬的圣山、。听说再过几天著名的祭大山就开始了但由于行程的安排注定我们无缘祭山活动,于是在圣山的不远处拍些照片留念算作到此一游吧。 </p><p class="ql-block"> 晚上锁成大哥为我们设宴,明天就要离开西旗返回满洲里了,他执意要为我们送行。别看锁成大哥年近七旬,可他能操一口流利的汉语,幽默诙谐又显得机智有时还有些调皮,在他身上我们感受到了那一份纯真或者叫做童真,我们为他的热情和真诚深深感动。大家开怀畅饮,每个人都发表一段感言或表演一个节目,锁成的妹妹、外甥和外孙也参加了聚会,他的几岁大的外孙还为大家演唱了一支儿童歌曲,这是一个难忘的夜晚。</p> <p>  7月30日按照计划,我们将返回满洲里。早饭后,先驱车到了位于西旗不远的克尔伦河。克尔伦河也是西旗的母亲河,它绵延数百公里最后注入达赉湖。我们对它再熟悉不过了,初到草原时,我们曾在克尔伦河边拖过坯,打过鱼,夏天在克尔伦河边饮过羊。我们同来的大马同学还特意从天津带着鱼竿、在昨天天不亮时来此钓鱼呢!为的是实现自己的一个心愿;当年在这里也没少钓鱼,但那时是套马杆子上拴个铁丝弯成的鱼钩在它的上面再穿上几个蚂蚱来钓鱼的,而今他要用真正的鱼竿来钓鱼而且是在第二故乡的克尔伦河!</p><p> 如今西旗的路基本都是标准的柏油路,再也不是当年那种车辙土路了。从西旗出发到西庙只有20余里,所以转瞬就到。西庙较当年变化真大,最突出的是这里兴建了一座真正的、大型的、气势恢宏的喇嘛庙。因为不是讲经或祭祀活动的日子,所以庙内空无一人。西庙、东庙和即将看到的达赉湖原先都是我们黄花公社的地界,我们之中许多人都在这里生活劳动过,所以非常熟悉。</p><p> 我们努力从记忆中寻找过去的模样,所幸的是我们找到了那间许多同学曾经居住过的土屋——原西庙的一间厢房。我们站在大殿内,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瞻仰一番,有的同学还虔诚地双手合于胸前;许个愿吧,为自己、为亲友、为草原人民。</p> <p>达赉湖边</p> <p>  东庙离西庙只有十八里地也是转瞬即到。东庙的变化同样很大,原先那高高的非常宏伟的大庙不见了——早已被夷为平地。有一处很大的、现代的、有居民娱乐设施的生活广场,反映着草地人民现今的高水平的文化生活。可喜的是我们发现了一间原先位于大庙后面的老仓房,它已被围栏保护起来。我们同行的几位女同学,50年前在里面居住过。如今睹物思人,老屋还是那间老屋,我们却不再年轻。我们争相在这间百年老屋前合影留念。 </p><p> 东庙这里我们没有认识的人了,当年这里居住的都是达赉公社社员也是达赉公社的办事机构,不远处的六村才是我们要去寻找过去朋友的地方,在那里仍有几位健在的老社员朋友需要我们探望。不巧的是,用了很长的时间,寻找了一大圈才从当地人口中得知他们这些老人都已移居到西旗养老了,有的已经不在人世,他们的后代外出打工也都不在家。这让我们很失望,主要还是因为失联多年,所以此行的一个目的没有实现,非常遗憾。 </p><p> 再往前便是著名的达赉湖了。当年每逢夏天我们的畜群都要来到达赉湖附近,接近中午的时候我们赶着羊群到这里饮水。此时羊群散在湖边不愿远走,作为羊倌的我便常常脱去衣服跳到湖中游泳、洗澡。达赉湖大得像海一样,湖水清澈像城市的自来水,湖底细沙平整,往湖心走很远也不过齐胸深。游水时无数的鱼儿嗛啄你的酮体,让你感到非常的舒服惬意,这应该是我们在牧区时最美最幸福的时候了。如今的达赉湖水面似乎较50年前小了许多,记得那时没有今天这样宽阔的沙滩,还听说湖里的鱼较那时也少了许多。现在达赉湖地区正在加强生态管理,许多湖边的饭店景点被拆除了。今天的风很大,眼前的达赉湖波涛滚滚,水面也很浑浊。达赉湖让我们大家非常振奋,不禁欢呼:“达赉湖,我们来了!” </p><p> 一路奔向满洲里,因为不再绕行所以很快又来到了布尔敦。在牧民老朋友锁成家门前,我们和他依依惜别,感谢他几天来的陪伴和真诚的帮助,互道珍重,相约再见。有几位同学掉下眼泪,锁成大哥眼睛也湿润了。再见了锁成大哥,远方的朋友,我们会永远记住你。 </p><p> 晚上入住满洲里,一天的颠簸比较疲劳所以没有安排活动。晚饭是在旅店旁边的一家火锅店吃了一顿丰盛的涮羊肉,外面瓢泼大雨,里面热气腾腾,独特的草原风味。</p> <p>欢乐在达赉湖</p> <p>  7月31日上午,去国门参观,只有到了国门才不虚满洲里之行。国门景点门前人很多,游客来自全国各地。如今满洲里已是著名的旅游边城了,这里不仅有著名的北大门,还有占地面积非常之大的中俄互市贸易区以及俄罗斯风格非常之漂亮的套娃广场。