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959年9月24日 人民大会堂建成

红色文化

<p class="ql-block">  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建成。</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民大会堂外景</p> <p>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人民大会堂位于中国北京市天安门广场西侧,西长安街南侧。人民大会堂坐西朝东,南北长336米,东西宽206米,高46.5米,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18万平方米。</p><p><br></p><p>人民大会堂是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会地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场所,是党、国家和各人民团体举行政治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群众举行政治、外交、文化活动的场所。人民大会堂每年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五年一届的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也在此召开。</p> <p>1959年9月24日,人民大会堂建成。</p><p>在天安门,十年前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地方,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厦建设起来了。这是人民大会堂。全国六亿人民的代表将在这里共商国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将在这里谋划国家大计。天安门成了全国人民和全世界进步人士更加向往的地方。</p> <p><b style="font-size: 20px;">建设沿革</b></p><p><b>历史背景</b></p> <p>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能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于是,从1956年起,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周总理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p> <p>1958年7月,北京市规划局专门去莫斯科考察,准备筹建一座能够容纳万人的礼堂。8月,中共中央做出指示,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中央设想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大礼堂在内的重大建筑工程,这些工程还有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国家剧院、军事博物馆、科技馆、艺术展览馆、民族文化宫、农业展览馆等。这些重大建筑必须在1959年国庆节时投入使用。于是,建造万人大礼堂的战斗打响了。</p><p>1958年9月8日,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北京市副市长万里在中央电影院向在京的设计、施工单位的专家做动员报告。他指出,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了1959年要大规模地庆祝建国十周年、展现中国各方面成就的决定。届时将邀请外宾和华侨来参加国庆活动,需要建设万人大会堂和5000人的大宴会厅以及居住的宾馆等重点工程。这些工程要少而精,既实用,又美观;既保证质量,又讲究艺术,且要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同时,万里还对其它几个重大建筑项目做了明确指示。</p> <p>1956年,中国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全国人民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族人民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威信,广大人民群众渴望能直接听到党中央的声音。于是,从1956年起,便酝酿在北京建设一个大型的礼堂,以供党中央开会使用。</p> <p><b>方案酝酿</b></p><p>1958年9月根据中央指示,向各地的建筑专家发出了邀请信,共同进京研究相关工作事宜。由于各省、市、自治区领导对这次邀请极为重视,各地被邀请的建筑专家在9月10日晚就已到齐。到京后,有关方面便立即要求各路专家在五天之内拿出第一稿方案。9月15日,第一稿方案如期完成。