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系列(八)趵突泉公园的建筑

凯生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周围的古迹 泉池周围有观澜亭、泺源堂、娥英祠、三圣殿、观澜桥、来鹤桥、木牌楼以及康熙皇帝的石碑、望鹤亭、白雪楼、尚志堂。</p> <p class="ql-block">  观澜亭 位于趵突泉西南的明代建筑,建于明天顺五年(1461年)。取《孟子·尽心上》“观水有术,必观其澜”之意。亭前水中矗立的石碑“趵突泉”为明代书法家胡缵宗所写。</p><p class="ql-block"> 观澜亭边还立着一块“第一泉”的石碑,为清同治年间(1861--1874年)历城王钟霖所题。</p> <p class="ql-block">  观澜桥 位于趵突泉西侧。桥呈弓型、民族风格、东西构架,宽3米,长5米。因在桥上能观赏趵突泉水,故称观澜桥。</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北岸有一组较大的古建筑群,通称三大殿,自南向北依次为泺源堂、娥英祠、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  泺源堂 宋代建筑。面阔3间,进深6米,高架两层,歇山飞檐。红漆木楹柱,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蔚为大观。门上匾额,镏金隶书:“泺源堂”。</p><p class="ql-block"> 抱厦楹柱,悬挂木刻楹联:“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摘自元代书画家赵孟頫咏《趵突泉》诗句,当代已故书法家金棻书。</p><p class="ql-block"> 殿前为卷棚式厦檐,楣额透雕云纹、彩亭、禽兽、花卉等图案,显得玲珑古典。殿台临水,为赏看趵突泉景最佳处。</p> <p class="ql-block">  娥英祠 为两层明代建筑。斗拱错落,红柱绿瓦熠熠生辉。楹联:“琴瑟友之钟鼓乐 凤凰归矣潇湘吟”。</p> <p class="ql-block">  三圣殿 清代建筑。因纪念尧舜禹三圣帝而称三圣殿,楹联为“趵突腾飞三泉歌唱尧舜禹 中华昌盛万代长明日月星。”由济南著名学者徐北文教授所撰书。</p> <p class="ql-block">  双御碑 位于三大殿院内,前书“激湍”二字,后&lt;再题趵突泉作&gt;出自康熙和乾隆之手,两个皇帝在同一石碑题词作诗,在国内极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  三座大殿外围青砖白粉筒瓦坡顶墙,形成二进院落,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东西各设洞门,分别嵌砖刻门额“枕流”、“漱石”。</p><p class="ql-block"> 墙壁设有花格透窗,与窗外景色相补,呈现出幅幅图画。那亭亭玉立的雪松,苍老古拙的国槐,飘飘悠悠的翠柳,妖妖艳艳的腊梅,都被摄入窗内。</p> <p class="ql-block">  院落内花格透墙镶嵌着19方石刻,是历代文化名人如曾巩、苏轼、元好问、赵孟頫、张养浩、王守仁、王士祯、蒲松龄、何绍基、郭沫若等,对趵突泉及周边名胜古迹的题咏,使趵突泉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  来鹤桥 位于趵突泉泉池东边,“来鹤桥”南耸立着古色古香的木牌楼,横额上有“洞天福地”、“蓬山旧迹”字样,康熙皇帝的石碑“激湍”位于木牌楼的南面。</p> <p class="ql-block">  望鹤品茗 趵突泉新八景之一,指在望鹤亭品尝趵突泉水冲泡的香茗。望鹤亭位于趵突泉畔,来鹤桥东北面,明代称“漱玉亭”、“溪亭”。</p> <p class="ql-block">  相传因此处风景清幽,常有仙鹤翔来,所以清代乾隆年间将此亭更名为“来鹤亭”,后又更名为“望鹤亭”。自古即为文人雅士品茗、赏泉、吟诗、对弈之地,有一种怡然自若之感。</p> <p class="ql-block">  尚志书院 位于趵突泉东北部。清同治八年,山东巡抚丁宝桢在此建书院,手书匾额“尚志堂”,取高尚其志之意,这里是培养科举人才,为“会考”学子补习辅导之场所。</p> <p class="ql-block">  尚志堂南北各有厅房三间,东西曲廊相围,院外小溪沿屋穿廊,敞中有蔽,闹中存静,成为整个院落的特色。</p><p class="ql-block"> 南厅匾额为“尚志书院”,楹联“雅量舍高远 清言见古今”,厅内有一“贤人尚志”的木屏风,北门的楹联为丁宝桢“鹤有闲心花如人意 山随画活云为诗留”的诗句。</p> <p class="ql-block">  北厅为主体建筑,匾额为丁宝桢手书“尚志堂”,楹联“尚志齐贤士人事 礼门义路君子行”。厅内正中立着丁宝桢雕塑,雕塑基座上写着丁宝桢的诗句“读书岂为虚名误 报国须教俗念空”。虽然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科举考试,但办学理念还是端正美好的。</p> <p class="ql-block">  背后修竹、芭蕉相映生趣;泉水穿竹林而过,与两边泉池相通。西廊泉水岸边冬青绿篱可人,廊上翠柳披拂,巧成绿荫柳廊的景致。</p><p class="ql-block"> 东廊北端有山石小景,上缀花木,廊临清池,蓄有锦鱼。滨水长廊,下设坐栏供游人小憩、观景。</p> <p class="ql-block">  白雪楼 位于趵突泉的东南侧,为纪念明代文学家李攀龙所建。明万历年间(1572--1620年),山东右布政使叶梦熊因敬仰李攀龙,出资在趵突泉畔,建了这座白雪楼。1956年趵突泉扩建公园时,该楼因破烂不堪被拆除。1996年予以重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趵突泉公园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 趵突泉公园共有三座大门。