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的天长地久

朝话夕拾

<p>  今天横穿井陉的绵河就是郦道元水经注上所记载的陶水也叫绵曼河。绵河西岸便是有名的天长古城。从公元1075年开始直至1958年天长一直是井陉的县治所在。古城的清晨人群依然川流不息,这里前有绵水环绕,后有陉山盘踞。地势北高南低形如簸箕也称簸箕城。</p> <p>  这座城池与周围的地理形势融为一体,在上千年的时间中历经了无数战火的洗礼,在古城之外绵河沿岸盘踞着几座秀美的大山与绵河一起形成了一道壮丽的自然景观。有玉峰山、大台山、雪花山、寺峪山、凤凰岭和乏驴岭。这其中雪花山为古城外围的重要屏障和制高点故名又曰护城寨。以临城古寨之名为井陉八景之一,它一峰突兀三面临河,石壁峭立、凶险可持。雪花山海拔438.38米,巍峨雄险,每当春夏之交满山丛林棘花竞相开放,宛若雪花、晶莹洁白故名为雪花山。雪花山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为娘子关、固关两关道路的交汇点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p><p> 清末的大同镇统领刘光才,在这里大败法军,取得庚子之役井陉东天门保卫战大捷。民国十六年的晋奉之战在这里相持月余,抗日战争时期,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八军第十七师在这里与日本侵略者血战九昼夜,为保卫太原赢得了时间。</p> <p>  1947年井陉解放之际,晋察冀军区三纵队二十四团,以三连为主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术迅速勇猛的攻下雪花山,全歼敌人一个加强排,雪花山战斗也称为一个范例列入军事战例。</p><p> 令人好奇的是,这座兵城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上经历了五代的晋赵一战。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金元之际的史天泽大战武仙、明代李自成之乱清代庚子之役等无数次战争,城池屡遭冲击而不废一如它的名字似乎拥有了天长地久的庇佑。“天长”二字源于汉代,有天长地久的意思。天长镇历史悠久为井陉旧城。</p><p> 考古发现,早在五万年以前这里由于气候温暖,山坎岩洞可供栖蔽。浅水丘陵便于狩猎,所以这一代就成为了远古先民的居住之地。到唐朝太和元年就已经被叫做天长镇、天长城。</p><p> 一千多年前,正是唐玄宗创造开元盛世的时期,当时有名的诗人王维远行时,被沿途中的一段秀丽的风景触动,写下了“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高城眺落日,拯浦映苍山”的诗句。这些诗句描绘的便是天长的景色。</p> <p>  天长只是战争时期,人们对和平的一种美好愿望,而井陉的天长古镇,却在屡次的战火中屹立不倒,那么到底是一种怎样的防御体系和鲜为人知的城垣格局,让这座千年古镇天长地久呢?</p><p> 2012年9月,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和井陉文保所组合的联合考古队,在井陉县天长镇展开了古城复建和寻找最早城池遗址的考古发掘,考古人员发现这座城垣的城墙,除了箭楼城门用青砖堆砌之外,外层几乎都是河卵石砌成。这不仅体现了建造就地取材的智慧,从战争防御来看,这些表面光滑的鹅卵石,增加了敌兵攻城的难度,加上城墙各门的瓮城和护城河,构成了这座兵城的第一道防线。</p> <p>  穿过城门,天长古镇的格局呈现眼前,天长古镇的南北中轴线地形呈缓坡,但它内部街道的设计,没有沿用中国传统城垣的南北中轴线,而是采用了丁字形街道格局,天长东西大街北面的建筑群,大都人为的建造成阶梯状院落,这种建筑结构明显增加了交通成本,在中国的城建史上十分罕见,那么,古人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建筑格局呢?据专家推断,这种建筑结构最为合理的解释就是,在战乱频繁的时候,万一城墙被攻破,可以利用这些建筑为工事,抗击入侵之敌,强化这些建筑的防御能力,天长古城就拥有了第二道防线。</p><p> 前两道防线虽然坚固,但都是人力所为。而第三道防御却是人力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天长古镇扼守井陉古道的咽喉,绵漫河水环绕三面,其周长不过3华里,开东、西、南三个城门,却没有北门,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天长城池北靠天长岭,是又一道天然屏障,万一城垣失守,可迅速退守北面的天长岭继续抗击,再往北可退守好汉寨,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古城、天长岭、好汉寨等一起,构成了山城一体的第三道防御体系,也许正是因为这三套防御体系,这座地处深山的城垣,历经百代兵战而不催,经千年战火而更坚。</p> <p>  为了和平的天长地久,人们在构建防御体系的同时,也在天长古城中修建起了一座座寺院庙宇,向冥冥之中的神灵祈求和平的到来,这些庙宇便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了天长古城之内,再经过光阴的洗礼,成就了一座座古韵十足的建筑艺术,例如社樱坛、风云坛、雷雨坛、山川坛、城陛坛、先农坛、城隍庙、八蜡庙、马王庙、东岳庙、后土祠、武庙、土地祠、萧曹祠、龙王庙、崔府尹庙、明灵王庙、文昌祠、节义祠、忠孝祠、察院、大石桥、凌霄塔、下寺塔、演武厅、霍宅、李府、许总兵府,另有各种敕修石牌坊19座,这些建筑风格独特,经过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天长古镇虽经数百年风雨和多次战乱,仍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古城墙巍然屹立,四城门依然洞开,城内大街、南大街、东关大街、北关大街、城壕街等历史街巷,空间格局原样保存,两侧的古街坊店铺依稀可见,县衙,文庙,城隍庙,皆山书院等公共建筑主体尚存,都堂府、许总兵故居、王家庭院、蔡家大院、卢家巷等民居院落依然如故,大石桥虽屡经激流波涛,仍承载着交通运输重负,埋藏千年的井陉古窑珍宝陆续重见天日,更可贵的是这座千年古城,依然焕发着盎然生机。历史建筑在得到保护的同时,大部分仍在继续利用着,古镇的生活延续性保存较好,古镇的晋冀交通要道地位犹在。今天长镇虽不系县城,但仍然发挥着井陉县西部区域经济,文化中心的功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