到9月20日,专家组已经进行了第三稿方案的设计。面对如此快的进度,刘仁、郑天翔、万里等要求专家们再广开思路,解放思想,不拘一格。</p> <p>许多建筑专家在解放后确实做过不少建筑设计工作,但他们从未设计过规模如此宏伟和高质量的建筑物,所以,三稿所提出的方案仍属老一套者居多。同时,由于老专家间不好互提意见,设计方案进展不大。由于方案定不下来,一切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各方面的领导对此都很着急。</p><p>周恩来得知这个情况后,专门指示专家组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要广泛发动群众,可以让一些优秀青年专家参加到方案设计中来。根据周恩来的指示,专家组的青年人逐渐多了起来。由于年轻人思想解放,老框框少,与老专家结合在一起便能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共同提高。</p><p>经过新老专家的反复研究,专家组主要在以下5个问题上存在较大争议:一是大会堂的地基是在天安门前正阳门部位,还是在天安门广场西侧;二是大会堂的高度是否可以超过天安门;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是350米、400米,还是500米;四是大会堂要不要大屋顶;五是纪念碑左右是摆两个建筑物还是摆四个。</p> <p>经过最后研究讨论,北京市委在四稿的基础上,就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做出如下决定:一是大会堂的位置在广场西侧,包括宴会厅、会议室等辅助设施;二是大会堂的高度可以超过天安门,但要注意协调;三是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距离为500米;四是纪念碑左右各摆一个建筑物;五是在形式上要尽量发挥大家的创造积极性。决定最后报请总理审定。</p><p>根据市委指示,专家组随即又拿出了第五稿方案。上级对专家组提出的“大会堂正门中心是否正对纪念碑的中心”、“宴会厅的位置在大会堂南边还是北边”、“大会堂和革命历史博物馆是否完全对称”三个问题给予了答复:“大会堂正门中心不要正对纪念碑,其余问题可发动建筑专家们进一步研究。”此后,专家组又在1958年10月4日拿出了第六稿方案。</p><p>1958年10月6日,国庆工程设计总指挥部将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和国家剧院的第六稿方案送到中南海总理办公室,请周恩来审定方案。周恩来听了汇报后,又认真地看了各个方案,然后指着北京建筑设计院的方案,用商量的口气说:“大会堂是不是这个方案比较好一些?”同时又指着一个设计有大屋顶的方案说:“这个可以作美术馆的建筑形式。”接着又说:“革命历史博物馆可以和大会堂基本对称,但建筑面积要小一些,做成一实一虚。”关于万人大会堂内部的形式,设计方案已有圆形、方形、六角形、扇形和椭圆形等几种形状。周恩来审视了一会儿又说:“大会堂要看得好,听得好,是不是可以采用这种形式?”说着,他用笔在纸上画了一个近似的马蹄形,又补充说:“你们研究一下,是不是这样好一些?”</p> <p>从中南海回来后,专家组根据周恩来的指示,又做出了第七稿方案。1958年10月9日,当第七稿方案送交总理同意后,选取七稿中较有特点的八个方案,制成照片,向全国27个省及一些大城市进一步征求意见。</p><p>经过前7稿方案的探讨,专家组共做出84个平面图,189个立体图。之后又请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分别组织少数有经验的建筑师,在发往全国的8个方案的基础上各做一个综合方案,以便最后提请总理审定。至此,外地来京参加国庆工程设计的专家陆续离京。1958年10月14日,周恩来审查了专家组送交的由清华大学、北京建筑设计院和北京市规划局设计的3套方案。他首先详细地看了3套方案的平面图和立体图,同时,还反复查看了规划局的设计方案,从远及近,又由近及远,并一再征求在场同志的意见,最后决定采用北京市规划局的设计方案。</p> <p><b>设计历程</b></p><p>万人礼堂的设计,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启发。万人礼堂净高33米的超大室内空间,会让步入其中的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周恩来总理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灵感,认为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水有多远,提出穹顶形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没有边缘,从而冲淡一般长、宽、高清晰同在而产生的生硬、庞大的印象。</p><p>大会堂建设中,曾有一段传为佳话的“柱廊搬家”的故事。大会堂主入口的廊柱浇筑完毕后,中部三开间柱距为9米,其余柱距均为7米,有人提出这不符合传统建筑明间、次间和梢间逐级变窄的规制。时任北京建院总建筑师张镈仔细考量了柱间尺寸,把中间两根柱子的外皮偏心外移稍许,就形成了中间柱距较宽、两侧柱距较小的格局,通过这样巧“搬家”,避免了大动干戈的结构返工。