我们排了很长的队才买到门票,进入国门大厅的时候也是排队约一个小时。 </p><p> 晚上5点30分,应满洲里知青朋友洪深的邀请,在友谊宾馆洪深夫妇和他们的老朋友乐团全体成员早已等候在这里;按照洪深的意思他们要和我们举行一次联欢活动同时也为我们明天的返津践行。洪深在草原放牧的时候就能吹一口漂亮的小号,记得在东庙时他经常去我们的劳动点,饭后、傍晚时分,嘹亮的号声荡漾在宁静的草原上。人们凝神聆听,这号声有时凄婉有时铿锵坚定。洪深是草原知青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或之一,1968年15岁的他就随着他的满洲里大哥哥大姐姐们一起来到草原,除了喜欢乐器演奏以外,他还酷爱抽烟喝酒,直到今天也是如此。每当想家或心情不好的时候伴随着哀怨的乐曲他也会泪流满面甚至醉得一塌糊涂,此时他的两个满洲里老乡李长志、付德江就像对待自己的小弟弟一样劝解、安慰和照顾他。后来他被选调到旗里的乌兰牧骑,再后来他成为了一名专业的很有些造诣的乐器演奏家。退休后他仍热衷于文娱演出和老年文化活动,组建了一支老朋友乐团,培养了不少爱好音乐的中老年朋友并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在呼伦贝尔地区的多次文娱演出比赛中屡获佳绩,在满洲里更是很有名气。是网络把我们连在了一起,自从组建了黄花公社知青微信群,远在满洲里的洪深就和大家就保持了密切的联系。他是个性情豪爽,喜欢交往,热情率真的男子汉,此前他也有几次来过天津,他不仅和我们有联系也和其他公社的某些知青以及天津草原知青合唱团有密切的交往。他来津时我们对他同样给予了热情的接待,所以此次来到满洲里他一定要尽地主之谊,他真的做到了而且非常的周到和热情。我们初到满洲里的第一天晚上,他和他的夫人(与他性格相似的贤内助)就在一家蒙味饭馆热情地招待了我们,我们来草原的住宿、租车等基本问题都是洪深一首操办的,不仅为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还为我们节省了不少的开支。如今就要离开满洲里返回天津了,洪深又一次显示了让我们无法拒绝的热情。 </p><p> 这个联欢会很隆重也很气派,宴会厅很大,属于很高档的那一种,一张可以容纳40多人的大型餐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洪深首先代表他的老朋友乐团向天津的乡友表示热烈欢迎,他一一介绍了在场的每一位,天津的、满洲里的朋友们,玉库也代表大家致辞感谢。在边吃边聊中,他的乐团为我们演奏了多支革命歌曲,比如打靶归来比如歌唱祖国,还表演了蒙族舞蹈,男女声独唱、二重唱、合唱等。他们这些人多才多艺,不仅能唱能跳还能演奏各种乐器,基本上都是一专多能。他们都是洪深的学生,真是名师出高徒。我们这些老了的知青当然也要有所表现;玉库、周萍用蒙语演唱了当年在草地放牧时经常唱的蒙族歌曲,我也受邀唱了我喜欢的草原歌曲“牧歌”,虽然有点忘词但仍受到了大家的热情掌声的鼓励。最精彩的要算是陪伴姐姐同来的、知青情结的崇拜者陈小妹,她自编自演的天津快板,短小精悍、妙趣横生,把联欢晚会推向了高潮。 难忘今宵,难忘今宵,无论天涯和海角,共祝愿祖国好.......在难忘今宵的歌声中大家相拥祝好,相约再见。津满两地知青朋友的联欢会让我们终生难忘!</p> <p class="ql-block">与滿州里朋友们联欢合影留念</p> <p>与满洲里知青及老朋友乐团的朋友们联欢</p> <p>欢乐在满洲里</p> <p>  8月1日上午,我们没有安排具体活动,有的人在宾馆休息,有的人外出购物。张洪深夫妇已先行来与我们告别,因为当天他们还有演出排练等所以中午不再送行。 </p><p> 8月1日13点22分我们结束了回访草原之旅,登上了回津的列车。</p><p> 我们此次回访草原,正值旅游高峰时期,这趟线路可谓一票难求。我们回津车票虽然买到了卧铺但都是上铺,这对我们这些老了的知青无疑是一个挑战。在大家的相互关照和努力下我们终于战胜了困难于8月2日晚7点经过30个小时的旅行平安抵津。当我们都到了各自的家,每个人都向玉库报了平安之后,这次回访草原之旅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p> <p>满州里火车站前</p> <p>  在回访草原的那些天,也包括回来后的这些天我一直沉浸在亢奋和感慨万千之中,心情一直没有平静,一种写作的冲动总是涌上心头。