</p><p class="ql-block"> 南门 位于泺源大街中段,大门内外颜额上的“激湍”、“趵突泉”金字匾牌取自康熙、乾隆手迹,抱柱前“喷珠屑玉水澜翻,盈鲁育齐相鼎峙”的楹联摘取自乾隆的诗文笔迹。</p><p class="ql-block"> 整个建筑空间通透,园景显露,景色交融,流线贯通,迎门假山上的红枫、耐冬、青松、翠竹与大门相映增辉,优美和谐,趵突泉南门布置得富丽堂皇、雍容华贵,堪称中国园林第一门。</p> <p class="ql-block">  东门 位于趵突泉路,进入公园东门前,首先看到的“趵突胜景”坊,牌坊高7.5米,柱间总宽9.3米,造型为:四柱三间冲天挑担式。用料讲究采用整石构造,花岗石上刻着“趵突胜景”、“观澜知源”八个凹形贴金大字。石坊浮雕巨龙附柱、游龙戏水、灵动浩气,柱下石鼓夹抱。</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公园的东门白墙灰瓦、卷棚式民族风格建筑。大门正中匾额上“趵突泉”3个贴金大字,是郭沫若于1959年书写的。</p> <p class="ql-block">  北门 位于共青团路,于五龙潭公园南门隔路相望,也是民族风格建筑。</p> <p class="ql-block">  泺苑 位于趵突泉公园西北区。2005年8月底动工建设,2006年国庆前夕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泺苑是一条仿古民居式水景街,东西长28米,南北长约100米,总占地面积2200平方米,过去是大板桥街、小板桥街、曹家巷等老街巷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这里曾经河道交叉、泉源充沛,一年四季流水潺潺,是泉城济南“潇洒似江南”景致最有代表性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泺苑基本恢复了这一老济南风情。整个泺苑四围皆曲折环绕以清澈的泉溪,形成“人家尽枕河”的泉城特色景观。</p><p class="ql-block"> 前街后河布局,以几座不同风格的小桥对外连接,好像步入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令人心驰神往。</p><p class="ql-block"> 泺苑街宽约3.5米,以青石板铺面,板桥泉泉水流过街面后汇入三曲桥大河面,形成“清泉石上流、水上汀步”等景观,供人们亲泉、嬉水。</p> <p class="ql-block">  泺苑内建筑沿循明清济南民居风格,以廊、榭、阁等敞开性建筑为主,亭、台、楼、阁、榭等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既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在杨柳、国槐、皂角等百年古树的映衬下,加上抱街入户、随处可见的泉水,宛如一幅大气秀美的水墨画,不是江南胜似江南。</p> <p class="ql-block">  泺苑内的楹联和匾额都是国内著名学者和书法家根据泺苑的景观和文化特色专门撰文和题写的,有欧阳中石的“泺上台”、“趵突流长”,陈左黄的“皇华苑”,马季的“泺苑”,荣斌撰、张仲亭书的“泉声入耳鸣环佩,柳色迎眸展画屏”等共计15块匾额、26幅楹联、一幅坊,恰如其分的文字与大气磅礴的书法为“泺苑”增添了浓浓的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  泺苑以观泉、嬉水、品茶为特色,依托天下第一泉趵突泉,打造中国第一“儒茶文化”品牌,让人们在泺苑浓郁的泉文化气息中,品味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儒学文化和茶文化;既为广大游客和市民增添了一处亲泉、嬉水、品茶的高雅的休闲娱乐空间,又扩展和丰富了济南泉水游的内容,成为公园乃至泉城济南的一道特色景观。</p> <p class="ql-block">  泺苑齐风 趵突泉新八景之一,指泺苑水街景观。是一条体现老济南前街后河、清泉石上流风貌的仿古水街。</p><p class="ql-block"> “齐风”指老济南风貌,建筑内布置了老济南民俗文化内容,突显老济南的民风、民俗,令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泺苑内建筑沿循明清济南民居风格,以廊、榭、阁等敞开性建筑为主,亭、台、楼、阁、榭高低错落,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大气秀美的水墨画,不是江南胜似江南。</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书院或文人读书的地方都选在风景优美、有山有水的安静之地,济南的趵突泉、大明湖也不例外,有许多文人读书和培养人才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趵突泉的古建筑除了三大殿,大部分都是读书之地,可见中国自古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p> <p class="ql-block">  趵突泉公园中,各历史时期留下了一些建筑,作为公园就有些“满”的感觉。趵突泉作为济南的第一名片,2005年在趵突泉西北区进行了扩建,在如此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将泺苑打造成比趵突泉老景区还要拥挤的区域。建了那么多赝品(仿古建筑),并把泺苑列入趵突泉八大景之一的“泺苑齐风”。</p> <p class="ql-block">  这个我真不敢恭维,我认为这个区域是趵突泉公园最不值得看的地方。虽然我不懂园林艺术,但艺术都有相同之处。如:绘画艺术讲究留白、摄影追求简约等,公园应该给游客更多的活动和观赏空间,这是最基本的要素,原本公园就“满”,扩建后更满。</p><p class="ql-block"> 可能我与设计者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所以说外行话了。另外公园内有许多房子处于闲置状态,或没有充分利用其空间,公园的建筑还是以少而精为最佳。</p>