</p><p>人民大会堂面积超17万平方米,从1958年10月26日打基础到1959年8月,仅280天左右完成主体工程,高峰期现场工人超过1.5万人。</p> <p>这所座落在天安门前右方的大会堂,是首都目前最宏伟的建筑。建筑面积达十七万一千八百平方米,体积有一百五十九万六千九百立方米。建筑面积超过了故宫的全部建筑有效使用面积的总和。一条黄绿相间的玻璃屋檐,把它从蔚蓝的天空中钩画下来,那壮观的柱廊,淡雅的色调,以及四周层次繁多的建筑立面,组成了一幅庄严绚丽的画图。</p> <p>我们在建筑师的陪同下,从天安门广场走向大会堂的正面。镶嵌在正门顶上的国徽,老远就向我们射出闪闪的金光。踏上一层楼高的花岗石大台阶,迎面是十二根浅灰色的大理石门柱。门柱有二十五米高,柱身要四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柱距采用了我国柱廊传统的手法,明间宽,次间依次减窄。它与西洋古典建筑的门柱底宽上窄的手法不同,也不完全像我国传统的扁平木构门柱,建筑师们吸收了中外古今建筑门柱造型的优点,创造出这样高大而有力的柱廊。</p> <p>迈进金黄色大铜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建筑师站在这里,指着四周向我们概括地介绍了整个建筑的布局:往西直入万人大礼堂,北通宴会厅,向南穿过长长的廊道,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办公大楼。整个建筑就是由这三部分组成的。每个部分都各有重点,又互相联成一气。</p> <p>穿过中央大厅,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会场——万人大礼堂。从外面看,它像一座十多层楼高的大厦。用数字计算,里面宽七十六米、深六十米,中部高三十三米,体积达八万六千立方米,等于十个天桥剧场。但是由于设计师们巧妙的处理,走进会堂的人放眼一望,从顶篷到地面,上下圆曲浑然一体,并不感到怎样空旷。顶篷是穹窿形的,纵横密排着近五百个灯孔,灯光齐明时,就像满天星斗。顶篷的中心垂挂着红宝石般的五星灯,灯的周围是七十条金光闪闪的光芒线和四十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在它的外围,有三环层次分明的水波形暗灯槽,和周围装贴的淡青色塑料板相映,形成“水天一色”和“天地浑然一体”的奇观。</p> <p>在这个万人大礼堂里,主席台像个小会场,能容纳三百多人的主席团。椭圆形大会场,有两层挑台,连地面共三层座席。底层有三千六百多个座席,主要是代表的席位,每个座席的桌柜,都装有能同时翻译十二种语言的译意风,每四个座席上又有一个即席发言的扩音器。第一层挑台有三千四百多座席,第二层挑台有二千六百多个座席。一层挑台的第一排装有和底层的座席同样的扩音设备,其余座席也都有能听到一种语言的扩音喇叭。顶篷和挑台下的灯光把礼堂的每个角落都照得通明。两层挑台像两弯新月,围拱着主席台,把大礼堂组成为一个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整体。</p> <p>礼堂的体形如此完美,色调如此清新,我们不能不赞叹建设者杰出的创造和智慧。但是,在这样大的空间里,音响问题是怎样处理的呢?能保证坐在任何角落的人都听清主席台上的发言吗?</p> <p>在这个建筑物行将竣工的时候,建筑工人在这里举行了庆祝竣工典礼大会。记者也参加了这个会,并且听了梅兰芳同志演出的京剧“贵妃醉酒”。我们从最前面的座位走到最后一排的座位,听到的歌声完全一样地清晰和园润。建筑师告诉我们,处理这个万人大礼堂的音响,确实给建筑师和声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从声学角度来说,礼堂每个人所占空间以四至六立方米为宜,如果按此计算,这个万人大礼堂最多只能有六万立方米的体积。再大了,声音就难得听清楚。按照这个常规,就要把万人礼堂盖成一般影剧院一样,让顶篷和挑台向前倾斜,缩小空间。但是这样就会给人一种压抑的感觉。谁都没有建筑过这样大的建筑物,在处理这个问题时,曾经过一番争论,但在明确了“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设计思想以后,就跳出了常规的圈子,放宽了每人所占的空间,这样,解决音响问题就更加重要了。在这个节骨眼上,建设者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巧妙地在每个座位上都安装上小喇叭,屋顶和墙内装置矿渣棉,天花板上钻了几百万个孔,使它变成钻孔吸音板。采取这些技术措施以后,主席台上发出的音波,多余的能完全吸走,没有回声,又能留点混响,听起来不觉得声干。现在北京最好的剧院的音质清晰度才有80%,这里的音质清晰度已达到90%以上。人们可以清晰、准确地听到发言人的声音。</p> <p>大会堂的北翼是宴会厅,面临长安街。从北门进去,穿过大理石柱廊、风门厅、衣帽厅,就进入宴会厅底层大厅。这是宴前休息的场所。往前走,是五组六十二级的汉白玉大台阶。迎面壁墙上,镶嵌着以毛主席名词“沁园春”咏雪为主题的巨幅国画。画的一边是一片白茫茫的江山,“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画的另一方,在云海苍茫中旭日东升,照耀着大好的山河,显得江山如此多娇。