在回访途中我们利用网络利用微信随时随地的将回访草原的实况报道给大家,很多人都评论说像是跟随着我们一起进行了这次草原行。</p><p> 在草原之旅的当天(7月26日)我便拟定了要用美篇的形式图文并茂地来记录回访草原之旅(初步定为六篇),在列车的往返途中我完成了回访草原之一和之二。回家后的几天又续写了三至六,六篇美文记录了这来回七天的过程和感悟,这是用自己的心写出来的。在中元节的当天又续写了之七——缅怀逝去的知青战友,重点地纪念张勇,那也是在了却我的一个心愿。 </p><p> 回来这些天,朋友们一直在群里讨论着这次回访草原的感想体会,也还在不断地发些照片来回顾回访草原期间那些难忘的画面。对于草原今天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大家都由衷地表示高兴,没有想到50年前插队的地方今天与内地的差距几乎变得微乎其微,不仅定居放牧、不仅有了电而且网络全覆盖,支付宝、微信牧民们都能娴熟地应用,上了年纪的牧民基本都住到了西旗政府刻意为他们准备的商品楼房,而且家用电器冷暖设施齐全。天还没黑,思歌腾广场上便已载歌载舞了。</p> <p>  就像我们的大伦同学所讲的(以下摘选自他的原文):......我感受最大的是草原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变化一,生活方式的改变,由于分牧到户草场围了,改变了千年来游牧的生活方式,由游牧变定居。这样含养了草原,沙漠化减少了。二是,牧民住进了楼房。上了年纪的老一辈牧民都住进了楼房安度晚年,年轻人打理牲畜。三是,改牧机械化了,蒙古包改为房车了。四是,草原农业的兴起,以牧为主农牧结合。成片的玉米地出现了,大棚菜地建起来了,这在50年前是没有的。五是,文化的改变。早晚人们跳着广场舞,草地蒙古文化融入了现代文化,服装也变了,平时穿蒙古袍的很少了。六是,商业化。和全国一样商业化改变了草原。 有的同学还说,离别草原我们恋恋不舍,草原我们不能忘。新巴尔虎右旗是我们从学校步入社会的地方,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她培养了我们宽广无私的心胸,她给了我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她使我们能忍耐孤独寂寞的生活。正是这片草原是我们同学情、战友情、亲情友情和爱情开始的地方。难忘也不能忘......。 </p><p> 回顾回访草原的全过程,就像我们的同学所感叹的那样;我们的丰碑,自放光彩,我们这些老了的知青就这样自我陶醉! </p><p> 回访草原一文,暂且写这些吧。文章结尾时,要对此行的组织者玉库和他的贤内助知青夫人玉霞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的精心策划精心地准备和为之无私奉献的一切。感谢满洲里知青朋友张洪深夫妇的热情接待和真情帮助使我们的草地之行非常地顺利和完美。感谢牧民朋友锁成在西旗期间的全程陪伴和全力相助,我们会永远记住这位牧民朋友。感谢留守知青刘桂珍同学与我们一起祭奠张勇及在西旗期间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并真诚欢迎你回归黄花公社知青群。感谢全体回访成员的团结合作,还有快人快语的非草地知青张勇的同班同学杜宝琴还有周萍等,我们这些分别多年的老朋友重聚一起顺利完美地完成了回访草原之旅,其意义是很难用只言片语说清的。 </p><p> 最后,我还要像在我的美篇之六所讲的那样,要感谢我自己。50年前我们怀着要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豪情壮志来到了草原,后来国家因为牧区的条件艰苦等特殊原因又将我们分批地调离了草原。随着慢慢地变老,一种想回年轻时奋斗过的地方看看的念头逐渐燃起但总是因为身体不好等原因没有成行。在下乡50年纪念的时候这种愿望再也按捺不住,当玉库提出倡议的时候便做出了积极响应。我很庆幸自己做出这个选择,所以在感谢大家的同时我要感谢我自己,不然真的会抱憾终生。</p> <p>新巴尔虎右旗我的第二故乡</p> <p>用以下视频伴随我的歌声与大家分享回访草原所带给我们的难忘时刻。</p> <p>难忘草原</p> <p>回访草原</p> <p>情归草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