从这里经过东西两测的走马廊,就进入宴会厅。</p> <p>在这座高大的礼堂里,尽管上下三层的座席高低相差很大,底层面积达三千多平方米,最远处距主席台有六十米,但是没有一根柱子挡住人们的视线。为了让我们了解建筑物的结构,设计师给我们画了一张草图,并且告诉我们,礼堂顶篷上面藏有一个比北京新扩建的东长安街路面还要宽的十二榀钢屋架。其中有六榀的一端压在一个九米高的钢筋混凝土横梁上,而所有这些重量又一起压在主席台台口的两根柱子上,每根柱子都能承受三千多吨的重量。这样庞大而复杂的结构,该是一件多么艰巨的工程啊。在这里,建筑师极力推崇建筑工人的伟大智慧和创造性的劳动,是他们在这样短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种罕见的结构工程,同时安装了声、电、冷热风、电视转播等各种复杂的现代化的设备。</p> <p>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色。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这样大的宴会厅,对我国六亿人民的国家来说,并不算大,但是在建筑上是罕见的。厅内的高度只有十五米多,但是由于建筑者采取了方井高、四周低的手法,因而取得了不同层次的对比,使人们感到大厅轩朗宽敞。厅内最引人注意的,是顶篷和回廊圆柱的艺术装饰。它把整个大厅美化得异常漂亮,给人一种轻松明快的感觉,又有雍容大雅的气概。</p> <p>建筑师还领我们参观了设置在大厅北面东西两角的厨房。厨房可直通大厅两侧的回廊,开宴时服务员井井有序地分头从廊道进出宴席之间。厨房里的设置也都是现代化的,上部厨房与地下室冷藏间、食品加工间等,都有专用电梯和楼梯垂直运输。生冷和熟食,脏和净的餐具,也都各有单线交通,互不污染。</p> <p>人民大会堂的南翼是人大常委会办公楼。它是一座口字形的大楼。中间有六千平方米的内庭院,里面一片草坪,是理想的集体摄影场地,也是幽静的休息场所。</p> <p>从内庭院穿过一座拱形的洞门,就到了人民大会堂的外面。当我们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对这座大厦巡礼完毕的时候,晚霞已经斜挂西山。万道霞光洒在外面苍翠的树丛上,洒在浅杏黄色的墙壁上,洒在天安门的红墙、黄瓦上,发出一片光辉灿烂的异彩。</p> <p><b>保护措施</b></p><p>2001年8月3日,人民大会堂上悬挂过42年的巨大木制国徽,并开始更换为崭新钢结构(金箔)国徽。</p><p>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市文物局二OO七年十二月十九日将人民大会堂建筑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列入《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p><p>2016年9月29日,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b style="font-size: 20px;">商业化路</b></p><p><b>破冰之旅</b></p><p>1979年1月27日晚,中断了15年的首都群众春节联欢晚会再度举行,复出的邓颖超代表党中央宣布:人民大会堂将重新向各界群众开放。人民大会堂的商业化,就在此时开始了破冰之旅参观收取门票两角。在万人礼堂“江山如此多娇”图画前,也开设了两个摄影点,收费拍照。</p><p>企业化改革</p><p>在1980年代,大会堂年财政支出每年约为几百万元,几乎没有收入来源。</p><p>1984年,人民大会堂隶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管辖,正值中直机关部分单位推行企业化管理改革试点,大会堂管理局向中办递交“五年改革设想”,希望试行部分企业化管理,保证逐年减少行政经费,力争5年内达到自给,当时的中办负责人马上批复同意。 </p><p>  于是当年人民大会堂开始试水部分企业化管理。“既算政治账又算经济账”,大会堂付诸实施了多项改革:万人大礼堂可以参观,宴会厅可以就餐,会议厅可以租。</p><p>  两年后,大会堂的行政经费就完全实现自给自足。1990年4月,人民大会堂创办了经济实体——人民大会堂综合服务开发中心。1991年,大会堂经营总收入达创纪录的2000万元。</p> <p><b>全面商业化</b></p><p>1992年,华堂国际广告公司成立,注册资本200万元,为全民所有制企业。</p><p>  1994年,“人民大会堂”5个字的汉字图形被注册为商标,并被授权给下属企业华堂国际广告公司管理使用。商标涵盖的范围不仅包括毛巾、餐具等众多物品,还包括建筑施工、室内装潢、车辆保修、烫衣服、清理干洗等多个领域。</p><p>  至此,人民大会堂的商业触角伸向四面八方。</p><p>人民大会堂一年通过商业活动实现的营业,并没有透露过准确数字,但一组统计数据显示:从1979年人民大会堂对外开放到2004年10月底,25年间共接待海内外参观者5040多万人次。平均每年要承办各种会议及活动3000多次,2003年的人民大会堂的经济总收入是1979年的100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